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人间似天堂“,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桂林有着极高的赞赏。2020年的第一次旅行,我和朋友相约在桂林,来一场“佛系”的周末游,不为了打卡去遍攻略上的知名景点,只是想找一家舒适雅致的酒店,闲云野鹤般吃吃喝喝,一边欣赏着山水美景,一边享受vip般的豪华待遇。经过地理位置、房间、餐厅、价位等各方面考虑,最终我们选定了桂林维纳斯皇家酒店的象山公园一店二店两家酒店,强烈推荐,体验感超好,后面我会详细介绍的。
还记得,
距离自己上次走进书店,
捧起一本书,过去多久了吗?
前几日趁着天晴,
散步在水波涟漪的漓江边,
我们在叠彩山脚下,
邂逅了一家藏在溶洞里的书店,
这不期而遇的缘分,
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欢喜。
/
/ 01
在溶洞里读书,
竟是80年前习以为常的事
叠彩山脚下的木龙洞,是在桂林喀斯特地貌下,一处原本很常见的洞穴,但就在去年,随着木龙书院的开放营业,这里成了桂林众多溶洞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 桂林第①家,藏在溶洞里的书店 -
< class="pgc-img">>听这里的店员讲,在变成书店之前,这里有点类似棋牌室,附近散步的大爷大妈们没事就在里面纳纳凉、打打牌,扯点板路。差不多3年前,这里被现在的老板盘下,打算办成一家书店。
喀斯特下的溶洞普遍湿气大、暗河多,所以在这里开书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渗水问题。为此,书店的装修前后花费了超过两年的时间,直到去年10月份才开始试营业,其中有一年多都是在刷新和调整现在看到的四周白色的防水涂层。
而说起在溶洞里面开书店的初衷,除了老板本身爱好看书,也希望有个安静、敞亮一些的地方接待书友与其他同好之外,更多的来源于这座木龙洞本身承载的那份属于桂林的城市记忆。
- 80年前,躲在洞里读书很常见 -
< class="pgc-img">>80年前,中华民族正处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战线后方的土地经常会派飞机进行轰炸,严重影响着民众的生命和正常生活。而当时还是广西省会的桂林,自然也成了日军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桂林周边大大小小的溶洞就成了天然的防空洞,当轰炸来临时,便是大家赖以生存的庇护所。更伟大的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根据这里的地貌特征,顺势提出了“岩洞教育”的战时教育理念,并在1938年底亲自来到桂林实践。在那个年代,年轻人点着灯,在溶洞里读书、学习,便成为了件很普通的事。
而作为抗战时期岩洞教育最著名的“十八洞”之一,木龙洞更是见证了从那个年代走过的桂林学子们青春记忆。
“差不多是春节那个时候,有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从外地专程到这里‘寻根’,他说他的父亲以前就是桂林中学的老师,那时候就亲自带过学生来洞里面躲日本、上课。现在看到这里成了一家书院,老人家也是非常感慨和欣慰。”
/ 02
久违的体验,
慢慢的安静读书的感觉
踏进木龙书院,就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降噪”的空间,仿佛有道结界,将风声、树声、人声...全都挡在了外面,让身处其中的人也忍不住纷纷压低了说话的分贝。
洞内凉意较重,常年和开了空调似的,特别是在夏天,非常凉爽。但同时也要注意温差,如果要进去待上一会儿的话,最好准备一件外套,免得着凉。除了店里本身的书籍之外,这里也不排斥自己带书进去,哪怕只是坐坐,也能享受如今难得的安静时光。
「社科与文化类图书是这里的主角」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洞里空间比想象的要大很多,二三十个摆满书的架子放在里面丝毫不显拥挤,比起其它摆出花来的书店,这里更像是一个图书馆的阅览室。架子上的书都是按文学、经济、艺术这种大类来分,以社科和文化类的图书为主,从古文到现当代文学;从心理学到互联网营销,这里都能找到。
或许是这里的环境实在太过惹眼,刚开业时有不少喜欢猎奇的潮人前来打卡拍照,对此店主和店员的态度也很宽容。只要是注意不打扰到真正看书的人;爱护店里的书籍和物品;拿下来的书用完时放回原处,以方便别人查找;离开时清理好座位,带走自己带来的东西。在此之下,其他行为基本都是允许的。
「旧书与儿童画册中有不少是绝版」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除了用来售卖的新书外,往洞里多走几步,还有一些架子放的是店主收来的二手旧书和给小朋友看的画册。其中有不少是如今市面上很难找到的版本,如果能找到自己觉得投缘的那本书,把它带回家也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不同功能需求的区域和座位」
< class="pgc-img">>书架间插缝的单人座椅,
适合想要独自安安静静看会儿书的人。
两三人结伴的小团体茶座,
适合情侣或一两个朋友间的阅读与交流。
可以拼桌的公共阅读区,
适合读书活动,与小伙伴分享精彩看点。
木龙洞后的VIP露天阅读区,
店主会客或店里VIP客人阅读的地方,
普通客人可以提前询问店员,
得到允许后也能进去使用。
/ 03
不止有书籍,
还有和书香绝配的咖啡和茶香
和向书吧转型的其他书店一样,这里除了阅读,还有专门的吧台用来调制现做现泡的咖啡和茶水。如果在洞里坐着冷了,可以点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或者桂花茶,把那段喜欢的文字再多读两遍。
和很多受电子书和现代阅读习惯冲击的实体书店一样,这里其实真实盈利的主要还是靠这个吧台。
“现在其实逛书店买书的人很少了,除非是真的看着特别投缘的书才会买下,更多人是把我们这里当成一个可以安静待会儿的茶室,散步走累了就看看书、喝点东西,休息一下。”
此外,店里的一些文创产品也是特色分明,书签、明信片、徽章、钥匙扣、扇子......每一种都带着别出心裁的桂林特色。感觉如果拿来送给身处外地的朋友,也是一份不错的心意。
/ 04
书海洞天外,
是一片千年未变的春光乍现
走出木龙洞的书海,外面是千百年前繁忙的木龙古渡,那时候还没有跨越漓江的大桥,两岸百姓客商的人来人往,靠的就是这些分布在漓江两岸的古渡口。
晴好的天气里,这里是散步、野炊、休憩的完美所在。娇艳欲滴的繁花,波光嶙峋的江面,斑斑洒下的阳光......是这座城一如既往的闲适与清雅。
春江水暖,引得不少钓鱼人前来一展身手,在可以垂钓的一段沿江步道上,总能时不时听到有人询问渔获的声音。
就在从木龙洞下来约20米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座石塔树立在一整块岩石上。后人认为它的建造年代是在唐代,是广西最古老的石塔之一。把它建造在江边,很可能是为了监测和记录漓江的水文。
峭壁临江,星星点点有不知多少处石刻的诗文,用来赞颂这片千年未变的临江美景与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故事。但斧凿之深,也终难抵挡岁月的冲刷,曾经的摩崖石刻,也只剩如今斑驳模糊的字迹,渐渐难以辨认。
云阁匾额
整修一新的大栅栏西街(观音寺街)张灯结彩,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老招幌的旗帜迎风摆动。街北一座高耸突兀的二层小洋门楼青砖到顶,磨砖对缝,甚是抢眼。拱形券门之上金底的匾额里写的“青云阁”三个大字古朴苍劲,那是晚清三朝元老、书法大家何绍基之孙、著名书法家何维朴书于宣统元年的手笔。拱形券门的两旁是黑底金字的柱联:上联是:深巷藏福地一代文豪一代风流流连于此;下联曰:闹市寻幽处我辈儒雅后辈英雄往返其间。这座典型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与劝业场、东安市场、首善第一楼并称为老北京四大商场之一的青云阁。
大栅栏西街青云阁前门
轿形布局巧妙
进入拱形券门,京腔京韵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浓郁的京味儿随着一股香气扑面而至。墙上张挂着的黑白老照片,恍若使你置身于老北京的从前。伴着清灵韵动的音调、优雅飘逸的京曲儿,走过狭长的通道,眼前是一个灯光通明的大厅,大厅的中间是一排光明几净的八仙桌椅。大厅的东西两侧,老字号小吃的门档一字排开,香气袭人的各色小吃,在灯光下闪烁着诱人的色彩,使你垂涎欲滴。而浓郁的香气不由得使你解怀而坐,一饱口福。眼下,爆肚冯、年糕钱、奶酪魏、羊头马、茶汤李、豆腐脑白、小肠陈、瑞宾楼褡裢火烧、锅贴王等老北京传统小吃,正在这里安营扎寨,展示着老北京传统小吃文化的精髓。五光十色散发着浓香美味的各色小吃,使你流连忘返。
二楼普珍园
据说,青云阁建于乾隆年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早年的青云阁平面呈轿子型布局,主厅不临街,南北各伸出两个像轿杆儿样的狭长通道,南通大栅栏西街,北通杨梅竹斜街,因而有轿楼之称。随着岁月烟尘的风化,如今南北只各剩下一条像轿杆儿样的通道了。现在看到的模样,基本是1905年翻建的结果。
青云阁整座楼房四面围合,布局严谨,整体装饰采用中西结合的风格,共有三层。二层沿四周布置房间,形成中厅,中厅北侧有一小舞台,日常的娱乐节目就在这里上演。三层四面是单间,四周通道与跑马廊相隔形成中空的天井。楼内的顶部是东、南、西、北四面用大玻璃窗围成的罩棚,罩棚顶部是用人字柁支撑形成两侧立窗的长方形藻井,采光充沛,不但使三层通透明亮,也使二层中厅的亮度大大的提高。从此也可以看出,当初设计者的匠心独具。罩棚四周的玻璃窗下装有精巧的木质挂檐板,檐板之上装有的木饰栏杆,可以看出装修的精巧。悬挂在樑柁上来自南洋的古老吊灯,似乎在静静的向你叙说着一个尘封久远的故事。
名人足迹云集
早年的青云阁是个人气极旺的综合型商业娱乐场所,这里集购物、娱乐、饮食、品茗、服务于一体,因而引得文人雅士、官甲贵胄多愿汇聚于此。清末文人许愈初曾在《肃肃馆诗集》中引诗为证:“迤逦青云阁,喧腾估客过。珠光争闪烁,古董几摩挲。栋栋书场满,家家相士多。居然好风景,堪唱太平歌”。诗中,真实的描写了当年青云阁那种热闹非凡的场景。
二楼演出的小舞台
如今风行一时的台球运动,最早就是由青云阁引领京城的时尚潮头。青云阁内的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步云斋鞋店、富晋书社等众多的老字号留下了鲁迅与周作人、陈百年、刘叔雅、朱逖先、沈士远、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马幼渔等众多知名学者的足迹。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也经常来此品茗会友、小酌膝谈,思文赏乐。
1932年8月,聂耳从上海来到北京求学,住在宣武门外的云南会馆里。刚到北平的第二天,就到青云阁听大鼓看杂耍。几天后,又游览了中南海公园、北海公园、动物园、颐和园和香山公园。
在清末民初年间,不少戏曲名角都在京城各处茶园里献艺,青云阁也不例外,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名角先后在此登台亮相。相声界前辈、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也常来青云阁演出他的拿手节目。他们的精彩表演引得观者如云,使青云阁名噪一时。
鲁迅先生1912年5月5日抵达北京,在宣武门内教育部街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佥事。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居住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七年多的时间里,他日记里记载去的最多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琉璃厂,另一处就是青云阁。毫无疑问,鲁迅先生去琉璃厂是淘寻古书,购买碑帖,选择古钱和拓片,欣赏古董珍玩,这是先生作学问的需要。而去青云阁喝茶品茗、小憩会友,皆因顺路所至。当时,鲁迅先生从绍兴会馆出发,自西南而来先逛琉璃厂,然后经一尺大街,走杨梅竹斜街,一路东行就到了青云阁的后门。鲁迅先生通常是从后门进去,前门出去。这是因为青云阁后门楼上即是茶座,从琉璃厂走到此处恰有些累了,歇脚、会友、品茗、理发、购物方称满意。然后从前门出去,到东行不远的东升平浴池洗澡,然后返家。
三楼玉壶春茶楼
青云阁里两家著名老字号普珍园菜馆和玉壶春茶楼则分别在二楼和三楼的位置。而鲁迅除去与友小酌常到二楼的普珍园菜馆外,而更多的时候是坐在三楼南侧的跑马廊边上,在这里品着茶,吃着点心,还可以看到二层中厅表演的评书、戏曲、杂耍和相声。现在三层四周的房间还是原来的旧物,四周的茶座也是按照当年的样子摆放,虽说这些藤椅茶几已经不是当年的物件,但置身于此处的空间之内,你还会感受到那份茶香四溢,墨迹飘香的味道。
翻开鲁迅日记,从1912年到1922年间的十年里,鲁迅到青云阁品茗、购物,会友、用餐等达三十四次之多。民国时期的文人陈莲痕在他所写的《京华春梦录》中对青云阁有一段精准的描述:“……青云阁之玉壶春。小轩数楹,位置雅洁,檀楠几椅,鼎彝杂列,夕阳将坠,座客常满,促膝品茗,乐正未艾。茶叶则碧螺、龙井、武彝、香片,客有所命,弥不如欲。佐以瓜糕糖豆,干果小碟,细剥轻嚼,情味俱适。而鸡肉饺、糖油包、炸春卷、水晶糕、一品山药、汤棍饨、三鲜面等,客如见索,亦咄嗟立办。阮囊羞涩者流,利其值贱,多于此鼓腹谋饱焉”。
位于杨梅竹斜街的后门如今,这座连接着两条街道的古老建筑——青云阁,已被修缮一新,向世人展示着老北京韵味的风采,而那一幅幅浓缩着老北京记忆的黑白老照片,将带你重返繁华的青云阁,寻觅历史名人的踪迹,感受那些传奇往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