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吃火锅的季节!
相信爱刷火锅的小伙伴们
对网上这份“火锅秘笈”不会陌生:
“毛肚涮10秒,七上八下;
鸭肠提三下摆三下,不超过10秒……”
那么,这份秘笈靠谱吗?
究竟涮火锅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
赶紧往下看!
半熟食物容易引起肠胃感染
这份“秘笈”精确了吃火锅时的涮菜时间表:毛肚涮10秒,七上八下;鸭肠提三下摆三下,不要超过10秒;老肉片煮10分钟;虾类5分钟最鲜嫩,花菜需要3分钟,而牛肉丸需要10分钟以上。
对此,专家表示,所谓的火锅涮菜“时间表”并一定能将生食完全烫熟,如果是半熟的肉类、海鲜直接下肚,可能因为含有未被消灭的寄生虫等引发肠胃感染。
半生食物易生寄生虫
能寄生在人体内的寄生虫其实有不少!
肺吸虫
其中肺吸虫寄生在人的肺脏内,也可异位寄生在脑等部位。肺吸虫的幼虫可在淡水蟹、淡水虾体内寄生,人们吃了半熟或不熟的上述食品,而这些食品又带有寄生虫时,就会被感染。
裂头蚴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寄生于人的肠道,并随着血液进入了大脑,然后就会产生喷射状呕吐、抽搐、昏厥、癫痫等症状。生食青蛙、蛇等动物就有可能会被感染。
肝吸虫
肝吸虫也叫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生食淡水螺类、鱼、虾等等都有可能被感染。
异尖线虫
还有异尖线虫病,也是因为生食海里的一些水产品所导致,其中如小黄鱼、带鱼等小型鱼体肌肉或器官组织内的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高达100%。
因此,预防寄生虫疾病,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管住嘴,避免生食
涮火锅的正确姿势
小伙伴们不要过度追求食物的嫩滑,最好在火锅沸腾的情况下,肉类完全变色再食用,目测鸡肉、鱼肉变成白色,猪牛羊肉变成浅褐色,虾蟹变成橙红色,加热食物的体积较大时,要延长加热时间。但也别煮太久,否则肉类等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容易凝固变硬,反倒不易消化。
而蔬菜有一些维生素并不耐热,如叶子菜等,如长时间煮烫会让维生素快速流失,这一类的蔬菜只要稍微涮一涮就可以吃了。
另外,除了涮火锅的时间要注意
锅底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马莉表示:
很多人吃完火锅后拉肚子或者便秘
说明并不适合吃辣,这类人
最好选择清汤锅底或者菌菇类的锅底
“牛蛙锅、鲶鱼锅让人胃口大开,但长期食用重油重辣的红汤锅,不仅对肠胃产生刺激,还容易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热量。”如果一定要吃辣,不妨选择鸳鸯锅底,少吃辣,多吃清淡的锅底,减少对肠胃的刺激。此外,也可选择清汤锅底搭配辣味的蘸酱“过过瘾”。
如果要喝汤,应该在锅底端上来煮沸后喝一点,火锅煮到最后的汤里含有大量嘌呤,火锅煮久了以后,汤底中嘌呤成分比煮前高出几十倍,患有痛风、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绝对不适合喝汤。
而且火锅汤里的油脂和盐分量很重,汤底在反复煮沸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亚硝酸盐。尽量还是别喝火锅的汤了。
冷空气即将来袭
你是否也打算吃火锅取暖?
吃火锅的时候
很多人为了食物“鲜嫩”
简单涮个3、5秒就马上开吃
但其实这样的吃法
可能会在身体里面“养虫”哦
广东疾控提醒,不洁的肉类、海鲜或水产品可能会导致病从口入——布鲁氏菌、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绦虫、姜片虫、广州管圆线虫……进食感染后,人体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稍不注意,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一起来看看
布鲁氏菌病
发热、多汗、全身乏力、疼痛、多器官损伤。
若未及时诊断治疗,容易转成慢性且难以治愈,还会引发脊柱炎、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丧失劳动能力。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呕吐、腹泻不止。
严重者可脱水休克。
诺如病毒感染
恶心、呕吐、腹泻、发热。
严重者可脱水休克。
寄生虫病
腹痛腹泻、消化功能紊乱。
不同的寄生虫可以导致不同器官损伤,举个例子,感染囊虫病可导致颅内压增高、甚至产生精神障碍……
广东疾控介绍,想健康享受火锅还是很简单的:100℃加热约1分钟,就能把这些病毒、细菌、寄生虫有效杀灭,其实也就是要煮熟煮透。具体可以这样判断:
肉片越薄越好,放入火锅后煮到完全变色。
鱼虾贝类带壳的煮5分钟,去壳的煮3分钟。
最后
牢记以下的“三要三不要”
就能安心享受健康美味啦
三要
要选新鲜:食材要选新鲜的,冷冻食品必须在保质期内食用。
要用公筷:公筷使用要生熟分开,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要荤素搭:合理搭配食物,荤蔬比例最好能控制在1:2-1:3。
三不要
不要喝汤:火锅汤底嘌呤含量高,多喝易引起尿酸增高,继而诱发痛风。
不要冷热同吃:吃完火锅后胃肠道系统会扩张,如果马上喝大量冷饮刺激肠胃,会导致胃液分泌改变,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等问题。
不要吃太烫的食物:火锅温度可高达120℃,人体口腔、胃肠道黏膜一般只耐受50℃-60℃,进食过热的食物容易损伤黏膜,引起溃疡、肠胃炎等问题,建议煮熟的食物晾一晾再吃。
转自:广东疾控
来源: 大湾区之声
<>< class="pgc-img">>话说“火锅下肚,暖过秋裤”!最近慢慢变凉了,正是吃火锅的好时候。
< class="pgc-img">>肉片是火锅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原料。涮肉时,很多人有一套秘诀,比如毛肚涮10秒,七上八下;鸭肠提三下摆三下,不要超过10秒;老肉片煮10分钟;虾类5分钟最鲜嫩,花菜需要3分钟,而牛肉丸需要10分钟以上。还有的食客只是随便涮涮,认为当肉可以漂浮且颜色变为灰色时即可食用,前后不过几秒钟,里面的鱼肉、田鸡(青蛙)肉、蛇肉、猪肉、螺肉等其实没煮熟,就急着往嘴里塞了,美其名曰“更鲜甜”。显然,这些吃法都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虽然口感好了,但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 class="pgc-img">>那么,涮肉到底应该涮几秒呢?对此,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两位同学李晓宇,刘珂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他们通过构建两个简化的数学模型,将火锅加热食物的问题转变为一维方向或者径向的非稳态传热过程,借助物理化学原理对片状和球状食物的传热过程进行了讨论,计算发现:1.8 mm 厚的肉片在沸水中加热15 s 时,其中心温度即可接近100 ℃;而对于直径2.6 cm 的肉丸,其中心温度接近100 ℃ 需要8 min 以上。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杂志《大学化学》上,张树永教授是该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 class="pgc-img">>作者设计了片状食物传热和球状食物传热的简化数学模型,分别对应肉片和肉丸来进行计算。讨论时以传统的加热方式作为参考,即以接近100 ℃的高温为加热终点,而不考虑低温烹饪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好处。因为低温烹饪的加热终点因人而异,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
1 片状食物的传热
作者把肉片近似看作一个薄板,因为相较于肉片的长度而言肉片的厚度很小,在相同的时间内,沿肉片长度方向的传热相较于宽度方向的可以忽略。这样,计算片状食物加热所需时间就转化为沿着厚度方向,从肉片表面向中心传热的问题。
假设放入火锅后肉片两面受热均匀,同时火锅的高汤处于持续沸腾状态,水的湍动程度很大,导致水的对流传热系数很高。为了简化处理,我们近似认为肉片两表面瞬间达到沸腾温度。根据这一假设,我们将肉片的加热过程简化为无限大平面的一维非稳态传热问题,并建立如图1所示的数学模型。
< class="pgc-img">>图1 平板非稳态导热示意图
图2 显示,肉片中心的温度随时间的延长迅速上升,在15 s 左右即接近100 ℃。由于蛋白质变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保证食用安全,将肉片放入火锅中的时间不宜低于15 s。
2 球状食物的传热
将牛肉丸、鱼丸、虾滑等球状食物假设为理想球体。为了简化处理,作者采用球坐标系,将其加热问题等效为沿径向导热的非稳态导热问题。设肉丸半径为R0,初始温度为T0,肉丸放入锅中瞬间其表面温度即等于锅内温度Ts,且加热过程中锅内温度Ts 保持不变。由于加热是对称的,为计算方便,我们取肉丸中心为坐标原点。于是热传导方程及相应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图3 球状食物中心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由图3可知,将肉丸放入沸腾的火锅中,161 s后肉丸中心的温度仅能达到45℃。有文献报导,把肉丸放入煮沸的汤锅中,约2 min后肉丸浮起,此时其中心温度仅为45.4 ℃ ,这与我们的计算结果比较一致。这表明以肉丸浮起判断生熟并不准确。为了达到灭菌效果以保证食用安全,肉丸的中心温度应接近100 ℃,这意味着肉丸加热时间应延长至8 min以上为宜。
3 结语
计算表明,对于1.8 mm厚的肉片,大约须加热15 s才能煮熟。所谓“七上八下”的经验,一方面会导致肉片表面温度降低更不利于煮熟,另一方面时间过短,其实并不安全;而对于直径2.6 cm的肉丸,大约2 min肉丸即可上浮,而加热8–10 min以上才能保证食用的安全,认为肉丸浮起来就是熟了的观点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