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在小蓝鲸酒店内,顾客进餐时都自觉用标注红色的公筷夹菜
昨日,武汉市举办启动仪式,在文明餐桌光盘行动中全面推行分餐制,倡导节俭用餐、健康文明用餐新风尚。
行动仪式上,武汉市文明办等7部门单位联合发出通知,将命名100家“卫生文明酒店”;宣传表彰一批推行“分餐制”优秀的卫生文明单位;要让“分餐制”相关知识在居民的普及率中达到60%。
使用公筷公勺,不是矫情而是文明,是拒绝生病而不是感情变得生分。
江城行动 7部门联手推行分餐制
昨日的启动仪式上,武汉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倡导文明卫生用餐习惯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致力于在全社会大力推行自助餐、位份菜、营养盒饭、分餐公筷公勺等分餐制模式,使公众养成科学、健康的用餐习惯,减少和防止疾病传播,维护促进市民健康。
武汉市发布的《关于在全市倡导推行“分餐制”活动的通知》显示,分餐制行动由该市文明办、爱卫办等七部门单位联手推行。通知提出将在武汉市命名100家“卫生文明酒店”;宣传表彰一批推行“分餐制”优秀的卫生文明单位(校园、企事业单位、酒店)、家庭;同时居民“分餐制”相关知识知晓率要达到60%。
武汉市教育局将对中小学加强“分餐制”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用餐习惯;武汉市文旅局负责星级酒店推行分餐制的宣传倡导,指导三星及以上星级的酒店采取分餐公筷公勺等就餐方式;武汉市妇联负责全市“卫生文明家庭”创建,大力倡导家庭分餐制;武汉市餐饮业协会负责组织开展卫生文明餐饮企业创建,将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分餐制纳入行业等级评定。
记者探访 公筷公勺渐成餐厅标配
楚天都市报记者昨日采访发现,目前江城大部分餐饮单位中公勺公筷已成标配,也有餐厅推出位份菜、单人餐以倡导分餐,分餐模式也被食客认可。
随着4月份餐厅堂食的恢复,很多餐厅门口张贴“今日已消毒”温馨提示,门口消毒液、洗手液和体温计已成标配。
昨日中午,记者在艳阳天酒店看到,餐桌每一个餐位上,都配有公勺和公筷。就餐前服务人员提示使用及讲解:金色为公筷,银色为私筷;铁勺为公勺,瓷勺为私勺。
无独有偶,小蓝鲸、湖锦酒楼等多家餐饮单位都为食客配备公筷公勺。小蓝鲸杂技厅店店长黄维伟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非典暴发时店里就开始推行公筷公勺,但因部分食客不适应未能坚持,“今年疫情暴发后,市民用餐理念逐步改变,接受和使用公筷公勺的顾客越来越多”。
“现在我们不仅配备公筷公勺,还将进餐提醒使用公筷公勺作为服务的必须事项。”黄维伟说,分餐将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疫情期间,消费者更加注重餐饮安全,所以餐厅推出了一些位份菜,希望也帮消费者养成文明健康的就餐习惯。
在小蓝鲸酒店一间包房里,市民冯先生约了七八位朋友聚餐。进餐时,冯先生和朋友都自觉用红色的公筷夹菜,放入小碗。随后,拿起黑色的私筷进食。冯先生点的排骨汤也不再像疫情之前用一个大汤碗端上桌,而是被服务员分在了七八个小碗中,再分别放到每一位食客面前。“疫情后,第一次在外就餐,我有时也忘记使用公筷公勺。在服务人员提醒下,如今使用公筷公勺已成习惯。”冯先生认为,如今大部分餐厅实行的公筷公勺和位份菜的形式很好,不仅健康卫生而且营养搭配合理,打包带回家菜品也没有被污染的担心。
记者在小蓝鲸酒店随机采访了十位顾客,大部分顾客都对分餐制认可,“虽然使用公筷公勺比一双筷子麻烦,但是吃得健康卫生比什么都重要”。
专家观点 卢永良大师解读“双筷”
2003年非典时期,中国饭店协会一度出台《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提出分餐制,但推行效果不佳。今年疫情发生后,协会于3月5日再次发布“使用公勺公筷双筷,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倡议书。
武汉市也随后出台一系列用餐标准及措施。今年4月发布的“恢复堂食”细则中,鼓励餐饮单位推行位份进餐形式、自助餐形式、营养套餐形式、公筷公勺围桌等用餐形式。
中国顶级烹饪大师,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名厨专委会主席卢永良指出,一人一双筷的传统合餐方式,确与公共卫生有违,亦不利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合餐制需要改良,要汲取分餐制的优点。合餐制要在保障卫生健康的条件下进行,比如,坚持在合餐中实行双筷制,即食客使用取食和进食两双筷子。
卢永良解释,取食筷就是每个人手里的公筷,从餐盘中搛菜放入自己的骨碟中,用另一双进食筷将骨碟中的菜、主食搛入口中,“这样,既能解决传统合餐制存在的健康、卫生问题,又使饮食方式更加文明。”卢永良说,分餐制的推行对于做大餐饮业规模,进一步提高行业高效集约的发展水平,都有现实意义。
市民声音 分餐并不疏远感情距离
每次吃饭前,先拿两双公筷放到餐桌前。这种公筷行动对于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一号小区的郑女士一家来说,已成为习惯。
郑女士昨日告诉记者,最初发动家用公筷是在老家过春节。春节前,郑女士一家三口从武汉回宜昌老家过年,一度是当地排查的重点对象。虽然一家人没有咳嗽、发烧等症状,但他们一家人还是主动居家隔离,“我当时提议,家中吃饭使用公筷公勺,得到家人支持,年近六旬的母亲也主动使用公筷”。
郑女士说,后来家里就固定了两双好区分的筷子作为公筷,全家人一直安然无恙。到3月下旬回武汉后依然坚持用公筷公勺,“现在家里人不用公筷反倒不习惯了,前几天在亲戚家就餐用公筷夹菜,亲戚们也都支持。”
东西湖区辛安渡街林家台大队妇联主席李娜介绍,自家使用专碗专筷、公筷公勺已经有7年,一家六口均已养成习惯。“最早开始家庭分餐,是因为家中小孩刚出生,为避免大人与小孩交叉传染,给予孩子单独的餐具。后来延续到家人都有专碗专筷。”
李娜说,在实施家庭分餐中,劝说老人花费了一些精力,但是耐心解释下老人们都还是能理解和接受。
在网络上,不少网友留言点赞公筷行动。网友“悟空你留下”说:“疫情还没有结束,还是要注意卫生,所以推广公勺公筷很有必要啊!”
网友“妖怪”说,分餐制减少了细菌的传播,而且杜绝浪费,所谓疏远人与人之间距离,那只是表面上的,餐桌上一样可以说话交流感情。
链接 分餐制知识“十须知”
1,分餐制可减少浪费,更利于个人把握食物分量搭配,从而促进健康。
2、分餐制是指餐饮服务人员或消费者通过使用公用餐具分配菜点,使用个人餐具的就餐方式。
3,公勺公筷配置有两种形式,一是为每位就餐者配置一副,二是每份菜、汤等配置一副。
4,公勺公筷外形尺寸与普通筷勺有区别,公勺公筷标识字样,尺寸要明显大于普通勺筷。
5、分餐时夹取到自己餐盘的食物有剩余时,不可将多余菜返回菜盘。
7,在餐桌上用自己筷子帮别人夹菜,容易传播病菌,是不卫生的行为。
8,外出堂食时,遇店家未配备公勺筷时应主动要求配备,或自带筷勺,把餐馆餐具作为公勺公筷。
9,快餐盒饭和自助餐都属于分餐制。
10,家庭用餐正确的做法是践行分餐,或在每个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
媒体报道,我国超一半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平均感染率为59%。很多人都知道幽门螺杆菌可能引发胃溃疡、胃癌,但我们真的了解它吗?又该如何有效预防感染呢?
药物治疗根治率超90%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这种细菌的生存能力极强,可在强酸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能够在胃部生存的唯一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没有典型症状,有的患者会有胃痛、口臭等症状,还可能出现慢性胃炎。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中,20%会出现消化性溃疡,10%出现消化不良,1%会出现胃癌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瘤等恶性肿瘤。
那么,幽门螺杆菌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的呢?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和口口传播。幽门螺杆菌患者的粪便中就存在着幽门螺杆菌,如果污染了水源,健康人饮用后就可能被传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口腔中也存在一定的细菌,与其一同用餐就有可能被感染。不少大人喜欢口对口喂小孩吃饭,很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
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方式为碳13或碳14呼气实验,这种实验无创无痛且准确性高,半个小时就能出结果。
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四联疗法口服4种药物,以半个月为一疗程,采取这种方法的根治率高达90%以上。
四联疗法主要是指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质子泵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是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的pH值,从而增强抗生素的作用。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一定要再次到医院进行复查,复查也是做碳13或碳14的呼气试验,如果结果是阴性,那么就说明已经治好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复查前应当停止使用各种抗生素和清热解毒类中药1个月以上,停止使用抑酸剂(PPI)、铋剂一周以上,这是为了避免结果出现假阴性的情况。虽然成年人的幽门螺杆菌在经过治疗后复发率极低,但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使用公筷。
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过敏性皮疹、发热和肝功能损伤等情况,要立刻就诊。
“偏方”治不好幽门螺杆菌
不少人认为,只要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实则不然。大约只有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最终罹患胃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非必然关系。
幽门螺杆菌经口腔到达胃黏膜后,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随着时间推移,人体会出现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胃癌病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想远离幽门螺杆菌,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进口的食物一定要经过高温消毒、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建立分餐制、不要口对口给孩子喂食、定期更换牙具等。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杜绝吃生肉,很多人喜欢吃3分熟的牛排,或者吃火锅时肉还没有烫熟就吃,这种做法会大大增加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机会。
此外,朋友圈里常有人传,经常吃大蒜,就能杀死幽门螺杆菌,这种说法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只有摄入大量大蒜才能杀死幽门螺杆菌,日常吃大蒜的量无法达到杀死幽门螺杆菌的要求。还有人说吃洋葱、喝绿茶可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样也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有商家宣称,使用含特定成分的牙膏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这也是没有依据的。只有胃才是幽门螺杆菌的“理想居所”,口腔环境不适合其生存,所以活性一般不高,仅通过简单的刷牙来治疗是不太可能的。
总之,幽门螺杆菌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不过,也不必谈“幽”色变,对其有明确的认知之后,只要做好有效的预防就可无“幽”生活。
(张雪琳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春维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医师)
来源: 科技日报
日,家住城西的刘女士(化名)就因为受凉没当回事,一拖就拖成了肺炎。
刘女士今年36岁,家住闲林,是一名公司职员,十天前,她儿子学校晚上开家长会,她就坐在窗口边,当时没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她也没注意,可一坐三个小时下来,她就感觉受凉了。
回到家后,刘女士开始咳嗽,到了晚上,开始有少量白痰,夜间咳嗽明显多了。
起初,因为没有发烧,她觉得反正是一个小感冒,就没当回事,第二天吃了感冒冲剂就上班去了。
一来二去,一周过去了,刘女士的感冒不但没好,咳嗽也越来越重,于是,她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检查,CT显示两肺炎症性改变。
这下,她傻眼了,好端端的感冒,怎么就成肺炎了?于是,她转入到杭州市西溪医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杭州市西溪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王美华接诊了刘女士。
“进医院时,刘女士咳嗽明显,而且中性粒偏高,我们还是考虑一个细菌感染”。王主任介绍。经过一周的规范化治疗,目前刘女士病情稳定,咳嗽也少了很多。
据王主任介绍说,天一冷,呼吸科门诊看感冒的患者就多了起来,医生一张嘴“最近有没有着凉呀”,一问一个准。
王主任介绍说,刘女士就是两个事情没有“当回事”:一个是晚上天气寒冷,她没有及时关窗,也没有采取保暖措施,所以着凉了;另一个是受凉后,以为是感冒,觉得年轻没事,就没有处理,后来就拖成了肺炎。
王主任提醒,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气温降低时,呼吸道病原体更容易存活,而且人的鼻黏膜受到冷空气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降低。在两方面作用下,容易诱发或加重包括感冒在内的呼吸道疾病,所以提醒大家还是要注意保暖,做好个人的防护。
冬季要警惕这些常见病原体的侵犯
王主任介绍,冬季要警惕这些常见病原体的侵犯:
病毒感染:今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冬天又是流感的高发季,新冠流感可能会叠加出现,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其实它们本质上都是病毒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是由病毒引起的。主要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可以表现为发热,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咳嗽、打喷嚏等;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其中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可以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有的还伴有头痛,咽喉痛,肌肉关节酸痛等。
肺炎支原体:支原体是细胞外生存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呼吸道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多见。支原体肺炎是学龄前儿童以及青年人常见的一种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对普通感冒常伴有咽痛和剧烈干咳。王主任也介绍,平时免疫力就比较差的人群,比如老人,小孩以及一些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冬季的“感冒”很容易演变为肺炎,甚至更重的感染。如果持续发热不退,咳嗽加重,咳黄痰,有胸闷胸痛不适,就要警惕是否患有肺炎了,这个时候要及时医院就诊,及时治疗。
王主任表示,对付冬天里“磨人的小妖精”也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是做好防护,我们常说的感冒,也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病原体都是经由呼吸道传播的,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仍需每日带好口罩,勤洗手,不仅防冠还防感,一举两得,万一家里有一人感冒了,要做好分餐,家中也尽量带上口罩,避免相互传染。
二是增强免疫力,有一部分病原体平时就寄居在我们的呼吸道内,要是免疫力低下,他们就开始繁殖,兴风作浪了,所以平时不要暖炉一打,被窝一躺,也要适度的进行体育锻炼。
三是及时接种疫苗,家里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每年入冬前可以咨询居住地的社区医院,预约当年的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提前筑好堡垒,不给敌人一丝机会。
此外,王主任也提醒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天气降温,还是要棉毛裤,厚毛衣,羽绒服,全都招呼上,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网友热评:
@简:我的切身体会,肺炎生过以后身体真的是会很差。
@芳芳:气冷了,防新冠,防流感,防普通感冒,戴口罩是最有效方便的措施,大家为了自身健康少生病还是老老实实带上吧!
@亲亲我的小美:会一定要穿的厚厚的,这是我一个高中家长的十年教训,学校是真的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