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北侧的尚街已经脱去了厚厚的“外套”,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红黄相间的外立面,欧式的造型设计,与科艺学院互相呼应,美观和谐。
尚街项目是由上虞大通滨海商城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北侧、向海湖南侧、观海大道以东、长海公路以西。项目用地面积5.4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共有12个单体建筑,中间形成商业内街,除了商铺和立体车库,其中一幢还将作为理工大学科艺学院的学生宿舍,供今年的新生使用。目前,该项目主体建设、公共部位装修、门窗安装等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场外铺装、绿化以及学生宿舍的内部装修等工序正在加紧开展。
“目前,12栋单体的室内部分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场外的综合管线、雨污水管、消防环管以及自来水管等都已安装完成80%以上,我们正在按照当初制定的进度目标抓紧施工,力争让尚街项目按既定时间投入使用。”上虞大通滨海商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狄说。
据了解,尚街由文化休闲、创意办公、餐饮娱乐、潮流购物等功能组成,主要服务大学在校人群,打造“尚品生活,青春共赏”的特色街区景观。近年来,上虞大通滨海商城有限公司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一系列投资建设,除了满足当下在校师生与周边职工的生活学习购物需求,更多的是着眼于该区块未来整体规划建设,注重个性特色环境创造,以生态湖为景观基础,开发、建设一个集聚时尚快捷与人文底蕴的新兴商业区。
华社客户端武汉1月5日电(熊琦 余檬檬)在武汉青山区,坐落于冶金一街的新沟桥派出所并不起眼,办公大楼有近40年历史,看上甚至有点老旧。但在武汉公安系统内,它却有着响当当的名号。
全国公安英模是公安系统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新沟桥派出所却极为少见地接连走出彭涛、王勇、宋晓波三位全国公安英模。小小派出所何以英雄辈出?英模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记者走近了他们。
28载老刑警转战户政战线,新冠愈后献血第一人:宋晓波
在宋晓波身上,用新沟桥派出所所长谈卫华的话来形容,“你永远可以看到他冲锋在前的身影”。
宋晓波是屡破大案的神探。2015年4月28日,辖区发生震惊江城的“4.28”恶性命案,嫌疑人异常狡猾,作案手法残忍。当时,宋晓波是青山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的一名骨干,他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刑警的毕生追求:命案必破。作为死者社会关系排查组负责人,宋晓波带领民警清查周边住户8000多家、26000多人,收集线索150余条,最终抓获嫌疑人张某。
28年的刑警生涯,宋晓波先后参与侦破刑事案件2000多起。
2019年7月,他调入新沟桥所,接替因公牺牲的战友杨睿,成为户政副所长。来不及抚慰悲痛的心情,他一头扎进社区,摸排基础信息、检查消防安全。岁末年初,宋晓波一心扑在工作上,却不料病毒找上了他。
“呼吸不畅,高烧不退,稍微一动,呼吸就跟不上。”2020年1月28日,宋晓波不幸确诊新冠肺炎。几天后,他住进了医院,他慢慢调整好心态,当起了病房的志愿者,参与食品分配等辅助工作,坚持每天写战疫日记。
2020年2月29日,刚刚痊愈的宋晓波前往金银潭医院,挽起袖子激动地说道:“我身体恢复得挺好,我想按最高的量捐献!”400毫升的热血从血管中流出,他成为武汉市第一位感染新冠肺炎愈后献血的公安民警。在其带动下,武汉市多名治愈出院的民警、辅警主动捐出血浆。
2020年9月,他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社区民警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警种,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全所社区民警用耐心、用真心为居民群众办好每一件‘小事’。”他说道。
微博受理助力追赃遍全国,人人称道武汉追赃哥:王勇
“破案抓贼没有止境,追赃挽损才是终点。”这是青山区新沟桥派出所走出的第二位全国公安二级英模王勇,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自从2004年12月从部队转业来到新沟桥所参警,王勇累计为全国各地群众追回了价值500多万元的财物,被群众赞为“武汉追赃哥”。
为了帮助大家,他在2012年开通了“武汉追赃哥”微博。除了110报警,平时有不少群众通过新浪微博@“武汉追赃哥”,反映手机被扒、物品遗失……请求王勇帮助。
打开他的微信,微信好友总数1688,其中一多半是通过微博联系,又加他为微信好友来沟通追赃事项的。至今,他累计帮助了1000多位陌生好友追赃挽损。
“每周平均两三起求助,如果有陌生电话打进来,只要不开会,我都会接。”说话间,他笑了笑,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很是阳光,不过,他眼角的皱纹和疲惫很快又暴露出他为追赃付出的艰辛。
2020年9月的一天,4个高中生的家长在他的微博里留言,3000多块钱给孩子们买的自行车突然不见了,孩子们很沮丧,连上学都受影响了。
王勇一听气愤不过,硬是通过视频追踪,追出了盗车男子的行迹。嫌疑人交代案情倒是爽快,提到退赃就一句话“反正没钱退”。他试着与嫌疑人家属联系,晓以利害。“我们赔,原价赔,请一定给我们这个机会。”远在深圳的嫌疑人哥哥打包票,并迅速转来了款。
“我能帮上忙,即使花点时间又算什么呢?”为追赃挽损,他走过田间小道、进过深山老林,趟过臭水沟、扒过垃圾堆。在他追回的赃物中,既有价值百万的轿车,又有几块钱的生活用品,光手机就多达300余部。
群众有呼必有所应,政务服务窗口“万事通”:彭涛
隆冬时节,在青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总能见到一个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的中年民警热情地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排忧解难。“他是社区孤寡老人的亲人,他是办事群众的贴心人。”提起他,来办事的群众都赞不绝口。
数年前,这个忙碌的身影穿行在新桥社区,为贫困户雪中送炭,帮失足青年找回自信,挤时间调解纠纷。2006年,武汉首个以社区民警名字命名的“彭涛社区警务室”在新沟桥派出所辖区挂牌成立。2011年6月,他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他就是新沟桥所走出的第一位全国公安二级英模彭涛。
2015年,彭涛转战青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他只有一句口头禅。“我们的服务就为了让群众办事更方便!”
“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窗口民警放弃午休时间,专门为中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方便学生补办证件。”在窗口工作20年的民警洪志文介绍。“学生证件办理不及时可能影响重要考试、比赛等,彭涛总是说,将心比心,如果办证的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呢?”窗口民警邬勇对此也深有感触。
“他还是个‘万事通’,群众遇到各种各样的难事,他都热心快肠地主动询问,尽力排忧。”谈起彭涛,政务服务中心的32名民警有说不完的话。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但自从身边有了这样一位英模,他们潜移默化地被感染。
“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自然会赢得群众口碑。”曾先后跟三位英模共事、现任青山区光明社区党委书记的徐秀青这样称赞。
英模精神,薪火相传
阳光下,警旗迎风飘扬,在那栋略显破旧的“枫桥经验”十佳示范所——新沟桥派出所大楼前,办事群众络绎不绝。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英模的带领下,新沟桥派出所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事迹:2019年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副所长杨睿,2020年一同巡堤的“抗洪夫妻”,优秀社区民警程波……新沟桥派出所超过三分之二的民警、辅警曾立功受奖。
“2020年战疫情、防汛情,大家把争先创优的意识凝聚成攻坚克难、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全局上下拼搏赶超的氛围日益浓厚。”青山区委常委、区公安分局局长张毅说,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必将让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推动平安青山建设再上新台阶。
来源: 新华社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六堡茶的故事,要从一条茶道说起——
北回归线北侧,桂东大桂山山脉延伸地带,树木荫翳,山高多雾,是茶树绝佳的生长区域,却也构成货物出山的天然屏障,以叶厚香浓而闻名的六堡茶便被重山“封锁”其间;
百年前,一条起于中国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的“茶船古道”应运而生,一箩箩六堡茶被装运上船,沿数百公里航道顺水东行至广州,再沿海上丝绸之路越洋过海,远销南洋。
一盏六堡茶,万里尚为邻。“茶船古道”成为一条连接山海的经贸之路,构筑起中国华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及日韩等国的民间商贸通道和经济文化交流走廊。而今,借“一带一路”东风,神奇的东方树叶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运达八方,为世界带来醇郁芬芳的中国茶香。
走出深山“下南洋”
“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这是清代康熙年间修编的《苍梧县志》中一段记载。当地制茶专家介绍,茶味醇厚而且能够“隔宿而不变”,说明早在清朝初期,多贤乡在制茶工艺中已经使用了类似黑茶的制作技法。
这段史料中所记载之处,正是如今的六堡镇。六堡镇年平均气温21.2摄氏度,年降雨量1500毫米,镇内峰峦耸立,云雾缭绕,海拔1000至1500米,为茶树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产自此地的茶后被命名为“六堡茶”,以“红、浓、醇、陈”及独特的槟榔香闻名。
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饮用六堡茶之风渐盛。晚清年间,社会动荡,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具有清凉祛暑、润肠养胃功能且可以长期存放的六堡茶备受华人推崇,并逐步开始引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茶饮风尚。
20世纪50年代,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在六堡地区建立收购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受此影响,六堡茶种植及经销在当地一度风靡。“以前几乎家家种茶,产茶季节,全家老少一起上山采茶。”年逾古稀的六堡镇茶商蒋永春告诉记者,当地茶叶交易也非常兴旺,不少广东茶商在六堡镇设立茶庄专门收茶制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高峰时全镇有二三十家茶庄。
六堡镇地处深山之中,陆路交通十分不便,茶商收购茶叶后便制茶压笠,装船外运,位于六堡镇的合口码头正是这条茶运水路的起点。《中国茶讯》1951年刊发的文章记载:“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
一腔茶情守初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六堡茶产业几经浮沉,但不曾改变的是几代茶人的坚守。通过传承与创新,六堡茶产业如今重振旗鼓。
今天,曾与外界仅由水路连接的六堡镇,村村都通了水泥路,乘车沿六堡镇的山路上行,一路茶香扑鼻。
正是采收秋茶的时节,山坪村的祝雪兰与家人每日都在忙着采茶制茶。“我从小就看着外公外婆制作六堡茶,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步骤都要很细致,做出来的茶才又香又耐泡。”祝雪兰说。
祝雪兰在制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堡茶制作工艺是代表性项目之一。
祝雪兰是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在“制茶世家”的她从小就浸在茶香里,为了帮助村里产业发展,她公开了家里代代“秘传”的制茶技艺,办起了“茶园讲堂”,帮助近千名茶产业从业者掌握传统制茶工艺。
近年来,广西不断推动茶产业纵深发展,有着千年历史的六堡茶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韦洁群在茶园采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六堡镇,年过六旬的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和女儿石濡菲一道成立了洁群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在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同时,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对合作社农户种植、采摘、修剪、施肥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
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爱云说,一条传统工艺的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在她的茶厂里投产,不仅能保留传统工艺六堡茶的风味,更将茶叶日产量提升到2000斤。“以前茶叶收购季,请30个工人都忙不过来,现在只要3个工人,一天就可以加工1万斤的鲜叶。”
在更多茶企生产车间里,制茶过程由全自动化生产线完成。茶叶在完全密封的管道里依次完成各道工序,最后从压茶机中出来,进入最后的陈化阶段。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说:“罐内发酵的六堡茶温度湿度更易调控,茶叶品质更稳定。”
2022年,梧州市年产六堡茶3万吨,综合产值约160亿元,200多个行政村入股六堡茶产业,受益村民约24万人,带动茶农平均年增收3000元。
“神奇的东方树叶”
“东方的树叶真的太神奇了,每片叶子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品尝六堡茶后,迪拜商人的一句感叹,让梧州市茶业商会会长吴燕很是感动。她说:“迪拜对六堡茶和中国茶文化接受程度是我意料之外的。”也正是在今年3月份这次迪拜之旅中,吴燕签下了企业首个迪拜六堡茶茶包订单。
从“茶船古道”到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通道逐渐拓宽。如今,乘着“一带一路”建设东风,六堡茶不仅重“走南洋”,更沿着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体系,通达世界各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梧州六堡茶出口东盟货值同比增长117.9%。
张均伟介绍,企业的六堡茶已陆续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播着六堡茶的文化与魅力。
“喝茶、藏茶已经在马来西亚成为风尚,我们茶行的六堡茶消费群体越来越广。”马来西亚广汇丰茶行有限公司董事刘俊光介绍,近年来,茶行每年从梧州进口的六堡茶稳定在一百吨以上,“以前从下订单到运输到收货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现在广州港到巴生港的货船已实现直航,一般一星期左右就能完成整个流程。”
“六堡茶是有底蕴的茶,茶经过西江外运的故事就是一部外贸史。”新加坡年过七旬的茶商李秉蘐一家人都爱茶,多年来致力于在新加坡推广茶文化。
吴燕告诉记者,她计划与马来西亚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六堡茶海外仓,实现“云上六堡,仓通四海”。
为更好服务六堡茶产业发展,梧州市先后成立六堡茶研究院、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同时举办“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茶船古道·六堡茶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壮大,将六堡茶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总策划:顾钱江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潘强
记者:郭轶凡、吴思思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广西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