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喜茶发布《茶势喜人 灵感永驻 喜茶2020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喜茶已在海内外61个城市开出695家门店。同时,喜茶还推出了子品牌喜小茶和喜小瓶。截至2020年底,喜小茶已在深圳、广州、东莞、中山、佛山、惠州6个城市落成18家门店。喜小瓶已布局便利店、商超等线下渠道。
销量数据显示,在喜茶2020年在售的所有产品中,最受消费者喜爱的TOP5产品为多肉葡萄、多肉芒芒甘露、芝芝莓莓、烤黑糖波波牛乳、芝芝桃桃。
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典型品牌门店分布对比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目前新式茶饮行业头部品牌的门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三线城市的门店数量仍较少,其中喜茶和奈雪的茶均有90%以上的门店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就区域分布来看,喜茶与奈雪的茶门店主要分布在华南和华东地区,而乐乐茶门店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一线城市的新式茶饮市场已基本饱和,各品牌需转向下沉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
< class="pgc-img">>2020Q2中国新式茶饮行业消费者品牌认知情况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Q2新式茶饮品牌中消费者认知度最高的是喜茶,占比43%,其次是CoCo都可,占比34%。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喜茶凭借出色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跨界联名在新式茶饮品牌中脱颖而出;而作为传统茶饮的代表品牌,CoCo都可凭借加盟模式在全国迅速扩张。
< class="pgc-img">>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典型案例分析:喜茶(一)
喜茶HEYTEA成立于2012年,原名皇茶ROYALTEA。2015年,喜茶入驻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之后品牌门店迅速扩张,用户规模迅速增长。作为芝士现泡茶的原创者,喜茶自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产品研发模式,不断推出新品。
< class="pgc-img">>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典型案例分析:喜茶(二)
喜茶坚持以产品为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来抢占市场份额。2012年,喜茶创造出第一杯芝士茶,之后陆续推出果茶家族、波波家族等众多茶饮品种,将已有技术融合到新产品中,并在每个季节推出当季水果限定系列。
之后,喜茶没有将产品局限在茶饮品类,推出咖啡和喜茶制冰两大品种,将芝士、茶饮等与咖啡、雪糕相融合,并推出喜茶实验室系列,注册坚果、米面包等产品商标,进一步扩大产品组合。
产品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满足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品质需求,同时也让喜茶收获了话题与人气。2020年喜茶推出全新品牌喜小茶,在主攻更下沉市场的同时,实现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与已有大店一起,最大程度地覆盖更广泛的群体。
< class="pgc-img">>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典型案例分析:喜茶(三)
喜茶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当代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年轻人,全线产品包装均遵循喜茶推崇的酷、简约风格,还与多位独立插画师合作,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喜茶品牌理念,饶有趣味的系列原创插画,营造年轻化的品牌调性。而时刻保持产品的新鲜感,是品牌年轻化印象的关键。
为了迎合客户群体的猎奇口味,除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样式,喜茶还寻求跨界合作,不断推出跨界联名产品,包括限定周边、礼盒和限定新产品,给品牌融入更丰富的元素,将视觉和产品结合,与其他茶饮品牌做出差异化。
< class="pgc-img">>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典型案例分析:喜茶(四)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系统监测期间“喜茶”的网络口碑数据为61.4,整体舆论偏正面,主要围绕喜茶新开的“喜小茶”下沉品牌、新一轮融资和上线天猫旗舰店等话题。
、一杯牧民的奶茶
奶茶起源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把奶和茶进行调制而成的奶茶可以驱寒保暖,解渴去暑。牧民的奶茶具有产品功能性,但只是一种消费品,而不是商品。
二、一杯珍珠奶茶
我国台湾是多种饮食文化的融合地,商家在奶茶里加入粉圆,使之更有嚼劲,受到Y世代年轻人的喜爱,还发明了自封口机,于是奶茶可以随手带着喝,这杯奶茶被称作为珍珠奶茶,有了香飘飘、喜之郎、香约,珍珠奶茶走出了品牌化道路,走进了千家万户。
三、一杯DIY的奶茶
让顾客参与商品的设计,DIY模式抓住了Z世代消费者的味蕾,你不但可以自选口味,还可以选择加料、加糖、加冰的比例。一点点奶茶自从2010年进入大陆后,一度加盟费用高达80万,因其参与感十足,仍然所向披靡。
四、一杯专属的奶茶
前三杯奶茶看似已经做足市场,能否超越?唯有细分需求,专属定制。
书亦烧仙草,半杯都是料,把奶茶的卖点转移到“料”上,凸显“健康、自然和时尚”;
奈雪的茶,以优质茗茶、鲜奶和鲜果作为原料,以高标准、高品质来提升品牌的档次;这二个品牌的奶茶瞄准顾客需求打造商品的卖点,也取得了成功。
五、一杯突破认知的奶茶
在人家认为15元—20元是正常奶茶价格的时候,蜜雪冰城则用5元一杯柠檬茶打开了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低于10元的奶茶成了品牌符号,能开出二万多家店说明了市场定位相当精准。而茶颜悦色的50元一杯奶茶还排队买、加价买,高举高打的潮牌吸引了全城关注,不管排队是真是假,品牌还真是打出来了,不得不说长沙人真会玩。这二个品牌的奶茶独辟蹊径细分市场,应是突破顾客认知边界的奶茶。
从以上奶茶案例可以得出开发自有品牌商品,需要遵循产品的功能性、品牌性、专属性、参与感、细分市场五个要素。
近茶饮业的“品类细分”趋势,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聚焦一款产品、锚定一种风格、抢占一个品类的,层出不穷。
难道不成这细分品类,真的有前景与搞头?
事实上这股流行风,很大程度上,在茶饮业的品类细分,是从“眼红”7分甜、书亦烧仙草开始的。
7分甜,聚焦芒果饮品、打造黄颜色+logo7的视觉定位,新形象换上的当月,营业额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0%,还带火了杨枝甘露的产品风潮。
同样地,书亦烧仙草,聚焦到烧仙草饮品,提出半杯都是料的slogan,不仅做火了一个品类,还将品牌带入快速发展期,1年开店1000家,而同样的还有悸动烧仙草。
< class="pgc-img">>悸动以碗装烧仙草起家,早在2007年,悸动在内地首创杯装烧仙草,实现这一传统碗装甜品的杯装化,解放了双手,填补市场的缝隙,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场景需求。
时间回到2007年,当时在厦大读书的创始人吴斌,无意中地发现一家金门夫妇开的烧仙草小店,当机立断之下就买下了全套的传统技术,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叫悸动烧仙草的门店,自此开始了烧仙草的品牌化和公司化之路。
< class="pgc-img">>那么这两家都是以烧仙草品类,产品起家的茶饮品牌,到底有什么的不同呢?小编在此也不好说,所以这个话题决定留给评论区的大神们与该品牌的粉丝们(咱号里应该有他们的粉丝吧?)
但话说回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烧仙草为主招牌打产品,那么细分品类的产品真的那么的有前景搞头吗?
< class="pgc-img">>毫无疑问上述的品牌,靠着细分品类的产品,占得一席之地,这对于增长趋于缓慢、逐步进入平稳期的茶饮业,是个很大的冲击。
所以在这事儿上有不少有追求的都表示;
- 有老板告诉我,他很看好酸奶饮品的趋势,成本、标准化、供应链问题解决都不复杂,想带着600家店一起重新定位;
- 有不少广深地区的品牌,聚焦柠檬茶,想抢占柠檬茶相关的各类“赛道”;
- 荔枝、桃子、草莓,卖得好的水果,都有品牌做成自己的定位,打出招牌。
显然无论是刚刚创立的门店、趁着红利期开出几十家店的老板,还是沉淀了几百家店的品牌,都想有这么个“一招制胜”的方法和机会,去做转型升级,占领一个赛道,引领一种趋势,来一波爆发式增长。
方式也出奇地一致:沿袭7分甜、书亦的方式,在产品上做聚焦、在风格上做定位。
但有业内人士却表示,这或会将茶饮品牌引入细分的“陷阱”里,观点也许有点刺耳,但是、还是希望带来新的思考。
< class="pgc-img">>茶饮就是个细分品类,还要怎么细?
给品牌做细分、做定位,餐饮业几年前就轰轰烈烈地流行过。
2014年巴奴定位毛肚火锅后,餐饮江湖兴起更名潮,纷纷聚焦单品爆款。喜家德水饺更名为“喜家德虾仁水饺”,很久以前更名为“很久以前羊肉串”,同新餐饮更名为“费大厨辣椒炒肉”。
定位成功了的品牌,迅速地发展起来,确实站稳了一个赛道;但也有不少品牌更名之后营业额直线下降,品牌势头急转直下。这其中很大的区别在于:一些品牌定位过细,阻挡了大部分顾客,这也是茶饮品牌需要警惕的。
茶饮本就是整个餐饮中的细分品类,还想怎么细?有品牌定位到牛油果、榴莲类非常“小众”的产品,这样的操作相当于直接“送客”。
开门营业,就是做大众的生意,聚焦足够多的精准人群。品类定位并不是越细越好,太过小众的品类,反而不利于认知和传播。
很多品牌做定位,就是在脑子里“拗造型”。勾勒出一套自认为完美的模型和方案,做到模式和逻辑自洽。
至于是不是适合、能不能落地、和原有品牌如何关联、一整套打法怎么做,并没有想好。
还有就是随众跟风,并没有自己的一个深度思考,喜欢自我安慰。最近了解到一个品牌,在做品牌升级、产品升级,推出不少新鲜水果做成的产品。
但从总体来看,该品牌明明奶茶销量占比更高,一直在消费者心中主打的也是奶茶,却硬要把自己的品类细分到水果茶,而且是单一水果,给人的感觉实在突兀。
< class="pgc-img">>其实,不管是7分甜还是书亦都好,之所以靠一款产品突围,都不是硬贴的,而是把核心要素提炼了出来,是基于品牌基因的顺理成章。而硬生生提出来的细分定位,就像穿错了鞋,走不了远路的。
定位理论的核心基础,是挖掘自己独特的价值,模式和定位要符合既有的优势和积累,有文化背景,才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