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云 德
如饥似渴地喝了半辈子茶,似乎勉强可以算个茶客,但与真正的茶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所谓算个茶客,至少有当年白纸黑字的日记作证,一年曾喝掉九斤茶叶;正常情况下,一天三轮换茶,饭可以少吃一顿,但茶必须喝;以杯泡茶时,往往满杯的茶叶不见水,如不着意以唇隔挡,随时可能有茶叶呛喉的事情发生;若是哪天忙起来忘了喝茶,头昏脑涨的感觉立马会如约而至。而所谓算不上茶人,是指除了加花或其他配伍的茶不喝之外,不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一律来者不拒,既不挑剔,也不讲究;受居室所限,家里至今也没有一张单设的茶台。在真正讲究的茶人面前,委实惭愧。
其实,发扬一下阿Q精神,倒也不必自惭形秽。虽说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者数以亿计,但绝大多数人茶客都算不上。正如每个人都吃饭却没几个美食家,每个人都写字却没几个书法家。
国人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不像其他食物那样是生命维系之必需,但“餐饮”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茶余”“饭后”紧密相连,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饮”的必不可少。除了白开水、各式饮料和酒类之外,茶理应当之无愧地成为“饮”之主体。由于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清热解毒、消食除腻、缓解疲劳、兴奋神经、促进肌体新陈代谢等功效,能在解渴的同时又利于身心健康,这就必然引发人们对饮茶的兴致,进而演化成一种大众的生活习惯。尽管茶分三六九等,但所含化学成分基本相同,无非是口感上的差别而已。对于平民百姓,名茶佳茗或许不能经常消费,但普通茶叶还是可以尽情享用。事实上,茶,不仅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还经常性地深度参与到各种迎来送往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常把小范围的会面叫茶叙,大规模的聚会叫茶话会,这表明茶在社会交往中经常扮演穿针引线的特殊角色。因而,喝茶便成为最普遍且简单易行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
作为一个饮茶爱好者,我有着惜茶之癖。爱之者,敬之。多年来,每得好茶便如获至宝,密封、冷藏、防异味的各种程序,一点都不马虎;任何到手的茶叶,无论优劣,都不曾有过丝毫的损失与浪费;通常情况下,只要一泡茶没有喝乏、喝透,宁可喝得胀肚也不忍心将茶叶倒掉。早年,家里只有一个小冰箱,贮藏空间极其有限,三格中总有一格用于贮茶。改革开放初期,副食供给还比较短缺,有一年冬天,知我有食羊肉嗜好的内蒙古朋友送来一只冷冻的整羊。分割开的带骨羊肉无处可藏,只好多半赠予邻居和住在附近的同学。后来聚会时,分到羊肉的同学在称道肉好的同时也嘲讽我:“那么好的羊肉四处送人,家里的冰箱竟然存放茶叶,简直就是老土!”过后不久,这位同学来家里串门,我递上一杯新沏的清茶。他刚喝一口,立刻兴奋地追问:“大冬天的,你家怎么会有那么好喝的绿茶?”我算是逮住了报“一箭之仇”的机会:“知道什么才叫老土了吧?羊肉易得,好茶难寻。真正的好茶要比羊肉金贵得多!”这事一晃过去了30年,如今,我的这位同学也把好茶贮进了冰箱。
我的惜茶之癖还表现在对茶的用心上。最初喝茶只是为了解渴,一律用茶杯、茶缸甚至是保温杯冲泡。北方人家里来了客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闷壶好茶。”这个“闷”字,极为形象。殊不知,无论是杯泡,还是壶闷,尽管汤色深厚,浓酽煞口,然茶清冽香醇、爽口生津的本色早已荡然无存。这个认知,源自上个世纪末的一次友朋茶聚。当日人多,壶中的茶水没等泡酽就被大伙分开饮净,我默默地参与其中,一杯一杯地喝着,突然发现,尽管茶汤的浓淡前后有异,但茶水的醇香始终未变。于是有了某种顿悟,暗想快冲快倒或许就是保持好茶口感的根源。回家后如法炮制,果然屡试不爽,我欣喜若狂,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从此以后,我断然告别了传统的饮茶方式,上班时也会带上一把小壶。出差时不便带壶,就把宾馆里的茶杯进行功能分割,一只用于冲泡,一只用于饮用。将此心得告知他人,得到茶产地朋友带着戏谑的赞许:没想到这个北方佬也如此懂茶。
爱喝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神经有足够的耐受度。对于上班族而言,劳累了一天,晚上喝茶最利于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然而很多人担心影响睡眠,无端失去了这一生活乐趣。本人的神经好像没那么娇气,皮实到一天三轮喝茶,倒头便睡,从不失眠。当然这是一般而论,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次在福建出差,任务完成后,整整一个下午,我真切地领教了福建人斗茶的厉害。他们好像变戏法一样,你一袋,我一袋,争相拿出自己的私房茶,现场比拼谁的茶更好。福建朋友喝茶太过奢侈,一袋好茶冲不过四五泡即换新茶,不忍心浪费好茶的在下,只好拼命多喝一道。一下午七八轮新茶喝过之后,晚饭时接到朋友的邀请,结果又是五六泡喝下来。这天夜里,我辗转反侧,把辽阔大草原上所有的羊数了个遍,也没有换回一丝睡意,睁着眼度过了一个通宵。到了第二天,依然没有睡意。这次“醉茶”的经历,算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温顺如茶者,能量积聚到阈值也会产生所向披靡的冲击力。
惜茶与爱茶需要宽裕的时间与平和的心态,退休后,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谓品茶的黄金时期,可以从容地挑选自己喜欢的茶叶、茶具和泡茶水源,从容地观汤色、闻茶香,从容地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品鉴各种茶。一杯清茶,一本闲书,悠然自得地享受与茶、书为伴的慢生活,让老年人活得更惬意,更充实,更有质量。
人奔波一生,大多来不及细细品味生命的甘苦。步入老年,如果不回顾、反思与总结,岂不枉过一生?茶,汲天地之精华,沐日月之灵性;一个“茶”字拆开来,“人”位于“草”“木”之间,造字时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常言说“酒燥茶静”,茶生静气,可入肌肤、涤心尘。人要选择与过往和解,茶,无疑可以充任最佳的催化剂。
若是伴着夕阳余晖和徐徐清风,沏上一壶春茶,细细观察品味,你会悟出,茶犹人生,沉有沉的道理,浮有浮的意境,浓有浓的口感,淡有淡的滋味。若把浮躁的名利心沉下来,融入流年的茶盏,细啜慢饮,在浓淡苦甘的交织中去体味过往,你会发现,曾经的一切成败得失皆属难得的生命体验,一切苦辣酸甜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如若保持一种恬淡的心境,你更会感受到,灵魂在伴着缕缕茶香随风轻扬,一种超乎世外、与岁月共老的轻松感油然而生,正如唐人诗中所吟:“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2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营者不得变相或强制收取多余的费用,不能捆绑销售,更不可以在事先并没有告知消费者、没有经过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在最后结算的时候去收取额外费用。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来源:央视网快看的微博视频)
声明:本号转载稿件仅供交流学习,所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私信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者 | 餐饮老板内参 王盼
“灵隐寺奶茶”热搜榜第一?!
加上mini茶壶,普通的奶茶火出圈
就在昨天,杭州灵隐寺的“好运奶茶”突然冲上微博热搜。
不少网友晒出“灵隐奶茶”、“脱离苦海”、“碎碎浮生”、“无忧观音”等杯贴,奶茶上方还带有一个mini小茶壶。据悉,这家店在飞来峰售票处2楼,店里的茶、拿铁和特调价格,在26-32元之间,小茶壶真的能倒出水来,喝完还可以带回家当作纪念品。
不少网友评价:
“去灵隐寺,点上三根香,求一串十八籽菩提,打卡好运茶,这一趟算是完美了。”
“杯子上放个小茶壶,醍醐灌顶吗?”
“我想喝那杯脱离苦海……”
这波操作,不禁让人想起了去年大火的“寺庙咖啡”。只不过,今年加入了茶元素,显得更为中式了。
不过,就在冲上热搜的第二天一早,灵隐寺官方辟谣,否认推出奶茶,称网上流传的“属于商家个人行为”。而奶茶店主也在社交媒体声明:我们是两个小姑娘裸辞创业的茶室,只是想放慢自己的生活,这个店,并非灵隐寺开的。
“乌龙”背后,无论是官方创意,还是纯商业经营,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其实,灵隐寺之前,紫砂壶奶茶就在各地开花了,不夸张地说,这个单品,算是暑期的新晋“小网红”。
内参君在小红书上搜索“紫砂壶奶茶”,发现北京、广州、揭阳、福州、深圳、潮州等地均有门店。“喝国风奶茶,送迷你茶具”成为不少网红的打卡文案,吱吱冒气的壶嘴,镜头感十足,而这些门店,大多是以城市地标为背书,杯子上印着各地的地名,仿佛到此一游,就一定要来上一壶。
◎全国各地的“紫砂壶奶茶” 贴上城市地标,摇身成为“必打卡”
>从茶火锅到围炉煮茶、茶咖
这届餐饮人努力捕捉“茶元素”
其实,茶这个元素,这两年在各个网红餐饮品类中都有踪迹,且流行趋势越发明显。
比如,较早之前,邓姓影视明星,做了个“壶·茶火锅”,用茶系火锅掀起一轮创新热潮。门店的设计“很重庆”,一进门就是一整面暖壶和茶叶罐,小料台也用茶杯当容器,十分上镜。底料用茶炒,火锅汤底用的也是茶,麻辣鲜香的同时还会回甘,号称“重庆人吃火锅不上火的秘密”。
这家网红火锅店并非首创,在“茶乡”云南普洱市,同样也有普洱茶火锅;西安则有中式盖碗茶火锅。
去年秋冬大火的围炉煮茶,把品茶、烤物、点心进行融合,也依靠“煮茶+造景”这一模式成为顶流。走着类似的餐饮路线开创独立新品类,甚至玩的更潮、更炫、更“贵”:这一关键词,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了播放量上亿次的声浪,甚至“围炉煮茶配什么文案”也成为网红们趋之若鹜的追求;在后续热度的高涨中,“围炉系列”蔓延到围炉麻辣烫、围炉小火锅、围炉小酒馆……妥妥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今年,将茶元素融入饮品的头部企业更多了:瑞幸咖啡今年3月份推出了“中国茶咖”系列,七天销量突破了625万杯;奈雪(浪浪山老白茶)、古茗(龙井香牛乳)、茶百道(龙芽茉莉),也纷纷推传统中国茶……
头部品牌们,似乎都在寻找藏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口味密码。这一点,从半年前大热的“新中式茶馆”也可见一斑:偌大的空间,精致考究的装修,幽暗的氛围。开在星巴克隔壁,客单价向大佬看齐,星巴克成功开辟的“第三空间”之路,新中式茶馆也要勇敢走一遭。
茶饮品牌争奇斗艳,而烘焙赛道也没“闲着”,比如最近北京国贸商城新开的“瑭所·东方艺术廊”,推出“窗·系列·手作甜品”(灵感取自苏州拙政园),以朴素清远诠释宋代美学的温润内敛,店内营造出一片清雅的园林感,富有江南庭院的婉转。58元一块的蛋糕,78元-228元一泡的茶,搭配起来,一个“中高端定位”的中式下午茶正延续中式甜品的潮流。
还有成都的“李山山茶室”,定位是现制奶茶,但是用了茶艺茶道来做加持;北京某逗葉茶饮店和张一元在店铺上“合二为一”,一边是现泡茶,一边是奶茶,一慢一快,意味深长;北京的“步芷有茶”,更是“集大成者”,集合了围炉冰茶、宋代点茶做画体验、汉服体验等一系列国风体验……
很显然,茶元素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亟待挖掘。《2021中国茶业创新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茶叶的消费者中,19-30岁的年轻人占比达到46.8%。这一数据也可侧面佐证年轻人对茶的态度——当代年轻人并不是不爱喝茶,而是对茶的理解在悄然发生变化,或者说,在喝一种“很新的茶”。
一直以来,“中国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彰显阶层的产物,和中国茶连在一起的关键词,自然而然散发出一种“沧桑感”和“厚重感”,同时,似乎在价格方面也可以很容易实现“大跃进”。只不过,年轻人喜欢的茶、想要的饮茶场景,和上一代人有所不同。这,也让当代创新品牌催生出更多灵感。
这背后也反映出一个越来越多元的餐饮新消费市场:年龄、阶层、地域、饮法等固化的标签淡去,口味的创意与特色的体验成为“流量密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现代,中式、西式,彼此之间不再有“主次”,而是随意组合,平等地接受市场检验。
茶里茶气
就一定能卖得“更贵”吗?
话题回到灵隐寺的奶茶来。
冲突,永远是流量密码。一面是中老年人喜欢的紫砂壶,一面是年轻人不离口的奶茶。两种看似不搭界的品类进行了意料之外的结合,恰恰是事件持续发酵的重要催化剂。
奶茶,还是那杯奶茶,但加上了一个“小道具”,价格就飙上去了。
内餐君随手在1688上寻找mini茶壶的供应商,关键词“指尖紫砂壶”下,供应商不少,零售价格大约为5元左右。
而在一些紫砂壶奶茶的帖子下方:奶茶好喝吗?似乎并不是关心的主要问题。“紫砂壶为什么冒烟”、“紫砂壶能不能带回家”、“可否单独买紫砂壶”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作为一个社交货币,紫砂壶奶茶新奇的造型、带有城市标签的包装、甚至“醍醐灌顶”等隐喻色彩的内涵,都让其成功出圈,这并不奇怪。更何况,刚刚过去的暑期,全国旅游人数增长,“到一城,喝一茶”也无形中助推了紫砂壶奶茶的火爆。
但,“前辈”竹筒奶茶的“爆火和翻车”史,仍然历历在目:火的时候一条街好几家店,家家都恨不得打出“首创”的旗号。产品则迅速复制到全国,但后期因门槛太低、竹筒食品安全等原因,翻车的速度也快到令人咋舌。
紫砂壶奶茶会不会步入竹筒奶茶的后尘?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茶饮的创新,形式固然重要,但产品本身的优化,恐怕比外在道具、和形式上的噱头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