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酱油品种太多了,价格差别也大,想挑一瓶好酱油不容易。”8月1日下午,家住香港路的李阿姨在离家不远的家乐福超市货架前货比三家。记者在这家超市看到,货柜上摆放的140余种酱油中,一半都在强调“鲜”,这些酱油是真“鲜”吗?很多人和李阿姨一样困惑,现在出来“打酱油”都成了技术活。
不少酱油都含增鲜剂
记者走访武汉多家超市发现,酱油市场已经不再是“老抽”和“生抽”的天下,柠檬蒸鱼酱油、薄盐生抽、海鲜酱油、菌菇酱油等等品种繁多,价格跨度从5元至72元不等。在群星城BHG超市内,一瓶500ml的秘藏浓口酿造酱油售价72元,一瓶500ml的有机酱油卖到了43元。但不论价格高低,绝大部分酱油都冠上了“鲜”字招牌,“鲜上鲜”“醇味鲜”“自然鲜”等字眼印在瓶身包装的显眼处,不少品牌甚至将“鲜”字放大,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为什么现在的酱油这么鲜?”家住徐东的王大姐是一名家庭主妇,她告诉记者,现在的酱油确实“鲜”不少,前几年都用鸡精提鲜,现在都用生抽。记者在超市看到,不少酱油瓶身的配料表中都有“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这就是酱油的增味剂”,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易先勇解释,这些增味剂与谷氨酸钠(味精的提鲜剂)的不同之处在于,“5’-肌苷酸二钠”具有鲜鱼类、荤类物质的鲜味,其鲜度是味精的40倍;“5’-鸟苷酸二钠”具有香菇、蔬菜类物质的鲜味,鲜味更高,是味精的160倍,如在酱油中添加万分之五至十的“5’-肌苷酸二钠”即会呈现特殊的鲜味,鲜味酱油中一般会把“谷氨酸钠”“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一起使用,效果比单纯使用“谷氨酸钠”更好。
“现代人对口味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企业为了迎合消费需求,就放了增味剂。”不过易先勇解释,正规酱油厂家添加的增鲜剂都是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对身体并无危害。
少放调味品,吃原料的本味
采访中,武汉餐饮协会会长、小蓝鲸董事长刘国梁不建议用酱油提鲜。“酱油本身是没有提鲜作用的,我们吃酱油是吃它的‘香’”。刘国梁表示,市民要吃出健康,可少放调味品,吃原料的本味和原味,可用高汤来提鲜。
刘国梁称,普通酱油的颜色较深,咸味也强,稍微多放一点,炒出来的菜色就很深,会让人失去食欲。而强调“鲜”的酱油鲜味浓郁,颜色清淡,咸味也低于普通酱油,所以更受市民欢迎。但鲜味酱油吃起来咸味低,并不代表里面的含盐量低,“不少酱油用白砂糖来降低咸味”。“我们店里用的酱油就是普通酱油,色泽度不够才加一些老抽。”刘国梁说,“传统酱油的香味已经足够了,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还是尽量少用。”
如何买到一瓶好酱油
如何“打到一瓶好酱油”?易先勇向大家分享了挑选好酱油的方法—— 一看二摇三品。
一看——看工艺、看颜色、看用途、看配料、看数据。
看工艺:看酿造还是配制。酱油标签上会注明是“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采用传统工艺的高盐稀态酿造酱油风味较好,配制酱油制作方法速度快,成本低,口味不佳。
看颜色:普通酱油为红褐色,品质好的颜色会稍深一些,但如果酱油颜色太深了,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气、滋味相比会差一些,这类酱油仅适合红烧用。
看用途:酱油上会标注供佐餐用或供烹调用,供佐餐用的可直接入口,卫生指标要求高;供烹调用不能直接用于拌凉菜,适合炖、煮、炒等热菜加工。
看配料:酱油原料表中可以看出其原料是大豆还是脱脂大豆,使用的是小麦还是麸皮。酱油由蛋白质原料和淀粉原料发酵而成。大豆和脱脂大豆是常用的蛋白质原料,小麦和麸皮是常用的淀粉原料。一般来说,大豆略好于脱脂大豆,差别不大。但和麸皮相比,小麦中糖类物质更加丰富,在后期发酵中香气更加浓郁。
看数据: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品质越高,鲜味也会越浓。合格酱油要求“氨基酸态氮”含量不得低于0.4克/100毫升;特级酱油要求“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0.8克/100毫升。市场上价位较贵,味道鲜亮的味极鲜酱油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一般在1.2克/100毫升左右。
二摇——摇瓶子。
好酱油摇起来会起很多的泡沫,不易散去,且有明显的挂壁性;劣质酱油摇动只有少量泡沫,并且容易散去。
三品——品滋味。
好的酱油尝起来味道鲜美,劣质酱油品尝起来有苦和涩味。
武汉晨报记者张维纳 实习生贺一帆
<>本有句俗语叫“和食始于酱油、终于酱油”。也就是说吃日本料理时,是离不开酱油的。就像日本很火的美食节目《孤独美食家》中,五郎大叔也曾一脸销魂的默默自语:“不矫揉造作的酱油味,让人安心。果然日本人的原味最终还是回到这里。”
< class="pgc-img">>一份小小的酱油,为何可以说是日本美味的生命呢?
今天阿杏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
酱油源起
< class="pgc-img">>中国文化深不可测,源远流长。很多本土的饮食、文化在异乡均开出了异常美丽的花朵。中国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并且因各地的生活习惯、文化的不同,而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
日本人的发明技术可能不怎么样,但是他的改造创新还是很值得一提的。
< class="pgc-img">>在日本酱油已经俨然成为了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主料,可谓是中国灿烂饮食在他乡开出的一朵奇葩。甚至可以说没有中国的酱油传入就没有现在的日本料理。
但因为文化习俗有很多不同,饮食方式也有很多不同。日本料理则更喜欢讲究食材的新鲜度和摆盘,对于这种做法,酱油这种调味料,在日本餐饮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所以,有人说“日本人把酱油当成第二血液。”
日本酱油工艺与等级
< class="pgc-img">>在日本,酱油根据制作技术主要分为本酿造、混合酿造、氨基酸酿造等三种。其中本酿造的“本”字意味正统、正版。为了和调和酱油做区分。本酿造酱油的主要原料为大豆、小麦,并借用微生物的力量进行自然发酵而成,并未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而相对应调和酱油(混合酿造)为了节省成本或者增加风味亦或是为了添加必要营养(氨基酸酿造),在本酿造酱油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食品添加剂。
根据统计,目前日本本酿造酱油生产量占总生产比例的80%以上。
< class="pgc-img">>日本的酱油,颜色由浅至深来分类。
可以分为白酱油、淡口酱油、甘口酱油、浓口酱油、再仕入酱油、溜酱油。
而其中,日本人最喜欢的就是识浓口酱油,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可能是因为,寿司比较淡,所以要来点浓的酱油调味。
< class="pgc-img">>和日本的米饭,能不用菜就着吃一样,日本的甘口酱油是可以白嘴喝的。
日本人的厨艺真的不行,但这一个调味料却能征服日本人的味蕾数百年,省去了繁杂的煮食方法,却能把食材变得不可思议。可以见得,酱油对于日本人有多重要?
< class="pgc-img">>
日本酱油,就像日本人灵魂里面的血液。
在日本人心中,再高级的食材,可能都还不如一碗酱油拌饭。
>我就是个穷屌丝,没钱没地位,用不起什么高端品牌。后来发现千禾,好像找到了自我满足感,消费不起名烟名酒,但是高端酱油我还是能消费的起。通过使用千禾酱油,到开始认真关注这家企业,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错过了它股价飞涨的时期,但我相信后面还有机会。
行业背景
酱油产业是我国调味品行业的第一大产业,产销量和企业规模均居调味品行业首位。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调味品市场中酱油占比为62.6%,远远高于其他类型调味品。
< class="pgc-img">>从最近10年来看,中国酱油产量的增长是非常慢,几乎没什么增长,规模以上调味品企业的增长也几乎是停滞的。这说明整个市场的竞争,中小企业吃肉的竞争不明显。如果一个产业很赚钱,就会导致这个产业里面的公司急速增加。但调味品行业增加的企业越来越少,说明这个行业对新进者的赚钱效应越来越弱。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行业企业数量停止增长的情况下,龙头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却越来越高,大企业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
< class="pgc-img">>我们再看高端酱油,从2014年到2018年,高端酱油的市场需求每年都在上升,超过了整个行业的增长。在未来,随着消费的升级,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高端酱油还有非常巨大的增长空间,这几乎是不用怀疑的。
< class="pgc-img">>公司背景
千禾酱油由2017年的5亿营业额增长到2020年的10亿,占公司总营收由53%上升到62%。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未来酱油占公司的营收比重还会继续上升。在高端酱油领域,千禾目前所处于的竞争格局又有多少优势呢?
我们先从千禾的发展史说起。千禾味业的前身四川恒泰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要从事焦糖色等食品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焦糖色这个板块,公司是属于国内的龙头型企业,并且焦糖色是酿造酱油的必备原材料,属于酱油的上游产业链。从2001年开始,公司开始从事酱油、食醋等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高端酱油的定位,主打零添加剂酱油,也刚好契合了当下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智。随着大众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优质酱油的需求也一定会逐年提高。毕竟对于家庭消费来说,那点酱油钱,几乎可以忽略,只要是健康优质的,没多少人会去计较贵那么几块钱。
千禾酱油与同行对比
随着消费的升级,高端酱油市场还是一块广阔的蓝海,千禾能看到,同样其他行业巨头也能看到。再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酱油等级分类。目前主流的酱油发酵方式主要分为高盐稀态和低盐固态,高盐稀态发酵技术来源于日本,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酱油发酵方式,因为发酵周期长,成本高,至少要6个月,因此也是酿造高端酱油的主要方式,千禾就是采用高盐稀态酿造方法。低盐固态发酵周期短,成本低,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也是中低端酱油酿造的主要方法。根据含有氨基酸量的多少对酱油等级进行划分为四个等级:
我们再来看千禾特级酱油销售价格及氨基酸含量与其他品牌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千禾酱油相对于其他品牌品质更优,而价格更低,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和千禾原来的主业有关,公司是国内焦糖色的龙头企业。
另外公司定位于高端酱油市场,也避开了和海天、厨邦等巨头的正面竞争,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格局。酱油市场海天一家独大,它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在中低端领域,海天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家新的酱油企业想在这块市场和海天竞争,无疑是自寻死路。但海天也有它的劣势,由于海天70%市场份额来源于餐饮端,餐饮端是酱油用量最大的市场,也是对酱油价格最敏感的市场,这也就注定了海天不可能放弃中低端酱油市场,去搞什么高端酱油,更何况现在海天的产能已经是满产满销了。
千禾在餐饮端是劣势,没多少饭店愿意增加成本去买高端酱油,因此从千禾的市场定位来看,它只能是以商超零售为主。从公司近十年的营收来看,酱油从占公司总营收不到10%到2020年的62%,公司原来主业焦糖色占比不到14%。
公司进击力
公司在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上面,从2017年的2241万,增长到2020年4522万,从上市以来,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都在增长。和同行比较,还有巨大的差距,但是作为一家年利润才2亿多点的企业,能拿出这么大比例的费用做研发,并且财务上还是费用化处理,也从侧面说明管理层的进击力还是很强的,对公司未来也很有信心。
我们再看公司营收,上市以来从2016年的7.7亿增长到2020年的近17亿,利润从2016年的1亿增长到2020年的2亿,年化增长率为15%,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了。
公司估值
就目前公司的股价而言,个人感觉偏贵的太多,对于高成长的公司给出高的溢价也是理所当然,但是我能接受的最高溢价是180亿,在这个价位我会开始建仓,事实上我也确实这么干了。这次股价回调到180亿,我买了少部分,本想着跌下去再买,不想很快就涨到230亿,因此我也在这个位置出局了。现在可能难分对错,投资的逻辑本来就是在不断自我修正中,目前我还是坚持等待机会的到来。
这算是我第一次写分析公司的文章,我知道很多维度都没分析到位,确实也是能力有限,不断学习中改进吧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