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 文/庄怡 编辑/张广凯)
如同豆腐脑的咸甜之争,预制菜在疫情后如同野火般燎原,引发消费者激烈争锋,爱与不爱各执一词。但其实,预制菜只是换了个马甲,我们从小吃到大!
靠“预制菜”爆火,一年狂入100亿
在上海市民佟锦看来,物美价廉的西餐厅萨莉亚是其童年回忆,被称为“沙县版西餐”。点单后,仅需十来分钟,无论是披萨、烤鸡还是意大利面,所有菜品均可上齐。每到周末、饭点,经常需要排队就餐。
疫情前,萨莉亚2019年营收154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到今年8月,其净利润预计增长4倍,达到86亿元日元(约合人民币4.28亿元)。
剖析萨莉亚成功的原因,除去租金装修等固定成本外,一个是客单价相比传统西餐厅较低,人均50元;一个是中央厨房大大降低了食物成品和做菜时间。
萨莉亚餐厅采用标准化操作,门店几乎全部采用中央厨房半成品预制菜,厨房简单加热后即可出餐。佟锦表示,萨莉亚价格不高,满足了其一次性尝遍所有西餐的需求,且味道并没有与现做相差太大。
萨莉亚的中央厨房模式,以及广阔的预制菜前景,这也吸引了类似的餐饮玩家。
西贝莜面村是传统中餐,2020年,创始人贾国龙砸20亿在内蒙古建立中央厨房,取名“贾国龙功夫菜”,并大喊要做100-1000个超级体验店,1万-10万个零售店。
瑞幸创始人陆正耀也想折腾,他的“舌尖英雄”把目标瞄准快节奏的都市打工人。
但都不例外,他们进展都不顺利。在美团上搜索贾国龙功夫菜,仅在北京有3家店,其中一家尚未开业。舌尖英雄虽然在今年初加盟商已有2500家,但据tech星球了解,多位加盟舌尖英雄加盟商经营状况均不理想,有的甚至赚不回电费。
发生在萨莉亚身上的魔力,在中国餐饮上就失灵了吗?
餐饮店靠预制菜“续命”
除了加热即食的成品菜,如鱼香肉丝、狮子头、红烧肉,还有半成品的酸菜鱼、薯条、小酥肉、油条……上至大饭馆,小到外卖路边摊,预制菜均有一席之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
纵使“猪狗食”言论甚嚣尘上,调研数据显示,每天购买预制菜品的用户占8%,每周购买预制菜的用户占比达8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八成用户已经形成每周购买预制菜品的习惯,用户对预制菜需求量大,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此外,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认知正在逐步提升。其中,正大、安井、三全品牌认知排名前列。2022年,有53.6%的中国消费者消费预制菜次数增多。
在盒马的调研中,消费者做饭时间少、没有完善的厨房设备也想好好做饭的需求、一人食的兴起以及聚餐中“露一手”的需求,让预制菜收获了一大批消费群体。
从中可以看到,在到家场景中,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程度较高。对于到店依然要吃预制菜,消费者王玲表示不能接受,“我到饭店就是吃厨师的手艺。如果酒店吃的也是预制菜,我为什么不回家吃外卖?”。
湖南地区的一家餐饮老板告诉观察者网,预制菜在后厨非常常见,中国菜普遍烹调时间长,半成品预制菜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但是要预防偷工减料和食品造假。”该老板表示。
也有餐饮老板曾对《第一财经》透露,厨师团队对餐饮店至关重要,人工成本很高且难管理,因此他更愿意使用一些品牌的半成品或者料理包,例如小龙虾。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连锁门店需要标准化生产快速复制达到规模化,对于增效降本的需求高,预制菜食品能有效缓解厨房人员成本压力。
资本缺乏新故事
受疫情和全球激烈的贸易冲突、地域冲突影响,以及行至下半场的互联网市场,新商业故事已经不多,预制菜概念的横空出世让资本颇为兴奋。
据媒体统计,2021-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融资事件20余起,融资金额达数百亿元。
从产业链来看,预制菜上游有养殖业、种植业、水产等;中游则主要是食品加工、复合调味料等;下游则是餐饮企业、生鲜超市、电商等渠道。
盒马方面告诉观察者网,在预制菜的积累上,他们建立了上百个盒马村(以订单农业为合作基础的直采基地);另外,盒马工坊在4年的发展过程中组建起了品类丰富、稳定的中游供应商,并且自建供应链中心,其中武汉、成都的供应链中心已于近期投入使用。
近日,连格兰仕和格力等家电企业也纷纷“下海”布局预制菜,不是做菜,而是研发家庭用预制菜设备,以及预制菜厂商运销设备。例如,格兰仕发布了首款预制菜微波炉,格力则表示要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
此外,山东省的潍坊近日发布了《潍坊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在此之前,广东省还出台了《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
据媒体统计,山东省以4964家预制菜企业领跑全国。对于蔬菜大省山东来说,成为全国食品产业加工强省,也是产业升级的一大方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预制菜的概念的确带动了一波市场躁动,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引发了从企业到政府社会各方联动的局面,给枯燥的疫情后市场注入了强心针,但是鱼龙混杂的行情还是需要谨慎对待。
预制菜不是新事物
口味差、不健康、食品安全问题,是压在预制菜身上三座大山。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认为,整体去看,目前产业端跟消费端之间的博弈跟矛盾还是存在的,仍需时间去沉淀。
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入局,对规范市场有借鉴意义。米其林连锁餐厅预制菜零售公司硬糖科技创始人郑正曾告诉观察者网,“我们只需要把品质做精、不断创新,用户的舌头是识货的。”郑正认为,同质化竞争是行业初期参与者涌入的结果,有竞争,行业才能扩大。
叮咚买菜预制菜负责人欧厚喜介绍,在和“左庭右院”合作研发它的招牌“特色牛腩鸳鸯锅”的时候,萝卜成了大难题。
在门店,是现场用生萝卜来煮,但预制菜里的萝卜是熟的。怎样让萝卜锁住水分,保持鲜活的气息。同时,又不能煮得太烂或太生。
在反复试验100多次后,最后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包冰”:先把萝卜煮7到8分钟,然后在零下12度进行速冻,把外表的皮定型,再将萝卜迅速浸入0摄氏度的纯净水,冰水遇到萝卜的一瞬间,迅速在萝卜外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冰,就将水分锁住了。
与已有餐饮品牌联名,是叮咚买菜近期的布局之一,相比完全自研,合作开发带来的风险和难度要小的多,也有利于破开当前预制菜同质化的难题。
盒马采用的也是类似模式。
盒马3R商品采销中心采购总监张千表示,从预制菜产业来看,上游和下游的企业容易建成壁垒。例如上游供应商有很多大投入的基础设施,并且拥有优质的原材料,这是壁垒;下游渠道方的品牌影响力,独特的业务模式也是壁垒。
但中游,生产供应商早已是一片红海。大家的生产、加工工艺、包装能力都差不多,所以市面上预制菜商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所以作为下游的盒马就选择与供应商共创商品。
自研和共创是当前零售企业产销一体化的普遍尝试。观察者网走访发现,目前市面上销量较高的有梅菜扣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酸菜鱼、狮子头等菜品,而这些菜品在大部分熟食店也都有售卖。
其实,预制菜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预制包装菜肴》规定,预制菜为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预烹调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预制菜按食用方式可以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即食如腌制熟食、即热如快餐料理包、即烹如调味牛排、即配如生鲜配菜。
以此标准看,方便面、火锅丸子、酱牛肉……陪伴消费者长大的食品都是预制菜,不过现在加了些配菜、多了些使用场景,还换了个新名字。
新瓶装旧酒,过去几十年熟食市场有条不紊的推进已经说明,对于预制菜消费者不是不接受,而是难以接受价高质劣的预制菜,以及付了高档餐饮的钱,却被商家隐瞒调料包的事实。掘金预制菜行业,例如山东省广东省积极出台行业规范,引导企业有序发展和产业升级;以及叮咚盒马等企业带头开发消费者适口的健康菜品,才是一条可持续之路。
源:解放日报
Line Friends淮海旗舰店
Gentle Monster旗舰店
在香港广场举办的2017上海艺术商圈闭幕式
文化艺术是新天地夜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外滩·中央举办的昆曲雅音会
每年的上海时装周,黄浦区是国内外大牌秀场的主阵地;不过,时装周的热闹并不仅仅属于那几个星期,通过引进与培育,黄浦已经集聚了一批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又兼备国际视野的本土设计师,他们的时尚品牌店、专业买手店都扎根黄浦,引领着上海乃至全国的时尚消费,推进着时尚产业的创新发展。
这仅仅是“时尚”黄浦的一个侧面。在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中,黄浦区将进一步聚焦吸引新品首发、打造璀璨地标型夜市、培育潮流时尚活动与品牌……努力营造“最时尚”的购物氛围,让商业释放出变幻多姿、让人流连忘返的“魔力”。
有人气易吸睛的新品纷至沓来
新品首入
今年6月,“2017-2018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地人气榜单”揭晓,黄浦区多个企业荣登人气榜:在“新品首发活动”中有维秘大秀、上海时装周2018春夏发布会、古今品牌创立30周年暨2018年新品发布秀;在“新品发布平台”中有新天地、外滩22号、百联集团时尚中心;在“新品集聚地”中有K11;在“首店旗舰店”中有维秘旗舰店(淮海中路222号)、Runner Camp体验店 (无限极荟购物中心)、OPPO超级旗舰店(淮海中路688号)等。
国际著名消费城市对消费行为均有显著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新力,而一个地区若想树立独特的购物品牌,有人气、易吸睛的新品、首店作用不言而喻。黄浦区是上海市政府批准的两大上海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之一,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正是黄浦区加快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步伐的重要内容之一。黄浦区规划通过做强新品发布专业平台、打造新品首发地标性载体等,让新品、首店愿意落户黄浦区。
做强新品发布专业平台
今年6月,世界级高定婚纱品牌“桂由美”作为“上海高级定制周”的闭幕大秀震撼压轴,“桂由美”上海外滩22号旗舰店同时开幕。据说,此次选择外滩22号落址,是商家一眼看中外滩的时尚、高雅氛围与文化底蕴。
历史底蕴丰厚的外滩,近年吸引高端时尚产业集聚。2014年起,“上海高级定制周”落址外滩,一年举办两季,为上海与世界最时尚城市构建起 “朋友圈”。今年,“上海高级定制周Showcase”品牌发布,秉承支持优秀原创定制设计的推广理念,为国内一线水平定制设计师与品牌创造展示机会,还首次为高级成衣及成衣定制品牌开设线上电商渠道等新模式。
再往南走,“会跳舞的房子”BFC外滩金融中心今年以一条文创街刷新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码头”,码头作为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代表形象,能够充分呈现主题式、场景式购物体验,探索高精尖潮流趋势,现场还集结了大量原创品牌以及品质集成店,不少是新店首入。
上海时装周,是扎根黄浦更早的时尚活动,一年两次以新天地为主发布阵地。近年,在黄浦区引导下,新天地的时尚地标效应被充分放大,已独创性地引入约35家由设计师主导的商业品牌、约28家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约15家买手店及明星潮店,成为推动国内原创设计发展的引擎和整个城市的时尚标杆和聚集地。
黄浦区在《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上海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出,未来三年,将做强上海时装周等新品发布专业平台,支持举办新品集中发布的时尚走秀、国际展会、商业节庆等活动。“一是进一步扩大上海时装周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时尚活动对商业街区的联动和带动作用。努力把上海时装周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外时尚设计师集聚平台、时尚品牌国内外发布推广平台和时尚产业亚洲最大订货季平台,提升上海对国际时尚潮流的影响力和引领度。二是精心打造上海高级定制周,使其成为振兴、重塑都市高级精品手工业的推广与商贸平台。三是培育提升上海国际首饰设计时尚周,发挥区内工美产业的品牌和大师人才等资源优势,推动工美产业转型提质。”区商务委负责人说。
打造新品首发地标性载体
衍庆里始建于1929年,今年3月,这座将近90岁高龄的英式老仓库迎来了华丽蜕变——“百联集团时尚中心——衍庆里”正式揭幕,将打造成为黄浦区吸引新品首发的地标性重要载体。据悉,衍庆里时尚中心以时尚品牌、设计师工作室为核心,通过 “四库全书”——面料库、工具库、资料库、人才库的打造,同时引入、展示空间、C2M(定制)、广告、时尚教育、媒体、摄影、造型、3D打印等时尚产业上下游机构,在中心内部形成产业生态圈,打造时尚产业生态闭环。
黄浦区在《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吸引一批国际高端知名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等首发全球新品;扶持一批原创自主品牌首发新品,打响引领消费潮流、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上海特色的新品牌。
全球新品、原创新品、上海新品等首发的承载空间在哪里?黄浦区商业与高端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在多方走访调研后,黄浦区规划了“一带、两轴、五区、多园”的全球新品发布载体布局:一带为外滩(洛克外滩源、益丰外滩源、半岛酒店、老码头、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SOHO外滩、外滩22号等),两轴为南京路(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新世界大丸百货等综合商场)、淮海中路(大上海时代广场、K11等综合商场),五区为新天地国际高端商务区(新天地、拉法耶艺术中心)、豫园商业文化旅游区(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打浦桥综合商务区(思南公馆)、人民广场公共文化商务区(百联集团时尚中心-衍庆里、城市规划展示馆)、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多园为江南智造、8号桥、卓维700等创意产业园区。
夜景新访
徜徉夜色,感受永不落幕的璀璨
黄浦的夜,是一座璀璨的城。每当夜幕降临,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城市律动着生生不息的忙碌。南京路上百货商厦灯火通明,上海新天地、上海158坊迎来一批又一批食客,外滩·中央、老码头的爵士乐响起,都市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依托新天地、上海158坊等已形成一定集聚效应的“夜上海特色消费示范区”,今年黄浦正加大力度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夜经济空间,圆明园路、外滩·中央、老码头等新一批夜上海消费地标悄然升起,这些夜空间汇聚了国际餐饮、主题酒吧、爵士演出、艺术秀场等多元业态,黄浦夜经济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光影流动新天地,让“夜猫子”流连忘返
上海新天地自2001年落成至今历经17年,不仅是集聚生活休闲、文化、购物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更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这片有着典型石库门建筑特色的区域,在整体改造建设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类型石库门建筑开发性保护的模式,在保留砖墙、屋瓦等石库门文化元素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化和现代元素,建成了今天具有历史风貌的文化街区。
“新天地的目标消费群是‘Global Citizen’,在定位和业态上力求满足这些拥有国际视野的人群对高品质夜间消费的需求。”新天地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上海新天地开始转型升级,升级后的北里由主街及次街巷弄两部分构成,主街定位基调为“高频效的品质餐饮”,即便是大众消费者或普通游客,也能收获良好用餐体验;次街巷弄则以客单价较高的“高品位的特色餐饮”为主,营造更具目的性与探寻性的餐饮业态。马当路沿街则提供消费者以轻食的选择,更多餐饮体验空间及私密性,满足包括商务宴请、亲朋聚会在内的各种客群的社交需求,吸引其更长时间的逗留。调整后的北里也配合了南里、THE HOUSE新里现有的餐厅,形成餐饮风格上的互补,为“夜猫子”们提供丰富多样的餐饮业态选择。
夜幕降临之时,穿梭于新天地的酒吧、餐厅之间,可以观赏到灯火辉映中青砖红瓦的新天地石库门,体验中西交融的上海夜生活。新天地南里的Fusion酒吧营业至凌晨4点,高端人群与潮流人士喜欢集聚于此;Cigar Jazz Wine爵士音乐餐厅酒吧则是雪茄文化、优雅爵士乐及各式美酒的聚集地。
在新天地北里,Paulaner Brauhaus at Xintiandi上海宝莱纳餐厅主打巴伐利亚美食啤酒,每晚,来自菲律宾的乐队还会献上精彩的歌舞表演,而 “空中四合院”Devil's Share酒吧不仅保留了青砖旧瓦复古风格,同时还拥有绝佳的社交私密感,可俯瞰夜晚新天地熙熙攘攘的人潮,啜饮间别有一番滋味……
文化艺术也是新天地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冬天,在上海新天地都会呈现独具一格的圣诞艺术装置,无论是2013年到2015年的吻之树,还是2016年的魔方树、2017年的水晶球树,上海新天地一直都在不断突破与创新,用高科技点亮艺术巧思,营造别具一格的节日线下消费互动体验。
走进魔都“巨轮”,
在上海158坊感受异国风情
最近,魔都上空惊现一艘“巨型豪华游轮”,每当夜幕降临就会流光溢彩、金碧辉煌。位于巨鹿路的上海158坊,是一座14000㎡的鱼形下沉式广场。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这里成为上海最火爆的看球现场,每到夜晚,158坊迎来世界各国狂热的球迷,整个下沉式广场人山人海,连周围的餐厅也都被球迷占满。
南至巨鹿路,东至成都南路,西至瑞金一路,上海158坊就像一个隐匿于城市中心眼的“百老汇”。地处延安中路绿地之下,为158坊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四季分明的有氧环境。
“这里过去是老上海的法租界,各国商人和友人云集,上海158坊就是瞄准这一个目标客户群体。”上海(found)158坊总经理肖海江说。公司先后引进了久负盛名的老牌专业爵士酒吧JZ,法国驻沪实习生酒吧及西班牙hookd餐吧等等16个国家不同特色的餐饮品牌,囊括欧洲、美国、东南亚乃至半个地球版图。
除了打造现有的餐饮酒吧外,上海158坊自2014年更新完成,项目的定位就是时尚、文创、休闲娱乐。从魔都排名第一的电音夜店TAXX到嘻哈、电子大本营Arkham,趁着夜色可以享受令人迷醉的爵士。
从2014年到2016年,上海158坊不断沉淀自己时尚文创的定位,先后举办了三届的上海时装周分会场,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时尚人士的到来。同时,158坊还举办了多场品牌活动及文创活动,比如匡威运动鞋新品发布、鹦鹉螺集市、复古集市等。自2016年上半年开始,158坊正式对外招商,短短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90%的商户入驻。
与上海其他夜市相比,上海158坊有着自己更独特清晰的运营定位。“我们的目标是吸引时尚潮流人士。”肖海江表示,158坊是目前上海老外最多的聚集点,也是本届世界杯上海人气最火的赛事观赏地。未来公司还会在体育、时尚、文创等方面投入,打造各类活动、快闪店等,让158坊的业态更多元化,实现品牌升级。
在黄浦,夜间经济被充分地融入商业、餐饮和艺术当中。黄浦的夜市不是传统的夜市,而是一种地标型的夜市。去年,上海市商务委正式启动“具有国际消费城市特征的夜市模式”建设计划,在上海财经大学现代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晁钢令看来,“地标型夜市”无疑扩展了传统夜市的概念。
黄浦的夜间经济空间大多依靠周边的街道、交通和人口环境生长起来,并发展出了突破地域局限、融合多种业态的特色。晁钢令指出,上海发展夜市必须跳出纯餐饮业态,将餐饮与地方特色商品结合,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这种夜间经济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就业。据统计,在黄浦,每天有200多万人白天在这里工作,到了晚上很多人就离开了,这对黄浦区商业发展是不够的。未来通过夜经济空间的进一步打造,要让工作在黄浦区的人们,把黄浦区当作首选的文化、休闲、购物地。
潮流时尚
漫步商业街区,转角遇到艺术
位于黄浦区陆家浜路上的新邻生活站,不久前举行了 “盛夏潮玩音乐节活动”,为期两周,热闹异常。潮流音乐与经典音乐等不同主题风格的音乐在国内外知名乐队的演绎下尽显风情,与顾客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新邻生活站联合 “上海艺术商圈”,融合音乐艺术与美食,打造出“新、适、雅、乐”高档艺术型的社区新形象。
所谓商旅文结合,文化是灵魂,纵观黄浦区内的K11、田子坊、新天地等商业场所,但凡有活力有人气的地方,文化必是重要支撑。黄浦区有着丰厚的文化本体和历史,商业发达,近年通过多种创新形式推动雅俗共赏、民族与国际交融的文化走进商业场所,让商场的角角落落被赋予文化气质,将文化“嵌入”商业与人们生活中。
“上海艺术商圈——艺蕴黄浦”,便是在黄浦区“诞生”并推广到全市的商旅文融合方式。2016年,由市文广局、市商务委主导,黄浦区委宣传部、区商务委、区文化局合作,率先在黄浦区淮海中路、南京东路商圈推出 “上海艺术商圈——艺蕴黄浦”活动,开启了“艺术+商业”联动发展的创新模式,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商家和市民的喜爱。作为“文商联动”的成功试水,“2017上海艺术商圈”又以“一点一方案”的精准输送模式,打破“艺术空间”次元壁,根据各个商圈特色量身打造艺术演出,让商场摇身一变成剧场。
其实,商旅文融合,黄浦区的商业体探索得最早。新天地是城市更新的样本,多年来一直引领着上海的时尚消费体验;“她”也是将文化融合商业的样本,在黄浦区推动下,新天地打造出一个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持续为城市注入文化灵魂。自2002年起,新天地已多年举办新年倒计时活动,开创并延续了以上海市花“白玉兰”绽放迎新的这一传统,成为上海年末的一大标志性活动;连续6年的“天地世界音乐节”,作为上海市中心唯一免费对公众开放的音乐节,让市民在聆听世界好音乐的同时,多维度感悟音乐的独特魅力;2016年,在新天地创立了中国首个在城市公共空间举办的专业艺术节“表演艺术新天地”。
如今,漫步黄浦区的商业街区,一转角经常能遇见艺术——5.5米高的木偶恐龙首次亮相申城,把令人惊讶的流动物体、空中机械装置以及视觉化的戏剧元素放置到作品之中。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一场“思南城市空间艺术StArt Festival 2018——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节”在思南公馆举行,三天内共有逾百场次的艺术演出,以高跷、戏剧、音乐、舞蹈、木偶、新杂艺、新媒体艺术、默剧等多种表演方式呈现。
全球最优雅的旗舰赛事,遇到沪上最具文化气息的百年商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18欢乐淮海嘉年华以“艺术马巡游商圈”的系列展就以时尚“马”路展开了序幕。在具有上海最深厚文化传承的淮海路上,一系列以马为主题的丰富活动,让马术文化不止于比赛中,更能走出赛场,走进商圈,走近大众,让所有市民能在这个上海的黄金商圈逐渐了解和体会历史悠久的马术运动所蕴含的拼搏、优雅和骑士精神,这也开创了时尚商圈与国际赛事首度联手合作的跨界先河。
黄浦区在《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上海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将打造一批商旅文融合活动:继续办好、办精上海购物节——欢购乐游黄浦行、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新年倒计时、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艺术商圈——艺蕴黄浦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区域影响力和购物消费吸引力。依托区域内丰富的商业、文化、旅游资源,规划设计时尚主题游览线路。结合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庆,深化开展上海购物达人赛、欢乐淮海嘉年华、淮海路迎新亮灯等商旅文整体营销活动,组织商业企业开展契合时令、丰富多彩的主题营销活动、IP活动,烘托节庆气氛,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将文化更深入地“嵌入”商业与生活,一出“大戏”即将在黄浦区启幕。记者 唐烨 记者 黄尖尖
们知道,2020年中央厨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几乎所有的餐饮企业都在谈论中央厨房,稍微有实力的企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甚至政府也在大力扶持中央厨房的建设。
< class="pgc-img">>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大连锁品牌都依赖于中央厨房,中央厨房到底有什么魔力呢?现在就和大家认真聊聊,中央厨房是如何加快中餐标准化发展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全家便当、7-11便当、还有大部分的学生营养餐,都得益于中央厨房+中餐标准化的结合。
< class="pgc-img">>中央厨房通过标准化作业使得产品口味与品质定型,按照产品要求,从菜肴的选材种类,加工方式,保存要求,小到肉块,果蔬切片切丁的大小,都有严格的产品、安全、生产等加工标准可依。
中央厨房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由前处理热调理区、米饭加工区、面食加工区、熟食分装区、仓储物流区、清洗消毒区及其他区域相互配合衔接而成。
蔬菜食材通过清洗池浸泡、螺旋去皮、精炼、切菜机切配、涡流震动清洗、振动沥水等工序形成片、丝、丁、块、段等各类预制产品。肉制食材按照菜品的需要,利用对应器械,形成块、丁、丝等各类形态的产品。
< class="pgc-img">>经过腌制、调配、焯水、过油等工序,对食材进行预处理,结合各类定制复合调料包,进入热调理区,通过智能砂锅、可倾砂锅、燃气油炸机,燃气蒸箱等设备,快速进行蒸烤、炒制、煎炸等。
在另一边,大米经过米仓运转,洗米机洗涤,自动配水浸泡约30分钟,来到全自动生产线,焖饭、扒松、轨道传送等工序一气呵成,香软可口、富有弹性的米饭呼之欲出。
< class="pgc-img">>制备好的菜肴通过成品缓冲区进入熟食分装区,将半成品、成品进行配餐、组合、检测和包装,成为可直接配送供餐及销售的产品。预制好的食物通过冷热链运输,到达终端厨房、学生食堂,到达每一位食客的手中。
中央厨房的普及,极大地加速了中餐标准化的进程,但目前我国中央厨房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精细更科学的管理。中央厨房是不是中餐标准化的最终形式,会不会有更加科学的方式出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