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北京9月2日电 通讯:中国“番茄小镇”里的“西班牙味道”
新华社记者王皓 孟鼎博
在西班牙农业重镇阿尔梅里亚,农业专家弗朗西斯科·加西亚早晨醒来会习惯性拨通中国同事的视频电话。
“夏天每次施肥7至9分钟,从早上7点开始,这样能积攒足够水分。”加西亚细致地讲解技术步骤。让这位西班牙农业专家牵挂的,是坐落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的一座“番茄小镇”。
来自西班牙的味道
“番茄小镇”是2017年建立的,不仅有来自西班牙的全套温室设备、多样的番茄品种,还有外国专家技术指导,这些都为黄土高原上的这个“小镇”增添了浓浓的“西班牙味道”。
“番茄小镇”种植的番茄品种来自欧洲,如梅里亚番茄、拉夫公牛番茄、太阳番茄等从西班牙进口,成串的梅里亚番茄尤其受到市场欢迎。
“我们在那里种了很多阿尔梅里亚的番茄品种,”加西亚介绍,团队从最初的40多个品种中,不断培育、精选出最能适应中国环境、适合在中国销售的番茄。
“最后,我们确定了一种圆圆的、甜甜的樱桃番茄,因为中国餐饮文化喜欢味道浓郁的甜番茄,”已经做了4年多技术指导的加西亚说。
技术支持中西结合
“番茄小镇”不仅有西班牙专家指导,也得到大量中方人员的技术支持。“番茄小镇”和西班牙的气候条件相差较大,种植技术需要中国农业专家的针对性调整。
“西班牙是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暖湿润,适宜越冬生产。而黄土高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夏季生产,需要配套完善的植保措施,起到防病防虫的效果。”作为本土技术指导的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胜说。
园区内,番茄生产自动化数控育苗系统给幼苗提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遮阳幕布系统则根据天气情况动态调节棚内光照、温度,最大限度创造番茄生长的有利环境。
将西班牙技术中国化,因地制宜打造现代化农业园区,拓展番茄种植链条,是中国专家团队的努力方向。经过几年交流合作,中国专家承担的角色逐渐从“辅助”转向“主导”。
家门口稳稳的幸福
智能控制玻璃温室内,一串串番茄像小灯笼一样悬挂在绿色藤蔓上,色泽红润、晶莹剔透。在栽培架中间的过道里,工人们乘坐升降车有序地疏果、管护、采摘。
“番茄小镇”由山西田森杜氏番茄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公司总经理高瑞利介绍说,“番茄小镇”为周边农户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当地流转农户建设了15万平方米的智能控制玻璃温室,突破传统农业季节性限制,每平方米番茄产量可达15公斤。
53岁的周边农户赵腊仙已经来园区工作3年多。她说,“番茄小镇”工作环境好,一年至少能收入5万元。去年,赵腊仙一家搬进距离园区只有几十米远的二层新居,“工作稳定离家近,很满足”。
山西田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寅午表示,“番茄小镇”不仅提高了农户收入,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
如今,除了生产、销售鲜果,“番茄小镇”新建番茄汁加工生产线,延伸番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未来还规划建设番茄文化博览馆等项目,拓展商务、研学、培训等文旅体验活动,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据加西亚介绍,“番茄小镇”投入生产以来,连续数年获得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番茄品质已达欧洲农产品出口标准。“期待中国‘番茄小镇’的番茄能够出口到更多国家,相信未来中国和西班牙乃至欧洲能有更多合作项目。”加西亚说。
天,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Sir的专业来说。
是为你整理全球高分冷门综艺,是为你奉上上半年九分片单。
因为夏天,必须好好过。
但,还不够:
夏天,有最重要的一件事。
且不关乎年龄、阶段。
相遇。
没有相遇,就没有故事。
电影,不也是相遇的故事?
电影中爱情高频发生的季节,大多是夏天。
所以这个夏天,Sir必须拿出压箱宝贝,要不不安心
有一位大师,善于用电影讲述季节中的每一场遇见。
尤其夏天的相遇,他讲得特别撩人。
侯麦。
围绕他的标签,一个比一个厉害。
顶流电影人,一流影评人,法国新浪潮先锋人物,世界公认大师级导演......
关键是,他越来越潮。
这几年流行的,拼色、慵懒风、法式穿搭,民宿必备的绿植白椅,拍照必加的柔光滤镜……
就算不是侯麦发明的,也是侯麦用电影传播给好几代青年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侯麦的故事也潮。
因为它不是死的,是流动的,能从一个时代流淌进下一个。
它不是刻意编造的孤男寡女,只会用物质的悬殊和命运的巧合营造爱情的噱头;
不是固定的置景、特意的搭配,而是一种人与世界配合的雅致。
说回“相遇”。
夏天因相遇而无价。
如果你也同意。
那今天这部片,这一场关于遇见的故事。
就是Sir送给你夏天里最好的礼物
夏天的故事
Conte d'été
< class="pgc-img">>01
夏天。
阳光,海滩,荷尔蒙。
似乎把青春扔进这个季节就绝不浪费,随便搅一搅都能镀上一层闪闪金光。
某一个这样的法国夏天。
年轻的男主角贾斯伯,来到一个海边小镇。
文艺范的小身板,不羁的小卷发,独来独往,眼神飘忽,不轻易和别人对视,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善于融入的人”。
他很文青,带着磁带,带着吉他,哼几句就记下来,随手就写出一首关于海浪和爱情的歌。
< class="pgc-img">>人到位,景到位,这么独特的青年,就差一场独特的海边邂逅。
没想到,他的夏天很奢侈。
相遇不止一场,而是三场。
贾斯伯遇见的第一个女孩,是餐厅服务生,玛戈。
她就像走在夏日街头时,不经意吹来的凉爽小风。
轻松,舒适,开朗。
但这样的女生,贾斯伯太年轻,未必是懂的。
你看,他果然没有注意到玛戈……和对普通人没两样,眼神都没多一秒的停留。
< class="pgc-img">>第二次见面是在海滩。
玛戈一眼认出了贾斯伯,毕竟,贾斯伯还是很有卖相的。
两人大方地搭话,不过是一方热情,一方无意。
< class="pgc-img">>下面这样的对话,你可能也经历过很多次了吧?
用一些浮在表面的信息,遮盖我们试图隐藏的小心思
你读什么?哦我读数学系。
你读什么?我是民族学硕士。
< class="pgc-img">>干巴巴的对话中,两人反而自然了。
玛戈像个无性别的朋友一般,用自己的自然和大方,迅速和腼腆的贾斯伯成了朋友。
吉他,未必总是弹奏情歌的。
短短几天,俩人就处成了,呃,好兄弟。
< class="pgc-img">>聊久了,玛戈知道贾斯伯来到海滩,其实是等一位女生。
一位他(以为)自己很喜欢,但人家好像没拿他当回事的女生。
女生爽约了,鸽了他好几天。
聊得更深时玛戈发现,贾斯伯岂止是不懂那位女生,他似乎还有点不懂爱情。
再聊下去,一个灵魂拷问迟早会来:
“你确定自己爱她吗?”
爱情让人头昏脑胀,灵魂拷问也是。
贾斯伯思考着矛盾着,玛戈审视着犹豫着。
新的爱情,开始了魔力转圈圈。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眼看气氛到位,忍不住亲一口……
这是爱情吗?
你没想通,我没想透。
不,玛戈不要这样的爱情。
< class="pgc-img">>有的相遇是平地一声惊雷起,有的相遇是一见误倾心。
但在侯麦的电影里,相遇总是不经意间吹拂的微风,无声轻盈,又带有丝丝温度,吹来新的可能。
Sir插嘴问一句,这是你要的一见钟情吗?
迷离的灯光下,两双时而碰撞、时而逃离的眼神?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二个女孩苏兰,无疑更像男生梦中情人的那种。
就像夏夜特调的鸡尾酒,性感外放,刺激舌尖。
乖男孩遇到了cool girl,一般会做什么?
他会马上拿出自己的私藏。
音乐文青贾斯伯,拿出了新作的一首情歌。
这回,吉他似乎遇到了合拍的歌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爱情达成?
没那么快。
苏兰对贾斯伯有好感,但苏兰也不会轻易把好感和爱情划等号。
< class="pgc-img">>瞧,不是每次相遇都有结果,但起码是抓住了靠近的契机。
第三次邂逅,其实不算邂逅,那只是迟来的相约。
贾斯伯等待的女孩琳娜,终于来了。
如果说玛戈是街头宜人的风,苏兰是夏夜醉人的酒。
那么这个琳娜,就是一个辗转反侧的夏天的梦。
他俩是什么关系?
有点不好说——
贾斯伯觉得琳娜“像”自己的女友;
而琳娜觉得,贾斯伯有时“适合”做男友,有时又不“适合”。
< class="pgc-img">>不适合的时候?
就像琳娜没来赴约,是因为没想清楚要不要确定这段关系;
适合的时候?
就是她后来终于来了海滩,是因为想起贾斯伯的优点——这个暖男,多像夏天海湾里,一座暖暖的避风港。
嗯,有点复杂……
但别急着骂谁。
爱情没被证明时,也许就像这种样子。
不如让玛戈来说吧,她的公式很简单,能测试一万种爱情:
爱情=存在感。
你感觉不到ta的存在,那ta就是不爱你;
如果你感觉很爱ta,那……也不是相爱。
< class="pgc-img">>行吧。
第三次相遇像是命中注定,需要给彼此一个解答的路径。
不知爱为何物的贾斯伯,偏偏就遇到了三个不同的女人。
你问该选谁?好问题。
侯麦,则聪明地把这个难题,变成了一道简单的旅行题——
三个女生,都想去旅游胜地威松旅行。
贾斯伯,该陪谁去?
< class="pgc-img">>别问Sir。
Sir是不会说的,但凡顶级好片,Sir都不剧透。
不管跟谁去,这都是属于贾斯伯的这个夏天,最好的印记。
哪怕不是爱情,也关乎成长。
02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看这部片?
Sir不好说。
电影在B站有的看。
弹幕里,时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字句:
看到贾斯伯的颜,有人说“姐的菜”,看到贾斯伯的犹豫又说,“渣男”。
就算不说这些,很多人也会忍不住根据个人喜好,给贾斯伯“定亲”。
很多人喜欢玛戈配贾斯伯,理由是她不装;
也有人喜欢苏兰配贾斯伯,因为性格飒爽不含糊,外形和爱好也最般配;
准女友琳娜?和贾斯伯一样,三心二意,被网友喷得不轻。
这些讨论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人之常情。
话听着貌似在理,但照着做呢,似乎又矛盾,到底看颜还是看人,到底什么是婊,到底外表般配好,还是内心默契好……
如果容许Sir说一句。
侯麦的片,这么看浪费了。
侯麦大多数电影里的人物关系,都会有暗流涌动的现实落点。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午后之爱》《克莱尔的膝盖》
与其说侯麦不正确。
不如说侯麦更好奇人性的微妙。
问一个问题吧,你未必答得上来——
生活的底色是雷同的,可人与人为何不同?
人们都会期待相逢的美好,都会憎恶冲突的爆发,这些出现了,就是生活的不同。
但99%的时候,我们是一样的,我们的时间都会融成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絮絮叨叨的日常……
好导演,与其说关心“冲突中谁对谁错”。
不如说想拍出相似的人们,为什么会不同。
由于开头说的原因。
侯麦的粉丝,往往都是年轻人。
他们看侯麦的目的,比起批判别人,更多反而是想搞懂自己。
不管你喜不喜欢贾斯伯,从年轻到成熟,我们应该都会经历“贾斯伯般的懵懂时刻”。
我们不会时刻遵循“正确”,有时迷茫,反复,恰恰由于无法分辨“什么是正确”。
对贾斯伯来说,“守约”等待琳娜是正确,可琳娜来了,贾斯伯没有获得他期待的关系,爱情与付出之间奇怪的逻辑,让他更糊涂了;
对玛戈来说,和贾斯伯“保持距离”是正确,但一而再再而三放开贾斯伯,她似乎也一无所得,等待中,时间和青春也在一点点流逝。
镜头里,年轻人有着无数的小九九,身处其中的贾斯伯看不清,琳娜看不懂。
但我们可看得清楚:
什么叫。
“我留意到你了,但你却视若无睹”;
< class="pgc-img">>什么叫。
“虽然表面不在意,但你一根头发丝我都瞧在心里”;
< class="pgc-img">>什么叫。
“虽然素昧平生,但仿佛天地为证,万物为媒”;
< class="pgc-img">>什么叫。
“爱情没来的时候,我们既冷静又自然”
苏兰把贾斯伯带去叔叔家,一进房间,她就抬起脚盘坐在沙发上,伸手随意脱下鞋。
< class="pgc-img">>什么叫。
“爱情来的时候,我未必是日常那个我”
当聊起了音乐唱起了歌,眼神交汇了,苏兰的脚趾也忍不住不安分起来。
< class="pgc-img">>为什么侯麦这么懂相遇时的那些小心理?
因为,侯麦知道真实的相遇该什么样
现实里的每一场不期而遇,不是发生在90分钟的电影里。
它没有开场,也可能没有结束,没人喊cut,也没人跳出来指责对错。
没有上帝视角,让你看到将会发生的所有事。
也不一定会有happy ending,甚至不一定会有你所期待的“结果”。
每一场相遇的主角,未必能从头到尾保持清醒,ta会有ta的迷惘,有ta的思考甚至心理的反复,甚至不经意犯下许多小误会。
ta的心动和ta的心碎,往往接踵而来,没有逻辑和因果……
但这些都是真的。
侯麦说。
“电影只有抹去虚假的光彩,才能展现人与事物的纯粹状态。”
而他镜头中每一场关于相遇的电影,也都会竭力尊重“真实”。
他会规定说,布景要采用自然状态,少用技术设备,使用非专业演员,住宿和餐饮就地解决……
在他的镜头里,你能看到真实的法国街道、巴黎少男少女,连时间也是按部就班地走。
清晨的相遇。
正午的相会。
黄昏的告别。
早期他拍过一部电影,主演都是素人(都有本职工作,拍戏是兼职)。
于是为了协调时间,电影基本只能在周末拍。就这么拖拖拉拉大半年,跨了几个季节,刚好……
营造出了一群人相遇时,那种时间流逝的真实感。
< class="pgc-img">>剧本也是,先有人物,再有故事。
侯麦甚至常常会根据演员的性格来撰写剧本,留意他们的谈话方式,倾听他们的人生,让剧本贴近演员……
(所以贾斯伯,搞不好生活里就是那个样子哈哈)
听起来很麻烦,但对侯麦来说,反而最快捷有效。
这样操作,他的镜头往往只需拍一遍,也很少给演员指导表演。
最终,演员与真人一体,电影与世界一体。
故事,与真实一体。
< class="pgc-img">>说了这么多,Sir只希望你明白。
在电影的世界里,不止纪录片才算真实。
能让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多一毫米、深一毫米的作品,都在贴近真实。
正因为它不是具体的“某某某”,才抵达了我们所有人。
而相遇和缘分,也不是电影和文学编造的东西。
它一样是真实的,尽管它可能只有1% 。
1%,代表了它的珍贵,也代表了在看清了你、也看懂了我之后。
我们必然获得的“真实的成长”。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超有钱婆婆
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本报实习记者 解 磊
渐渐进入暑季,喝啤酒吃烤串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啤酒进入销售旺季。记者走访北京市各大商超和餐饮店发现,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迅速转变,在啤酒方面,他们更追求口味、品味以及健康,这也给今年的啤酒热销季带来了新的变化。
女性消费者更爱果啤
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某大型超市看到,各类啤酒已经摆放到了最显眼的促销区域。负责超市啤酒区的工作人员张凤春告诉记者,这段时间随着温度升高,啤酒销量呈倍数增长。但与往年不同的是,有几款果味啤酒今年首次进入显眼的促销区。“前段时间有很多顾客都在询问果啤在什么位置的货架上,为了方便顾客购买,今年我们就将卖得最多的几款果啤摆放到了促销区内。”
张凤春指着一种菠萝口味的果啤对记者表示,菠萝口味卖得最多,每天至少要补两次货,橙味和草莓味也受到一些女性顾客的青睐。家住西红门的消费者史女士告诉记者:“我不喜欢喝啤酒,苦味太重,但现在社会交往逐渐增多,不喝酒略显不太‘合群’,所以遇到果啤之后就爱上了,既有麦芽的甘醇又有甜甜的果香。”
记者在电商平台销量最高的一款果啤的评价区也发现,购买果啤的很多都是女性消费者,“珍珠888”在评价中表示,相对于传统啤酒,果味啤酒更容易被女性接受,清甜可口适合夏日解渴消暑。
奶啤主打健康牌受追捧
与果啤主打口味不同,奶啤则主打健康牌。记者在超市看到,奶啤区旁有个显眼的易拉宝广告,上面写着奶啤是一种健康饮料,含有异亮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维生素B1、B2、B6,生物素、叶酸和蛋白质等丰富的营养成分。
在超市结账之后迫不及待打开一罐奶啤的消费者谢先生对记者说:“奶啤有温柔细腻的泡泡却清甜不腻,气泡丰富但是少有可乐等碳酸饮料那么强烈的冲击性,冰冰凉凉包裹整个舌头,非常舒服。去年在新疆旅游喝过以后就忘不掉了,但是家附近的超市没有这个牌子的奶啤,所以只能在网上购买,今天来买菜,看到这个心心念念的奶啤,特别开心。而且奶啤相当于一种啤酒口味的酸奶,经历过疫情,大家都明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相对于线下商超,线上的销量令人惊喜。某品牌啤酒旗舰店客服告诉记者,仅在5月份,该品牌的奶啤销量就已超过5万笔。
高端啤酒、精酿啤酒走进“小”店
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其貌不扬的烧烤店,记者看到酒水区货架上整齐码放着来自国内外的50多种啤酒,店主齐先生对记者表示,目前店内啤酒的销售额占据总销售额的七成以上,其中进口高端啤酒和精酿啤酒的销量是普通国产啤酒的两倍以上。
店主向记者介绍,店内不仅有国内最畅销的啤酒品牌,也有全世界的精品,从英国的13枪、葡萄牙的博克到立陶宛的睿酷,从适合女士的水果啤酒到度数高达67.5度的蛇毒啤酒。“现在的年轻顾客只喝对的,不在乎价格。去年对顾客的问卷调查打消了我的思想顾虑,今年我们就开始对啤酒种类进行了大规模扩容,发现销售成效明显,也提升了我们店的整体档次,现在更多的年轻顾客都慕名而来。”齐先生说道。
消费者王先生告诉记者:“与朋友聚会,吃什么是次要的,主要还是要喝得开心,咱们平时喝的啤酒带着工业的粗犷,这里的精酿啤酒则更纤细温柔,适合和朋友一起小酌聊天。”谈及价格,王先生表示,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的,每种啤酒都有独特的味道,用价格无法衡量,选择最适合、最喜欢的就好。
《中国啤酒行业品牌竞争和消费需求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对中高端啤酒的需求日益提升,我国啤酒龙头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纷纷推出中高端产品,布局中高端啤酒市场。
来源:新华号 消费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