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旅行”之后,
“Citywalk”
又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新型旅行方式。
这种方式更强调随心所欲地漫游,
用双脚探索一座城市。
游文化胜地,览历史风华。
今天,
小新给大家推荐一个“Citywalk”小众地——
河北省定州市。
定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是河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是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
自古就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
事先声明,
本次“Citywalk”路线仅供参考,
具体可根据自身情况适时调整,
毕竟——
其实都在一条路上,相隔几百米……
言归正传,
第一站,
我们先来看定州标志性古建筑——开元寺塔。
定州开元寺塔
为十一级八角形楼阁式建筑,高83.7米,
始建于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
足足花了50多年才最终落成。
此后又经历了十余次地震、雷击等自然灾害,
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也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
该塔的塔身由内外层衔接而成,
楼梯从内塔穿心盘旋到达塔顶,
由下至上按比例逐层收缩,
形成塔内藏塔的奇特结构。
此外,塔内保存了大量宋代壁画和艺术作品,
为人们了解宋代艺术提供了帮助和参考。
第二站,
我们来看这座“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缩影。
人们都说,想了解一个城市,
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
定州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馆藏文物5万多件,
其中国宝级文物3就件,
国家珍贵文物965件。
馆内设有汉家陵阙、北朝佛陀、
天下大白、尘外千年、故乡星空等多个主题展览,
充分展现了定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必看藏品↓
图为东汉龙螭衔环谷纹青玉璧。 定州博物馆供图
东汉龙螭衔环谷纹青玉璧,1969年出土于定州北陵头村东汉穆王刘畅墓。其两面形式和饰纹相同,上部出廓处镂雕一螭一龙穿行于云雾中,中央顶端有一圆形穿孔以供挂系用;下部主体为一璧,近璧的内外缘各有一凸宽弦纹,内满饰凸起且排列有序的谷纹;璧主体外两侧各镂雕一形式相异、且不对称的龙螭纹。
图为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 定州博物馆供图
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1969年出土于定州北陵头村东汉穆王刘畅墓。由四块透雕玉片接插而成,两侧支架为连璧形,分别透雕一龙。中间两屏片略成半月形,两段有榫,插入架内。上屏正中为“西王母”,下屏正中为“东王公”,旁有羽人、朱雀、狐狸、三足乌、熊、玄武等形象。
图为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定州博物馆供图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1969年出土于净众院塔基,该器物高达60.9厘米,颈上部刻仰覆莲瓣纹,中部相轮圆盘刻覆莲纹,下部装饰有竹节纹。肩部刻仰莲纹三重,上腹有缠枝花一周,下腹刻仰莲四重;肩塑龙首流。瓷胎细白坚硬,釉色莹润,是目前存世定窑瓷器中器型最大者,是宋初定窑器的代表作,有“定瓷之王”的美誉。
第三站,一起穿越回宋朝,
感受大宋边城的商业繁荣。
图为宋街举办的夜间消费活动。 王星 摄
宋街是以宋朝市井文化、
民俗风情和定州历史为题材,
以穿越宋代沉浸式体验为特点的特色旅游街区。
图为定州市宋街夜景。王星 摄
华灯初上,
在流光溢彩的灯光照耀下,行走其间,
感受历史韵味与现代繁华的碰撞与融合。
图为宋街诗词角。王星 摄
在这里,
你可以欣赏惊艳世界的“缂丝”工艺品,
了解至精至美的古代奢侈品如何梭织而成;
图为手艺人在制作缂丝工艺品。白永民 摄
在这里,
你也可以见证泥与火的千年之约,
体验“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定瓷如何烧制;
图为定瓷瓷胚。中新网记者 李玉素 摄
在这里,
你还可以感受真正的“壶小乾坤大”,
看青黑的铁壶与定州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
图为以定州贡院为型铸造的“煮世铁壶”。 中新网记者 李玉素摄
第四站,
一同探寻科举制度如何延续千年。
定州贡院
是目前中国北方地区
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封建科考场所,
清代定州所辖区域内的学子
考取贡生和秀才的科考场所,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图为夜色中的定州贡院广场。 中新网记者 李玉素 摄
院内建筑排列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从影壁,到大门、二门,
再到中部的魁阁号舍,
渐趋华丽庄严,最后至“揽胜楼”作结。
登临揽胜楼,可俯瞰贡院全景,
既可领略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
又可想象当年宏大的科考场面。
图为定州贡院内“魁阁号舍”。白永民 摄
第五站,
领略“中山庙学甲天下”的古朴神韵。
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
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
是我国现存文庙中始建时间较早的文庙之一,
也是河北省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
图为雪后的定州文庙。白永民 摄
步入庄严肃穆的文庙,
庄重虔诚之情油然而生,
气势雄伟的古建群、
葱郁茂盛的东坡双槐、
苍劲挺拔的古柏……
让游客在文韵墨香中,
感受传承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
图为定州文庙内的“东坡双槐”中的“凤槐”。 白永民 摄
第六站,
用美食填充自己饥饿的味蕾。
逛吃~逛吃~
旅行就是一边逛一边吃,
更何况行走了一天,
当然要吃点好的犒劳一下自己。
图为游客、市民排队购买崇文街内小吃。白永民 摄
图为定州市崇文街“后花园”——中山后圃。 白永民 摄
崇文街位于定州古城内,
仿明清式建筑,坊式市井风格。
在这条街上,浓缩了定州生活的精华,
各种风味小吃、土特产等一应俱全,
让您在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氛围中,
享受惬意的美食之旅。
定州市崇文街夜景。定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定州古城夜景。定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来定州,
这些当地美食你一定要吃!
图为定州焖子。 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定州焖子是定州特有的一种传统肉制品,
已流传百年。
纯正的山药粉和肉汤完美结合,
以及各种调味品的润色,
调制出属于定州人特有的美味,
肥瘦相间,红润油亮,芳香诱人。
焖子可以清蒸、炖菜吃,或油煎后蘸蒜汁。
小新亲测,炖菜吃yyds!
定州手掰肠。 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定州手掰肠的肠体绯红油亮,
还带着诱人的香味。
用手轻轻一掰,
肠身应声而断,
肠衣裂开时带着脆脆的轻响,
咬在嘴里,脆而不硬,微带弹性。
肠肉色泽透红养眼,肉质肥美软嫩。
图为“碾碾转”。 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碾碾转
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年年赚”。
这是一种农家自制食品,
把即将泛黄的大麦穗,
放入锅里焖熟,
揉搓后簸去糠和麦芒,
用石磨碾压,
“碾碾转”就会源源不断地从石磨的缝隙里涌出来。
图片图为“新宗熏肉”。 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新宗熏肉源于宋代,
东坡先生在定州府衙和衙厨王某一起,
以松柏枝熏烤和辅以多种中草药,
制成了久负盛名的定州熏肉,
并书写了熏肉秘法。
衙厨王某为定州城南寨西店人氏,
将熏肉秘法抄录传于后人,
清代曾作为贡品供皇帝品尝,流传至今。
图为中山松醪酒。 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一口品三酒,五味归一盅”,
中山松醪酒介于黄酒和白酒之间。
北宋哲宗年间,
苏东坡出任定州知州。
由于爱饮松醪酒,
苏东坡根据当地的松醪酒酿造工艺,
亲自收集材料,
以当地的黑龙泉水自酿松醪酒。
由于中山国曾定都于定州,
所以苏东坡
便把自己在定州酿制的酒称为“中山松醪酒”。
图为2023年春节期间,文艺爱好者在定州开元寺塔广场进行舞龙表演。杨光伟 摄
AI也去了趟定州
来看看AI眼中的定州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品味古城新韵、
感悟先贤智慧、
品尝舌尖美味……
定州等你来!
作者 李玉素
视觉:张舰元 徐洋 李伊璐
制图:中新AI实验室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来源: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礼向来是人生大喜。作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唐朝婚礼隆重的仪式感、满满的文艺范,让现在的新人都心向往之。
据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事实上,唐朝婚礼内容之丰富,程序之繁多,远不止封演所述。
订婚:不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看重三观眼缘
根据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婚姻并非只是男女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家族门楣和宗族延续的公事,上承宗庙、下继后世。所以,男女婚姻须由父母或祖父母甚至家族尊长主持,是为“父母之命”;同时还需中间媒人介绍,“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是为“媒妁之言”。
在唐代,礼制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上升到法律层面。《唐律疏议》云,“祖父母、父母主婚者,为奉尊者教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在这种礼制加法律的双重制约下,凡人与神仙的跨界爱情,就可能被棒打鸳鸯。
据《太平广记》,武则天大足年间,京兆长安人韦安道与掌阴阳、育万物的后土夫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新婚燕尔十余日,后土夫人对韦安道言,“某为子之妻,子有父母,不告而娶,不可谓礼,愿从子而归,庙见舅姑,得成夫之礼,幸也”,表示需要舅姑即公婆认可,这门亲事才算美满。
然而,韦安道父母因后土夫人来历不明,疑心其是妖怪,遂强迫小夫妻离婚。后土夫人尽管神通广大,连武则天都要在其面前匍匐跪拜,但面对“父母之命”,只能涕泣言道,“为夫妇之道,所宜奉舅姑之命;今舅姑既有命,敢不敬从”,返回天庭,与韦安道洒泪而别。
但在唐代总体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中,还是有青年男女冲破宗法礼制束缚,自主追求良配的佳话。开风气之先的,正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
据《旧唐书》,北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之女窦氏,才貌双全,见识不凡,“不可妄以许人”。就让其父窦毅在客厅屏风上画两只孔雀,和上门提亲的人约定,只要能几百米之外射中孔雀眼睛,就可成为窦家乘龙快婿。前后有十几个人来射,都射不中。李渊弯弓射箭,连发两箭,射中孔雀两只眼睛,也射进窦氏心里。李渊正是靠绝伦武艺而非“父母之命”,最终抱得美人归。杜甫有诗云,“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所指即是李渊窦氏之事。
唐代女子在追求婚姻自主上亦是不遑多让。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女诗人晁采,自幼与邻家男孩文茂“约为伉俪”。二人三观契合,情趣投缘,文茂常“寄诗通情”,晁采则“以莲子达意”。晁采送给文茂的莲子不久竟“开花结缔”。晁母为他们深情打动,叹道,“才子佳人,自应有此”,最终成全二人。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做主,男女确定感情后都得完成《仪礼·士昏礼》所规定的“六礼聘娶”,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才能步入婚姻殿堂。
据《文艺类聚》,“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由媒人代替男子出面,携礼品去女子家提亲。礼品一般是寓意吉祥的“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种礼物。《酉阳杂俎》言,“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女子家如果不接受,这门婚事就此终止;如若应允,则开启“问名”流程。
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男子再托媒人询问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问名时,一般携带象征忠贞的大雁作为礼物。因活雁不易得,还会用面粉捏成的面雁代替。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男子将二人生辰八字配对占卜后,如是吉兆,就通知女子家,可以缔结良缘。纳征,“用束帛,征成也”,男子家将聘礼即彩礼送到女子家,双方婚约正式达成,相当于现在的订婚。请期,“谓吉日将迎”,婚约手续完备,男子占卜确定吉日,与女子家商定成婚时间。
走完以上五个流程,便进入最后一礼即“亲迎”环节。
亲迎:带走新娘不容易
亲迎,“谓成礼也”,男子亲自到女子家迎娶。早晨,男子出发前,要祭祀祖先,把婚事敬告先灵。家中需“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以辟邪发家。据《大唐开元礼》,祭祖完毕后,父亲要对儿子言,“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姒之嗣,若则有常”,儿子回道,“不敢忘命”,随后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前往女子家。
女子家的一扇家门,对新郎来说是万重关山,不用尽平生所学,休想轻松娶走新娘。
到女方家后,新郎首先要遭到女方三姑六婆的戏弄调笑甚至杖打,是为“下婿”。据《酉阳杂俎》,“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在这个环节中,新郎往往会被捉弄得狼狈不堪。
经受住“下婿”后,考验新郎文才的“催妆”紧接而至。催妆,即催促新娘赶紧化好妆,跟随新郎到夫家举行婚礼。催妆不易,无论是此时此刻的当下还是彼时彼刻的大唐,姑娘们的化妆时长均不可以寻常时间观念度之。
催妆时,新郎的同伴会齐呼“新妇子、催出来”,可新娘偏偏迟迟不出,新郎必须写诗打动新娘芳心。据《南部新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庚子科状元卢储娶亲时,曾作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请新娘抓紧时间化妆下楼。《全唐诗》收录的徐安期诗,则用汉代张敞画眉的典故,“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告诉新娘不用把妆容全部画好,留下双眉等待新郎为你描画。敦煌写本中亦有民间诗人所作催妆诗,“两心他自早相知,一过遮阂故作迟。更转只愁奔月兔,情来不要画娥眉”,格调不俗。
如果新郎才拙,还可由同伴代为作诗。唐顺宗云安公主下嫁泾原节度使刘昌之子刘士泾时,就由进士陆畅代为连作三首催妆诗,“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天上琼花不避秋,今宵织女嫁牵牛。万人惟待乘鸾出,乞巧齐登明月楼”;“少妆银粉饰金钿,端正天花贵自然。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
当新娘终于在千呼万唤中下楼时,父母就将一块巾帕盖到女儿头上,是为盖头或蔽膝。父亲会训诫女儿,“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亲也要叮嘱“勉之敬之,夙夜无违”。新娘上车后,新郎骑马绕车三匝,寓意新娘婚后会得到新郎周全的关心呵护。
婚车终于要启程,但新郎悬着的心还不能放下,又迎来“障车”一关。新娘亲友家人会挤在道路中间,挡住婚车不让出发,新郎需撒银钱买路。有时“障车”会成为乡里无赖甚至地方官勒索钱财的手段,据《朝野佥载》,爱州有人娶亲,刺史裴惟岳“要障车绫,索一千匹,得八百匹,仍不肯放。捉新妇归,戏之,三日乃放还”。
成礼:红男绿女,仪式繁多
经过一番艰难曲折,新郎终于将新娘娶到家,典礼正式在夫家开始。新郎着绯红色婚服,新娘则穿青绿色嫁衣,“红男绿女”一词由此而来。唐代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婚合以夜,思相亲也”。“婚”字源于“昏”,取黄昏之意。
新娘到夫家后,走下婚车,脚不能沾地,否则会冲撞鬼神,需“转席”,踩着预备的毛毯毡席入户。因路长席短,要将后面踩过的毡席挪转到前面,一直到举行典礼的青庐即百子帐,故称“转席”。白居易诗“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即是指此。
新人走进青庐,互相对拜,行拜堂之礼。据《东京梦华录》,新人“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随后,夫妻共吃一份肉,同饮合欢酒,是为“同牢合卺”,寓意夫妇一体、相亲相爱。新人还要各剪下一缕头发,绾结一起即“合髻”,以示同心偕老。前文提到过的女诗人晁采曾有诗云,“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同牢合卺合髻之后,新娘开始“去花”即卸妆,去掉花钗,然后用扇子遮住芳容。新郎又要吟诗,才能让新娘挪开扇子,是为“却扇”。李商隐有《代董秀才却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陆畅还替驸马作却扇诗,“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姮峨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敦煌写本中也有却扇诗,“青春今夜正芳新,红叶开时一朵花。分明宝树从人看,何劳玉扇更来遮”,读来通俗明快。
吟完“却扇诗”,新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开始把目标对准新娘,是为“观花烛”即闹洞房。直到红烛过半,夜已深沉,新人方得安寝。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第二天新娘还得早起,给公婆请安,第三日,新娘要亲手为公婆做顿饭菜。王建《新嫁娘词》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一碗烟火,热气腾腾的婚姻生活就此开启。(吴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
点睛】常熟很富裕,适合隐居,适合养老,它的休闲、从容,对生活的精致化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
在常熟的官方口径上,有一点毫无夸张:常熟是一座“四季全时”皆宜游的旅游之都。“花俏江南,春来常熟”“状元故里,夏研常熟” “吴韵琴川,秋享常熟” “祈福虞城,年味常熟”……无论哪个季节来到常熟,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而有学者认为,常熟虽然体量小,但仍能够和成都、杭州“PK”,跻身全国三大休闲之都。据说,这个城市正在创建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而人文生态和生活方式是这座城市最大的亮点。
除了常熟当地人之外,许多人到了这里,都无法抵御常熟的魅力。它的山,它的水,它的婉约,它的文化,甚至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
当地官员介绍,常熟将是心灵旅游的目的地,更是文化旅行的目的地。多次去过常熟的老师告诉我:常熟很富裕,适合隐居,适合养老,它的休闲、从容,对生活的精致化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一城山水,自在生活”讲得非常到位,除了富饶以外,主要是环境好。在江南,有水不稀奇,有山很难得,但山水巧妙的结合更难。更为难得的是,常熟人永远是用心在做事。
这次的常熟之行,也是我第一次到常熟。对外人而言,常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是兴福寺(破山寺),第二是沙家浜。
对于兴福寺来说,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唐代诗人常建写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就是描述了破山寺(今兴福寺)的意境,一直被古今传诵: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而兴福寺望岳楼的蕈油面,更为当地一绝。许多外地游客、当地百姓,闲暇时候以在此饕餮而尽兴。
兴福禅寺,千年古刹。僧侣严守戒律,皆奉行食素之律。厨间制作,多有杰作。熬制蕈油,便始自兴福寺厨房,从兴福寺厨间逐步传出来。蕈油面,是“舌尖上的常熟”的名片,食材中有“素中之王”之称的松树蕈,更是出名的美味。翁同龢69岁回归常熟后,经常自瓶隐庐赴兴福寺,与法灯论学说经以“自澈”,住持常常以蕈油面款待他,翁同龢对蕈油面更是盛赞有加;宋氏姐妹宋庆龄、宋美龄畅游常熟过兴福寺,在寺外500年的板栗树下,一碗兴福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扑鼻,色泽诱人,宋氏姐妹品尝后赞不绝口,连连叫好:“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这么好吃的菜和面。”
当地人说,闲情雅致的休闲是流传在他们的血脉和生活当中的。常熟是一座自然、生态、健康的休闲之城,自然生态禀赋优越。虞山边、尚湖畔、书房里、田园中,各大景区、特色住宿,满眼的“治愈”系,会成为心灵旅游的归宿。
常熟拥有不一样的文化魅力,这是我体验至深的。我没想到这样一座小城,居然养育出这么多既热爱生活又非常勤劳的人。表面上,晚八点,常熟夜生活就结束了,但凌晨五点,却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常熟人在晨跑,一杯茶、一碗面就打开新的一天。因此,发现当地人的秘密,必须在这个时间段进行。
常熟历史上有出了8名状元、10名宰相、486名进士。现在,常熟的两院院士有25位。一个县级市在那个年代可以引领全国几十年,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积淀在县级市里是非常少见的。在虞山派中,虞山古琴、虞山诗派、虞山印派、虞山画派成为四大“经典”。尤其听一曲朱晞老师的古琴演奏,简直热情澎湃、血脉喷张。
现如今的常熟是个书香城市,每家每户从小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因此,到常熟寻文化之旅,翁同龢纪念馆必然不能错过。
常熟是生态、自然的。正因为它良好的自然生态,所以更适合休闲旅游度假。特别是这次疫情过后,人们对生命、生活、生态有了新的理解,更期望体验短途游、自驾游,寻找心灵释放的地方,常熟这座城市,正符合这样的内质。
需要说明的是,常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一直是名列前茅。而常熟人本身就很低调,他们的内敛甚至让人难以相信。
有当地媒体老师评价了常熟的五种“味道”:
山水气。在江南一望无际的水乡泽国中,虞山的就像一座地标,让常熟城市处于唯美的山水格调之中……
商周之际的江南先祖仲雍、春秋时期的“南方夫子”言偃,先后葬于虞山,让这座小山在历史的早期率先成为江南区域不容忽视的“文化高地”.
明朝,常熟就开启了“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时代,一城之内,虞山宛若天然幕布,俯仰皆得,琴川河、尚湖、昆承湖等水网通江达海,整个古城就似一座巨大的山水园林。
常熟古城历史上就是个旅游城市,苏州地区有本《吴地志》,里面就提到姜太公曾游历到常熟,在常熟这个地方钓鱼。让这座古城很早就成为江南地区理想的栖居之地。常熟的山水气源自山水相依,俯瞰虞山、尚湖,呈阴阳八卦型,是湖、山、城、人和谐共生的典范。
美食味。常熟是个“吃货横行”的地方。常熟菜属于苏帮菜体系,虽然同为人文荟萃、物产丰饶之地,常熟与苏州爱吃的品味上一脉相承,但常熟美食又有别于苏州美食,浓淡相宜,清雅适口。最出名、同时也进入中国名菜榜单的是常熟蒸菜,蒸菜的烹调手法讲究,保持着食物的原汁原味,不破坏营养价值,蒸菜汤料的制作也很有讲究,一道好菜,是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烹饪的。常熟味道值得回味,让人吃了以后有“愉”味。
品正宗常熟美食,想高大上的,首选是常熟蒸菜研发中心;接地气的则是得意楼为最佳。得意楼是民间百姓常聚的场所,传统文化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至尽;常熟蒸菜研发中心则是由三位中国烹饪大师掌勺,同时也是餐饮业国家级评委、国家高级烹调技师张建中、顾美刚、王振飞共同创办,他们将常熟蒸菜美食传承、创新做到了极致。
书香味。清代学者叶德辉曾感叹常熟藏书风气之盛,称“一邑之收藏,为中原之甲秀”。明代,在常熟一地就有150多位藏书家,明清两代近300人,无论是藏书的质量还是藏书家的数量,使得常熟成为中国私家藏书中心地。最出名的当属中国藏书楼的活化石——脉望馆,常熟白茆红豆山庄的绛云楼,这里曾演绎了一场东南文宗钱谦益和一代才女柳如是白发红颜的传奇爱情故事。明末清初刻书家、藏书家毛晋的汲古阁,至今仍被人所津津乐道。晚清最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铁琴铜剑藏书楼在古里镇,那里有一条修复好的古街区,为新古里知旅街区,街上有五家不同类型的书店。这里的民宿相对更具设计感。
说到藏书,自然而然少不了翁同龢和言子这两位惊世才子。翁同龢先后担任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是中国“最好的老师”;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对吴文化甚至是江南的儒家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读书方面堪称意义非凡,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学生”。
书卷气。形成了很多自成流派的东西,像是赭石砚的传承人宗洪兴老先生,他展示的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的主要颜料;再比如虞山古琴,古琴当年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亲临常熟,专门对古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实地调研,以虞山琴派的有序延续为切入点,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说明的是,常熟厚重历史文化的线路太多了,有选择困难症的人在这里容易感到困扰。
烟火气。就是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当地很多企业家都非常的低调。许多年前,每逢到冬季,常熟人外面穿着朴素的夹克,里面穿着皮袄。他们的生活方式极其简单简约而精致。常熟安逸,是个适合养老的地方,一个似乎真正能让人住下来休闲度假的地方。外地游客到常熟,首先可以学着做一天常熟人,体验常熟人的生活方式。
“常熟的文化、古城、茶、琴等体现出的小生活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名外地学者对常熟的最好诠释。
在长三角财富比拼的洪流中,常熟人以一种从容豁达的秉性,延续着过去富足又自在的小日子。“天下常熟,世上湖山”。这是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游历常熟后发出的感慨,被视着对常熟自然与文化内涵最为精道的概括。
(文/伍策 月格格 琴川轻风 图/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