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谷雨宜饮茶,
茶的故乡在中国。
汉魏六朝时期,民间就有饮茶的习俗,而且,以茶入药,古人以为,茶若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以前没有形成固定的饮茶模式,人们把茶碾成末,有时和其他食物煮成茗粥,有时清饮。唐代的茶采摘后经过杀青、烘干,制成饼状,饮茶之前,先从茶饼上取下少许,然后碾末,水煮沸后将茶末投进去略煮,还要加盐。到了宋代,上至宫廷,下到民间,无不喜好饮茶。知己好友带来自家好茶,相聚比试高低,于是斗茶之风盛行。
清 严泓曾斗茶图轴(局部)
宋代的茶叶通常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在火上稍加炙烤,然后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沸水,水面会沸起一层白沫。斗茶的人先要斗茶色,青白的就赢了;其次斗水痕,茶汤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茶痕,先退去的为负。黑釉茶盏衬托白色茶沫最适宜斗茶,所以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当时南、北方瓷窑大量烧制黑釉茶盏,尤以福建北部地区最突出。
宋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盏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 官窑青釉盏托
盏托又称茶托子,古人品茗用具,
防止手持茶盏烫手,最早见于唐代。
随着时光的推移,民间积极借鉴前人的制茶经验,逐渐形成散茶、紧压茶(如茶砖、茶饼)等很多品种。明代以后,人们直接饮用叶茶,最初还是煮叶,中期以后就是直接冲泡了,与今天的饮茶方式渐同。
作为一种雅好,越来越多的文人喜爱参加茶会。比如明代游春品茗的日常就是这样的:
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到无锡惠山游览,他们或围井而坐,或散步林间,或赏景吟诗,或观看童子煮茶。四周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环境幽雅。他们在茶会上很愉快,之后文徵明高兴地创作了一幅记事性作品,清丽细致地回顾了当天的场景。画面中青绿浅绛相融,一派悠然。
明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
再后来,茶会之风传至宫廷。
紫禁城里有座重华宫。乾隆帝既好饮茶,又爱作诗附庸风雅,就效法古代文士,把文人茶会搬进了宫。
崇敬殿正殿乐善堂
茶宴上著名的“三清茶”没有半片茶叶,选取冬雪为水,小巧的茶盏为器,承袭前人在盏中以“梅花、佛手、松子肉”代茶的传统,颇得古人遗风。
清乾隆 矾红彩瓷三清茶诗茶碗
清 银镀金莲花式茶船
茶船,主要目的是防止喝茶时手指被烫伤。
茶宴需要有丰富的储备。宫廷茶库里,有来自两广的银针茶、梅片茶、珠兰茶;来自福建的莲心茶、花香茶、郑宅芽茶、片茶;来自云贵的普洱茶、芯茶、芽茶;四川的仙茶、菱角湾茶、观音茶、春茗茶、名山茶、青城芽茶、砖茶、锅焙茶;陕甘的砖茶;江苏的阳羡芽茶;安徽的松萝茶、雀舌茶、涂尖茶……品类繁多,数量庞大。
清 仙茶
源自四川,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
清 大凸花茶
清 龙井茶
清 普洱方茶饼
普洱茶,因产于云南普洱府(今云南下关一带)而得名,
为清宫中喜饮佳茗。
清 小种花香茶
清晚期 人参茶膏
清晚期 普洱茶膏
这么多好茶,用什么来品呢?清代的一种流行,几乎决定了我们今天的茶具选择习惯。
那时候,宜兴陶业繁荣,紫砂泥地色的天然之美得到关注。宫中创烧成功“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壶,由此诞生了真正的“宫廷紫砂”。雍正帝同样崇尚紫砂,但雍正朝的紫砂壶素面为多,在古朴中凸显自然美。乾隆帝向宜兴定烧茶具并钤刻御制诗,成为御用茶具的一个特征。清代茗壶自康熙、雍正朝起,不再以实用为主要功能,而是逐渐倾向于展现艺术性和观赏性。
清 宜兴窑竹节式茶壶
清 乾隆宜兴窑莲花式茶壶
很多紫砂器的表面,匠人们用细润的泥浆做堆绘,更让紫砂材质散发出不一样的恬静之美。
有的绘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簇簇芦苇在微风中摇弋,一群大雁飞临水面。
清乾隆 宜兴窑紫砂芦雁纹六方茶叶罐
有的绘幽静的山间庭院中,堂屋内的主人和来访的高士谈兴正浓,琴童穿院而过取琴助兴。厢房内一侍童正对炉扇风煮茶。
清乾隆 宜兴窑紫砂御题诗烹茶图壶
还有的,绘湖石缝隙间老梅斜出,花满枝头,或盛开,或含苞。
清乾隆 宜兴窑紫砂御题诗梅花纹茶叶罐
当时的人在家吃茶,出门吃茶,集会吃茶,自娱吃茶,但这么多用具难免不好携带。他们专门设计了用于装置全套茶具的茶籯,茶壶、茶碗、茶叶罐、茶炉,一拎就走。
清 桦木雕手提茶具格
清 胤禛行乐图轴(局部)
这个春天,
在家里静心吃盏茶,
把所有的安稳和清气都吃下去,
共同期待夏天的相聚。
参考文献:
刘宝建.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清宫的茶库、茶房与宫廷饮茶文化.紫禁城.2008.07.
王健华 高晓然.无由持一皿,寄与爱茶人——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窑紫砂壶.紫禁城.2007.05.
林勰文.“事简茶香”——从茶具看唐、清两代宫廷茶文化的价值取向.紫禁城.2013.12.
王镜轮.唐宋的品茶方式.紫禁城.2010.5.
章传政 肖正广.中国药茶发展述略.农业考古.2019.05.
责任编辑 / 谢菲 美术编辑/鲁婉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望无垠的茶海绵延在崇山峻岭中,桃花盛开处。一条湄江河像极了脾气温婉的女子,从不动怒,两岸柳树倒影在水中,枝影横斜,极具印象派的绘画气质。
得天独厚。湄潭及附近的黔北各县地处北纬27度,海拔为700米至1000米左右,土壤富锌富硒,山峦叠嶂,日照条件特别适宜茶叶生长。以湄潭翠芽为代表,遵义红、贵州针茶、遵义毛峰、湄江翠片、贵州银芽、龙泉剑茗、湄潭银峰、湄江茶、湄潭毛尖等在中国茶史、茶文化、茶产业方面都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人气。
其中,湄潭翠芽外形扁平直光滑、匀整、色泽黄绿油润;内质香气浓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叶底嫩绿鲜活成了人们喜爱的理由,享尽万千宠爱。
湄潭翠芽于2011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先后荣获国家级金奖48次,2015年8月还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2016年最新公布的品牌价值是16.38亿元。
湄潭茶的家族史不可谓不丰富,翻开历史记载可以看到:从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中就有“湄潭一带茶好味美”的论述;后来的元末明初湄潭的容山长官司张、韩二氏,将境地民间制作的茶叶交播州宣慰,进入播州茶仓或作为“播州方物”上贡朝廷,那时的茶叶制作技艺被视为湄潭眉尖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雏形。
1939年至194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期间,国内著名茶叶专家刘淦芝、李联标等在湄潭眉尖茶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专门聘请杭州西湖邬、郭姓师傅来湄潭吸取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通过改进提升,试制出贵州首款“色绿、馥郁、味醇、形美”扁平名优茶——湄绿。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湄潭实验茶场又在湄绿制作技艺基础上研制出一支绿茶新品,1953年原贵州省长周林来湄视察工作,品尝了湄潭茶叶后命名为湄江茶。1980年,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安徽农学院茶叶系陈椽教授根据其品质特征,又命名湄江翠片,连续荣获省优、部优和“贵州四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称号,并被载入《中国名茶志》。20世纪90年代,湄潭茶人又在湄江翠片制作技艺基础上,研制新创成了今天的湄潭翠芽茶。
时至今日,湄潭茶叶种植规模已达六十多万亩,号称“全国第二产茶大县”。
沏一壶翠芽,老板斟茶的时候不忘提醒一句,这可是当年慈禧老佛爷才能喝到的茶水。其实,茶对于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更有某种象征人生的隐喻,有翻腾,有平静,有收拢,有舒展,有不争,可洗涤心灵,可窥探生命。
审核:邹杰
作者:云天
图片来源:湄潭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东哪里的茶好喝?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大叶茶不可错过。沏茗慢啜,芬芳馥郁……经过省内外知名的五位专家连续两日的品鉴,2019首届“连南大叶杯”斗茶大赛在22日决出名次,五款金奖茶新鲜出炉!
其中,红茶金奖由连南瑶族自治县景泉茶叶厂、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山特农发展有限公司、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夺得;绿茶金奖则由连南县寨岗山心原生态茶叶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连南县大古坳天堂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
茶叶是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特色产业,是联农带农、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连南产茶历史悠久,瑶茶文化源远流长,当地生态优良,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茶树生长,野生茶树资源丰富。千百年来,在瑶族先辈们的辛勤努力下、精心呵护下,逐步形成了优良的茶树群体品种——连南大叶茶。
据广东省茶科所专家小组的调查考究,现存最高龄的大叶茶树有近千年树龄,生长在连南黄连村的高山上。连南大叶茶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之间的山涧峪谷,因种植于高山流水旁,连南大叶茶色香味俱佳。早在1988年,就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以其制作的成品茶,品质优异、特色明显。
好山好水出好茶。那么,连南谁种的茶最好,谁炒的茶最香呢?为使连南大叶茶让更多爱茶人士了解与品尝,9月21日至22日,在连南第六届“稻田鱼文化节”期间,该县在三江镇稻鱼茶产业园三产融合发展中心举行2019首届“连南大叶杯”斗茶大赛,旨在弘扬传承悠久厚重的瑶茶文化,促进连南大叶茶品牌建设和影响力的提升。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清远分院主任曾斌介绍,本次斗茶大赛,共收集连南县境内10家企业的17个茶叶样品,产品要求有“三个必须”:茶叶质量必须是安全的,茶叶产量必须是有市场流通的,茶叶价值必须是消费者喝得起的好茶。
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认证,本次参赛企业选送的茶叶全部达到《绿色食品 茶叶 NY/T 288—2018》标准,证明了在连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各参赛企业充分发挥连南生态优势,严格遵守质量安全生产要求,坚持为广大消费者呈现一杯放心好茶,为连南大叶茶塑造了一张靓丽的“安全”名片。
本次斗茶大赛邀请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操君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唐劲驰,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朱海燕,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带头人、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副秘书长卓敏,高级评茶师、清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科长廖侦成等五位专家前来现场指导、品鉴。
本次评选采用的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制定的《2019首届“连南大叶杯”斗茶大赛品鉴方法》,该方法注重茶叶的安全化、品质化、市场化,以科学仪器检测为指标,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茶样评选结果由“质量安全检测、水浸出物测评、茶叶感官审评、茶叶多次冲泡品评”等综合评判得出。
经过专家们认真、专业、仔细的品鉴和严谨打分,共评选红茶类金奖3个,银奖3个,优秀奖4个;绿茶类金奖2个,银奖2个,优秀奖3个。
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品在本次大赛中分别获得红茶金奖和绿茶银奖。“因为我们的茶叶是用野生大叶茶制成,虽然茶叶长短不一,但品质绝对优良,这次能获得一个金奖和银奖,就是证明。”公司负责人覃总说。
覃总表示,本次斗茶大赛,对连南的大叶茶是一次很好的宣传,今后应该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他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有茶园2000亩,公司生产线能为茶农提供年100万斤茶青的制作,仅劳务收入就能为当地群众带来500万元的增收。“当前我们正加快对大叶茶品种的培育,采取生态和林下种植的方式,力争在2年内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进一步打响连南大叶茶的招牌。”
为大力支持连南扶贫事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天,大赛组委会还拿出五个金奖茶进行义卖活动,由12个企业举牌认购了12罐金奖茶叶,义卖资金共11万元,义卖所得全部捐给连南瑶族自治县扶贫基金。
此外,在连南县三江镇稻鱼茶产业园三产融合发展中心(稻鱼茶大酒店)一楼,该县还举办了稻鱼茶产业园成果展。通过成果展示墙、产业传统文化展示墙、茶叶传统手工体验区、成品展示区、茶叶品尝区、现代农业茶叶自动化生产线六大展示板块,让群众近距离感受连南稻田鱼以及大叶茶浓厚的历史与创新的现代化发展。
本次大赛由连南县委、县政府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何秀古,清远市副市长雷玉春,连南县委书记刘泽和、连南县长唐金文等出席了斗茶大赛。
获奖名单
金奖:
连南县景泉茶叶厂
连南县瑶山特农发展有限公司
连南县八排瑶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连南县寨岗山心原生态茶叶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
连南县大古坳天堂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
银奖:
广东杰茗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连南县大麦山镇黄莲高山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连南县瑶香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连南县八排瑶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杰茗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优秀奖:
连南县大麦山镇瑶联茶叶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
连南县寨岗山心原生态茶叶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
连南县清嵩生态茶园
连南县大古坳天堂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
连南县瑶山特农发展有限公司
连南县大麦山镇瑶联茶叶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
连南县大麦山镇黄莲高山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记者】黄津
【摄影】曾亮超
【特约通讯员】房靖洋
【通讯员】唐丽清
【作者】 黄津;曾亮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