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经营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发现餐厅生意由好慢慢变坏时,是坚持下去,还是放弃以止损?如果不想放弃,又该如何调整?
一位做串串加盟的餐饮朋友,就遇到这样的难题,对此,豪虾转创始人、红餐网专栏作者蒋毅,给出了三个思路。
餐厅生意越来越差
是坚持下去还是放弃止损?
前几天,一个做串串的朋友来店里找我。通过介绍得知,他的店以前每天能卖好几千,但是最近几个月越来越差,日营业额现在只能有几百元,为了节约成本,员工也裁得只剩三个人,面对这种情况,他有点不知道怎么办,内心十分忧虑,因为他是借钱创业,身负债务,确实挺为难的。
因为我对他所在的商圈不太了解,对他从事餐饮的经历也不了解,对于他们的产品更不了解,所以当时不敢冒然回答他的问题,我非常担心自己的话影响了他,如果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那岂不是让对方陷入更大的麻烦。为此,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但遗憾的是,思考了几天,我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以替他解决当前困境的方法,甚至,越想我越是觉得,面临这样的情况,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做?由此我回想了豪虾传在2012年以前的那三年。对比我们当年的坚持,与这位朋友现在的坚持,之间的不同到底在哪里?
任何一种坚持
都是因为能看到希望和目标
2012年之前的豪虾传,生意并不好,尤其是2011年。因为2010年底“洗虾粉”谣言满天飞,导致2011年全国的龙虾市场萎靡,我们豪虾传也深受其害。在夏天龙虾消费的高峰期,都经常出现营业额为零的情况,也就是说,当时我们的日营业额,在正常情况,也只有几百元。
有几次,我都反复问过二哥,当初他为什么能坚持得下来?二哥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他觉得我们有希望做起来。他认为,我们生意不好,不是味道差,而是知道我们这个味道的人太少,随着知道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豪虾传麻辣小龙虾
当时还没有微博,我们与客户的关系仅仅用小灵通来维系,从2009年到2011年,我们三年时间一共只积累起了200多个好吃嘴,而这些好吃嘴的联系方式,全部存在那部小灵通里。因此,让二哥在如此糟糕的局面情况下,还愿意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他小灵通里面的200多位龙虾爱好者,让他看到了有可能做起来的希望。
当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二哥的这个判断,在2012年我们借助新浪微博的传播红利,豪虾传在成都餐饮市场异军突起,成为一匹黑马让业界震惊,并在随后成功打开了成都的龙虾消费市场。
那么这位朋友的串串店呢?首先是从这位朋友的言谈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忧虑,对市场的忧虑,对店铺周边环境的忧虑,对自身产品的忧虑,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忧虑,这些忧虑掩盖了可能存在的那些希望,我觉得,这才是最危险的事情:任何一种坚持,都是因为能看到希望和目标,否则坚持就没意义。
选择坚持下去
需要有“三换”的思路
遗憾的是我对串串不太了解,所以无法针对串串这个品类给出太多意见,这位朋友是加盟其他人的品牌,现在自己遇到困难,品牌方也完全不闻不问。
当然,这也不怪这个品牌方,现在绝大多数品牌都是这样的情况,尤其是火锅和串串这两个大热门,因为发展的太快,开店的数量太多,配套的管理和帮助,肯定跟不上。
但是,抛开串串这个品类不谈,针对整个餐饮行业来说,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是否有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知识?或者可供借鉴的餐饮案例?老实说,并不多,根据我自己这些年在餐饮上的观察和积累,我觉得,遇到这样的餐厅,需要有“三换”思维:
1.换客群
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种食物都有他的目标客群,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在其他地方却可能有大量喜欢他的人。比如毛鸡蛋,我是绝对不会吃,但我身边就有好些人特别喜欢毛鸡蛋,臭豆腐也一样,类似的东西很多,它说明的一个现实是:任何一道美食,它都有目标消费群。
如果那些怪异的美食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作为串串这样的大众美食,其目标消费群肯定也就更不在话下了。但在某些人群聚集区,适应串串这个消费档次的美食品种,可能生意就很好;相反,则可能生意惨淡,怎么做宣传,搞活动都没人去吃。
比如在安置房比较集中的那些小区,人均在50元左右的自助餐和那些中小的特色餐馆(比如烤鱼,串串等)就比较受欢迎,高档的西餐厅到这些地方去,几乎是自寻死路;在中高档收入人群聚集的地方,装修上档次,服务很贴心的餐厅,可能生意相对更好,而环境糟糕的苍蝇馆子可能就举步维艰。
| 换客群的思维 |
在不想更换产品的情况下:
1.评估自身所在商圈的客群。是否是自家产品的目标人群,或者说自己产品的目标人群有多少,哪些人是会受影响到店消费的对象;
2.做宣传也好,搞活动也罢,就要针对这些目标人群来做。否则花再大的力气,再多的金钱,结果宣传对象根本不是目标客户,那肯定没效果。
2.换产品
如果一个地方的目标客群无法改变,并且这些客群不是自家产品的目标用户,那就需要考虑更换自家的产品,根据目标人群的喜好和消费特点,去找到他们乐于接受的产品。这种思路,与前一种思路是截然相反的:前一种是换消费者,而这一种是换产品,两者有本质区别。
对于一家餐厅来说,如果由曾经的好生意,慢慢变成差生意,这个变化不仅老板自己亲身经历,周围的消费者其实也看在眼里,到后来会变得越来越糟糕。这糟糕主要在消费者对它都失去信心:当看着自家楼下一家餐厅生意越来越差,你作为消费者会如何想?这个店味道不好?这个店服务不行?这个店价格太贵?
总之,不会有好的评价和感觉,老板如果不找到解决办法,久而久之,这个店就会彻底被周围的居民给抛弃。因此,与其让大家心里等着看你什么时候死亡,不如主动更换招牌,更换产品,重新开始做一个产品:一方面,这个产品是针对目标人群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心里也产生变化,会拿看新店的心态来对待。
| 换产品的思维 |
如果周围的客群是固定不变的,那与其花最大的力气去改变他们,不如干脆改变自己的产品,给这些目标人群一个重新开始,给他们愿意重新走进店的欲望和意愿。
这也可以算是破釜沉舟的一种做法:不用受那种钝刀割肉的痛苦,可以奋力一搏。
3.换铺面
如果对自家产品很有信心,觉得出品,味道和价格这些都没问题,客群也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因为位置不好,客流全被其他餐厅截流了,那么不妨考虑更换一个更好的铺面来。不要觉得这是丢人的事情,实际上,在餐饮市场,这样的案例非常非常多。
比如,当前成都最牛的一家火锅店,他们在更换到春熙路商圈之前,一样的味道,一样的老板,生意却始终不怎么好;结果当他们以高昂的代价拿下太古里旁边这个铺面后,生意开始出现转机,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引领成都餐饮潮流,创造各种营业神话。他们就属于典型的换地址得发展的案例。
串串也一样,目前成都最牛的串串,在最后爆发之前,在成都也先后换了好几个铺面,前面的铺面生意都没做起来,直到换到现在的位置,才获得转机,不仅生意火爆,而且一跃成为成都串串的王牌。因此,在客群没问题,产品也没问题的情况下,那么更换铺面也不失为一个最后的选择。
| 小结 |
如果一家餐厅生意由好变为不好:
首先,看老板能不能看到希望,有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如果看不到希望,那最好选择放弃,在亏损的情况下,越早放弃损失越小;
如果还能看到希望,对自家产品还是有信心,那不妨参照上面的“三换”思路,去做出适当的调整,或者可以获得一线生机。
——————
作者:蒋毅,本文由红餐网专栏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
红餐网,头号餐饮新媒体,百万级订阅量。趋势、实战、菜谱,你们关注的,我们都提供。(微信公众号:ygcywzz)
>< class="pgc-img">>职业餐饮网 旖旎
“2023财年销售额同比增加27%,营业利润增至约17倍!”
这亮眼的财报数据,出自被称为“意大利沙县”的——萨莉亚!
在消费降级之下,餐企都艰难“破局”,它却能让业绩创下14年来新高。
近日,其官方发布预测称,2024财年(截至2024年8月)的合并净利润将比上财年增长59%,达到82亿日元。
为何它能在餐饮“低迷”的大环境中,逆势迎来大跨越增长?
它又是如何在流量逐步下降的“商场”,永葆生机?
< class="pgc-img">>销售额同比增加27%,营业利润增至17倍!
预计明年净利润创14年新高
萨莉亚11日发布的2023财年(截至2023年8月)合并财报显示,销售额比上财年增加27%,达到1832亿日元;营业利润增至约17倍,达到72亿日元。
其官方也做出预测,预计2024财年(截至2024年8月)的合并净利润将比上财年增长59%,达到82亿日元。
预计2024财年营业利润增长81%,超过2019年水平
萨莉亚官方称,这是自2010财年(78亿日元)以来,14年来再次创出历史新高,预计2024财年萨莉亚的销售额将增长15%,达到2110亿日元。
预计2024财年的营业利润将增长81%,达到131亿日元,超过新冠疫情前的2019财年(95亿日元)的水平。
其中起到重要拉动作用的是亚洲业务。
< class="pgc-img">>亚洲业务销售额预计增长21%,营业利润增长29%
在海外业务方面,萨莉亚官方称其将通过增开门店以及宣传合理的价格来吸引顾客,计划使现有门店的销售额增加10.3%。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业务的销售额预计将增长21%,达到760亿日元,营业利润将增长29%,达到109亿日元。
该公司认为,在中国,虽然经济放缓,但萨莉亚的价位比竞争对手更便宜,顾客数量将会增加。
在日本国内业务方面,4个财年首次扭亏为盈
在日本国内业务方面,顾客人数也将增加,将实现20亿日元的盈利,4个财年来首次扭亏为盈。
由于采取保持价格不变的战略和修改菜单,顾客人数增加,预计销售额将增长13.6%。
新冠疫情导致日本国内萨莉亚门店的客流量下滑,自2020财年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日元贬值导致原料进口价格上涨,由此带来沉重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其社长松谷秀治称,萨莉亚专注于畅销菜单,并引入更多自助收银机,“不会采取大幅增开新店的战略,将投资建立高效率的商业模式”。
在日本国内不会进行涨价,而是通过推进削减成本的投资来提高利润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萨莉亚逆势增长的背后逻辑:极致性价比是大众餐饮的唯一出路
今年5月开始,很多餐厅生意都很“淡”,都在寻求破局之法。
有人卷营销,有人卷价格,有人卷产品,而“降价”似乎成了很多餐厅的被迫选择。
因为顾客腰包瘪了,消费降级的谨慎消费之下,极致性价比成了唯一出路。
而萨莉亚这个被称为全球最low西餐厅,则成了消费降级下活得越来越好的企业。
也许是踩中了“物美价廉高性价比”的风口,也许是自身多年来经营理念和极致效率的积淀,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这家企业迎来了无可匹敌的利润增长。
1、通缩型消费正在形成,高性价比餐厅成“香饽饽”
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公布的经济数据,8月份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至3.79万亿元。因为这个增长幅度比上个月的2.5%回升了2.1个百分点,大家似乎看到了消费复苏的希望。
对于中国的消费市场而言,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数据,并结合消费市场变化的特点,就会发现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正在改变消费市场结构与居民消费习惯,一个非典型的通缩型消费正在形成。
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正面临着全面的“消费降级”。
拼多多的崛起,3元早餐店的内卷,在疫情冲击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经济紧缩,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消费变成相对成熟和理性,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茶饮、快餐、正餐都在被卷入降价潮。
像萨莉亚这样的高性价比餐厅则重新回归大众视线,甚至成为宠儿,越来越多的顾客回归,也是萨莉亚能够迎来一波又一波增长的原因。
< class="pgc-img">>2、挖掘新的消费客群—爱喝酒的年轻人
“还有哪个穷鬼没有在萨莉亚买过酒”;
“感谢萨莉亚,让我可以做个快乐的酒鬼”
“一杯6元的葡萄酒,在萨莉亚实现喝酒自由”
……
这是来自年轻人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如果曾经萨莉亚是公认的“平价西餐厅”,那如今它又多了一个头衔,“穷鬼的居酒屋”。
没错,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一个人在萨莉亚的买醉成本,可能只需要6元钱。
< class="pgc-img">>如果在其他居酒屋或者西餐厅,这样一杯红酒或者气泡酒也许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五六十元,对于钱包不太富裕的学生党来说,想要实现“买醉”自由很难。
但今年萨莉亚让这部分爱喝酒的年轻人,多了一个选择,抚平了她们在价格和菜单面前的无措。
职餐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已经充斥着年轻人的萨莉亚“穷鬼”喝酒攻略。
这也许是萨莉亚找到的新的增长线,除了用平价西餐吸引年轻人,如今又多了一条“副线”——平价酒水,给了年轻客群一个新的打卡自己的理由。
3、降本提效,萨莉亚低价的“杀手锏”
当然,只是便宜没用,要能赚钱才是真本事。
萨莉亚在降本增效上,颇有两把刷子:
首先,非常“省”,宁愿当“接盘侠”。
在选址上,萨莉亚的门店大多数都开在一流商场的三流角落,租金便宜;而且还专门“捡漏”,接盘倒闭的饭店,直接换了招牌,室内简单改动一下就营业了,大大减少了装修成本和装修时间。
供应链也很成熟,通过自建农场种植蔬菜、打造生产和物流基地、在各地开设半成品加工厂,打通上下游,减少中间商费用,控制成本。
再者,非常“快”,号称“厨房里没有一把菜刀” 。
因为它的中央厨房非常成熟,所有能够集中操作的厨房作业,都转移到了中央工厂规模化处理。门店基本能够实现傻瓜式操作,哪怕在忙碌的午餐时段,厨房员工也只需要两三人就可搞定。
因此上菜速度非常快,曾测试,完成15道菜品只需要9分58秒。
最后,非常“精”,专门设立部门来研究如何提高人效。
萨莉亚有一个专门研究“排除时间浪费、节约经费”的部门, 这个部门研发了一系列高效工作的小技巧,用来提高人效。
如:特别设计了能自动出水的拖把,规定拖地要按“U”字拖,提高拖地效率;上菜不用托盘,因为托盘一次只能上一两盘菜,而直接用手的话一次可以上三四盘上菜之后回厨房要顺手收走空盘子;自制番茄切割机,把番茄放在机器上就能马上切开,全程只要几秒钟……
为了控制人工成本,萨莉亚实行全职+兼职的用人模式,重点考核“人时营业额” ,即一名员工一小时所能实现的营业额,讲究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效率。
这一系列精细化运营的操作,值得每家餐企学习。
< class="pgc-img">>职业餐饮网总结:
“真正好吃的东西,应该既便宜又好吃”,这是萨莉亚的经营理念,也是它能逆势增长的杀手锏。
在消费降级之下,很多餐饮人都觉得日子很难熬,卷价格、拼产品。
但无论是3元早餐成风,还是萨莉亚的极致性价比逆袭,都在给我们传输一个信号:
极致性价比才是餐饮的本质,才是大众餐饮的唯一出路,也是企业能够真正跨越周期“保命本事”。
你如何看待萨莉亚今年业绩的逆势增长?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日,“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表示,餐饮店用赠送优惠券、小礼品等方式,请顾客在点评平台上写好评打高分,早已不是秘密。一些得分很高的餐厅,实际可能会“踩雷”。而一些3.5分~4分的餐厅,也许会超乎预期地好吃。
这种反向选择的背后,是消费者对评分“注水”的反感。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一些带来“惊喜”的低分店铺往往通过实打实的经营,在线下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对平台依赖较小,因此对评分比较“佛系”。虽然没看到年轻人来“挤爆”,但也有稳定的客源。
有店主不在意评分高低
也有店主希望得分能高些
“平台评分影响不到我们这种店,一般都是老顾客来得多。”云南武定一家饭店老板说。据了解,这家开在省道附近的饭店在当地居民口中味道好、分量足,但在某点评平台上的得分仅有3.6分,页面上展示的头2条评价都是差评。饭店老板告诉记者,饭店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基本上没有根据平台评分过来的客人。
这位老板认为,平台上的评分对他的生意影响并不大,他已通过长年累月的经营,收获了稳定的客源,生意一直很红火。另一方面,与平台合作,在线上推广、引流等方案,需要向平台让利,在他看来并不划算。
在云南个旧,一家被当地人认为“好吃”,在某点评平台评分3.9分的烧烤店店主坦言,还是希望在平台上的得分能高一些,“做餐饮的,你不考虑不行。”她表示,店铺会关注平台上的留言,根据评价做出改进。她们也会尝试在外卖里放上“写好评得优惠”的小卡片,希望顾客能留下好评。
昆明一家评分3.5分,但被咖啡爱好者认为“很专业”的咖啡屋店主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客群很明确,来店里的主要是回头客。至于平台评分,她认为“众口难调”,无法左右,不如“佛系”一些。她们曾邀请社交平台博主体验打卡,以期通过突出鲜明的特色,让喜欢此类风格的客户看到,不过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由于咖啡屋位于一个安静的小村庄,工作日人流量较少,只有在周末才会稍微热闹一些,咖啡屋店主认为,现阶段下大成本做线上推广,不是一个好时机。将来,如果村庄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人流量多了,她也许会尝试做一些线上营销。
多尝试
才能发现最好吃的店铺
去年12月,Vista看天下发表文章《恨透评分虚高的网红餐厅,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引起广泛讨论。文中称,一些寻找选题的生活类视频博主,打着“我倒要看看有多难吃”的口号,“勇闯”评分在3.5到4分的餐厅,却发现意外的好吃。许多网友表示认同:“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
曾在北京生活,近期移居到云南的王女士表示,在北京,平台评分是她选择餐馆的主要依据。当时,她觉得很多餐厅都会有意识地做线上运营,而一些低评分的餐厅,确实不好吃。到云南后,她在一些县城游玩时,在当地人的推荐下走进一些餐厅,发现非常好吃。打开点评平台,却发现这些餐厅的评分在3.5分到4分左右。
据此,王女士总结出了“3.5分左右的餐厅可能会更好吃”的规律。“其中,3.7分的店是最好吃的。”王女士说。
不过,王女士也强调,一些高评分的餐厅未必会“踩雷”,一些低评分的餐厅可能确实不好吃,只有走出家门多尝试,才能发现最好吃的店铺。“与其相信评分,不如相信自己的舌头。”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