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也爱吃~ 图/soogif
-风物君语-
水果之王的故事
苹果,可能是妈妈们最喜欢的水果。
放学回家的餐桌,晚饭后的茶几上,总是少不了一颗颗刚刚削好,或是被切成一芽一芽的,白白胖胖的——苹果。
< class="pgc-img">>▲切成芽的苹果要快点吃。图/soogif
因为氧化而有点泛黄的颜色,酸酸甜甜的口感,那都是“妈妈牌”苹果独有的味道。而被妈妈们催着吃苹果的记忆,大概也是很多人所共有的童年情结了。
< class="pgc-img">>禁果?香料?还是装饰品?
要问哪种果子背后的意义最为丰富?那毫无疑问是苹果了。
被囚禁在树上的智慧果、让科学巨人的智慧“开窍”……吃苹果变聪明的故事,也许正是妈妈们孜孜不倦“安利”苹果的原因之一吧。
< class="pgc-img">苹果与苹果开花
>▲苹果花如同五瓣梅花形状,具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图/视觉中国
而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亚瑟王传说里的理想乡 “阿瓦隆”(这个名字很可能源于苹果)等诸多传说,更是为苹果蒙上了青春果、爱情果的神秘面纱,至于所谓的禁果,更有可能是一种“人祸”。在宗教争端之中,指斥对方爱吃的果子为“禁果”,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class="pgc-img">>▲正在吃苹果的著名演员“小玫瑰”娜塔莉·多默尔。图/soogif
虽然是“禁果”,也禁不住人们垂涎苹果薄皮下边的甘美多汁。苹果的传说故事不断被记载传唱,让西方成为苹果传说的主舞台。
< class="pgc-img">>▲苹果“红绿灯”。图/视觉中国
那么中国本土有苹果吗?
答案是有的,新疆野苹果正是苹果最初的重要起源之一。不过在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抵达烟台,并带来土耳其苹果改良种之前,国内最早被称为“林檎”或“柰”,或是“苹婆果”的苹果属植物,主要用途其实——并不是吃。
< class="pgc-img">>▲今天提到“林檎”,除了在海南、平凉等地尚存小果子和某音乐家外,一般想到的是广东一带被称作“林檎”的释迦果。图/视觉中国
从西汉的《上林赋》,到晋时郭义恭的《广志》,苹果已经以“柰”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留下印迹。这种中国本土产的绵苹果,颜色红润漂亮,香“闻数步”,形状匀称可爱……除了没熟时口感跟棉絮没多大区别、熟了果肉基本会烂光以外,作为苹果本身没有任何缺点了。
< class="pgc-img">>▲ 慈禧画像中的两侧果盘,摆的就是中国土产绵苹果。图/新浪微博@战争史研究WHS
当然大吃货国不会对它放弃治疗,除了被用来熏香之外,还把它作为高高在上的“供果”,摆在桌头当一种装饰用的“香炉”,也会在它八九分熟时,试着吃一点果肉,并留下了“佳”的“点赞”。
苹果开始被叫做苹果,是明朝的事情。明代农学家王象晋的《群芳谱》,有专门记载“苹果”的词条:“蘋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蘋”,是 “萍”字的繁写形式,后来一步步演化,成为苹果,因为谐音,让苹果有了岁岁“平”安的含义。
< class="pgc-img">>▲国内流行的“送平安果”大概是苹果画风最精致的时刻之一了。图/soogif
更有意思的是,来自西方的平安夜,被平安果裹挟,成为了商家们中西结合,热销苹果的理由。平安夜互送平安果,和端午节编的手绳、情人节的人情巧克力一起,堪称义务教育及大学阶段的初次人情难题。
< class="pgc-img">>▲富士苹果的命名有多种说法,源自富士山、或是当时的影星山本富士子,或是栽培种发源地青森县藤崎町……图/图虫·创意
像富士、元帅等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几种苹果,其实历史大都不超过百年时间。比如今天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苹果:富士(Fuji),就是1939年用国光苹果和美国蛇果(Red Delicious)杂交培育而成,原名“东北七号”,1962年,它才被命名为“富士”。富士苹果,今天主要在国内大规模种植,成为了中国的“国民苹果”。
< class="pgc-img">>▲蛇果一般售价比较昂贵,包装也要裹得严严实实。图/图虫·创意
蛇果(Red Delicious),原产美国。并不是因为“蛇诱惑吃的禁果”而得名。这种名字上就非常美味的(delicious)果子传入中国后,被广东人音译为“地利蛇果”,再后来名字减了个肥,就只剩蛇果了。此外,我们熟知的黄元帅,也就是金冠苹果(Golden Delicious),同样是源自“美味的”这个形容词。
< class="pgc-img">花牛苹果熟了
>▲ 酷似蛇果的天水花牛苹果,前期脆甜,后期软糯。图/图虫·创意
与蛇果同形不同果的,就是花牛苹果。它是1956年甘肃天水花牛寨农业站以蛇果为母本、综合国光、金冠等多个品种培育出的“融合巨人”。花牛苹果最大的特点在于,存放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糯粉的口感,如果你买到了蛇果,却发现吃出了土豆泥的感觉,恭喜你,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牛苹果,请拿出一个小勺子,一点点慢慢舀着吃吧~
< class="pgc-img">>▲苹果酸甜品种图,越往下的苹果越甜。苹果公司那个被咬了一口的logo,就是第一排从左往右第三个:麦金托什红苹果。图/www.sprouts.com
富士、蛇果、花牛,合称“世界三大苹果”,今天世界上多数的苹果,都与这三种脱不了关系。不同苹果品种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虽然不像柑橘家族那么“风流”,但也足以写出一本果名傻傻分不清的《“果”年孤独》。
< class="pgc-img">>中国到底哪儿的苹果最好吃?
1871年,西方苹果传入山东烟台,此后很快传入青岛、北上辽东,进而扩散到整个渤海湾,又自黄河故道一线,发动向黄土高原的“西征”,而后兵分两路,一路远渡天山南麓的新疆阿克苏,另一路则在西南高原上安家落户……时至今日,大半个中国都可以见到苹果树的身影。
< class="pgc-img">>▲中国到底哪里的苹果最好吃?一张图远远容纳不下众多的优质苹果产地。制图/Paprika
今天,中国苹果年产量超过3900万吨,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而中国苹果的规模和品质,也是远胜它的欧洲同胞了。
苹果在中国最主要的两大产区,就是黄土高原和渤海湾,一者有温润季风气候带来的绵长积累,一者有高原昼夜温差带来的鲜甜风味,堪称一时瑜亮。
▲烟台是西方苹果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今天,这里种植的苹果以富士为主。
渤海湾苹果的代表,就是烟台苹果了,所谓,“烟台苹果莱阳梨”,烟台栖霞苹果,既有陆地与海洋的双重加持,又有长期饱满的光照,水润甘甜自不必说。值得一提的是,栖霞苹果批发市场已经成了亚洲最大的苹果交易中心,在东南亚,你每买到5颗苹果,就有4颗是从烟台出发的。
< class="pgc-img">>▲栖霞是山东烟台苹果的核心产区之一,相对低廉的价格,让人们在初冬也能实现“水果自由”。图/图虫·创意
而在黄土高原最东段的陇东地区,苹果更是别有风采。甘肃,并不只是大漠孤烟,长河之间,苹果同样很圆。
甘肃平凉静宁,是官方认证的“黄土高原优生苹果最佳栽植区域”。黄土高原上的苹果,个大扎实,放半个月也不会影响口感。高原的昼夜温差带来足够的糖分与紧致的果肉质感,喜欢脆甜脆甜的朋友,可一定不要错过这份冬天的佳味~
< class="pgc-img">静宁县35度苹果谷
>▲清清脆脆的口感是平凉静宁苹果的一大优势。图/图虫·创意
而在甘肃天水、陇南交界一带,一到秋冬时节,道路两旁就堆起了高高的苹果山,这里不止因为花牛苹果而出名,陇南礼县的富士与元帅系苹果同样战斗力十足。
< class="pgc-img">>▲ 陇南礼县花牛苹果。图/sohu.com
夹在中间的陕西、河南、山西地区的苹果,相对来说酸酸甜甜,各有特色。陕西洛川、白水等地的苹果是黄土高原赛场的有力竞争者,此外综合东西苹果地域优势的河南灵宝苹果,以及芳香可人的山西运城苹果……都各有各的特色。但大体来说,饱满多汁,甘爽可口是它们共有的特点。
< class="pgc-img">>▲山西运城,不止有美丽的盐湖风光。图/soogif
在云南昭通与四川凉山,苹果却是野生放养,长相随缘,当地人也不含糊,直接起名——丑苹果。这些又被称为“野苹果”的果子,追求的是接近野生的生长环境,表皮上满是与叶子摩擦的果痕,果型不端,果色不均……堪称是苹果界的“选丑冠军”。
< class="pgc-img">>▲表皮暗淡无光,斑斑点点,没错,丑苹果就是这么真实,然而好吃。图/sohu.com
丑苹果虽然丑,内心的甘美同样不含糊。也许正是因为它们外表饱经风霜,味道却是非常温柔,脆爽中蕴藏着蜜一般的润甜。
此外,昭通的苹果要比它的北方同胞们早熟一个月,堪称是苹果圈的美味急先锋了。
< class="pgc-img">阿克苏糖心苹果
>▲看到苹果“五角星”周围的斑斑点点了么,老甜了。图/图虫·创意
此外还不得不提的,就是新疆阿克苏的 “冰糖心”苹果了。它特别甜甜甜甜,最近也成为了网红苹果。但冰糖心其实是生了“水心病”的苹果身上才会发生的现象。水心病会让甜蜜的糖分累积在苹果中心,反而造就了一种别致的甜美味道。而新疆阿克苏地区高海拔,常日照,温差鲜明的特殊气候,让水心病发病缓慢,又不影响风味的累积,是以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阿克苏冰糖心”。
< class="pgc-img">>腌烤炒拌喝酒吃醋……苹果还能怎么吃?
酸酸甜甜的味道,甘美多汁的内里,让人们不再满足只是单纯的吃苹果。在花式享用苹果味道这件事上,每个人都不甘落后。
爱吃酸辣的湘西人连苹果都腌,而烤着吃,则是更广泛的基本操作。找个烤箱,放上火炉,甚至只要有一盆火,苹果就能褪去它坚硬的“果壳”,形状皱缩,变得懒洋洋,软绵绵,酸甜甜……
>
▲精致的烤苹果甜点。
更讲究的,会将苹果的顶部切开,挖空下半部分,在里边加入用酒浸泡的葡萄干,红糖和黄油等馅料,再盖上“苹果盖子”……这样的烤苹果,已经可以作为一道精致甜点了。
< class="pgc-img">>▲苹果派起源于欧洲,但今天是一种经典的美式食品。图/图虫·创意
在烤苹果这件事上,还有更多的花样。熬制苹果、裹面涂蛋液,送入烤箱,就是西方最寻常的主食苹果派。看到烤全猪口里塞的那颗苹果了么?据说就是因为某个厨师觉得烤猪嘴越张越大,不太雅观,于是从厨房里随手抓了一颗最常见的苹果……
< class="pgc-img">荞麦面上盖着牛肉、苹果、泡菜,上桌前从大桶中舀一勺冰凉酸甜的汤料,满满的一碗凉爽。在炎热的北京夏天
>▲冷面经常搁的水果(蔬菜),还包括梨片子和西红柿片子。
在吉林,外地人会看到“往这凉面里,搁什么苹果片子”的神奇操作,对于爱吃甜的东北人,往冷面里搁几片既清新又酸甜的苹果,实在是既可口,又清凉。而广东人则拿起苹果,看向了自家的名菜咕咾肉。同样是酸甜口,苹果咕咾肉的味道大概要比传统的菠萝咕咾肉多了那么一点清甜。
酿造,是最能发挥出苹果味道的方式。据称,公元1世纪的地中海人就已经沉迷酿造苹果酒了。时至今日,葡萄酒后的果酒第二把交椅,就是苹果酒。苹果酒,要更“小清新”一点,苹果清甜可人的果味在酒中完整地呈现出来,又有许多酒精度低,带气泡的版本,可以说是比葡萄酒更“接地气”了。
< class="pgc-img">苹果白兰地
>▲今天,国外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苹果被用于酿酒。图/图虫·创意
西方人喝苹果酒,中国人则喜欢“吃醋”。苹果醋,虽然沾了一个醋字,可不是一种调味品,而是苹果汁发酵成的饮料。号称能“减肥养生消除疲劳”的苹果醋,可是一种元老级的网红饮品。撇去这些真真假假的宣传,苹果醋本身酸酸甜甜,又带有果味的口感,同样值得一试。
< class="pgc-img">未经过滤的、 原始的苹果醋
>▲刚刚出炉的苹果醋,还要经过多道过滤工序,才会变得澄亮。图/图虫·创意
一颗颗苹果吃罢,也许这最后在饮品里的“无果之果”才是果中真味吧。与人类最初的神话传说并行,酸酸甜甜,生吃熟做两不误,酿成美酒永流传……
苹果,无愧是“果中之王”。
< class="pgc-img">>你最喜欢吃哪种苹果?
- END -
文丨苹果
未标注图片来自图虫·创意免费图库
参考资料
《2018-2019年度苹果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果汁网
《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苹果篇》赵政阳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碳水化合物、矿质元素及活性氧代谢与富士苹果水心发生的关系》杜艳民等 园艺学报 2015
柚”来了!“柚”来了!一到柚子季节,又要掀起一阵“人类迷惑行为”——各种花式剥柚子大赛的“热潮”,要比谁的“脑洞”大,这届网友可谁也比不过谁。
< class="pgc-img">>柚“乡”柚“甜”
< class="pgc-img">>说到柚子,就不得不说说广西玉林的容县沙田柚了。玉林容县是“中国沙田柚之乡”,其种植沙田柚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但令沙田柚真正扬名四海的却是在两百年前的一个金秋时节。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江南,江南风光无限,官人夏纪纲遂把家乡(广西容县) 沙田村出产的“羊额子”献给皇上尝个鲜,却不料乾隆爷吃了竟赞不绝口,当即御赐果名“沙田柚”。
自此,容县沙田柚被定为贡品,享誉天下,流传至今。“如果时光可以穿越,乾隆爷也会为这沙田柚疯狂打call!”这句略带网络梗味的话语,正是对容县沙田柚悠久历史和卓越品质的生动诠释。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据清光绪《容县志》记述:沙田柚“实大如瓠,皮黄、上尖、下有圆脐,肉黄色白,味甜如蜜,曰蜜柚”。容县沙田柚其果形呈梨形,果肉脆嫩,汁水丰富,自带回甘,越吃越有味道,是润肺养颜好伙伴!据考察,容县沙田柚营养丰富,可食用果肉占果实51.8% - 58.8%,含糖分12%左右,维生素C含量100 - 150毫克/100克,居各品种柚子之冠。
< class="pgc-img">>“柚”然自得
容县沙田柚除作为水果直接食用外,在烹饪中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也有广泛的应用,人们将其充分利用,加工成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①柚皮酿
(柔软有嚼劲,整体口感层次丰富,清新不腻,柚子皮的微苦与馅料的甘甜形成了巧妙的平衡。)
< class="pgc-img">>②柚皮扣
(柚皮软糯而充满肉香,又不失柚子特有的清新香气,清爽解腻,让人回味无穷。)
< class="pgc-img">>③柚子糖
(口感Q弹,略带酸味,是一种既解馋又解腻的小零食。)
< class="pgc-img">>④蜂蜜柚子茶
(入口丝滑,既解渴又提神,是秋冬季节的温暖饮品。)
< class="pgc-img">>⑤柚子鸡翅
(鸡肉鲜嫩多汁,既开胃又解腻,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
< class="pgc-img">>⑥柚子炒饭
(不油腻,口口香脆。除了柚子果肉外,炒饭中还可以加入虾仁、玉米、豌豆等配料,这些配料的鲜美与米饭的香糯相互映衬,使得炒饭的口感更加丰富多样。)
< class="pgc-img">>“柚”功之臣
“柚”缘千里来相会,柚果飘香引客来。近年来,容县深耕沙田柚产业,以深入推进沙田柚扩量提质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经济能人通过“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持续扩大沙田柚种植面积,不断提升容县柚果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 class="pgc-img">>2023年,全县沙田柚种植面积达23万亩,产量达30.5万吨,全产业产值35亿元,建设了138个沙田柚种植示范区。容县沙田柚成功入选首批广西“桂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入围2021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百强名单,品牌价值达到35亿元。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素材选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击“大美和政”关注“梨花节”
啤特果是家乡一种山野之梨,与南方的荔枝香蕉以及被誉为水果之王的苹果相比,是下里巴人。但这几年啤特果的名气却越来越大。以此果汁做的饮品厂家品牌突然间冒出许多家,什么“松鸣岩88啤特果”、“南园啤特果”系列等等,根据包装不同,价格也不等,好点的卖到十来元一瓶,比许多大品牌的饮料价格高出许多,利润可观。家乡兰郎公路边上秋冬季节一溜摆出了好多摊点。路过者大都停车买上一些,成了他们回到家乡难得的水果珍品。
此梨生长,一般都在一个酸果桩上嫁接。阳春三月里,庄稼人用锯子将酸果桩锯成截面后,在木与树皮之间楔开一个口,插上用利刃削成斜面的果苗,用麻缠绕固定好后,用泥糊住。不久,嫁接的果苗上便发出些嫩芽来,两三年后就开始开花挂果了。
十几年前政府号召在家乡搞退耕还林,大量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不高的山坡地里栽上了成批的啤特果树。目前仅和政全县栽培面积达二十多万亩。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漫山遍野的梨花一片洁白,把兰郎公路蒿支沟一线的阴阳两山打扮得银装素裹,绿叶映衬着白花,行走在沟里的公路上,那一路南北两山的风景煞是好看。
如果说啤特果花蕊与一般的梨花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其果实的储存、果肉及其吃法就很特别了。
啤特果一般到每年
大学毕业那一年秋,我和新分配到临夏的外地同学走在大街上,看到满大街用架子车拉着叫卖的啤特果,香气扑鼻。想吃,那就买上回去吃吧。我挑发黑发软的,可他们以为那是烂的,专挑绿的,还说我骗他们。我索性不管来了个恶作剧。结果回到宾馆,上演了如上一幕,至今还骂我给他们使坏!
随着天气慢慢变冷,到了冬天,啤特果的颜色会变得深黑,室外的温度会使果子冻成了石头,当地说法是“冻成了石疙瘩”。这个时候你要吃,牙是咬不动的,就是牙很厉害咬下一块在嘴里,那个冰也一定让你冷得打一个寒颤。要等待冷冻的果子化开吃,就是等黄花菜凉了,你早就耐不住性子了。
当你万般无奈的时候,当地人再告诉你一个诀窍:将冷冻的啤特果放入冰水的容器里,不一会儿,水里的啤特果四周会结出一层白色的冰,把果子和果子连结成了一个整块,白色的冰块里面镶嵌着黑色的果子,那才叫一个“晶莹剔透”!这个时候你不慌不忙,从水里捞出冰块果子,将包围着的冰如同剥鸡蛋皮一般破开,一个软软的啤特果就出现了,成为了你的美食。我们小时候也觉得这个办法奥妙,很好奇,后来才明白了这大概就是物理上的热传递或中医的以毒攻毒的原理:以冷的水吸纳出冻果里面更冷的冰。
小时候,我们放学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没有馍馍没有菜。于是我们爬山廊庭顶上的果子架,取下几个冻成“石疙瘩”的啤特果,放碗里盛凉水化开,然后取出青稞炒面用啤特果搅拌一起,吃起来,那才是个香哪!一边吃着一边还给旁边的小孩儿捏一个和藏民的糌粑差不多、当地人叫的“箍箍”,就是把果子拌炒面捏成一个面槌给小孩儿,小孩儿一定高兴得边吃边连蹦带跳的跑远玩去了。吃晌午了,家里人围坐在炕上,端来了一碟馍馍,再端来一盘子煮洋芋,就着啤特果饱餐一顿,等于给做了半天庄稼活乏了的庄稼汉加满了油。
啤特果的果名应当源于对它的一种吃法:就是将果把拔下,嘴对着果把口慢慢吮吸果汁,并用手旋转不停地拿捏,不一会儿,果汁吸食完了,果皮里面便只剩下了果核。被吸食完了果汁的柔软果皮如同一个皮囊,当地话皮囊读 pi tai。原将山羊皮完整筒下后用硝熟皮用于装东西者叫“皮囊”,后泛指所有能盛东西的软质袋具,故名“皮囊果”。不过,后人大概为了文字上的雅致,也为了读音上能接近当地口音,就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啤特果”,有些人从字面上还以为“啤特果”饮品属于啤酒类,而实际上与果名的本意大相径庭,毫不相干。
说到“啤特果”的别名,似乎还有好多。比如,有叫“酸巴梨”、“黑果子”,也叫“芽面包”等等。前者因酸因色而名,易解;后者则本是一种馍馍的名字。芽面者,指麦子因雨水多背不回来尚在地里时便有发芽状,磨了面,只能开水和成稀糊糊,用面皮包上烙成饼称之为“芽面包”。芽面糊味甘甜,小时候我们吃不上糖果,故甚喜欢。母亲做一顿芽面包,高兴得如同过节,是我最爱吃的食品。将此梨称之为“芽面包”,多出于城里八坊人之口,他们除了指其果肉稀软如芽面糊的特性外,也有指此果上不了桌面调侃乡里人的味道。但出产地只叫皮囊果,为了行文方便,笔者也索性称其“啤特果”。
除了食用,啤特果汁还是当地人用来擦手抹脸的天然化妆品。高原农村天冷风大紫外线强,风吹日晒,皮肤容易篵。小时候,我们就是用啤特果汁或是蜂蜜充当擦脸油的。洗漱完了将啤特果汁抹在脸上手上,保湿保润性都很好。买不起工业的润肤霜和价高的蜂蜜,那就用个家树上长下的天然的啤特果汁吧,不见得比他昂贵的化妆品弱了多少!
啤特果系蔷薇科苹果亚科新疆梨系统的一个地方栽培品种,喜阴湿耐寒抗病虫害,生长于海拔2200
啤特果产地范围狭小,主要于河州南乡高寒阴湿地区,和政县蒿支沟阴阳两山及其陈家集梁家寺等四邻山寨是其核心产地。啤特果对于海拔的反应十分敏感,我蒿支沟老家山上和山下相差不过几十米,但果子的特性则完全不一样:山下的青果虽涩酸尚能入口,而山上的则绝对无法下口;山上的能储存,山下的则不易存。正是由于其性温,特别适合寒冷地区食用,而且吃了牛羊肉再吃啤特果,不但没事,而且胃里还很舒服。怪不得特别受临近高原藏区欢迎,甘南人路过蒿支沟,必停车蹲下与摊主讨价还价买上一两箱。农村串门走亲戚,探望病人,没啥好拿的,也往往带一兜兜冰冻的啤特果当礼品。
这几年,虽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啤特果遇到了新的挑战。首先是其对于高海拔的要求。气候变暖后,原来适宜生长的地方不太适宜了,果质易烂。而更难办的是储存。原来在土房门道廊庭的果子架不好用了,由于不能结冰或冻不结实,难运输不说,要命的是放不长时间果子就烂了。
前不久我回老家,平常年份里靠啤特果换零钱花的侄娃儿无不忧虑地说:买的冰柜装不下几个果子,想建一个冷库投资太大,技术上也不知咋弄哩?我是外行,听着,无法回答也帮不上忙,很是无奈。庄子里的一位老者也发愁果子卖不出去,他给我诉说这几年退耕还林,种植了大量的啤特果,但由于存放不住,果汁厂家收购也有限,大量的果子烂掉了,问我能否帮个忙?我也只是听着,作为一个文化人对此更是无能为力,默默无言。啤特果的确是绿色有机而独特的高原山珍,市场前景广阔。对它的研发生产也是刚刚起步。但愿这篇小文能够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注意。除此,我还能够做些什么呢?
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赞美老家的啤特果。
春天里,那漫山遍野、开遍蒿支沟阳山阴洼的啤特果花,在灿烂的热烈的开放着,绿叶映衬着白花点缀得山野里一片梨花烂漫;秋天里,那房前屋后、山坡地埂挂满在枝头上的那绿皮、微黄、剔透的啤特果,让你读懂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硕果累累;它象征着家乡又到了一个收获的好年成。
作者简介
马进祥,男,回族,1962年8月出生,甘肃省和政县蒿支沟人。1983年7月西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专业毕业。高级编辑,曾任甘肃省委《党的建设》编辑,甘肃省有线广播电视台台长、甘肃广电总台电视都市频道总监。现任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台长助理。
马进祥先生的文学、新闻作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处女作《阿英舍奶奶》(短篇小说)发表于《回族文学》前身《博格达》1983年第三期。此后陆续发表了《1979:我的高考》、《口里口外情》、《啤特果闲传》、《一丁白盖头》等许多纪实散文作品。其中,散文《一丁白盖头》于2015年获得第二届“魅力临夏·良恒杯”全国征文散文一等奖。2013年在省有线台创办甘肃省第一档大型人物访谈节目《我从陇上走过》;2006年由马进祥先生担任总制片人的日播类大型民生新闻《都市快报》开播,在甘肃总台收视率始终排名第一,并实现首内首档电视栏目的直播,2011年被评为“全国民生影响力十强栏目”;其《收藏》栏目被评为“全国民生影响力栏目三十强”,都市频道2010年被评为“全国民生影响力媒体十强”;2014年他策划大型人物访谈节目《甘肃穆斯林》,已播出50多期,获得十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和35位全国政协委员的题词支持和鼓励。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