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人民网
人民网宝鸡4月30日电(张伟)岐山是陕西传统的美食之乡,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闻名遐迩。陕西岐山立足当地发展实际提出了发展“一碗面”经济,通过产业链条的延长,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到“一碗面”经济中来,推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通过五个小故事讲述一个农业大县通过“一碗面”撬活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富起来的大故事。
色香味齐全的岐山臊子面。张伟/摄
故事一:“配菜”种出了好日子
岐山县凤鸣镇水泊村是个传统的蔬菜种植村,该村的红萝卜和蒜苗在岐山当地很受欢迎,这也是做岐山臊子面的最佳配菜。目前,水泊村种植了1100多亩蔬菜,其中红萝卜500多亩,年产量35万斤,蒜苗600亩,年产约3.6万斤。
岐山县凤鸣镇水泊村特色蔬菜种植,带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当地供图
水泊党支部书记罗增建告诉记者,得益于县上做大“一碗面”经济的政策,村里通过蔬菜的规模化种植使得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夯实的基础,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十万元左右,今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0多万元。另外,我们通过与成熟的企业合作,让村民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务工,预计今年的务工收入能达到100多万元。
村民魏文仓就是依靠种菜务工的获益者。今年58岁的魏文仓是当地的种菜能手,目前他在村里合作社务工每月能收入3600元,魏文仓的爱人也能获得每天60元的收入。借助“一碗面”经济,村里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据介绍,岐山县把做大“一碗面”经济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坚持臊子面、擀面皮两轮驱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加快全产业链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做大种养殖、深加工、销售网,形成原料、产品、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闭环。
故事二:一桶好油成就一碗好面
做好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离不开一桶好油,围绕一桶好油,范家塬村发展也变好了。
在每年四月份,岐山县枣林镇范家塬村的成片油菜花在宝鸡十分有名,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范家塬村过去一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是一个既无主导产业,又无集体经济,基础设施落后的“三无”贫困村。
围绕发展“一碗面”经济,范家塬村依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梁油压榨工艺,结合三面环沟坡的独特地理条件和传统种植经验,选定油菜种植为村里发展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成立秦香传统榨油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三变改革”,按照“入股分红、抱团发展、托管经营、基地务工”的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做大油菜种植。
据岐山县教育局驻范家塬村第一书记徐琪介绍,为了做大做强油菜产业,村里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照“集体投资、全员参与、分红收益”的思路。在经营理念上,村经济合作社为群众“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护、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等“五统一”服务,解除群众后顾之忧,调动村民种植积极性,依托“一碗面”经济,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富了,过去的穷村变成了现在的强村。
岐山县枣林镇范家塬村采用传统工艺压榨菜籽油,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当地供图
枣林镇大力支持范家塬村通过土地流转、引导村民自种等方式,大面积种植油菜,力争明年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枣林镇将依托范家塬村采取‘一托二’的模式,带动周边的枣林村和尉迟村种植5000亩油菜,实现经济产值1000万元。
“枣林镇将结合岐山发展‘一碗面’经济的整体思路,做精‘一碗面’,做好‘一盘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枣林镇党委书记赵宗保介绍说。
故事三:这个空心挂面村有“底蕴”
岐山空心挂面“妙在空心中,奇在手工处”,工艺独特,属千年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学配方结合之产物,相传是由周文王“占卜”时发明,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是中华传统手工业发展之代表,是面食中之瑰宝,是周礼文化之杰作,也是岐山“一碗面”经济臊子面中的重要担当。
岐山空心挂面省级非遗传承人谢凤鸣告诉记者,岐山空心挂面通过选料、和面、做大条、做小条、上柱、开面、拉吊、晾晒等10余道工序,历时3天,纯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其“条细心空、光筋耐煮、口感细糯又不失劲道”,被誉为“陕西一绝”“神来之食”。
岐山县雍川镇小营村岐山手工挂面制作。张伟/摄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人才回乡创业,发展好了才能吸引优秀的人回来。2016年,谢凤鸣的儿子樊泽宇回乡继续创业,帮助家里发展壮大空心挂面,依靠年轻人的活劲,帮助合作社跑营销、做互联网销售,借助岐山发展“一碗面”经济的东风,家里的空心挂面产业越来越有起色。
樊泽宇告诉记者,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规模不断壮大,品质不断提升,成员由最初的13人发展至目前的105人,注册资金由原来的5.6万元增至目前的360万元。合作社一年销售挂面200吨,目前合作社通过提供原材料、提供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等模式鼓励村民参与到合作社来,让乡村兴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据介绍,岐山县雍川镇现有186户挂面加工合作社、协会、大户,从业人员930人,年加工总量896万公斤,转化原粮1280万公斤,产值达到一亿多元,挂面已经成为了雍川当地农民致富的拳头产品。
雍川镇党委书记苏旭阳坦言,作为农业大镇,“一碗面”经济的理念很符合雍川乡村振兴的实际,下一步雍川将结合“一碗面”经济做强挂面产业,做好蔬菜、瓜果的现代化种植,让“一碗面”经济成为雍川农民富、乡村兴的重要抓手。
故事四:好醋“辣”么香 富农方能强县
醋是岐山臊子面中的灵魂,一碗好面需要醋增色添味。好醋好生活是岐山天缘醋提出的口号。天缘醋业是目前陕西最大的制醋企业,也是岐山的明星企业,天缘醋在陕西颇有名气。目前,该企业年产能为6万吨,实现产值一亿元。
岐山天缘公司副总经理韩永宏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制醋每年消耗麸皮5000吨,小麦、玉米3000吨,我们的原料90%都能实现当地采购。此外,我们还在岐山建立了1100亩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旨在通过我们高品质的建设引领,推动岐山农业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我们要通过发展“一碗面”经济,让岐山的粮食转化成为经济效益更好的醋。
品种多样的天缘醋,正在走向更多人的餐桌。张伟/摄
目前,该企业新研发的臊子面调味醋可以让正宗岐山臊子面味道走的更远。天缘醋业负责人张宗科告诉记者,我们在新研发的岐山醋粉中探索岐山“一碗面”经济的营销路子。销售是农产品产业的核心,未来我们将创新营销思路,打好有机牌,利用醋厂的醋糟做有机肥,用有机肥种有机粮,用有机粮做有机醋、有机醋粉,环环把关做好闭环循环,让更优质的岐山食醋服务岐山的“一碗面”经济,让天缘醋调出岐山“一碗面”经济的好味道。
辣椒是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关中盛产秦椒,香而不辣让秦椒颇受欢迎,但是秦椒的名气远不如川椒,养在深闺人未识。
“岐山辣椒走进了航空公司的三秦套餐,让岐山辣椒实现了‘上天’的梦想。我们的辣椒酱走出来国门卖到了加拿大、美国等地方。”位于岐山的宝鸡德有邻辣椒酱让秦椒叫出了名气,企业负责人吕怀理就是让岐山辣椒走向远方的带路人。
宝鸡德有邻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宝鸡辣椒为依托的辣椒深加工企业,被岐山县农业局确定为:中国·岐山臊子面秦椒供应基地。
辣椒是个富民产业,从种植到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高附加值的辣椒能为农民带来比较好的收入。围绕做大做强“一碗面”经济,德有邻企业积极与周围村镇建立农业合作社,合作辣椒种植,带动周边就业岗位2000个,企业真正的用实际效益来增强周边农户种植辣椒的积极性。
目前,德有邻通过联合,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对周边村镇各农户的合作范围,以辣椒种植为切入点,增加辣椒种植面积,吸引更多的当地农户就业,实现农民增收。
故事五:让好企业带着岐山美食走的更远
岐山百年美阳民俗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餐饮连锁、种植、养殖、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线下直营店3家、加盟连锁店12家;拥有线上平台代理商90余人;年生产销售特色民俗食品2200万元。
岐山美阳生产的擀面皮从这里走向全国。张伟/摄
该企业的岐山特色小吃店目前已经开到了西安、延安、山西、河南等地,助推了岐山擀面皮走出去的步伐。企业负责人俞红是岐山擀面皮协会的会长更是带着岐山擀面皮走出去的领路人。
在美阳即将投入的新擀面皮生产车间里,企业负责人俞红向记者介绍了美阳的新设备,借助现代化面皮生产设备,企业每天能生产擀面皮40000张,这一个大罐每天能用几百袋面粉。新产能能够弥补擀面皮供不应求的短缺问题,让正宗的擀面皮走向全国。
“我们生产擀面皮所需的原料基本都从岐山当地采购,天缘的醋、德有邻的辣椒,岐山的几家企业通过组合共同推进岐山“一碗面”经济的做大做强,通过企业的辐射带动让岐山的乡村振兴更有底气。”俞红介绍说。
擀面皮走出去,臊子面也要端上全国人民的餐桌,岐山的速食版臊子面正在逐步推向市场。岐山县臊子面产业园负责人净宁波介绍说:“我们要建设以岐山臊子面产业为中心,以全国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餐具、装饰材料、工程化辅料加工、食材原料供应基地及研发中心、种植养殖基地等,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销售全国的农产品生态系统,充分整合本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推动全产业链整体发展。
立志把岐山臊子面做大做强的净宁波正在讲述岐山臊子面背后的故事。张伟/摄
目前,该企业已具备年生产即食臊子面100万箱、家庭料理型臊子面100万箱、肉制品5000吨、五色干菜500吨、专用汤料2000吨的产能。已完全实现了岐山臊子面的原产地标准工业化路径,同时满足全国餐饮市场的臊子面原料需求,供应链体系完备。未来,企业将按照“原产地食材基地+生产基地+中央厨房+品牌门店”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电商”的产销模式,在全国开设1000家岐山臊子面加盟店。
唇齿留香的岐山擀面皮,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对岐山的最深印象。俞红/摄
小小一碗面背后有着大产业,小小一碗面背后是大民生,也是基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尝试、大探索。五个小故事的背后是无数岐山人为了让更多的人品尝到独特的美食付出的艰辛付出;五个小故事的背后是陕菜之乡岐山为了让以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为代表的“一碗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民致富,让日子火起来的艰难发展历程。
小溪汇流终成海,勤劳的岐山人正在用美食讲好岐山故事、讲好陕西故事,也在探索乡村振兴的大故事。
岐山县委书记苏少敏表示,“一碗面”经济前承种养业,后连加工业、餐饮业、文化旅游业,背后关系着无数岐山人的就业、致富梦想,关系着岐山乡村的振兴发展和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两轮驱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加快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一碗面”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四季大碗牛肉面 制作精良的牛肉面连锁加盟店
面四季大碗牛肉面加盟连锁品牌店,温馨时尚舒适的店内设计就餐环境,和拥有多大数十种品种和丰富口味的产品美食,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找到自己所喜爱的美味,享受一份愉悦的饮食体验,深得大众的喜爱,口口相传的经典美味,面四季大碗牛肉面加盟连锁店很快发展起来,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市场潜力十足,代理前景十分可观。
< class="pgc-img">面四季大碗牛肉面
>在众多的餐饮品牌中,牛肉面总是会吸引大家关注,这样的实力品牌,在操作上是简单快捷的,优质品牌,产品是可口的,多种系列,有好的需求,大家认可,值得经营。在众多的面食品牌中,面四季大碗牛肉面怎么样?实力品牌,精心设计,健康可口,值得信赖。
区别于其他牛肉面的关键是牛肉的卤制,家渝户晓培训的“面四季大碗牛肉面”风味纯正,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在传统工艺流程基础上,进行了开发研究,共开发出了十多种相关产品,比如,“面四季大碗牛肉面”、“星爷手打牛肉丸面”、“素臊子面”、“鱼丸面”等。
< class="pgc-img">面四季大碗牛肉面
>美味不容错过,加盟致富也不容错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面四季大碗牛肉面加盟只需万元,即可走向成功之路。
年“五一”假期,2.3亿人次的国内游客量又一次带火了众多特色美食。而提起陕西岐山县,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一定会是“西周发祥地”,往往是那碗闻而生津的五色臊子面。
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一碗配菜丰富的臊子面,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五种颜色既好看又好吃。相传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到了今天,臊子面成为岐山及关中一带招待客人的便饭,新媳妇过门、孩子过生日、给老人祝寿,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
近年来,岐山立足当地发展实际提出发展“一碗面”经济,通过产业链条的延长,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到“一碗面”经济中来,赋予了臊子面更多味道。
“甜”
全村务工收入有望突破百万元
凤鸣镇水泊村是个传统的蔬菜种植村,该村的胡萝卜和蒜苗在岐山当地很受欢迎,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绝佳配菜。目前,水泊村种植了1100多亩蔬菜,其中红萝卜500多亩、年产量35万斤,蒜苗600亩、年产量约3.6万斤。
水泊村党支部书记罗增建告诉记者,规模化种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左右,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30万元。另外,通过与成熟的企业合作,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务工,预计今年全村的务工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今年58岁的魏文仓是当地的种菜能手,尝到了规模化种植的甜头。目前他在村里合作社务工每月能收入3600元,魏文仓的爱人也能获得每天60元的务工收入。
除了水泊村,雍川镇何家村的千亩花椒、三县寺村的千亩大葱生产基地,枣林镇范家塬村的千亩油菜生产基地,蒲村镇鲁家庄村的5000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益店镇永新村的千亩黄花菜、秋葵时令菜生产基地,无不依托“一碗面”背后庞大的市场焕发勃勃生机。
“辣”
全县深加工产值53亿元
醋是岐山臊子面中的灵魂,一碗好面需要醋来增色添味。天缘醋业作为目前陕西最大的制醋企业之一,年产能6万吨。公司副总经理韩永宏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制醋每年消耗麸皮5000吨,小麦、玉米3000吨,原料90%都能从当地采购。此外,公司还在岐山建立了1100亩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辣椒是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关中盛产秦椒,香而不辣的口味让秦椒颇受欢迎,但是秦椒的名气远不如川椒,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
宝鸡德有邻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宝鸡辣椒”为依托的辣椒深加工企业。公司负责人吕怀礼告诉记者,围绕做大做强“一碗面”经济,公司积极与周围村镇共同组建农业合作社种植辣椒,带动周边就业岗位2000个,增强了周边农户种植辣椒的积极性。
“谢凤鸣”传统手工空心面,高端产品半斤多能卖到30多元;“秦忆浓”臊子面,年生产即食臊子面100万箱、肉制品5000吨、五色干菜500吨、专用汤料2000吨……38家深加工企业、53亿元深加工产值,臊子面不仅给岐山县域经济带来无限活力,更通过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
“香”
1.4万餐饮经营者把美味传四方
2004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谢新辉来到甘肃兰州,开起一家名叫“金穗岐山食府”的餐厅。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谢新辉很清楚,经营正宗的小吃既要突出家乡特点,又要兼顾当地消费习惯,但这也让他费了不少脑筋。开业前,他和厨师们反复尝试,终于研制出一整套具有独特风味的陕西美食秘方,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兼顾了旅游消费市场。臊子面、擀面皮、臊子排骨、臊子夹馍、合盘凉菜等十数种名小吃成为餐厅的招牌,正宗的陕西风味不仅得到了在兰州的家乡人的认可,更给兰州餐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餐厅火了,从早上9点开门营业到晚上10点关张,顾客络绎不绝,高峰时翻台能够达到十几次。每逢节假日,谢新辉都会在店外支起长条排桌和遮阳伞,长长的排号队伍让岐山臊子面跻身当地网红美食行列。
2018年6月,谢新辉注册了甘肃锦三秦餐饮有限公司,新店经营面积达1500平方米,生意蒸蒸日上。
无独有偶,赵雅兰的“楚庭秦苑”餐饮连锁店在网红餐饮遍地的湖南长沙开了7家门店;俞红“美阳”拥有线下直营店3家、加盟连锁店12家,拥有线上平台代理商90余人,特色民俗食品年销售额2200万元……岐山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有1.4万多人在全国各地开餐厅,经营传统臊子面和擀面皮。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