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必须真认识到严重性
并落实在整改上
正在营业中的杨国福麻辣烫。图/余源 摄
食材被老鼠咬后继续使用、厨房抹布既洗菜又洗鞋、猪肺擦拭水盆后不清洗直接煮、员工没有健康证也没关系……
近日,一位视频博主暗访杨国福麻辣烫,发现上述食品安全及操作不规范问题。之后,杨国福麻辣烫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称涉事门店已经停业整顿,公司已派工作人员前往监督。
资料显示,创立于2003年的杨国福麻辣烫,目前门店总数已经超过6000家。然而在飞速扩张的同时,杨国福麻辣烫却不断曝出管理不力、食品安全等问题。
不仅如此,面对来势汹汹的消费升级大潮,如何将处于中低端的麻辣烫向上提升,也是困扰杨国福的问题。
后厨脏乱差
7月24日,视频博主“内幕纠察局”卧底杨国福麻辣烫,曝光了其后厨诸多乱象。
据视频显示,杨国福麻辣烫的仓库中遍地老鼠屎,袋装芝麻酱被老鼠咬破,店家却称“不管它、直接放”;在清洗环节中,由于娃娃菜“太难洗”就不洗了;猪肺也是“直接煮、煮熟切片就行”,店员甚至拿起一块猪肺当“抹布”擦拭肮脏的盆壁;门店打烊后,开放式冷藏柜中剩余的食材并没有放入密闭式冰箱内保存;洗碗布还被用来洗鞋,且洗鞋的水池正是洗菜池;在熬制汤底时,工作人员直接将包装袋一起下锅;门店厨房的风扇上挂满污物,垃圾桶没有盖盖子……
此外,暗访者在试工时表示自己的健康证正在办理,店家也表示“没关系”。
7月25日,杨国福麻辣烫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出致歉声明,称目前涉事门店已停业整顿,且公司已派工作人员前往监督,同时向门店重申食品安全及标准作业流程。公司将增加全国门店每月消杀次数,持续加大消杀力度。“未来我们将引以为戒,加大对全国门店稽查力度,在食材安全、门店卫生、作业流程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对个别门店不遵循管理的行为,将引以为戒,绝不容忍更不会姑息此类行为。
中国新闻周刊就此事致电杨国福麻辣烫总部,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涉事门店及未来如何整改”表示不了解情况,不过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该门店位于深圳。
25日,#杨国福麻辣烫致歉#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并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有网友表示:“不止这一家吧,建议其他门店也注意整改一下啊啊”、“先不说好不好吃,首先食品卫生安全总得过关吧”、“犯了就改,改了再犯”。
当日,中国新闻周刊来到北京两家杨国福麻辣烫门店探访发现,生意依旧不差。当被问到总部公司是否对门店加大稽查力度时,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听说”。
食品安全问题频现
公开信息显示,2003年,杨国福麻辣烫前身“杨记麻辣烫”第一家直营店在哈尔滨成立。2004年至2005年,杨记麻辣烫正式更名为杨国福麻辣烫,且开启加盟模式。截至目前,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门店已经突破了6000家。据报道,其创始人杨国福称,计划未来5年加盟门店要开至1万家,实现集团营收破百亿元。
但飞速扩张的同时,杨国福麻辣烫近年来被媒体频繁曝出食品安全问题。2017年,某外卖平台上有20余家杨国福麻辣烫存在证照不符的情况。2018年,杨国福麻辣烫被曝出员工在厨房切肉时双脚放在了案台上,脚趾多次触碰到肉。
和君咨询资深连锁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表示,对于连锁餐饮企业来说,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都是管理问题。“杨国福的问题可能在于为了追求快速发展而降低加盟门槛,同时对加盟商疏于管控。”
中国新闻周刊拨打杨国福麻辣烫加盟热线获悉,杨国福麻辣烫在一线城市的加盟费是25900元,地级市为21900元,县级市为17900元,保证金为20000元。其他地区优惠力度更大,为2960元/3年。为了更快的扩张,杨国福曾在上海、北京、广东等6个省市推出加盟费“签一赠一”,即免除第二年加盟费的优惠活动。
然而在杨国福麻辣烫在规模扩大后,管理上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中国新闻周刊从一位杨国福麻辣烫河北加盟商了解到,公司虽然会派人到门店巡视,但1-2个月才会来一次,“压力没那么大,即便发现问题也就是出个报告”。
此外,由于冷链物流成本过高,杨国福麻辣烫有一定比例的“门店自采”,这也成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加盟商管控一直是餐饮企业的痛点。将提高加盟门槛、加强管控与提高违法成本相结合,或许能实现餐饮企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的统一。
麻辣烫也需要升级
在麻辣烫这个品类中,杨国福虽已占据品类头部位置,但近两年有不少新生力量冒头。
今年6月,麻辣烫品牌“小蛮椒”完成了千万级别的A轮融资,此外还有上海的觅姐麻辣烫、江苏王贵仁砂锅麻辣烫、陈华勇麻辣烫,山东勾馋麻辣烫、陈亮世家麻辣烫、班花麻辣烫、浙江青蔬捞烫、广东滋麻官私房麻辣烫、福客麻辣烫等。前不久,巴奴毛肚火锅推出了几乎与麻辣烫同等价位的“桃娘小火锅”,无论是品质和环境均优于大多数杨国福麻辣烫门店。
文志宏表示,入局门槛不高、易复制,让麻辣烫行业近年来诞生了众多新品牌。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8日,企业名、品牌、经营范围含“麻辣烫”、状态是在业、存续的企业共17万家。
在赖阳看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麻辣烫想过去那样持续火爆的情况不可能长时间维持。“这个价位的餐饮选择很多,替代性很强,企业要加快转型,尤其要研究模式如何创新。”
今年1月,天猫杨国福官方旗舰店正式上线,出售的产品有自热麻辣烫和火锅底料。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相关产品在线下门店也有售卖,但工作人员表示,销售情况不太理想。“主要是价格太贵,一份40多元,几乎足够两个人在店里堂食。”
文志宏表示,食品市场前景虽然广阔,但与杨国福麻辣烫一贯的消费者定位和消费者喜好是不匹配的。
而且杨国福麻辣烫进入的,是一个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目前,以自热火锅为代表的自热食品,已经是一个相当拥挤的赛道——2020年以来已经有白家食品、食族人、莫小仙、自嗨锅4家自热食品公司完成融资,其中自嗨锅以5亿美元估值领跑。
此外,越来越多的传统火锅品牌也推出旗下产品,包括海底捞、小龙坎等,良品铺子、三只松鼠这类休闲食品企业也积极进行市场布局。
在文志宏看来,自热食品虽然是个新兴行业,但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品牌方热衷代加工的轻资产模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太多壁垒可言。杨国福麻辣烫想通过自热产品进行零售化转型,面临的可能是艰巨的市场考验。
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餐饮时代,餐饮企业越来越注重场景体验。长期徘徊在中低端的麻辣烫行业,如何向中高端消费场景转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赖阳指出,随着90、00后进入职场,白领群体的不断扩大,外出就餐和工作餐市场需求增长快速。为了符合市场需求和人们追求品牌化、营养健康化的要求,麻辣烫企业也需要在就餐环境、食物品质和营养健康方面下功夫。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食正在撑起资本于新消费领域的野心。
7月,和府捞面宣布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一并放话:2021年内,门店总数量预计达到450家。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公司,已因融资能力强被业内称为餐饮界的“黑马”,2015年到2021年短短六年,累计融资超16亿元。
外界难以想象的数字,不断在面类品牌上成为现实。4个月内完成两轮融资的遇见小面,估值从10亿元攀升至近30亿元,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亦凭借融资,站上风口。
“资本爱吃火锅”“资本爱吃面”“资本爱吃小龙虾”……后疫情时代,餐饮业一脚踏上第三次投资热潮,而赛道内玩家常在喜悦和焦虑之间频繁切换。
“餐饮业是一片红海,存在明显的‘二八定律’,未来仍然会死亡率很高,保持一个大规模的迭代。”凤祥股份总裁刘志光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资本蜂拥入场背后是一代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尽管短期内热度不会褪去,但未来餐饮行业可能会出现更具颠覆性的变化。
当下,资本仍在翻涌。有投资人告诉记者,好项目争抢激烈,留给投资人思考调研的时间一再压缩,“盲call”并非传说。被资本青睐的餐饮赛道恰逢“黄金十年”,抑或只是一场“限时狂欢”?
热潮
融资找上门,拉面“迎春”
投资方趋之若鹜,看上的正是面类品牌具有标准化的天然优势。
和府捞面首家门店于2013年开业,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门店总数突破340家。而版图仍在持续扩大,2021年新增门店数预计较2020年翻番,全国约两天新开1家店。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和府捞面成立的第四年,便融资了3000万元。此后,2016年、2017年和2019年每年均获一笔融资。从2015年到2021年,已累计融资超16亿元,背后的投资人阵营也日益壮大,包括华映资本、CMC资本、众为资本、腾讯投资等。
在消费升级领域,华映资本投资项目超过50个,包括和府捞面、自嗨锅等。“和府捞面是疫情期间开始关注,一方面餐饮行业深受重创,另外一方面也给了头部连锁企业逆势扩张的好机会。”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布局这一公司符合公司的筛选标准——必须选择餐饮里标准化且可规模化的类型。
在季薇看来,和府捞面在成立之初就自建中央厨房,公司具备强大的数字化能力和在供应链方面的延伸拓展能力。它不但在面食这个可标准化品类中,且不是个地域特色面,和传统面食比没有绝对对标,品牌定位更清晰。
采访中,季薇讲述,华映资本早在2017年便关注消费赛道,投资逻辑也随着大环境“升级”。“之前看消费,是从内容延伸出来的商业化。随着TMT基础设施完善,改造了消费的曝光方式和销售渠道,就开始严肃地投这个领域了。”
消费多元化成为华映资本必须抓住的机会之一。谈及投资项目的筛选标准,季薇坦言:我们喜欢投创新。要么足够大的赛道里有一些变化在发生,要么出现了一个新赛道的红利。透过这些变量,我们能够发现其背后的成长机会。
顶着创新光环,面食赛道被资本蜂拥入场,项目估值水涨船高。拉面新品牌马记永、张拉拉、陈香贵,成立均不足三年,却在最近几个月接连斩获融资,估值均达亿元级别。企查查显示,马记永天使轮融资金额未披露,但是传闻企业估值已达10亿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挑战者资本、高榕资本等。陈香贵则完成超亿元的A轮融资,这也是公司成立至今的第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正心谷创新资本、云九资本、源码资本等。相比之下,张拉拉创始人张晓慧系连续创业者,“觅姐汤可以喝的麻辣烫”便是其此前创建的品牌,张拉拉战略融资的金额也没有披露,投资方为金沙江创投和顺为资本。
数据显示,2021年1-9月,我国餐饮赛道共发生融资事件139起,披露融资总金额超412.2亿元。其中,面食细分赛道共发生融资事件14起,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2亿元。
先机
投资争夺战:谁先打钱谁就能投进去
兰州拉面踏上风口,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联合会主任秦伟看到了新消费环境下,企业运营思路在转变。其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的创始人既不是青海人也不是甘肃人,而且创业起点选在了上海。
在秦伟看来,兰州并没有兰州拉面这个叫法,而是叫兰州牛肉面,而出了兰州,全国各地称其为兰州拉面。“现如今,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兰州拉面,这个产业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表面上看,兰州拉面的知名度在提升,但是从门店数量来看,这几年其实是整体萎缩的,因为竞争很激烈,很多小店就被淘汰了。”
“兰州拉面这个行业的毛利大概在60%左右,企业如果运营得好,净利可以达到20%-30%,这可能也是面食赛道更受投资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秦伟同时也是兰州陈记牛肉面公司的副总经理兼运营总监,他透露,兰州陈记牛肉面在江浙沪地区的连锁店,单店营业额、最高可以做到月收入百万元以上。
显然,资本的嗅觉更为灵敏,热闹程度也成了市场谈资。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透露,与张拉拉创始人张晓慧见面当天,就决定投资。坊间传闻,今年4月,红杉中国的投资人郭振炜拎了一瓶酒,敲开马记永创始人洪磊的家门。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最终,郭振炜如愿以偿拿到了洪磊签名的TS(投资意向书)。郭振炜这么拼,原因很简单,“短短几个月中,前后至少有15家投资机构向马记永抛出了橄榄枝。”
这样的竞争同样存在于茶饮行业。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何愚在和喜茶创始人聂云宸见第三面时,就开始谈投资。今年6月底,奈雪的茶登陆港交所,作为一家创立5年多的新品牌迅速上市离不开资本助力。上市之前,奈雪的茶已经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天图、成都天图等。
凯辉基金合伙人马骏在消费领域拥有超过13年投资经验,2020年,元气森林成为凯辉基金投资的200多家企业之一。至于过程同样经历争夺。“元气森林让我们感到惊喜,自然也受到很多投资机构的青睐。我们当时的判断是,遇上这样的好公司和优秀创始人,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钱交给他,然后安心做好股东,用好你的资源去帮助他。”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餐饮业资本潮中,奔跑的除了企业,投资圈已然“内卷”成风。这种“内卷化”主要体现在VC争抢项目上,留给投资人尽调的时间越来越短,甚至出现了“盲call”的情况,即不尽调,不修改投资条款,“谁先打钱谁就能投进去”。
有投资人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餐饮业还没有这么火的时候,我们看一个项目基本会在半年以上,现在好项目争抢激烈,留给投资人思考调研的时间也少了,尤其是已经跑出来的品牌的中后期融资,很难挤进去。”
变局
“Z世代”当道,谁在制造网红?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邢颖介绍,餐饮业曾迎来两次投资热潮。第一次开始于2007年前后,得益于连锁经营模式的突破和金融危机之后的外部机遇。第二次则在2012年前后,是政策导向和电商等外部因素带来的连锁反应。
如今,餐饮业正处于第三次资本潮。邢颖看到,从去年开始,大周期的资本开始扎堆进入餐饮行业。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餐饮赛道共发生融资事件177起,涉及项目154个,披露融资总金额超886.4亿元。
凤祥股份总裁刘志光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餐饮行业投资热潮,背后是一代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随着电子支付、膳食技术、冷链物流等方面发展,餐饮工业化的基础设施条件开始成熟,资本退出的通道也打开了,最终形成现在餐饮业投资火爆的现象。
季薇称,最近几年消费升级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宏观数据来看,全国居民人均收入近十年来增长了一倍,人均GDP也突破了一万美元;供给端上,技术的革新促进了数字化、线上线下渠道发展和人才升级;需求端上,80后/90后/95后消费新贵入场。技术升级和人群迭代一直是华映资本底层投资逻辑,而场和人的变化必然带来货的变化。
“餐饮业的市场规模接近5万亿元,是个不容错过的大体量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餐饮连锁市场的连锁化率较低,才在15%左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餐饮行业的基础设施发生变化,餐饮企业数字化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季薇告诉记者,中国有3.78亿Z世代,对于“Z世代”带来的机遇,“我们做投资时,不会完全按照年龄来划分人群,而是会按主题和细分特点来划分人群。投资投的是变化,我们首先会寻找变量。其次,我们看好这个赛道的高速成长性。以吃穿健康变美等刚需为优先,按照严格的投资逻辑去寻找标的。”
资本大举进军消费品,不少品牌屡获融资,网红企业频出,包括文和友、和府捞面、五爷拌面、茶颜悦色、蜜雪冰城等。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消费变革下,国货崛起是必然。中国经济发展,国民富裕,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都是国货崛起的背景条件。
“无论是新品牌还是老品牌,大家都会去争抢年轻人这个消费群体,因为你的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最新的那一批人。”林盛将“Z世代”称作“见过好物的一代人”,他们普遍生长在一个很好的环境里,获取信息的方式、速度,眼界的开阔度远远高于上一代人。“他们的审美,对产品的要求也会更高。”
刘志光认为,未来,餐饮行业连锁化大趋势不会改变,但是小而精可能更受资本追捧,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餐饮行业的深度结合将带动行业创新。
泡沫
有品牌昙花一现,餐饮或面临多起收购
密集融资节奏下,不少品牌估值耀眼。然而,巨额融资下有多少泡沫令人疑窦丛生。
追溯过往,餐饮业不乏血泪历史。红极一时的黄太吉,2015年便斩获了1.8亿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接近2.5亿美元,但是一年后便因战略失误等因素导致外卖工厂店批量关闭。
2016年9月,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在题为《没有低谷,哪有巅峰》的文章中写道,“黄太吉从路边小店的一张煎饼果子起家,实在太过平凡,却能四年引领风骚,吸引无数眼球,非我所愿,大势所趋而已”“大雨再大淋不倒大厦,暂时的困难都是未来增长的伏笔”。
彼时,赫畅在文末强调,“黄太吉不会死”,然而,这篇文章的推送公号“黄太吉美食”却已经于2019年1月10日起停止更新。
从昔日网红品牌走到如今泯然众人矣的还有雕爷牛腩,其也曾被众多投资人看好,最后却难逃卖身命运。据悉,雕爷牛腩还曾与投资人对簿公堂,“原本答应投资1万元、5年后回购,结果变成了补偿1000元现金、2000元消费金。100多个投资人,先后提交了对其违约的诉讼。”
2019年8月22日,雕爷在个人公号上写道:“雕爷牛腩我是上半年真卖给了一家餐饮管理公司……餐饮这块我没有可吹的了”。
不过,雕爷依旧活跃在消费品行业,今年1月还以阿芙董事长的身份对外发表观点:“投资热潮可能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比如说,最近的估值已经快没办法接盘了,我判断,消费品牌的投资热潮还有半年就该降温了,至少是估值上的重新调整。”
退潮声音不时出现,狂热的表面已经生出一道裂痕。作为在消费领域有着几十年投资经验的投资人,赵越(化名)对贝壳财经记者称:“泡沫是存在的,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头部企业出现增长停滞的情况,不过,最近这几年跑出来的一批新品牌,目前普遍增速不错。”
采访中,和府捞面负责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市场一直在快速变化,今天的基础和应变能力决定了企业在长周期内能否走得更远。这些能力包括系统的布局能力、团队的核心能力、高效的营运机制等。未来的餐饮业不是模式、品类之争,中国的餐饮行业并不缺乏机会。在短周期内,有过许多昙花一现的品牌,背后是偶然主义、机遇主义。和府捞面不希望成为这样短暂璀璨后就迅速衰落的品牌。
“目前餐饮行业的资本热可能存在泡沫。如果资金是来自于行业带来的机会,背后没有体系的支撑,将来可能会一地鸡毛。”这位负责人说。
餐饮业市场竞争只会走向白热化,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对记者这样总结预期:未来5年,总市值达500亿人民币的餐饮企业至少有10家。而未来3到5年内,餐饮板块会陆续发生多起兼并、收购事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张彦君
< class="pgc-img">>源:生活佳选
资本市场的诱惑,大多公司都抵抗不了。毕竟华为和老干妈都只有一家。
大多数公司的野心超乎公众想象,这并不是指那些虚无、空泛的口号或企业文化,而是他们对于资本市场的渴望。比如杨国福。
他们正在试图让麻辣烫和资本市场划上等号。
《让子弹飞》里早已说过,“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目前杨国福已向证监会提交了相关材料,据证监会官网显示,1月28日已接收材料,2月8日审核进度已经到了受理通知的阶段了。
也就是说,杨国福麻辣烫将拿到受理通知书,可以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材料,进入IPO实质阶段。
虽然审批材料没有提及杨国福具体选择登陆哪一个资本市场,但诸多业内人士认为,赴港上市的可能性最大。
据专家分析,在政策上,餐饮品牌在港股上市比A股上市阻力小,且港股对餐饮消费板块的关注度比较高。所谓的“新式茶饮第一股”的奈雪的茶正是在港交所上市。
一旦上市成功,杨国福将成为板上钉钉的“麻辣烫第一股”。
01
杨国福麻辣烫的底气
到了冲击上市的地步,说明这一碗小小的麻辣烫并不简单。
一、口味是快速发家的关键
麻辣烫起源于四川,而杨国福发家于东北。
进入本地市场前不少外来食物都要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调整,比如麻辣烫来到广东,“可以不辣”。
四川的麻辣烫,红油覆盖下的美味也不适合东北人的口味。
杨国福为了让麻辣烫适应北方市场,对此进行了改良:
用东北人喜欢喝的牛骨汤中和辣味,添加冰糖、全脂乳粉让汤汁呈现奶白色,打造了口味咸中带甜能喝汤的麻辣烫汤底;再配以北方人喜爱的麻酱汁,虏获本地人之心已不在话下。
口味向来是餐饮品牌的核心竞争力。2003年,杨记麻辣烫开业了,后来改为“杨国福麻辣烫”;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杨国福的一些亲朋戚友跟着他在哈尔滨周边开出了几十家店麻辣烫店。
小本街边生意渐渐出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
二、加盟是扩张商业版图的重要手段
2006年,杨国福对外开放加盟;
2009年,杨国福的商业模式再次发生巨变,其首创了麻辣烫行业“论斤称重”的模式,按需购买,多吃多拿,少吃少拿,后来这个模式被同行广泛应用;
2010年,杨国福加盟店总数突破1000家,遍布东北三省;
官网显示,到2021年,其加盟店已达6000余家,遍布全国各大省市,并且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均已铺设门店。
连锁和加盟本质是复制,经营模式已经成熟,只需在不同城市的不同位置进行一键复制粘贴,再进行一番宣传,最后等顾客上门即可。
02
杨国福麻辣烫的争议
这个看上去能“躺着就把钱赚了”的模式是底气所在也是争议所在,它容易导致一个显而易见又无法避免的问题——食品卫生和安全。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杨国福”,显示超过400条结果,其中不乏“吃出异物”,“食物不洁”等,消费者表示吃出了铁丝、塑料、头发、蟑螂,吃出了肠胃炎等等。
个人的投诉不痛不痒,商家大多只是原价赔偿,等到问题完全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的时候,量变就发生了质变。
不说远的,去年七月份的时候,视频博主“内幕纠察局”暗访了杨国福麻辣烫门店的后厨,个中情况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蟑螂随处可见,食材被老鼠咬过店员知道却仍然使用,厨房抹布同时洗菜洗鞋,猪肺不清理直接水煮使用,配料袋直接下锅煮……
上了微博热搜后,舆论一片哗然。杨国福官方对此发布了致歉声明,表示涉事门店已经停业整顿,将增加全国门店的消杀次数。
此后,广东省等11个省的市场监管部门排查了辖区内杨国福麻辣烫门店3323家,责令整改841家,警告5家,立案查处24件。
一旦走向了资本市场,再有相关问题出现,然后呢?
然后还是发发致歉声明、关门整顿、监督管理就能糊弄过去了吗?
03
麻辣烫的野心
杨国福麻辣烫要上市的消息热传后,另一个头部品牌以及整个麻辣烫行业都受到了不少关注。
“杨国福要上市了,张亮还会远吗?”
上一个出现这种微妙反应的对象还是奈雪的茶和喜茶。
作为麻辣烫行业的唯二头部品牌,两者在店铺数量、知名度和口碑等方面差别不大。
张亮麻辣烫的官网显示,目前“遍布全球1000多座城市,拥有直营店100余家,连锁店面数量超过5800家”。
杨国福和张亮两人关系也一向耐人寻味,据了解,双方还是亲戚,远亲平辈。2020年时,杨国福麻辣烫还曾尝试邀请明星张亮当代言人。
除了头部双雄,近年来麻辣烫行业也诞生了不少门店数百家甚至近千家的连锁品牌,新的入局者前仆后继,整个赛道都“烫”了起来。
新式麻辣烫们不走老路,实力不容小觑,如提出“汤可以喝的麻辣烫”的觅姐和定位麻辣拌的小谷姐姐等。
一些新锐品牌麻辣烫创始人表示,从大方面看,杨国福麻辣烫冲刺上市是好事,“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认识麻辣烫这个品类,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麻辣烫低端’这个刻板印象”。
麻辣烫这个品类早已被年轻人广为接受,价格上也逐渐不再平民化,动辄几十块已是常事。
据报道,杨国福曾表示,“我们对标的是星巴克”,希望未来消费者吃到麻辣烫也能有荣耀的感觉。
他们野心确实越来越大。
这些年越来越多餐饮品牌走向上市,但上市以后如何发展是一个大问题,不少企业的高光点就停留在了上市之时,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不管杨国福麻辣烫能否上市,横亘在它面前的问题还很多,至于能否依靠一碗麻辣烫讲出一个好故事,时间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1、红餐网.《杨国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麻辣烫双雄格局将改变?》
2、连线Insight. 《杨国福冲上市,麻辣烫会受资本宠爱吗?》
3、港股研究所.《靠一碗“麻辣烫”赴港IPO,杨国福上市PK赢过张亮?》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出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