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人都听家里老人说过隔夜茶不能喝,茶放久了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营养成分降低等问题。除了泡的茶,还有市售的瓶装茶饮料、现制奶茶、果茶等等,都含有茶的成分,隔夜了到底能不能喝呀?
首先,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茶算隔夜茶?网上有人调侃说晚上23时56分刚泡了杯茶,放到5分钟过了0点,茶还没凉,是不是就算隔夜茶了?而早上7点泡的茶,喝到晚上19点多,超过了12个小时,依然算不上隔夜茶。疾控君建议,我们不纠结于概念,也不玩梗,而是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我们更需要关心是茶水的存放方式、条件以及存放时间。
传闻茶汤放久了会有亚硝酸盐产生,是真的吗?
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试验表明,加盖存放12小时的茶汤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微乎其微,更不会转化为亚硝胺,其中茶多酚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不会降低多少。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在外观上茶水颜色会变深,茶香味会明显减弱。也就是说,隔夜茶和现泡茶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感官上存在一定差异。
茶汤放久了,会被空气中的灰尘、霉菌等污染,是真的吗?
虽然茶水中营养物质较少,但存放时间过长(比如一周以上),可以明显观察到发霉、变质,那肯定是不能喝的。而奶茶、果茶等现制的茶饮料,由于含有糖等营养成分,被污染后腐败变质的过程明显比冲泡茶快很多,一般开封后超过4个小时,就不建议饮用了。冷藏保存可以减缓变质的过程,但不能阻止变质发生。有时奶茶变质从外观看不出来,气味也闻不出差别,但喝上去就有股酸酸苦苦的味道,那就万万不能喝了。
基于以上情况,关于各种“隔夜茶”,以下是疾控君的建议:
1.茶泡好超过12个小时,无论是否加盖存放,最好还是处理掉,泡新的吧。
2.开过封的现制奶茶、果茶等,如果存放超过4个小时,即使冷藏保存,也不建议继续饮用,买新的吧。
3.没有开过封、冷藏保存的现制奶茶、果茶等,由于其制作过程不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如果存放时间较长,也是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最好还是,买新的吧。
作者:陆冬磊
编辑:顾军
喝完的奶茶与甜品被遗弃在桌上。 邓海霞摄
深圳晚报讯 (见习记者 潘潇雨 实习生 邓海霞 许疏影) 近日,本报连续报道了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报道,引起市民的强烈关注。除了餐厅,新兴的奶茶行业同样存在浪费现象。记者先后走访多家奶茶店,发现门店内存有一定浪费情况。不少消费者表示,由于店内饮品可供选择的规格类型分量较大,导致喝不完直接扔掉的浪费现象发生。
奶茶饱腹感很足
浪费现象常见
昨日,记者随机走访了位于红山地铁站附近的一家Coco都可门店,这是一家小有名气的奶茶饮品店,主营奶茶、果茶等饮料制品,价格在10元至30元不等。该门店分为两层,顾客可以在店内饮用,店外还摆放不少桌椅。据记者现场观察,前来买饮品的大多为朋友、情侣,少部分选择在店内饮用。
记者观察到,在部分客人离去的桌子上,存在并未喝完的饮品,有些剩余将近二分之一。据该店店员介绍,喝不完饮品的情况较为常见,“15时至16时来买饮料的人比较多,有时候浪费挺严重的。”但记者在该门店内并未发现张贴明显的“文明用餐”“拒绝浪费”等标识。
记者随机采访了在该店用餐的马女士,马女士告诉记者,她平时买饮品大多会选择“中杯”的规格,“大杯我一般是喝不完的,一般会选择中杯,也算是按需而买吧。”马女士表示,身边奶茶浪费的现象十分常见,“一杯奶茶很多,喝起来饱腹感也很足,很多女生喝半杯就饱了,而且奶茶放久了,味道也没有那么好喝了。”马女士在和朋友一起点单时,通常会提醒身边朋友选择“中杯”规格。
杯型分量较大
喝不完直接扔掉
随后,记者走访了位于福田区的一家喜茶门店。记者观察到,该店顾客以年轻人居多,平均年龄在20至35岁左右,大多结伴前来消费。
该门店店员告诉深晚记者,在该门店顾客的浪费情况并不严重,“每天清理的垃圾不多,大多是空杯子,顾客一般都能喝完。”但是据记者现场观察,店内不少餐桌上都留有被顾客扔掉的奶茶杯,杯内普遍剩余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饮料。在该店配有的专门回收奶茶杯的垃圾桶内,大多奶茶杯仍装有剩余的饮料。
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店内用餐的张女士,她表示,自己平均每周会在奶茶店消费2至3次。对于饮料浪费的问题,张女士表示,“因为该店只有一种杯型,分量挺大的,基本喝不完,剩下的奶茶都会直接扔掉。”
对此,顾客陈先生也坦言,喝不完的奶茶会直接丢到垃圾桶,并不会考虑带走。
与前两位情况相反,顾客赵小姐表示,当遇到喝不完的情况时,自己会随手带走,“喝不完的情况比较少,除非是饮品不合口味,实在喝不完我也会带走。”
记者还走访了位于福田区某购物中心的一家奈雪的茶门店。该门店除了饮品,还提供面包等甜品。该奶茶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店内较少出现大量饮品剩余的现象,即使喝不完,顾客也会选择打包带走。
记者随机采访了5位顾客,有部分顾客表示一般情况下不会浪费,如果喝不完也会随手带走。但顾客苗女士告诉记者,在选择饮品时,自己偏向选择中杯,尽量避免浪费情况。直至16时,店内垃圾桶呈八分满,大多为空杯。顾客饮用完留在桌面上的垃圾较少。
来源: 深圳晚报
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徐英波
改造成纸巾盒、收纳袋,出差时当做泡脚桶、洗衣盆……近段时间,喜欢喝奶茶的年轻人们,热衷把打包袋进行各种创意改造,还在网上掀起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变废为宝”。
打包袋改造成悬挂式收纳袋
“家里的打包袋越攒越多,尤其是各种奶茶袋子,质量都挺好,做得也好看,根本舍不得扔。”北京白领韩冰隔三差五就要下单奶茶,每次奶茶店换了新包装、出了联名款,她也总忍不住“买买买”,家里、单位里少说也有上百个打包袋子了。
像韩冰一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于是,有人奇思妙想,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起了打包袋的改造再利用方法,最热的“经验帖”已经有30多万人点赞。看到这些再利用方法,韩冰也忍不住小试一把。
从最简单的开始,在单杯奶茶打包袋侧面剪一个小口,放进一袋抽纸,就成为了一个可移动的抽纸盒;把打包袋自带的密封贴翻过来,贴在橱柜上或车里,就能当做“悬挂式垃圾桶”;从奶茶袋中间剪开,四边向外翻折,制成不同大小的收纳盒,放在冰箱分类储存各种食材……“这种袋子内部材料防水,折叠之后支撑性也不错,即使脏了用水一冲或者抹布一擦也就干净了,省钱又方便。”
韩冰还根据改造教程,尝试了一些更“高阶”的改造方法,墙上的多层收纳袋、咖啡杯保温套……原来堆积落灰的打包袋,都被她改造成了生活中实用的小物品。“最重要的是,在改造中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看到一些奶茶杯、玻璃瓶时,就想着能不能再改造利用一下,变废为宝。”韩冰说。
还有一些年轻人喜欢对这些打包袋直接利用。因为内部的铝箔材料既防水又保温,有的还很厚实,有人下雨时就用来放雨伞,日常自己带饭的就用来装饭盒,通勤时当做通勤包;甚至还有人“脑洞大开”,把这些袋子用来当做出差途中可携带的泡脚桶、洗衣盆……
用打包袋当泡脚袋(图源自网络)
据中消协今年发布的《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报告》显示,8成消费者喜欢礼品盒带提手的“一体化包装”和带有“物品收纳”功能的包装,6成消费者希望包装可以“再利用”做手工,还有超5成消费者希望商品包装还能“做摆设展示”。中消协也建议,鼓励厂商和消费者拓展包装的应用场景,做好包装二次利用和改造,减缓“包装”变“废品”的节奏,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