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最新一期餐饮红黑榜出炉
红榜4家,黑榜2家
红榜
桐梓县碗碗烫全牛餐饮店
上榜理由:用餐场所干净、整洁、规范,食品安全量化分级信息公示牌醒目,公示证照、从业人员健康证齐全,食品陈列柜分类分区堆放整洁,食品加工区域干净整洁,从业人员规范佩戴衣帽口罩,半成品“三防设施”完善,“明厨亮灶”示范单位,待加工食品“三防设施”完整、分类存储,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较好。
地址: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街道桐城记忆8栋1层1-9号,招牌名称“包大嬢碗碗牛肉”。
桐梓县稻香村中餐厅
上榜理由: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较好,从业人员规范着装,后厨环境卫生好,“三防设施”设备完好并正常使用,食品原材料索证索票齐全,贮存规范。
地址: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街道君悦国际A区4栋2楼,招牌名称“稻香村”。
桐梓县金三餐馆
上榜理由:食品加工场所卫生、干净、整洁,厨房设施设备功能正常,抽油烟机无污垢,“三防设施”完整,履行主体责任较好。
地址: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街道君悦国际4栋64号,招牌名称“红豆牛肉火锅”。
桐梓县君怡酒楼
上榜理由:食品加工场所干净整洁,厨房设施设备功能正常,油烟机无污垢,食材陈列分类分区存放,“三防设施”完整并正常使用,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较好。
地址: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街道君悦国际售房部二楼。
黑榜
桐梓县强齐餐饮店
存在问题:食品加工工具乱放在餐厅,食品半成品未加“三防设施”,经营大厅杂物杂乱,灭蝇灯未正常使用,泔水桶未加盖,食品加工区域卫生差,食材索证索票不齐,未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从事食品加工制售,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足。
地址: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街道龙城御景9号楼9-1-2,招牌名称“维姐豆花面”。
桐梓县粥师傅餐饮店
存在问题:从事网络食品经营活动,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够,后厨清洁卫生工具与待加工食材混放,从业人员未规范佩戴口罩、食品加工区与生活区未分类分区,冰柜内半成品未加保鲜膜,存在交叉污染问题,抽油烟机油污严重等,不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
地址:贵州省桐梓县夜郎路80号,招牌名称“云街粥大叔”。
(来源:桐梓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日,位于娄山关路玉屏南路路口处的新名仕餐厅及其沿街开设的一品名仕包子铺和熟食档同步开业,地道的上海味道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前去尝“鲜”。
上午11点左右,开业不久的新名仕餐厅门前已然一幅热闹的景象,跟随客流进入餐厅,虽然还未到饭点,但“宁宁”看到大堂已经座无虚席,不少前来用餐的居民需要拿号等候,才能一饱口福。“我之前在仙霞路吃过这家的菜,蛮不错的,现在家门口也开了,我肯定要来尝尝。”即便需要排队,但食客们品尝美味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据了解,新名仕餐厅的前身就是老长宁人熟知的华德饭店,如今在店招右下角依旧可以看到“华德饭店”的名字,这个老字号招牌也受到了一代代食客的青睐。
翻阅餐厅的菜单目录,发现其中包含各式各样的本帮菜品,不仅有经典的本帮红烧肉、熏鲳鱼、响油鳝丝、糖醋小排、白切草母鸡等,还有不少时令海鲜新菜,让食客在饱腹之余,可以回味咸甜适口、浓油赤酱、醇厚鲜美的地道上海味道。与此同时,餐厅内精致的装修和整洁的布置,也给食客增添了舒适的用餐体验。
餐厅工作人员告诉“宁宁”,大堂内共有7张桌子,可以容纳30余人同时用餐,此外还提供4个包厢,最大桌可坐14人。当前餐厅正值开业初期,每天前去用餐的食客众多,用餐订桌还需提前预约安排。
除了餐厅内人气十足,沿街的一品名仕包子铺和熟食档口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购买,大排长龙的景象经久不息。
“来6个肉馒头,6个菜馒头。”
“我再要2个梅干菜和4个肉包。”
店内仅售鲜肉大包、净素菜包、梅干菜包、桂花豆沙包、松子烧卖五种,通常是一盒6个装,现场不少居民一买就是两三盒,他们表示吃不完还可以冷冻起来,这样一笼刚出炉的包子很快就卖完了。隔着玻璃窗口,“宁宁”看到其中的笼屉已经推成了山,但工作人员依旧马不停蹄地揉面、擀皮、和馅,然后将它们包成一个个足斤足两的包子。
这里的包子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自然也与其用料、制作技艺息息相关。据了解,这里的面点师都经过专业的培训,掌握传统的制作工艺。不仅如此,包子的原料也有讲究,选用优质的中筋面粉,再通过和、揉、揪、擀多道工序,将皮擀得薄厚均匀,再加上新鲜的各类食材,吃起来更加松软可口。
即便开业不久,包子铺也已经收获了一批回头客,大家普遍表示这里的包子个头大、馅料实在、味道也不错,平时买回家当做早晚餐,还可以节省烧饭的时间。
另外一边的熟食店同样因为方便食用,受到周边居民的喜爱。其中共有30余种菜品,包含各类糟卤冷盆和新鲜热炒,如油爆虾、四喜烤麸、鸡汁百叶包、糟香带鱼等,都是老上海人喜欢的味道。为确保食品新鲜,熟食档口的菜品单独制作,当天烧、当天买、不隔夜。
从本帮菜、面点到糟卤熟食一应俱全,新开的新名仕餐厅不仅带来上海人记忆里的味道,也将创新融合带来更多海派新味道,满足周边居民一年四季三餐的味蕾需求。
新名仕餐厅
地址:娄山关路827号
包子铺营业时间:6:00-18:00
熟食档营业时间:8:30-19:30
来源:上海长宁
每走过天山路娄山关路口的汇金百货商厦,笔者便会驻足停留,视觉里会出现原址上的天山百货店和天山酒家。天山酒家和现在的海烟门店(原来的食品五店)中间隔着一个小区出口(里面是天山居民区),出口现在封堵上了,成了一块街边小绿地。一晃,天山酒家已消失16年了。那是2002年地铁2号线西延伸段建设时被拆除的。直到今天,周边的百姓家有红白喜事还会怀念天山酒家。
说来话长。1951年,上海市政府为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先后建造了曹杨新村、控江新村、长白新村、天山新村等18个工人新村,史称“两万户”。天山一村(现在南丰城的原址)在“两万户”之列。紧随其后的二村、三村、四村、五村相继开工兴建。为工人新村配套商业网点,1958年市政府规划兴建三条商业街,分别是闵行一条街、张庙一条街和天山一条街。天山酒家是天山一条街中唯一的餐饮店,初名“东风饭店”。为了与地名匹配,遂改名“天山饭店”。上世纪80年代,又改名“天山酒家”,但周边百姓依然习惯沿用旧称——“天山饭店”。
天山饭店开张之日是1960年7月1日。何以记得如此清晰?因为笔者与天山饭店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家母从饭店开张之日起就在该店供职,一直做到1978年退休。接着,在农村插队的胞姐顶替母亲又进入天山饭店。母女俩伴随着天山饭店走过了从诞生至消失的42年历程。
1959年天山饭店正在建设中,脚手架上“大跃进万岁”标语留下时代痕迹
1960年7月1日天山饭店开业迎客,初名“东风饭店”
难忘那顿免粮票“大餐”
1960年初夏,长宁区饮食服务公司从区内各饭店抽调人员至新落成的天山饭店,家母也在其中。天山饭店开张之时,正逢粮食紧缺的三年困难时期。但店方为了造势,竟宣布开张第一天午餐可免收顾客粮票。这一纸开业告示,吸引了周边市民一大早便去饭店门口排队,等候中午那顿免收粮票的午餐。我记得十分清楚,那天一早,祖母带着6岁的大弟和3岁的小妹先去排队。中午时分,大哥、大姐和我分别从学校赶到饭店会合。
等我赶到饭店门口,只见队伍逶迤至隔壁的天山百货店门口,足有50米长。饭店方面派员工维持秩序,店堂里的每张餐桌后面都站着等翻台面的顾客。因祖母排在前面,我们兄妹得以第一拨进入店堂。天山地区解放初是城郊结合部,当地百姓哪见过如此排场的新饭店?高大宽敞的店堂,南北开窗,采光极好,还装上了透光的白纱窗帘。那时我尚年幼,注意力全在端上桌面的菜肴,两眼放光,垂涎欲滴,那副吃相可想而知。那顿午餐,祖母不敢多破费,只点了几个有肉的家常菜,记得有八宝辣酱和榨菜肉丝汤。我兄妹几个吃得盘底朝天。
那年月,平头百姓上饭店是多么奢侈的一桩事啊!此后的十多年间,我再也没有上饭店吃饭的记录。那顿免收粮票的饭店午餐就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1969年底,作者(图右)插队落户前在天山一条街留影,身后系天山饭店,
饭店门外大字报栏清晰可辨
90年代中期的天山饭店西邻为天山百货店
母亲姐姐都忙得顾不上我
天山饭店从诞生之日起,就将营销对象锁定在工薪阶层,每日开早、中、晚三市。早餐供应面点,有阳春面、盖浇面、大小馄饨和粢饭糕,但不做大饼油条豆腐浆。中市以简餐为主,类似今天的客饭,诸如砂锅小白蹄、黄豆脚爪汤、咸肉菜饭等。记得当年每到午餐的时分,遵义路至娄山关路段的天山路两侧停满了运输卡车,运输工人是饭店午市的主要客源。晚市酒席较多,那时没有包房,全部是在大堂用餐。
当时,母亲在消毒间工作,就是洗刷碗碟。那时没有洗洁精,全用石碱去油腻。尽管母亲干活时总戴着橡胶手套,但工作时间长,还是受烧碱的侵蚀,双手常年干枯开裂。有一回,我有要紧事去饭店征询母亲的意见。母亲边洗碗边回答我。当时,我多么希望她能够停一停,专心思量一下儿子的问题,但母亲停不下手中的活计,堂口服务员撤下来的那些碗盘好像永远也洗不完!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天山饭店的二楼是天山小剧场。当时长宁区境内文化娱乐场所缺乏,区里将饭店二楼辟为剧场,可能是为了弥补文娱活动的缺失。晚上客人用完餐,可以上楼听书,成为长宁境内唯一一处“餐饮+娱乐”的酒家。楼上700平方米的小剧场,扣去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小舞台,场内安置了200多个座位。小剧场初始是上海评弹团的演出点。那时,我常以接母亲下班为由上楼蹭书听。有一回竟有幸目睹了评弹名家蒋月泉与余红仙拼档的《箭杆河边》。
“文革”爆发后,评弹停演了,改为放映电影。因为当时能放的影片不多,天山小剧场开始萧条。直至1977年,中外老电影恢复上映,小剧场又红火了一阵。1979年10月,西侧娄山关路边上建起了天山电影院,简陋的小剧场终究难挡正规影院的吸引力,只好关门大吉。天山小剧场重新回归天山饭店。
顶替母亲去饭店工作的姐姐,分配在堂口当服务员。有一次,我出差回沪去天山一条街购物,顺路看望姐姐。我站在人头攒动的店堂里,看着姐姐引位、开单、上菜,忙碌的姐姐竟然完全没注意到站在身后的兄弟。
天山饭店的东邻新邨食品店
图为1960年6月,开业前店门外种植绿化
预订结婚喜宴还得开后门
上世纪80年代,天山饭店更名为“天山酒家”,进入经营的鼎盛时期,还打出一句广告语:“天山酒家,工薪族的天堂。”那时的餐饮业还没有民营和外资的份额,国营餐饮业一家独大。长宁区境内只有中山公园的“花园邨”、曹家渡的“状元楼”和天山酒家能承办宴席。天山酒家是“独大中的独大”,营业面积足有1900多平方米。老百姓遇到红白喜事别无选择,只能涌向国营饭店,这给天山酒家带来了空前的兴旺。
上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不断增长的商务宴请需求,店方将楼上分割成10个大小不一的包房,中间还辟出一个舞池,灯光音响一应俱全,为商务宴请、生日派对和亲朋聚会提供了餐饮娱乐“一条龙”服务。楼下大堂主要客源是红白事。散客光顾若遇上红白喜事,就很难找到位子了。
每年,天山酒家办婚庆喜宴的预订都能排到隔年,想插队预订还得托关系开后门。那时我在安徽工作,单位里上海同事想利用春节期间回沪办婚礼,知道我姐姐在天山酒家工作,就托我帮忙。我提前三个月写信给姐姐说明情况。姐姐回信说,好在同事预定的时间是年初八,避开了春节中的高峰时段,才如愿以偿。要是放在年初五之前,她也爱莫能助。
新邨食品店80年代末变身上海市第五食品商店,图为国庆期间的销售繁荣盛景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造装修后的天山酒家,建筑三层系加层部分,满足不断增长的上座率
回味天山大包和炸里脊串
退休多年的姐姐回忆起酒家的盛况还非常自豪:“90年代初,阿拉天山酒家月营业额破百万元,在上海餐饮界是屈指可数的单位吶!”
上世纪90年代初,商业部评选“中华名点”时,经上海市商委推荐,天山酒家的“天山大包”和“炸里脊串”榜上有名。姐姐说,当年的上班族和上学族,都是一手“天山大包”,一手豆浆杯,边走边吃。2002年天山酒家消失后,长宁希晨餐饮公司还保留“天山大包”的品牌,在区域内开出了好多家专营“天山大包”的连锁小铺。可好景不长,随着“巴比馒头”和众多个体小吃铺的出现,“天山大包”日趋式微。然而,“天山大包”皮泡松软、馅汁鲜美的滋味,让我始终不能忘怀。
如今,“天山酒家”还常常是我们家庭聚会上的话题,亲属间提及天山酒家首先想到的竟是“炸里脊串”。姐姐说,那也是他们酒家的独创。里脊肉先由后厨切片,用13味调佐料浸腌后,再由门市串上竹签油炸销售。平时每天炸2000串左右,遇上节假日或“天山街市”举办期,一天就能卖出上万串。
笔者在天山酒家拆除之时,曾向当时的长宁区商委建言,天山路商业街重建后应给天山酒家保留一席之地。人微言轻,没人买账。前些年,听闻长宁希晨餐饮公司属下唯一的国营饭店——华德饭店也已不再是“国营”了。好在“华德”名号还保留着,经营定位也没变,瞄准工薪族。试想,哪位民营老板出面重拾“天山酒家”之名号,延续大众消费的定位,不知还能不能出现当年的火爆场景。
90年代中期,天山酒家马路对面的益寿参药店和健民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