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词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提出了不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批判南宋当局的屈辱投降行为;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表现日常生活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雄豪雅健为主。他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后世并称“苏辛”。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得就是诗人在黄沙岭的乡村中行路时的见闻和感受。
< class="pgc-img">>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class="pgc-img">>这首词围绕着夜行的特点,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田园风光,情景交融,幽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的上片勾画了一幅江南山村夏季月夜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别枝”、“鸣蝉”十分形象、传神,巧妙地将夜景融为一体,形成画面:月光流转,树枝上的鹊儿被惊动,由这一枝飞到另一枝;半夜阵阵凉风吹来,夜蝉便迎风低吟。深夜的乡村路上自然非常静,但恰恰由于静,月光的变化才惊动了鹊儿乱飞乱啼,恰恰由于静,才能听到清风中的蝉声。这样因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交织,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 把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是谁在“说丰年”?是蛙在“说丰年”。这里,词人将蛙拟人化了。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当词人在盛夏月夜的乡村路中行走,闻到两旁稻田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稻香,怎能不欣喜异常呢?
< class="pgc-img">>词的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眼前静谧的夏夜,但似乎夜雨将至,天外只有七八个星,看来乌云已起。词人写疏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所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雨是“两三点雨”,从山前飘然而至,这是夏夜骤雨将临的兆头。夜行乡村土路遇雨,夜行人一定不无焦虑,自然想找避雨之所。这样一来,结尾两句顺理而至:“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旧时茅店”,可见词人对它并不生疏。可是因为一直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情结里,忽然遇雨,情急之下,匆匆前行。竟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路转”,“忽见”相得益彰,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 class="pgc-img">>全词以宁静生动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田园气息的夏夜,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优美景色及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命草诗评
< class="pgc-img">>原文
温水煮青蛙
文/邓万发
不知,天高地厚
星移斗转
青蛙坐井观天
被那锅温水慢煮
青蛙熟了
加点盐,味美
我,自从掉进
那条时间河
时间的温水
开始煮我
不知不觉,我熟了
不知可有味道?
2022年9月7日
< class="pgc-img">>赏析
初读这首小诗,觉得有几分新意,诗人拿温水里的青蛙自比,这里面似乎藏着寓意。在解析诗歌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温水煮青蛙:将一只青蛙放在热水中,它会立刻跳出来,但是,将它放进冷水中,慢慢将水加热,青蛙竟然察觉不到水的危险,而被煮死。因此,这个寓言故事被用来比喻不注意逐渐产生的危险,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在舒适的环境中,人人往往会麻痹大意,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因此,有意识的离开舒适区,对认识自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诗人的做法,更绝,主动去历险,寻求困境,以达到自我的提升。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这首《温水煮青蛙》,发掘诗人更深的用意。
首先,诗人从青蛙的无觉入手,作为动物,通常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反映,不会像人一样去思考,完全出于本能的反应。所以,诗人说,不知天高地厚,星移斗转,这是通过将青蛙人化,来强化无知这一层意思。下文又说青蛙坐井观天,更寓意了见识的短浅,那么它的举动也必是幼稚的。诗人不断地将人的情感附着在青蛙身上,其实是为下文在铺垫情绪,以达到上下文的呼应。可想而知,温水煮青蛙,最终成了盘中美食。通过青蛙的命运,也暗示了一个人如果无知,见识短浅,没有分寸,大概率会陷入危险之中。
再看第二节,诗人写得比较隐晦,和第一节形成了类比。这里要区分诗人是主动掉入还是被动掉入时间的河,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主被动同时作用的结果,谁也逃脱不了时间之河的洗礼。而从“时间的温水开始煮我”就有所不同了,这可以看作是诗人主动去被“煮”,这样一来,人的成长就不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会越来越明显。没有被“煮”过的,见识、知觉、经验会大大少于被“煮”过的,人与人的差距就拉开了。所以,这个时间的温水可以指代任何经历,人从经历中获得成长,所以经历才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最后,诗人说“不知不觉,我熟了”,暗示着一个人的成长成熟。结尾处,“不知可有味道?”,这既是在向自己发问,也是在向世人发问,诗人似乎是在寻求一个答案,看自己所感是否和他人所感相一致。这是人之常情,外界评判的重要性,仿佛是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这也反遇了人性的弱点。
通过对这首小诗的分解,我们可以探知诗人的一些想法。通过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的切磋,可以判定价值的存在。无论结果如何,对自身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和改进。诗中青蛙的结局固然悲催,从它悲催的命运,我们可以习得一些人生发展的经验。从诗歌结尾延伸来看,一个人如果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个人成长是起到补充作用的。经验和经验的叠加,就像练功通关一样,经验越多,在现实中制胜的概率就越大,避险的能力也越强。诗歌从小处着眼,但在宏观上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当然,每个人读诗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不同,愿与诸君探讨之。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 class="pgc-img">>作者:邓万发,从军15年,少校军衔,曾在中山市政府部门工作,后创办企业经商。热爱诗歌。
泽东人生第二首诗《咏蛙》,潜藏着大气魄
1909年,正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求学的毛泽东,写下了《咏蛙》这首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3年,毛泽东在长沙,这是迄今所见毛泽东最早的照片
>我们可以想象,时年16岁的毛泽东,有一次,面对学校附近的良田美景,听到蛙声一片,并联想到青蛙的形象时,触景生情,便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有志不在年高,这话一点不假。这从毛泽东13岁作的第一首诗《赞天井》就有体现,在这里得以发扬光大。看诗中对青蛙的描述,青蛙像老虎一样独霸池塘,在树下绿荫处“养精神”。这不禁让我想起《易经》中的乾卦,人要时刻准备着蓄势待发,这不正是当时毛泽东的真实写照吗?再看青蛙所想:“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一形象,这心态,又何尝不是毛泽东当时所思所想呢?只是用了拟人的手法罢了。
这样,就使得整首诗读来真实自然,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巧妙的构思,借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宏图大志。
青年毛泽东
>这首诗对于以前的托物言志的诗歌而言,具有非凡的突破。比如,黄巢《题菊花》中的“他年我若为青帝”的说法,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的雄心壮志,算是非常豪迈的了,但却基于“蕊寒香冷蝶难来”的激愤不平,没有这首诗里歌颂青蛙形象那样高大。而且这青蛙正蓄锐待机,暗示着有决心有信心,极富艺术感染力。
此外,在与以往的咏青蛙的诗歌相比气势上有大不同。历代诗人的咏蛙之作也不过是借青蛙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感叹人生,鸣不平之意而已。而这首诗,则描述出青蛙的气势豪迈,充分表达了 “万里江山我为主”的宏伟志向,其艺术上的成就非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