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盛传一张神秘宴席照片立刻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热议。这张照片显示,北京四季酒店提供一场豪华宴会,十人桌享受五星服务与美食,仅一位的价格就高达30万元。更令人瞩目的是,足球之星梅西竟然会来敬酒还可以合影!究竟是真是假?且让我们携手揭开谜底!
*图片源于网 络,与本文无关
谣言成因:别有用心的炒作?
这则谣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令人咋舌,让我们不禁去问:是谁在背后炒作?有何企图?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免轻信捏造的信息,落入谣言传播者的陷阱。或许,谣言的传播者才是大的受益者!
官方也很快进行了否认,“平安北京”在社交媒体上称:“梅西来敬酒了?这30万 能骗过,警察叔叔给你敬酒。”
背后真相:定位奢华还是拜金?
根据对北京四季酒店的调查,虽然该酒店确实是一家五星酒店,但价格与网传30万元/位还是有很大出入。此外,梅西作为世界闻名的球星,几乎没有可能出现在这种宴席上参与敬酒与合影。究竟是谁散播这样的谣言,目的又是什么呢?
社会观察:对价值观的挑战
这次谣言事件,无疑是对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一次挑战。若这则消息被证实是真的,那么这样的奢华在如今金 钱至上的社会中是否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消费观念是否需要重新审视?
读者互动:跟着网红打卡的背后道理?
针对以上网传照片,让我们来谈谈您的看法:您是否喜欢这种奢华的消费方式?您认为这背后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欢迎留言讨论。
结语
无论这起谣言事件背后的真相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抵御拜金主义,发挥消费者的品质与价值力量。在此,我们呼吁所有读者:切勿盲目追逐网上的轻飘现象,要在平凡生活中坚守正确的价值观。
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每个城市的中心区域、大型商场、各大写字楼,如果说有什么相同点,那一定是都有咖啡店。
阿信记得刚上班时,楼下就已经有星爸爸了,马路转角还有一家Costa咖啡,几个月前,星爸爸边上又开了一家瑞幸小蓝,一条短短300米的马路上,林立着3家咖啡店,这还不包括它们中间还有一家便利蜂,也在卖咖啡。
早高峰的写字楼里,大家握着不同颜色的咖啡纸杯等电梯,一杯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对于不少人来说已是标配。
但不知何时开始,喝咖啡也开始有鄙视链了:
出入精品咖啡馆的人,谈论着豆子的烘焙口感和原产品,其中又以冷萃、手冲咖啡站在了精品咖啡鄙视链的顶端;
喝连锁咖啡的瞧不上喝瑞幸和连咖啡的,就连连锁咖啡里面,喝太平洋咖啡、Costa咖啡的还要暗搓搓diss一下喝星巴克的;
而那些喝瑞幸和连咖啡的白领们,说自己保留着对咖啡品质的最后一丝倔强,所以坚决不喝KFC和麦当当的15块一杯的咖啡;但其实两者的唯一区别可能仅仅只是在价格上;
喜欢喝KFC和麦当当的,不喝711、罗森和便利蜂的10元咖啡,但这两者的不同可能只是一个有人为你服务,一个需要你自己拿咖啡杯去接。
喝袋装速溶咖啡的,对不起,走错片场了。
就连喝什么样的咖啡也有鄙视链:喝手冲咖啡的,喝的是一种纯粹和仪式感,喝意式浓缩的说这才real,意式浓缩兑点水变成美式勉强能进入第一梯队。
那些喝花式咖啡,什么焦糖玛奇朵、拿铁、摩卡......加那么多奶和糖浆,是要闹哪样?红茶拿铁?连咖啡都没有,Out!
但咱们喝咖啡的起点其实不都是从速溶开始的嘛。
咖啡,光绪年间就来中国了
咖啡这种源于非洲,兴盛于欧洲,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神奇小豆子,进入中国的时间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早。
据史料记载,咖啡早在1884年光绪年间就由传教士带入中国了,但那时候的咖啡种植更像是试验田,没有任何规模和商业化可言。
咖啡真正第一次在中国萌芽,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那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咖啡馆。
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顺便解解乡愁。那时的咖啡,被上海人称为“咳嗽药水”。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他们在生活中,也保持了喝咖啡的习惯。
姜文在电影《邪不压正》里面重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老北平,有意思的是,几乎与上海同时,咖啡也走进了北京前门商圈的胡同里。
《邪不压正》剧照
江湖人士坐在长凳上喝咖啡,与上海的讲究不同,北京人搭配咖啡的可能是最接地气的煎饼果子。西方的咖啡文化也许无法真正融入老北京人的骨子里,却可以被接纳到生活中。
在70年代的北京西单百货等商场的货架上,能见到不少咖啡罐的身影。一些涉外的西餐厅或者酒店,都会提供咖啡。
但那个时候,咖啡至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
直至 20 世纪80、 90 年代,咖啡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咖啡,不仅仅是速溶而已
90年代初,咖啡在人们的认知里就等于速溶咖啡。雀巢速溶咖啡,一黑一白两个大罐子,一罐咖啡,一罐咖啡伴侣,成为了很多80、90后的童年记忆。
阿信还记得雀巢咖啡一度成为逢年过节的送礼必备,一大盒包装,白+黑两大罐,里面再配一个火红的咖啡杯,咖啡盘和小咖啡匙,两个字——洋气~
过年家里来客人,阿信妈总会问一句:“喝咖啡吗?” 小孩子们会抢着把咖啡伴侣冲成一杯杯香甜的奶精喝。
虽然现在看起来这场景略搞笑,但也不能怪咱,那个时候市面上除了速溶咖啡也没有其他选择啊。
那时候,电视上播放着速溶咖啡的广告,雀巢咖啡那句经典的“味道好极了!”、“每刻精彩瞬间,每杯雀巢咖啡”、“美好的早晨、从一杯雀巢1+2开始!”还有文艺范十足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大家的口头语。
其实,咖啡伴侣也是为了让中国人更能接受咖啡的口感而特意推出的,总之,那几年,雀巢速溶咖啡绝对是饮品届的扛把子,而咖啡这种微苦中带一丝甜的饮品也开始被大家所接受。
与此同时,麦斯威尔、雀巢、哥伦比亚等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工厂,为中国咖啡市场提供品种更优、价格更优的速溶咖啡,也传播着初代咖啡文化。
连锁,开启喝咖啡新姿势
有人说,咖啡馆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人们既能品尝孤独,又能获得陪伴。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常说:
“如果我不在家,那么我就在咖啡馆。如果我不在咖啡馆,那么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当深度烘焙的阿拉比卡被仔细研磨,当浓缩咖啡液撞到高压蒸汽和奶泡,过往的一切烦琐和低廉仿佛顿时烟消云散,标准化复制便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
而没有人比星巴克将标准化复制咖啡做的更早,更好了。
1986 年4 月,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开了一家咖啡馆:馥郁的意式浓缩,细腻舒缓的卡布奇诺和拿铁,人们突然发现这里的味道和别处不同。
星巴克创始人 Howard Schultz
为了更好地适应美国人的口味,舒尔茨特别对产品配比做出调整;同时,为了让顾客的停留时间更长,还增加了桌椅等设施,并把店内背景音乐换成爵士。
一连串的改进受到市场的空前认可,他打造了一家风格轻松的意式咖啡店,创造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第三空间”。
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位于美国西雅图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咖啡连锁品牌,它的第一家店开在了北京国贸。中国消费者对于咖啡的认知再次进阶,舒尔茨所倡导的“第三空间”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不久后,手握一杯星巴克,变成了潮人的标配。咖啡的场景属性和体验属性也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咖啡馆的社交和休闲功能使之成为现代人聚会休闲、生意洽谈以及约会的地方。
在2016年双创最火的时候,北京中关村满大街的咖啡馆里,坐着的都是谈着千万投资的VC们,项目最后成功与否不知道,但当时咖啡的销量是实打实的飙高了。
一时间如Costa、太平洋咖啡等更多咖啡品牌落地中国,不论连锁咖啡店还是私人咖啡馆都随处可见,遍地开花。
据统计,我国的咖啡馆数量在2016年底就已达到了10万间,其中上海约6500间排名第一、北京4700间以及广州3100间紧随其后。与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新起相呼应的,是我国咖啡消费量每年正在以15%-20%的幅度快速增长。
但星爸爸依然是星爸爸,它以绝对数量的门店数站在了连锁咖啡的顶端,目前星巴克在中国有近4000家门店,到2020年,星巴克计划在中国开设6000家门店,总共覆盖230个中国城市。
“如果我们有朝一日在中国的店面数量超过美国,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星巴克CEO舒尔茨曾这么说过,显然,他对于中国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十分看好。
星巴克仅在上海就开了1000家店,并且全球最大的星巴克甄选烘焙工坊就在上海南京西路上。
一个由星巴克一手培育起来的中国咖啡市场已然形成了。
精品咖啡 VS 自取咖啡,向左走,向右走?
伴随着中国咖啡市场成长起来的80、90后们,从跟风消费咖啡逐步到了品鉴咖啡,开始更加追求咖啡的品质、咖啡豆的产地和口感、咖啡冲泡技巧、以及咖啡店的品牌理念上。
1999 年,加吉亚(GAGGIA)发布了一款可以制作意式浓缩咖啡的全自动咖啡机,只要点按钮,就能实现从磨粉到热水冲煮的全过程。近似傻瓜操作的技术似乎让咖啡师变得不那么重要。
但手艺人拒绝向机器妥协。
他们另辟蹊径,根据不同咖啡的特性潜心研究品质的本源,原料甄选,个性化烘焙,研磨粗细度,口味层次,人文传承……咖啡师把全部力量都集中在对美学和纯粹的执念上,以精品咖啡为代表的一大批咖啡店成为了一线城市咖啡文化发展的新潮流。
对精品咖啡的热爱显然是中国市场上消费者对咖啡认知升级的表现。
手冲、日晒耶加雪菲、冷萃、WBC冠军、深度烘焙、巴拿马瑰夏、虹吸壶......这些原来只存在于小众咖啡爱好者之间的词汇,也渐渐有了出圈之势。
其实,在阿信看来,消费者是不是同一拨人并不重要,市面上越来越多的细分咖啡领域满足越来越多人不同的需求,才是国内咖啡文化和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分享与打卡,标记和颜值,咖啡正在成为空间芯片,成为这届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咖啡和咖啡馆,慢慢变成了人与人连接的媒介之一,治愈咖啡馆之外的疲惫和焦虑,而有特色的咖啡馆,也成为了城市美学的窗口。
于是,更多和咖啡相关的跨界玩法也产生了。
就连一向高冷的奢侈品牌,为了吸引年轻人,也在咖啡上做起了文章。
这些咖啡新零售模式,正在再次刷新着人们对于咖啡的认知,原来咖啡还能够这么玩起来。
其实,虽然近年来咖啡市场的增速明显,但中国人均年消费咖啡才3杯,市场规模约在1100亿左右,距离很多分析师估算出来2025年一万亿的市场体量还相距甚远。
在大城市的咖啡店已经趋近于饱和下,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加下沉的市场才是未来咖啡市场增量主力军。而对于这个市场来说,咖啡文化和兴趣的培育以及更多的关于咖啡的有趣碰撞,或许是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号 中信出版
泡4克茶就扔一个铝罐,浪费国家资源、污染生存环境,不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生命时报》第1316期头版)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姚国坤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贺 震
“小罐茶,大师作。”忽然之间,这句广告语在各地传播开来,小罐茶一夜之间也火了起来,很多人都把它当作馈赠佳品。当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前不久,一位网友给“8位大师手工制作”的小罐茶算了一笔账:按照小罐茶2018年销售额20亿元推算,在全年无休的情况下,“一个大师炒了2.5亿元的茶,每位大师一天要炒1466斤鲜茶叶”,而一般的手工炒茶师傅一天也就炒30斤左右鲜茶叶。对于网友的调侃和质疑,小罐茶通过官方微博称,制茶已经完全机械化,“大师作”是指“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炒茶”。但消费者好像并不认同,很多人认为小罐茶公司涉嫌虚假宣传。小罐茶怎么就一下子火遍了全国?它到底有没有误导消费者?《生命时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和读者一起来探究一下“小罐茶现象”。
小罐茶贵得吓人
据了解,小罐茶是线上线下渠道一块销售,线上有京东、天猫旗舰店等,线下渠道包括专卖店、合作烟酒店和合作茶饮店。《生命时报》记者跑到名冠京城的马连道茶叶市场打探小罐茶。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城一个挨着一个,云集了上千家茶商,散发着浓浓的茶香。记者去时正值春茶上市,许多店家都在低头忙着罐装各种散茶。记者走进多间店铺,询问有没有小罐茶,不少店家摇头说“没有”,只有一位店家一指走廊尽头的一家说:“那家就是小罐茶专卖店。他们家有什么好,那么贵,就是送礼产品。”
记者走进专卖店,“小罐茶”赫然陈列在店里最显眼处,都是礼盒包装,一种是10罐装,另一种是20罐装。小罐茶主推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普洱熟茶、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茉莉花茶、福鼎白茶、滇红共八类茶品,每一类可单独成盒,也可拼装成礼盒出售。记者问“有没有优惠?”店员回道:“明码标价,统一价格,不讨价还价。”
小罐茶颠覆了以往的传统卖茶思路,平时按斤卖的茶叶,在它这里都是按克卖,价格高到吓人:一罐一律4克,售价50元,每个小罐也就比乒乓球略大一些。旗下所有的茶品种都是这个重量这个价格,统一包装、统一规格,没有高低之分。小礼盒装10小罐,共40克,售价500元;大礼盒装20小罐,80克茶,卖1000元。也就是说,每斤茶叶的售价是6250元。
在老字号吴裕泰,茉莉花茶的售价每斤60~9800元,龙井每斤500~6800元,铁观音每斤200~1800元,熟普洱每斤150~2500元。但每斤售价9800元的茉莉花茶属顶级茶,销量很少,而小罐茶每斤均价为6250元。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一斤特级大红袍价格在五六百元,张一元特级茉莉花茶叶价格在1000元左右,八马茶叶的特级铁观音一斤在1200元左右。这么一比,小罐茶真可谓“贵得离谱”。“中国普洱茶网”2018年初曾发文质疑小罐茶的售价合理性,称“普洱算是高端茶,等级不同价格也不一样,拿最高层级孤品讲,平均市价也就每斤3000元。”
卖的不是茶,是营销
据网易、搜狐等网站报道,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1973年出生于河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2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当了两年教师,之后便辞职开始搞营销。杜国楹并非一名茶商,而是一个“营销高手”。做小罐茶之前,他用同样的营销手法一手打造了矫正青少年体形的背背佳、学习机好记星、手写电脑E人E本和8848钛金手机。从背背佳到小罐茶,他靠夸大营销,成为了百亿富翁,但同时,他也因产品质量问题及夸大营销而引起了很多业界人士不满。有人称,杜国楹卖的不是产品,而是营销手段。
广告轰炸。不少媒体报道,小罐茶的火爆伴随着巨额广告投入。电视台、机场、高铁、互联网、新媒体客户端进行全方位的广告覆盖,尤其以电视台为主打,且多时段、长时间、密集性播放,相当煽情:一位产品经理通过跋山涉水的取经之路,终于遇上了八位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于是就有了小罐茶里的每一小罐茶。 (下转4版)
(上接1版)这对于传统茶企是不可想象的,巨资砸出了小罐茶的知名度和争议度。
明星代言。“好记星”的形象代言人是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洋笑星”、加拿大人大山;E人E本请来的是两位大腕明星冯小刚和葛优代言;价格9999元的土豪手机8848,延续了杜国楹以往的营销套路:“奢华鳄鱼皮、珍贵钛金属、FBI级安全系统、王石代言”。2016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认定“8848钛金手机网络宣传和产品实际材料存在描述不一致的现象,是虚假宣传”。此后,8848手机声势不再,销量一蹶不振。而小罐茶的代言人就是八位制茶大师,他们同时也是八款茶的首席产品经理。
豪华包装。对于小罐茶,普通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铝罐包装。按小罐茶的说法,它重金聘请日本知名设计师,历时近三年,才独家打造出食品级铝材小罐,确保小罐茶“不吸味,不受潮,不氧化,不破碎,不老化”,“一罐一泡”,迎合了当下市场的消费升级,正如它的广告语所说“自己喝是品味,招待朋友就是面子”。
小罐茶的几大疑问
小罐茶到底值不值?马连道茶城的一位店家拿着计算器给记者算了下小罐茶“有多么不划算”。她说:“一小罐4克装,一盒10罐才40克,500块钱一两都买不到,太不值了,爱喝茶的人绝不会买,华而不实。”另有一位茶商直接告诉记者:“你可以在我们家买茶叶,想买哪种买哪种,挑选上等茶叶,然后到对面店里买小罐包装盒,多值呀!”记者在对面店里看到,各种茶叶礼盒还真是琳琅满目:“金罐”装、铝罐装、18罐装、12罐装……铝罐相对贵一些,上面还有手撕铝膜易拉片。
小罐茶的品质好不好?小罐茶其实就是在卖全国各主要产区的八类茶叶。喝过小罐茶的网友纷纷表示,目前小罐茶的品质与价位并不对等,“价格虚高”。一家经营吴裕泰老字号的茶商说得更直白:“我们家可是100多年的老字号,有自己的茶山和专门的供应商。小罐茶确实挺能营销推广,电视上广告打得厉害,但茶叶经营讲的是什么?品质才是第一位,是长久之道。而且,茶叶是用来喝的,爱喝茶的人买过,一喝就会觉得太不值了。”
小罐茶走了高端路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认为,小罐茶是批量化生产,走的是规模化和工业化道路。如果太高端,量就起不来,就难以规模化,它是中高端茶中的大众化。
卖茶还是卖包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小罐茶给消费者灌输的理念一直是“有小罐才有好茶”,让人感觉包装比茶叶还贵。他们分析,市场上不少企业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玩概念换包装,往往是“一流包装、三流产品”,这样的企业可能会一时获利,但终究会被市场淘汰。江用文说,他也跟其他茶商聊过这个事,目前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觉得它华而不实,产品包装很奢侈;另一种认为,小罐茶借地理标志产品的东风发展起来,“借别人的势,造自己的势”。市面上自从有了小罐茶,带动了很多小罐包装的产品蜂拥而上。
茶叶市场的几大问题
小罐茶能够短时期火起来,专家们认为,这与茶叶市场相对分散,没有足以抗衡的品牌有一定关系。中国茶叶市场尤其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升级换代:
品类多,同质化严重。提起中国茶的品牌,大家可能会想到十大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但大部分只是简单地按原产地划分,不是独立品牌。也就是说,中国茶叶市场相当分散,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
规模小,鲜有知名大品牌。江用文表示,中国茶叶大大小小的品牌很多,但鲜有知名大品牌。即使是重要产茶区,如福建和安徽,也都是初级企业和小企业,没有大规模企业,更没有像英国立顿红茶一样的世界知名品牌。
价格乱,品质不稳定。江用文认为,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农残,第二是品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姚国坤表示,中国茶的安全问题这几年大有好转,但农残和品质不稳定情况还时有发生。“这可能与茶叶生产方式有关,茶叶生产分散在千家万户,难以控制。千家小生产者之中,只要有一两户不遵守规矩,就会出问题。其实,标准是有的,但执行有些难,这得从制度创新上去做文章”。
靠山吃山,缺乏创新思维。在江用文看来,“影响茶叶品质的要素,不仅与原料、种植基地有关,还与加工基地有关,”对消费者而言,茶的质量应保证稳定,应该是“今年是这个味道,明年还是这个味道”,但单纯的供货关系是很难保证品质的。当前这些茶企规模都很小,从种植基地到加工生产线,都需要提升水平,茶产业的产加销不能完全一体化,很多都是短期行为。
炒概念,误导消费者。有媒体报道,眼下,茶叶市场上打着文化茶旗号、炒概念编故事的乱象不少。之前有炒到天价的普洱收藏热、“天价明前茶”;近年来福建武夷岩茶价格不断攀升,一些茶商制造各种噱头炒作,动辄卖出一公斤数万元乃至20多万元的“天价”;现在又有了小罐茶、太空茶等,不一而足。姚国坤表示,茶叶不是古董,归根到底只是饮品,消费者不要被天花乱坠的市场炒作迷惑,要理性消费。江用文认为,茶首先是消费品,茶产业应该讲理性消费,走创新路线。他说,中国茶产业化有两条路:一是工业化、规模化与产地地理标志相结合。理念上,走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二是没有地域限制,自己建基地,面向大众化,品牌化,就像英国立顿红茶的模式。
国外茶叶有没有豪华包装
有分析人士认为,小罐茶搅乱了茶叶市场,同时又制造了垃圾。一些消费者反映,泡一次茶,扔一个罐子,这简直是在制造垃圾,浪费国家资源。
对此,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贺震认为,小罐茶搞铝罐豪华包装,多一道加工,就是多一道环境污染。他认为:“企业再有钱,但资源是公共的,奢侈消费给环境制造了很多垃圾,茶叶、月饼和酒类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有的不能回收,即使能回收,企业生产者既没有建立有效的垃圾回收制度,更没有去搞垃圾回收。很多生产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严重缺失,是不符合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宜提倡的消费行为,不符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大趋势相违背。
有数据显示,我国包装资源消耗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在欧美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不仅崇尚简约包装,且重视回收利用。据了解,日本茶大多是茶包,也有散装茶叶出售,都是按500克卖,茶商就是那几家百年品牌老店。中国消费者能让小罐茶火起来是因为有将茶叶做成礼品的习俗,但日本几乎没有人送茶给别人,所以不需要豪华包装撑面子。
在英国,无论是大名鼎鼎的立顿红茶还是其他茶品,都不靠豪华包装取胜,更不哗众取宠地打所谓的“文化牌”“概念牌”。各大超市里的茶叶外包装都很普通,从长相到价格,都极其亲民。而一些茶叶专卖店,出售的种类更多,但都没有包装奢华的,只是有的把纸盒变成罐装的,封面设计讲究一些、好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