我算是走遍拉美了,萨尔瓦多是收入比较低的,没想到它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早餐的时候,我国驻墨西哥的一位记者这样对我说。
荷包蛋实在算不上特别,但搭上一个帅哥呢?
对萨尔瓦多人来说,朋友们坐在一起来一点本国的咖啡和果汁,便是对生活的享受
萨尔瓦多的食文化,不仅是一门味道的艺术,还是一门颜色和环境的艺术
比如早餐的三文鱼,要是没有各种的配料,那就不会这样有吸引力
随便一处供应饮料的地方,便有四种不同的果汁,分别是橙汁,西瓜汁,木瓜汁和一种用黄瓜与芹菜合制的鲜榨汁 – 味道还不坏
人家还会好奇地问你们中国人喝得习惯吗?你们的咖啡是放糖还是放那种叫做酱豆腐的东西 – 能问出这个问题,这位已经可算是这里的中国通了
奶油烤蘑菇
可以生吃的牛肉配烤好的土豆 – 这里土豆和玉米永远是必不可少的
菜的味道不错,但餐厅外面就是火山口公园顶部的露台,才真正让这一餐更有魅力
对中国人来说,萨尔瓦多是个神秘居多的国家。不过,对于老萨这样一个吃货来说,神秘才有趣,否则一定是吃不到什么新鲜好东西的。
看起来我的判断没有错,萨尔瓦多果然没让大家失望。
在萨尔瓦多的街头,最多看到的广告有三种 – 教会宣传,政治海报,再有便是餐饮,后一种的数量大概比前两种相加总数还要多。
最多的当然是麦当劳
也少不了萨尔瓦多人自己的买卖
这里早就有麦当劳,但大批出现则是内战结束后美国清理萨国难民,造成黑社会成员倒灌萨尔瓦多,他们也把在美国的生活方式在萨尔瓦多推广开来,包括喜欢麦当劳的口味。这虽然是事实,但如果你对人讲黑帮在萨尔瓦多帮助麦当劳推广了生意,麦当劳肯定会发狂,我们不是黑帮,是黑帮的口味让我们躺枪。
其实麦当劳应该对萨尔瓦多有些敌意才对,萨尔瓦多难民到了美国,一无所有却会做一种小吃,很快风靡全美,就像中国的肉夹馍,和麦当劳有相当强烈的竞争呢。这种小吃,就是泼帕卡斯。
被称为当地最有特色的泼帕卡斯(PUPUCAS),那是不需要广告的
泼帕卡斯实际上是一个包着馅的饼 – 这么说虽然贴切,但似乎也太平凡了吧,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因为泼帕卡斯在萨尔瓦多代表着当地的饮食文化,很有象征意义的。好吧,再描述得详细一点,这东西形状好似肉夹馍,烤制方法有点儿像煎饼果子,外面是面饼,里面是肉馅(也有素馅的,没有吃过不好评价),不过它的肉馅不是夹进去的,而是按照馅饼的模式来做;味道一半好像京东肉饼,只是没有那么咸鲜,一半有些像比萨,带着酸奶酪的香味,馅却不是放在外面的。
这东西是用玉米面制作的,但在中国人看来属于粗粮细作,由于加入了酸奶酪,泼帕卡斯比发面饼还要柔软。于是,在五星饭店的早餐中,它也当仁不让。一进餐厅便可以闻到它带着奶味的清香。
泼帕卡斯德美味与萨尔瓦多的奶制品味道醇厚,品种繁多有着重要关联
而它的奶制品中,我认为这种鲜奶酪最让人割舍不下,看起来如同最鲜嫩的豆腐,据说好味道也只能保存一两个小时,一块含在口中奶香浓郁,久久不去
做一个泼帕卡斯大约需要二十分钟,尝一下满口留香。
通常买泼帕卡斯的时候,萨尔瓦多人会告诉你需要等待,这其实也是在炫耀他的饼子都是现做的,最新鲜。
看到我们的好奇,大妈善意地摆出POSE,人家当然不需要广告,但假如告诉她对面这两个拍摄照片的中国女生有几千万粉丝,不知她会作何想法。
估计要么是数不过来后面的零(将近该国人口十倍的数字),要么就是以为我们疯了。
泼帕卡斯内部的馅我吃到有鸡肉的,猪肉香肠的和鱼肉的,各有不同风味,最好沾着西红柿酱来吃。因为经常做饭,我对泼帕卡斯的美味原因基本能够理解-- 它含有较多脂肪,但又用酸奶酪中和,不显油腻-- 当然,吃过两个就要来点儿沙拉或者水果阿,这样更加完美。
这里的西瓜汁甜爽脆,菠萝则专门从邻国危地马拉进口
萨尔瓦多盛产水果,为何还要从邻国进口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尝了一块,竟然让老萨对菠萝这种生物产生了新的认识 – 居然可以有甜得像蜜的菠萝!难怪萨尔瓦多人也要进口了。
新鲜水果固然美好,泼帕卡斯也是萨尔瓦多的国菜,有节日的,但我觉得这里最有特色的菜,则是下面着一种。
谁认识这个是什么古怪的菜肴呢?
这实际上是炸香蕉。在我们的理解中,香蕉是水果,但在拉丁美洲人眼里,香蕉是有很多种的,比如着一种特别大的,直接当水果吃会把人涩死,但炸了以后浇上一勺本地风味的调汁,味道就会变得和我国的炸茄合,炸藕合有些相似。
记得上一次到多米尼加,看到人家柜台上的大香蕉我们拿出钱来要买了尝鲜,厚道的店主死活不卖,告诉我们这东西只能炸着吃,你们中国人出门也不能随身带着锅吧。现在终于尝到这东西是什么味道的了。
不过,萨尔瓦多的饭菜虽然有特色,王朝餐厅的老板李先生,却认为材料用这里的鱼,料理用广东的手艺,才是最好的美味
在老李看来,这里的饮食习惯还是有很多提高空间的,大多数萨尔瓦多人也就是吃炒饭和炒面,当他们吃到中餐的时候,常常会一不留神把舌头咽下去。
这里的食材好而且便宜,但没有好的厨师也会暴轸天物,在老李看来,萨尔瓦多人的有些吃法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谓吃在萨尔瓦多,没有中国人的参与会逊色很多。
是啊,看人家老李这儿的大虾,只怕中国人也会把舌头吃下去
当听到老李得意地告诉我们,这大虾竟是他的萨尔瓦多徒弟做的,我们就加倍吃惊了。
看来不仅是参与,中华料理是完全可以在萨尔瓦多生根发芽的,说不定下次再来,人家会弄出个什么中萨合参的新菜系来。
还真是很有些期待呢。
[完]
川理夫
去日本旅行的游客往往都不愿意错过独特的日式温泉体验。有“温泉王国”美名的日本从北到南有2600余座温泉和近8万家温泉旅馆。带有硫黄味道的氤氲热气,是日本物质文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标志之一。温泉信仰的由来、民俗小镇与温泉的共生关系等持续至今的话题,“泡汤”已深入日本社会的肌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温泉学者、日本温泉地域学会会长石川理夫追溯日本温泉的起源与变迁,写下《泡汤:温泉与日本的一千年》,将其置于社会史和生活史中进行考察,讲述1300年的温泉文化。他还梳理了有马、箱根、草津、热海等今日的热门温泉旅行胜地的发展变迁,揭示“汤治”习俗、温泉住宿文化与温泉神信仰,领略温泉的精神内核。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选书中介绍中国游客熟悉并喜爱的箱根温泉的片段,详解最具代表性的“箱根七汤”中汤本、芦之汤、底仓和姥子之汤的诞生以及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许你已去过那里,或者仍在期待一场温泉之旅,希望作者的记述能带你在不一样的时空里领略温泉的魅力。
箱根温泉的缘起
镰仓幕府的诞生给东日本的温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绝好的机会。其中箱根是自古以来东海以西通往东国的要害之所。随着京都与镰仓、东国之间人们的往来越来越频繁,文献也开始详细介绍箱根了。
箱根山山体位置关系图 h-iwamoto.at.webry.info 图
活跃的火山运动是箱根丰富的温泉资源的成因。箱根山的形成比较复杂,它是驹岳、神山、冠岳、二子山等火山口当中的中央火山丘。它的山体神秘,大涌谷、早云山、汤之花泽等喷气地带地狱一般的景观成为山岳信仰的对象,游方圣和被称作优婆塞的山林修行者集中于此,孕育了神佛习合式的箱根权现信仰。
箱根温泉史上最早的关键人物就是与箱根权现有关的游方圣。(编者注:非国家寺院系统的云游四方的下层僧侣)《熊野权现愿文》其中说:“奈良时代天平年间,白山开创者泰澄的弟子净定坊开创了汤本温泉。”箱根温泉东侧玄关处的汤本是最早开创的温泉。
另外,根据箱根权现(箱根神社)的起源记载,被视作中兴开山祖师的游方圣万卷上人“从常陆国鹿岛神宫来此,在箱根修行时,因有灵梦相告,于天平宝字元年(757)在芦之湖畔建立了寺院和灵庙,劝请箱根三所权现”。也就是说汤本的开创和箱根权现社的营建几乎是同时代。
1890-1990年代的箱根神社 wikipedia 图
这一时期,佛教在全国非常明显地兴盛起来,诸国的行脚僧们都在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和修行场所的开发。而汤本的白山权现神社早已存在,是温泉的守护神之一,可以说白山信仰传入箱根的说法值得认可,其影响力最终结出了开创温泉这一果实。
一般来说寺院或温泉的缘起都会攀附高僧的名望和权威,所以问题并不在于泰澄及其弟子是否确实与之相关。话题的核心应该是,信奉白山信仰的游方圣确实与箱根灵场及温泉的开发有关。得益于游方圣往来各地修行场所和灵场的活动,箱根创立了箱根权现信仰的据点神社。
箱根汤本风光matcha-jp.com图
箱根汤本临近相模湾,是箱根的大门,游方圣们应该也曾在此停留。箱根同样具备了日后发展成为连接东海道诸国的交通要地及住宿地的条件,再加上这里还涌出了温泉。汤本正是足以自称为箱根温泉最早开创之处的温泉场所。
镰仓幕府的汤治场与汤本宿
根据仁治三年(1242)八月至十月从京都经东海道去镰仓的无名游人所著游记《东关纪行》记载,“住宿在汤本之地……离开宿地可达镰仓”。正如此处所述,汤本在镰仓时代前期已经有了可以留宿之地。
奈良西大寺僧人睿尊前去镰仓之时,其弟子性海编写的《关东往还记》记载弘长二年(1262)二月一行人参拜箱根权现,翌日“在汤本吃午饭”。汤本不仅可以提供住宿,也可以提供餐饮和入浴服务,已经成为设施齐全的温泉宿场小镇。
汤本温泉历史图wiki commons图
客人中还有前来温泉疗养的。箱根史学者岩崎宗纯根据传为镰仓后期武将的金泽贞将在一封书信中有“为治病疗养,前去汤本”一句,指出汤本在镰仓时代已经具备了温泉疗养场所的功能。
关于箱根的主要道路,9 世纪初期因富士山喷火导致足柄路阻塞不通,于是顺着汤本温泉后方的汤坂山山峦而上的汤坂路就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一条险峻但路程较短的路。对旅人而言,因为有这样的艰难险阻,温泉住宿地汤本的存在价值也增加了吧。
芦之汤与“底仓的温泉”
公家的飞鸟井雅也是一位歌人,他经常往来于出生地镰仓和京都之间。在他的《春之山路》中写道“有一个温泉名叫芦之湖”,彼时他正从三岛方向前来,通过芦之湖畔的芦川。
《春之山路》(春のみやまぢ)amazon japan图
他还在“芦之湖温泉”前面写道:“山中据说有地狱……”这里说的“地狱”并不是指大涌谷,而是指在从芦之湖畔前往芦之汤的汤坂路途中,有一处精进修行地,会从地下喷出气体,被惊恐的人们视作地狱。镰仓时代地藏信仰兴盛,便留下了由熔岩雕造的六道地藏等摩崖石刻和石佛群。因此“芦之湖温泉”就是芦之汤温泉。这一带除了精进修行地之外还有水池和湿地。因为是遍生芦苇的湿地,所以才被叫作“芦之湖”吧。
六道地藏 kamakura8.blogspot.com
就这样,镰仓时代箱根的第二个温泉芦之汤温泉的存在被确认了。此处海拔850米,在箱根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海拔温泉地了。
《沙门祐贤书状》中写道:“闻了坊从去年秋天起因发剧烈脓疮,便去箱根汤三七汤治,最终痊愈。”这是祐贤在给镰仓称名寺的僧人良达的书信中,说他的友人闻了坊得了疮,到“箱根汤”温泉疗养,花费“三七”也就是三个星期的时间,有了好转。岩崎宗纯认为,这个“箱根汤”不是汤本温泉,而是位于当时箱根权现社领地内,密教僧侣经常使用的芦之汤温泉。
芦之湖风景 箱根町 图
在芦之汤的泉源地附近也建立起了熊野权现社。箱根的汤本、芦之汤、底仓、宫之下四处温泉地都建起了熊野权现社。
箱根江津河,底仓温泉具有该河流域温泉群的特质 thegate12.com 图
说起底仓温泉,它与富士大酒店相邻,是与早川合流的蛇骨川的小溪谷旁的温泉地。
现如今,富士大酒店被掩藏在成为地标的宫之下温泉之后,多少有些被遮住了的感觉。稀有的天然温泉从溪谷的岩洞中涌出,这是中世箱根代表性的温泉之一。
箱根富士大酒店 thegate12.com 图
住店客人可享受宫之下天然温泉并欣赏箱根外轮山景色 富士大酒店官网图
禅僧梦窗疏石生活在镰仓末期到南北朝时代之间,在他去世之后不久,集结成册的其和歌集《梦窗国师御咏草》中,有“下至相模国底仓温泉……见谷底有山贱庵”一句。在这里,出现了箱根第三处温泉地“底仓温泉”。
这是现在的底仓温泉,还是中世底仓村的底仓、宫之下、堂岛温泉中的一个,抑或是三个温泉的统称?目前尚无确定的答案。
然而,根据下到温泉中得见“谷底”这一点,可以确定梦窗疏石在停留期间曾到访谷底的堂岛温泉。江户时代后期出版的《七汤风趣》中介绍说,谷底的堂岛温泉有梦窗疏石的草庵遗迹,那么,梦窗疏石到访堂岛温泉,作和歌并入浴的可能性极大。
箱根底仓历史照片
“底仓温泉”还是应永十年(1403)南朝一方新田义贞的族人新田义陆在此潜伏疗养时,被地方豪族安藤氏诛杀的场所。
灵场“姥子之汤”
箱根的温泉间流传着一句话:“能看得见富士山的地方就没有温泉。”这是因为这里的天水(雨雪)在中央火山口被加热,成为温泉流入地下,比较容易从早川附近谷底涌出的缘故。天然涌出温泉时代的箱根温泉几乎都从早川溪谷涌出。此外,从中央火山口南侧山中腹地湿地涌出的芦之汤温泉那里也看不见富士山。
姥子温泉元汤秀明馆4travel.jp 图
游客从秀明馆客房中看到富士山清晨 miel-le-matin.cocolog-nifty.com图
有一个例外。“姥子之汤”(姥子温泉元汤秀明馆)是唯一可以看见富士山的。这也是中世文献中的箱根温泉里唯一一个能从物证和遗迹明确大致轮廓的温泉。这是箱根的第四个温泉地,非常有特色。
大涌谷 资料图
在明治天皇到访前,大涌谷都被叫作大地狱。这个温泉就从大地狱的下方、海拔880米的森林中涌出。森林在一片约3100年前被称作“神山崩”、由中央火山口水蒸气爆发形成的山崩堆积物上。神山大涌谷一带降水丰富,雨雪被地下的火山热源加热,流入已成为温泉含水层的山崩堆积物下方,春雨季节以后,再从由森林中的石壁和岩石层形成的姥子天然温泉中大量喷涌而出。作为在箱根也极为稀少的天然涌出温泉浴池,单凭能够了解温泉形成时间这一点就非常重要。
成为物证的遗迹之一是此地的姥子山长安寺,这座寺院建于南北朝时代延文元年(1356)。《长安寺由绪书》中说,“姥子寺始建于延文元丙申年”。此语之前还有“姥子寺是大地狱汤前药师的禅定(灵场)”的记载。这说明寺院的创建与姥子温泉密切相关。江户时代前期,长安寺被迁移到现在的所在地仙石原。
长安寺秋景thegate12 图
宽文十二年(1672)闰七月的《仙石原村书上账》记载,姥子“有喷出热汤的赛河岸”。这个地方还有一块传闻是弘法大师空海修行的巨石“弘法砚石”。根据石刻上的梵文字母及功德主名字来看,姥子赛河岸一带曾经是修行的场所。
承接姥子汤的元汤秀明馆内,二堂琉璃光堂有本尊佛石造药师如来坐像,它与姥子堂中的木造地藏菩萨立像,都是具有室町时代雕刻特点的造像。药师如来是能够治愈疾病的医药佛,被视作温泉的守护佛,佛堂佛宇是以温泉为前提建立,佛像也是因此才被供奉在这里的。
此后,姥子温泉的灵场特征也十分突出。我们认为它是修行者的洁净场所,也是邻近村民的疗养地。姥子温泉的严肃氛围与芦之汤一道,保存了箱根温泉地中世以来的历史空间。
《泡汤:温泉与日本的一千年》,[日] 石川理夫著,晓瑶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8月
(本文标题由编者所拟、个别小标题经修改,内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朱喆
校对:刘威
多旅行者心中,都曾有一个天问:为什么旅途中的餐饮总是又贵又难吃?
无论是“万绿丛中一点肥肉”的火车盒饭,还是二次加热后毫无饭菜香的飞机简餐,旅客都完全无法提起食欲,情愿搬出干粮度过饥肠辘辘的时刻。
包括近日广州高铁推出的26元一杯的高铁奶茶,一上市就收获一箩筐槽点,不仅被认为口味“不如1元钱的香飘飘茶包”,起名“那个女孩”也让人觉得无比尴尬。
号称“研发人员一天品尝上百次”的高铁奶茶。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旅途的唯一安慰也只剩下泡面了吗?
事实上,旅行餐并非一直如此糟糕,在早年的铁路旅行中,很多列车厨房里都有一位深藏功与名的厨师。而且每当火车到站停靠时,各种小贩就举着让人垂涎的食物篮在车窗外兜售,中国“四大铁路鸡”的盛名也是因此而来。
如今,火车和高铁都已成为最习以为常的出行方式,国内各地的“铁路月票”也在上个月推出了,但为什么餐饮的水平却一直落后?
在上世纪初,火车曾带来“鸡”遇。/德州博物馆
#01最好的厨子,曾经都在世界列车上
从前,铁路上的车速很慢,旅途很长,每到一个站口还要停下来“喘口气”。
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太匆忙的旅行方式,让餐车车厢有机会成为风景流转的迷人餐厅,有一番手艺的厨师也甘愿一边工作,一边在摇摇晃晃的世界大地上徜徉。
美国作家莎朗·哈金斯是一个狂热的火车迷,她不仅在美国,还多次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地乘坐火车旅行,曾在跨西伯利亚铁路上旅行超过65000公里。
因为对“列车厨房正发生些什么”有着浓厚的兴趣,莎朗和七位同好撰写了一本《流动的餐桌:世界铁路饮食纪行》,作为国际铁路餐食的第一手总结概要。
在这些旅行者眼中,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比乘坐火车旅行更浪漫。他们记录了在澳大利亚的“甘”号铁路上咀嚼纳拉伯平原的袋鼠肉、用沙漠植物制作的奶油蛋卷;在南非的豪华列车上吃传统的烤咖喱馅饼、炸南非鳗和巧克力小锅;在跨越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上品尝鱼子酱和神秘的肉……
经由布隆方丹开往德班的德拉肯斯山脉特快, 正跨过铁路小镇德阿尔以北炎热而干燥的台地。 /《流动的餐桌: 世界铁路饮食纪行》
车厢的装潢也摩登到让人叹为观止,在1928年的英国蒸汽机车“飞翔的苏格兰人”上,餐车铺有地毯和路易十六时代风格的餐椅,后来还增设了鸡尾酒吧。
其中最特别的,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快车。它是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凶杀舞台,但在现实中,它曾因其优雅氛围和餐车所提供的高质量饮食而著称,餐车还会被用作酒廊,是整辆列车的社交中心。
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剧照。
亨利·奥珀·德·布洛维茨是当时《伦敦时报》驻巴黎的联络员,也是作家兼记者,他这样描述1883年从巴黎开出的首列东方快车:
“庞大的煤气圆柱灯照亮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宴会厅。被侍酒师们精心折叠起来的雪白桌布与餐巾、闪闪发光的玻璃杯、如同红宝石与黄宝石般的红白葡萄酒、晶莹剔透的玻璃水瓶和银质小香槟酒瓶,这一切让车厢内外的众人眼花缭乱,并且冲淡了人们脸上的离情别绪。”
列车还设有吸烟室、图书馆和化妆室,甚至会根据经过的国家而变换菜单,旅客在车里永远不会感到无聊。
豪华列车上的沙龙与餐厅,匿名插图,法国《画报》, 1899年。 /《流动的餐桌: 世界铁路饮食纪行》
这些世界列车,与其说是运载旅客的交通工具,不如说是一个个配置奢华、服务周到的“移动酒店”,它们把最优秀的厨子和最丰富的风景都收入到车厢之中。
可惜,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变幻的政局之后,这些著名列车的黄金时代都被迫画上了句号。
#02中国旅人的快乐:车上吃鸡,船上吃鸭
新中国的列车餐厅也有过黄金时代。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绿皮火车上叫卖的还是用长方形铝饭盒装的盖浇盒饭,但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很多餐车上就有了西餐茶点,出售市面上还不多见的面包、果酱、煎火腿和荷包蛋。
去到90年代,一些餐车就开始变身为精致的餐厅,有精纺的绣花窗帘、雪白干净的桌布,每一张桌子上还摆着鲜花、啤酒、调料盒和茶具,就连餐巾也被服务员叠成精巧的“天鹅”形。
90年代的火车餐车。/北京铁路
从热火朝天的后厨里端出来的菜也十分诱人,比如在当时的天津客运段上,虾仁独面筋、炖鸡块、炖牛肉、红烧鱼就被称为“四大金刚”,烹饪师傅个个都是一等一的煎炸焖炒好手。
美食不只是出现在车厢里,每当列车停靠在一个站台,车窗外也是香气缭绕、人声鼎沸。据《中国人超会吃》一书的记录,从1900年开始,国内铁道线最早通过的地方都有著名的烧鸡品牌,比如符离集烧鸡、道口烧鸡、沟帮子熏鸡、德州扒鸡、辛集烧鸡,都深受旅客欢迎。
一来是因为车上的盒饭吃得乏味,二来是出个车门就能打包各地新鲜出炉的土特产,大大迎合了旅客的好奇心。
1988年火车站台上的小食摊。/Bruce Dale
在中国的轮渡旅行史上,也曾出现过相似的盛景。轮船的大空间为餐厅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既有高品质的美食,也有漂亮的女服务员。
因为控制长江航运的多为长江中上游的人,因此船上的餐厅口味偏辛辣和新鲜。 但每当船只停泊在各个港口时,就会发现岸边同样“长”满了特产,不过不是鸡, 而是精心炮制的各地鸭子——如南京盐水鸭、安徽板鸭、湖北鸭脖子。
小商贩们要么坐着小艇围上前贩卖,要么站在岸边码头,拿竹竿挑起食物伸到船上。由于沿岸城市水系发达,鸭子是主要的食物,它们经过大量盐和辛香料腌制,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很适合旅客带在船上。
行驶在长江上的客轮。/图虫创意
公路旅行也曾养活一大群路边的苍蝇馆子,但与火车站和码头边的摊档不同的是,一些公路餐馆一开始是专供应给长途汽车司机的,因为他们会反复走这条路线,如果体验不好,他们就再开一百公里到另一个地点吃。
因为竞争激烈,这些公路餐馆甚至发明出一些本来专供给司机、后来流行于大众的美食——比如沸腾鱼片和大盘鸡,起初分别是重庆和新疆公路边的某个小餐馆用混合食材炮制而成的。
这些快乐密码,曾经都只有上路的旅人才能解锁,旅途再漫长也都不显得乏味了。
#03列车上的“美食自由”,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如今,乘列车和飞机出行早就成为一件寻常事,但愿意为食物买单的人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几十年前的旅人,吃得都可能比我们好?
这要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说起。随着老式绿皮车逐渐淘汰,列车厨房也在逐渐升级,不再需要烧煤灶做饭,更多是改为电磁炉和蒸箱,炊烟袅袅的后厨就此消失了。
保鲜的科技也为“快速出餐”提供了无限可能。为了节省成本,餐车更多是储备大量的半成品餐料,只需要加工调味或二次加热即可发放到乘客手中,厨师更显得可有可无。
流水线标准化生产的盒饭虽然看似卫生又方便,但菜式变得越发单一,价格也在一路飙升,一个料理包做的牛肉饭加一杯速溶咖啡就可以飙升到80元。
而且,自从各地餐车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承包商可以自主选择进货渠道,食材质量参差不齐,厨师进餐车的门槛也越来越低。
若是在车站口还有商贩驻扎的年代,车厢上的盒饭或许还有点竞争,但经过整治后,大多数车站都只允许旅客进入,热闹的小买卖自然就不存在了。
零竞争、利润最大化、不考虑“回头客”,餐车的出品自然会大幅下滑,因此给大多数旅客留下的终极印象都是“贵且难吃”。
一些不良商家还堂而皇之地“强制消费”。2015年,南京一位市民投诉自己在乘坐某次高铁列车时,在餐车上被告知“必须要买一杯价值88元的茶水”,否则就不能入座。此类最低消费是很多餐车上不成文的规定,但大多数乘客投诉无门。
长此以往,曾经炊烟袅袅的餐车变得十分冷清,方便食物开始攻城略地,旅途饮食文化逐渐从鼎盛走向衰落,即便是东方快车这等经典列车也无法幸免。
2009年12月,东方快车终止服务,英国记者罗宾·麦凯目睹了它的最后一次旅程,在斯特拉斯堡上车的时候,他只拿到了一个苹果和一瓶矿泉水。
Wagons-Lits 编号2286 的餐车,建造于1911 年,在位于乌德勒支的荷兰铁路博物馆中展出。/《流动的餐桌:世界铁路饮食纪行》
正如马洛伊·山多尔所言,机械文明也会在传送带上制造人类的孤独。如今,列车上的盒饭比不上曾经充满烟火气的餐厅,高速服务区的饭比不上曾经路边的苍蝇馆子,我们对旅途的体验已经失去了很多想象。
虽然近年来不少高铁已经推行外卖订餐,但离过去那种“开盲盒式”的旅途美食,还是相较甚远。
毕竟,一趟好的旅行,应该是充满未知和冒险因子的:在疾驰的风景中有新鲜十足的、可以大快朵颐的美食;在陌生人之间,有突然迸发的回味无穷的交谈。
运气再好一点的,还可能邂逅爱情,就像《爱在黎明破晓前》中的那样:只是因为在餐车上相谈甚欢,一个男孩就收获了一个女孩“一起下车”的决定。
参考资料:
[1]《流动的餐桌:世界铁路饮食纪行》,莎朗·哈金斯,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中国人超会吃》,王恺、戴小蛮,世纪文景
[3] 餐车也曾炊烟袅袅,你的舌尖提起过吗?| 中国铁路
[4] 中国火车美食的黄金时代:那些儿时的餐车回忆 | 悦食Epicure
END
出品 丨 生活方式研究院
撰文 丨 花瓢白
图 | 网络(除署名外)
视觉 丨 欧阳波比
今日话题你愿意为旅行餐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