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中,成功的案例总是备受瞩目,而失败的故事则常常被人忽视。然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同样重要。经过对众多失败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失败的餐饮人都犯了以下这 4 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缺乏市场调研。在进入餐饮行业之前,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失败的餐饮人往往忽视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盲目跟风或仅凭个人兴趣选择餐饮项目,导致开业后难以吸引顾客,最终以失败告终。
< class="pgc-img">>第二个错误是忽视品牌建设。品牌是餐饮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和标识,它能够吸引顾客并建立忠诚度。然而,许多失败的餐饮人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独特的品牌定位和有效的营销策略,导致品牌知名度低,难以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第三个错误是管理不善。高效的管理是餐饮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失败的餐饮人常常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如人员管理不善、财务管理混乱、供应链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 class="pgc-img">>第四个错误是缺乏创新意识。餐饮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失败的餐饮人往往固步自封,不愿意尝试新的菜品、服务和经营模式,导致餐饮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被市场所淘汰。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呢?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其次,要注重品牌建设,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价值观。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转。最后,要保持创新意识,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class="pgc-img">>总之,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不断改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餐饮人来说,避免上述 4 个错误,注重市场调研、品牌建设、管理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实际情况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经营环境和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餐饮企业家。
< class="pgc-img">>焙行业5年洗牌一次。如今,在新的经济周期下,这个洗牌周期正在变短。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翟彬,编辑:洪君。
又一家明星餐企倒下了。
有关「熊猫不走」倒闭的各种新闻不断涌现,虽然其创始人杨振华在3月18 日出面回应称:“没失联,在筹钱”,但截至发稿前,「熊猫不走」官方小程序依然无法打开。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大量「熊猫不走」员工讨薪和消费者维权的信息。
作为近两年烘焙赛道的当红品牌,被誉为“烘焙界海底捞”的「熊猫不走」为何会突然倒下?明星企业不断折戟的烘焙赛道,还能干吗?
< class="pgc-img">>成本高企、持续亏损,
烘焙O2O模式为何跑不通?
2017年,「熊猫不走」在惠州成立,品牌以“让每个人的生日都能更快乐”为企业理念,通过“线上下单+门店配送”的餐饮O2O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生日蛋糕销售及配送服务。2018年,品牌又推出了“熊猫人跳舞”的特色服务,迅速打开市场,并很快获得资本的青睐,根据资料显示,「熊猫不走」先后共获得了三轮融资:
-2019年11月,获得头头是道基金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2020年3月,获IDG数千万元A轮融资;
-2021年9月,完成1亿人民币B轮融资,由XVC独家投资;
在资本的加持下,「熊猫不走」开启了“暴走模式”,“3年成功卖出600万个蛋糕,覆盖了全国23座城市,年收入高达8亿”,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十大烘焙品牌,并被《哈佛商业评论》和《长江商学院EMBA》评为新商业模式研究案例。
资本宠儿、行业明星、网红品牌,叠加了诸多buff的「熊猫不走」却为何在高歌猛进中轰然倒下?
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烘焙O2O模式玩不转了;二是为了融资“讲故事”,持续亏损;三是只重“服务”不重“产品”,生意本末倒置;四是品类没有壁垒,“熊猫人”泛滥成灾。
第一,烘焙O2O模型“玩不转了”。
作为一个烘焙O2O品牌,「熊猫不走」采取的是不依赖实体店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这让其在初创期可以轻装上阵,但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的中期逐渐凸显。
首先,第三方渠道占比太高。「熊猫不走」一再宣传其获客是“通过末端配送和线下地推的形式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让用户自发帮品牌分享裂变”,并在2021年时就称已经拥有超过2000万的私域用户,私域营收占比超过60%。但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熊猫不走」的订单有一半来自于美团、抖音等线上第三方渠道。
在渠道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面对平台上的饱和竞争和充分比价,「熊猫不走」只能依靠高频促销和低客单才能生存下来,如果再刨除平台佣金和高昂的营销费用,「熊猫不走」想要赚到钱确实不容易。
其次,交付环节过重。由于客户指定的上门配送时间往往比较集中(多在晚餐和午餐),加上「熊猫不走」的站点一再收缩(一线城市以外的区域从15-20个站点/城,压缩到5-10个),这就导致当订单集中爆发时,「熊猫不走」很难保障有充足的运力去完成配送任务。
蛋糕往往需要跨区配送,如果加上停车和表演,再赶上下班的高峰期,单次配送时长甚至会超过两小时,很难保证配送的时效性。所以,在订单高峰期,「熊猫不走」经常会通过第三方来配送。但是,第三方配送缺少了“熊猫人”的特色表演,服务缩水也引发大量客户投诉,严重影响了复购。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最后,低频的生日蛋糕与高昂的履约成本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熊猫不走」采取的是自建的配送体系,其单笔订单的配送成本在16-23元,如果以「熊猫不走」在美团上平均120元的客单价为准,那其配送成本的占比接近2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由于「熊猫不走」的品类过于单一(只卖生日蛋糕),而生日蛋糕又是一个极为低频的产品,加上交付环节又重(熊猫人既要配送还要表演),履约成本很难降下来。
因此,「熊猫不走」在同业竞争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从品类和场景上看,不如同为O2O模式的幸福西饼丰富(幸福西饼产品包括生日蛋糕、下午茶、自烤面包和会议茶歇);从价格上看,不如工作室或者主理人品牌有优势;从品牌上看,又不如好利来、诺心、21cake们老牌烘焙品牌专业,很难卖出高溢价。
第二,为了融资“讲故事”,持续亏损。
作为一个从三线城市广东惠州起家的烘焙品牌,「熊猫不走」在品牌、产品、供应链等多方面并不具备冲击一线市场的能力,更适合在三四线城市站稳脚跟后,再慢慢向高线城市扩张。
「熊猫不走」一开始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有了资本的加持后,为了在资本市场“讲出好故事”,「熊猫不走」必须要加速扩大市场规模,也必须走向全国。
因此在2021年底,「熊猫不走」在房租谷底时“抄底”北上,很快进入到了北京、上海、无锡、南昌、郑州、西安等高线城市。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熊猫不走」在上述市场中一直表现不佳,业务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且都是靠着其他盈利的城市在输血。
近两年消费市场的融资不畅导致外部无法输血,加上疫情的影响和内部造血不足,导致「熊猫不走」的亏损持续扩大,为现金流的断裂埋下了伏笔。
第三,只重“服务”不重“产品”,生意本末倒置。
创始人杨振华把公司倒闭原因归结于管理决策的失误和疫情的影响,殊不知对产品和服务的严重忽视也是「熊猫不走」失败的主因之一。
2023年“315”期间,「熊猫不走」被媒体曝光“生产日期造假”,“3小时新鲜现做”为虚假宣传,消费者拿到手的蛋糕其实是提前生产后虚标的日期。除了虚标生产日期,消费者质疑「熊猫不走」产品品质下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用户吐槽「熊猫不走」的生日蛋糕“难吃”“踩雷”。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对「熊猫不走」来说,品牌的战略是“服务第一、产品第二”,创始人杨振华在不同场合表示过,“产品不足以让整个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氛围感和仪式感”才是用户对于生日蛋糕的真正需求。
作为一个烘焙品牌,“差异化”的服务确实能让品牌快速出圈,但是服务不能成为「熊猫不走」的“免死金牌”,安全和好吃是品牌的底线,更是影响消费者口碑和复购的核心要素。
第四,品类没有壁垒,“熊猫人”泛滥成灾。
必须要说,“熊猫人”上门配送和表演的模式,在品牌冷启动时确实是一个非常高效和低成本的引流手段。“交付即获客”,每次表演都会被用户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社交媒体。
但是“一招鲜”无法“吃遍天”,在「熊猫不走」出道的这几年里,出现了大量的模仿者,像是“熊猫别闹”“熊猫叮咚”“熊猫飞人”“熊猫到家” 等等一众区域烘焙品牌不断涌现。
当品类没有壁垒,行业就会开始内卷。「熊猫不走」表演一分钟,其他品牌就表演五分钟、十分钟,价格比你更便宜。加上「熊猫不走」自身的服务质量越来越拉胯,固有市场逐渐被模仿者们蚕食。
< class="pgc-img">>关店、倒闭、破产,
烘焙生意到底该怎么干?
「熊猫不走」的倒下并非个案,从去年开始,烘焙赛道就水逆不断。三十多年的老品牌克莉丝汀轰然倒闭;网红品牌牛角村无预警申请破产;“新中式点心”双子星光环不在,先是虎头局被申请破产清算,紧接着墨茉点心局大面积关店退守长沙……
烘焙到底有多难干,数据说明一切。根据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国面包烘焙赛道新增门店12.2万家,关店高达12.01万家,净增长门店数仅仅只有1874家。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万家烘焙品牌倒下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以稻香村、好利来、鲍师傅、泸溪河为代表的一批烘焙“老字号”正从容地“穿越周期”。
2024年,烘焙这门生意到底该怎么干?赛道发展又呈现哪些趋势?
第一,不做“低频”,做“高频”;不做“零售”,做“主食”。
过去几年,“新中式点心”开创了把糕点当“零食”卖的风潮,“中式点心零食化”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在“中式点心”退潮后,我们才发现在烘焙三大品类中,排名第一的依然是代表着刚需的“面包蛋糕”,其门店总数占比高达80.7% ,而看似热闹非凡的“中式糕饼”的门店总数占比仅为10.6%,妥妥的非主流。
从门店的存活率上看,“面包蛋糕店”也最高,达到92.8%,远超其他两个品类。
另据中泰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消费者在早餐的选择中,面包排高居第二位。把面包作为“主食”依然是烘焙消费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所以我们看到,好利来、味多美、85℃、多乐之日等烘焙品牌们大都采用“高频的面包+低频的甜品/点心+礼品属性的生日蛋糕/月饼”的产品结构。
坚持刚需高频为主,加上产品的多样化,让好利来、味多美等品牌们面对竞争时更加从容,也更具“确定性”。
第二,爆款策略无法帮助“网红们”长红。
餐饮爆款千千万,烘焙品牌占一半。烘焙向来是一个靠“爆款”推动的品类, 去年4月,日本生土司品牌“银座仁志川”在上海开出首店,300元一条生吐司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随后又刮起了贝果风,上海的“纽约贝果博物馆”、北京的“Catch Bagel”都掀起过排队狂潮;7月份,新晋网红品牌“Roll'ING瑞士卷”因为排队时间过长登上热搜……
铁打的烘焙,流水的网红。爆款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网红品牌的赏味期却越来越短。在品牌初期,通过“爆款”或者“特色服务”确实可以完成品牌的差异化,获得大量低成本曝光和流量。但是随着模仿者越来越多,同质化产品泛滥,品类红利消失也只是时间问题。
品牌要想保持长虹不能只依赖爆款,而是要全方位的突破:
30岁的好利来紧紧抓住“审美红利”,用“年轻力”焕发品牌的第二春;泸溪河发力供应链,30亿重金打造全行业最大的生产线;烘焙赛道的“门外汉”胖东来坚守“高品质+性价比”,硬是把月饼卖成了网红,365天天天卖断货;红星前进面包牛奶公司,创新“面包+牛奶”的组合,顺利站稳脚跟;鹤所敏感地抓住了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将“零蔗糖”作为品牌的理念,先后获得数千万元的融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第三,不进“商场”,进“社区”。
烘焙赛道的主战场一直都在商场,以最卷的上海为例,长宁龙之梦这一个商场有超过30家烘焙品牌,最夸张的是商场的B2层,居然挤进了19家!
网红品牌的生意都是流量驱动型,所以选址通常集中在年轻人多、品牌势能高的购物中心或城市地标,但是高昂的房租和激烈的竞争也给品牌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而刚需型的烘焙品牌们,在选址上则更加灵活得多,包括但不限于社区、购物中心、写字楼、学校等。尤其是社区店,房租便宜、客群多元,并且主食类型的“刚需消费”有效保证了复购,社区型的烘焙品牌生存几率更高。
第四,现烤不错,但零售或许“更香”
在烘焙品类的众多模型中,“前店后厂”可以最大程度保障产品的口感和新鲜度,但人工成本却很高。另外现烤类产品的保质期通常较短,常温下一般是3-4天,真正的售卖期可能只有1天,限制了销售场景,更考验门店的销售能力。
近几年我们发现在好利来、广莲申等品牌门店里,预包装食品的比例越来越高。像是广莲申就压缩了“现烤”产品的比例,增加了布丁、芝士等冷藏和预包装食品的比重,好处就是拉长保质期,增加产品的销售时间,也减少货损。另外“包装产品”的价值感更强,价格也比散装或者称重的产品要高。
“现烤+零售”的产品组合,一定是未来烘焙发展的大方向。
写在最后
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曾经说过一句话:“烘焙行业5年洗牌一次”,但在新的经济周期下,这个洗牌周期正在变短。
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如果不想翻船,就必须要慢下来。2024年,大家一定要学会“赚慢钱”。
诚然,面对资本市场的诱惑,老板们确实很难克制扩张的冲动。但是,品牌想要连锁化发展,实现千万、万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供应链、组织结构、食品安全、资本、行业竞争等每个问题都像大山一样横在我们面前。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餐饮品牌倒下,作为同行,我们深知创业不易。正因为如此,我们真心祝愿广大餐饮人都能稳稳地渡过新周期,也希望杨老板能够完成自救,「熊猫」不走。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红餐网
年关将至,餐饮业却寒气逼人。
近日,又一知名餐饮门店公开表示,“不知能否撑过今年!”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前不久,连锁品牌“小山日本料理”旗下的广州太古汇店给消费者群发消息称,日本核污水排海对门店生意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门店已经频频亏损,不知能否撑过今年,建议消费者尽早到店把储值卡内的钱消费完。
这则新闻很快引发热议。事实上,今年以来,苦苦支撑的餐饮门店并不在少数,很多撑不住的门店乃至一些知名品牌门店,也倒下了不少。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023年12月21日,国内餐饮企业注吊销数量超过126.5万家,是2022年全年餐饮企业注吊销量的2倍多,创下2020年以来餐企注吊销量新高!
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阵亡”的餐饮店,以及当下餐饮业鲜为人知的残酷真相。
01 倒闭、破产、卖楼抵债……2023年阵亡的餐饮品牌一个比一个惨
11月底,红餐网披露了广州、北京、成都、深圳、上海等地热门街道餐饮店“倒闭”“转让难”“营收收缩”的现状,引起众多餐饮人共鸣。
△一条街上好几家倒闭的餐饮店,红餐网摄
事实上,这仅仅是今年餐饮市场“闭店”情况的缩影。
红餐网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有不少餐厅闭店“阵亡”,涉及烘焙、茶饮、火锅、咖啡、中餐、小吃快餐、甜品、自助餐等各大品类,诸如收缩、倒闭、破产、卖楼抵债、经营异常等关键词,更是频频见诸报端。
在烘焙赛道,被称为日本必吃甜点冠军的LeTAO小樽洋果子铺深圳门店全关;知名甜甜圈品牌唐恩都乐退出中国市场;老牌烘焙克莉丝汀门店全关、卖楼抵债;牛角村被曝破产清算;新中式烘焙“双子星”虎头局渣打饼行深陷倒闭、裁员、债务传闻,线下门店接连关停,墨茉点心局则退守湖南......
新茶饮赛道,一 点点、快乐柠檬、扣麻茶饮、大口九、伏小桃(原“伏见桃山”)等品牌则闭店收缩……
火锅赛道,贤合庄关店收缩,全国门店对比最高峰时期仅剩三成;上上谦串串香火锅仅剩2家店在营业;谢谢锅多地门店歇业……
除此之外,香港“富豪饭堂”福临门因欠款2029万港元被追责;被称为“上海川菜天花板”的明路川开业不到1年,落寞停业;昔日“中国第二咖啡连锁品牌”太平洋咖啡,多地闭店;老牌港式甜品许留山,大规模闭店……
上述列举的品牌,大多是有一定知名度的餐饮品牌,它们有的是出于战略调整选择收缩,有的则是实在熬不住了,只能关店止损。
连锁品牌、餐饮集团等资金雄厚,尚且闭店连连,势单力薄的小品牌、小门店,倒下的更是不尽其数。
尤其是今年餐饮迎来“报复性开店”,涌入的创业小白不计其数,关店、被掏空家底,乃至负债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令人唏嘘。
△城中村整排关闭的门店,红餐网摄
02 消失的126.5万家餐饮店,深藏残酷行业真相
复盘今年倒下的餐饮店,除了创业小白开的新店,也不乏知名品牌、赛道黑马的门店。这其中,也暗藏着当下餐饮业的一些残酷真相。
一批老牌餐饮后继乏力,加速出局
今年以来阵亡、收缩的门店中,频频出现老牌餐饮的身影。比如港式甜品代表许留山、“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初代网红奶茶品牌快乐柠檬,以及昔日“中国第二大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
为何它们沦为“时代的眼泪”?品牌老化、创新乏力,或许是其中的共性原因。
比如许留山,自90年代推出芒果西米露招牌产品后,始终未能拿出更多爆品。虽然足够聚焦,但在消费趋势不断变换,竞争对手纷纷推陈出新,尤其是众多新茶饮品牌将杨枝甘露杯装化之后,许留山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点击阅读: 深圳门店全关,老字号许留山,留不住了?)
△图片来源:许留山中国官博
2006年创立的快乐柠檬同样面临产品创新力不足的问题。其以手摇茶饮品走红,但此后却没有多少让消费者记忆深刻的产品。今年以来,快乐柠檬仅推出约7款新品,在主流茶饮品牌大多以周为单位上新的当下,它的步伐就显得更慢了。
当市场不断内卷,竞争对手持续涌现,日趋老化、创新力不足的“初代网红品牌”,最终只能沦为“时代的眼泪”。
明星餐饮效应失灵,只靠流量难走远
风光一时的明星餐饮,今年迎来了“至暗时刻”。 包括贤合庄、上上谦火锅、牛角村、很高兴遇见你等在内的明星餐饮品牌均被曝出关店。
比如贤合庄,今年接连撤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座城市,此前则被曝出食安问题;而传闻由韩寒参与投资的网红品牌很高兴遇见你,则被投资人王闻超控诉,倒闭和失败的核心原因是本末倒置,名气响,但菜品太难吃。
众多明星都曾看上了餐饮这门生意,明星餐饮的概念一度大行其道。但如今回头看,经过几年的发展,明星餐饮鲜有成功案例,各家明星餐饮甚至因产品品质、加盟纠纷、管理不当等问题频上热搜。
如今,用“一地鸡毛”来形容明星餐饮一点也不为过。餐饮是勤行、苦行,流量只是助跑器,任何商业能存活、能持续盈利都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产品、服务为核心,跑通经营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星餐饮,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烘焙内卷,市场开始新一轮洗牌
不少烘焙品牌过去一年都不大好过。
新中式烘焙双子星——虎头局、墨茉点心局,前者被传出欠款、关联公司破产清算,后者也收缩门店,退守大本营湖南。
牛角村、唐恩都乐、月枫堂、百滋百特甜甜圈等以大单品为主打的知名烘焙品牌,有的关店收缩,有的则撤出中国市场。
“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则被迫卖楼抵债,昂司蛋糕停产停业,其号称投资亿元的“全球最大的蛋糕店”也人去楼空。
上述品牌几乎涵盖了烘焙行业的主要商业模式,克莉丝汀依靠中央厨房迅速崛起,虎头局、墨茉点心局开创了新中式烘焙的风口,牛角村、唐恩都乐等则是烘焙专门店的代表。这些品牌或多或少都面临挑战,意味着日益内卷的烘焙市场,已经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网红业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此前,网红餐厅的魔咒是“三年就倒闭”。今年以来,网红爆品、网红业态、网红餐饮现象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了。
比如淄博烧烤,今年3月,火爆出圈,并在“五一”冲上顶峰。但仅一个月,淄博烧烤便迅速“退烧”,#淄博烧烤店客流量下滑#大量烧烤店铺转让等话题不断涌现。不少跟风开烧烤店的创业者损失惨重,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此外,像新中式馒头、围炉煮茶、竹筒奶茶、成人小饭桌等网红业态,在经历短暂的“高光”后也迅速冷却。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一方面消费者日趋理性,更加务实,不再盲目被种草;另一方面,速生速死的网红餐饮业态往往没有真实的市场需求作支撑,亏损、倒闭只是早晚的事。
03 很多新开的餐饮店,或熬不过明年五一
眼下,餐饮行业陷入高增长率、高淘汰率、高倒闭率的“新三高”困境,什么原因造成的?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市场竞争加剧和行业内卷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由于创业门槛相对较低,大环境不理想,跨行专业的人,很多都会考虑做餐饮,但大多不够专业,这是拉高餐饮倒闭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椰妹椰子鸡联合创始人张长全直言。
红餐网专栏作者王冬明则表示,过去3年导致餐饮投资者穷怕了,急于开店挣钱,顾客也穷怕了,只想省钱。当想挣钱的对上了怕花钱的,就演变出“要命开+玩命关”的局面。
大量新入局者,和市场原本存在的玩家,都在用尽浑身解数争夺顾客,内卷越来越激烈,竞争力不足的门店便率先被淘汰出局。
合众合创始人姚哲表示,今年以来餐饮门店数量激增,导致现存品牌获客成本变高,很多商家通过低价团购的方式引流,进一步挤压门店利润。当回报不如预期时,利润受到挤压的门店也会率先倒下。
此外,整体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各项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也让餐饮人倍感压力。
有道餐饮咨询创始人王玉刚告诉红餐网,消费力下降导致大部分餐饮店营业额不如预期,但房租成本、人工成本和食材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这对餐饮从业者而言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在此背景下,不少餐饮人预测,伴随着餐饮市场竞争的加剧,倒闭潮还会延续。
红餐网专栏作者赖林萍表示,“今年冲进来的,想在餐饮业搞点现金流的,到明年3月,90%以上都要闭店。”
“很多新开的门店很有可能熬不到明年五一,同时很多投资者也会回归现实,变得理性,届时餐饮行业‘高增长率+高淘汰率+高倒闭率’的新三高也会被有限遏制。”王冬明如是分析道。
姚哲则表示,2024年餐饮仍行业会持续加速内卷,当创业者们把供给需求“卷”到平衡,市场才会出现新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