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香港) 小南国餐饮控股有限公司在港宣布,将公司英文名称由“Xiao Nan Guo Restaurants Holdings Limited”更改为“TANSH Global Food Group Co., Ltd”,中文名称将更名为国际天食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代码更改为国际天食(拟更),港股代号3666.HK保持不变。
历史惊人的相似
笔者依稀记得2013年“京东商城”更名“京东”,意欲对标阿里巴巴,而不再是国美、苏宁易购,撕掉标签式的商城化,全然昭示平台化战略的开启及生态系统的打造。
又如近期唯品会启用全新广告语事件,将其用了多年的“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更新为“全球精选正品特卖”,同是昭示出全球化平台化的战略方向。
京东的变化显而易见,唯品会的未来还有待观瞻。小南国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餐饮上市公司,更是作为餐饮产业的代表,其于行业价值及意义,被视作风向标,此举的品牌平台化、全球化战略意图,业界高度关注。
底气从何而来?
30多年行业积累。业内有句话:餐饮30多年没倒下的,都是从炼丹炉里熬出来的。30多年积累的不止是财富,还有人脉、技术,更是对于行业的理解和趋势的判断。
强势反转、逆势抬头。2014-2016年这三年对于大多数餐饮企业来并不是好过,小南国在逆势中,于2016年底交出答卷,营业收入人民币【20.01亿】,期内毛利增长2.6%至人民币1,433.9百万元,息税前利润从2015年人民币-8200万元跃升至人民币74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依势而行、未来已来。餐饮作为线下最大的流量入口,在线上流量战事大局已定的当下,成为各界刀叉已备意欲分羹之地。新零售之下的从“电商-店商”,到餐饮行业的品牌爆款、品牌传承创新、国内与全球的餐饮品牌输入输出、依托供应链标准化下的餐饮工业化改革下的新研发,这些都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也必然会加速淘汰没有入局及没能跟随趋势的品牌,让资源更加聚焦聚集、行业性的效率革命,将是行业再次腾飞的核心。
布局已成,雄心彰显
此次小南国集团更名TANSH国际天食集团,意在清晰的表明其公司发展战略有重大的转变,“小南国”将不再是集团的品牌,而是作为一个餐饮子品牌,与集团旗下的其他子品牌并列,公司多品牌经营已成为战略发展方向。目前已引入Boathouse、Wolfgang Puck、Oreno、Pokka Café等,未来还有日本第一的咖啡连锁品牌DOUTOR加入。而从2016年小南国财报来看,以Oreno和Wolfgang Puck为代表的引进品牌的营收增长非常迅速,远超“小南国”等传统餐饮品牌。
布局下的品牌战略的重心放在引进培育国际化一线餐饮品牌,打造高成长性的单品、爆品品牌,其发展方向已从运营餐厅转变为品牌集成化平台运营。
敢于越界,野心勃勃
据其管理层透露,未来的国际天食集团旗下品牌将分为线下餐饮品牌、品牌外卖品牌、食品零售品牌三大模块集成发展。线下餐饮业务引进、孵化、培育国际化餐饮品牌,并逐步开放成熟品牌加盟,形成“品牌联合院线”。以高品质外卖品牌布局目前高速增长的外卖市场,打造品牌/爆款外卖,如“捞汁王”、“Oreno披萨”等。
以上举措不可谓不大胆,都说成功的改革者/引领者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小南国创始人王慧敏表示,中国餐饮业正进入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时期,“新餐饮、新零售、新平台”将深刻影响未来餐饮的商业形态,而食品零售品牌则是小南国为抢占未来餐饮“餐饮零售化、零售餐饮化”趋势先机的举措,通过供应链产品研发,标准化工厂生产,以餐饮门店、商超、电商等渠道触达零售终端,此举将大大拓展公司的未来成长道路,极具想象空间。为此小南国已战略入股餐饮酒店B2B全球采购平台众美联商城,全面链入产业供应链,实现供应链端OEM化生产。
一个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的人
据了解,更名后的TANSH国际天食集团近期将联合互联网、金融资本、产业方等领域的强势资源,多方共同发起一项为期五到十年的行业底盘计划——“天食行动”计划,该计划以餐饮行业命脉相关的“品牌 、供应链、信息化、资本”为核心打造行业底盘,并以底盘为接口,全面接入餐饮行业内资源,及跨行业的生态资源,共同推动餐饮产业变革。
><>< class="pgc-img">>撰文 | 李 华
关注并置顶商业观察家获取零售新闻
“公司+姓名+入群”实名制添加微信shangyegcj加入微信交流群
阿里巴巴的动物业务图腾上多了一匹马——筷马热食。
这个脱胎于饿了么,据说是新任CEO王磊主导启动,藏在“未来餐厅”计划里的餐饮零售化项目,代表着未来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趋势里,从《商业观察家》的观测,及猜测看,仅阿里巴巴就至少有三队人马在做这样的事情,口碑的智慧餐厅、盒马CEO候毅说要打掉美团一半估值的“秘密武器”(猜的),以及筷马热食。
其他的各路“英雄”怕是也在秘密布局中。
但本文的主角是筷马热食,因为他最快,开出了首店,据说现在仅上海就有50家店在装修。
他的模型有点厉害:离消费者很近,开在楼下(办公室、社区);能提供多样饮食口味;有场景;一站式餐饮解决方案;能获得数据,目标客群有线上消费习惯,也有数据,所以能做到更精准化。
最关键的是,他的可复制性很好。几十平米面积销售高毛利标品(餐饮),以及后台的轻模式,整合餐饮商家既有的中央厨房来供货。非常便于复制。
< class="pgc-img">>一
逻辑
中国人是吃热餐的,早餐、午餐、晚餐都是热的。
热餐饮食习惯导致中国人的饮食口味多样(非标),各地区都不一样,差异很大。且非常挑剔,相对更频繁地去追求新的味道。(科学原理就不多说了。)
中国没有像欧美那样形成全国统一的“味觉”,也没有像日本那样出现中食这种形态。(他们每天有一到两顿吃冷餐的。)
这带来了什么问题,或者说市场机遇?
首先,这意味着,在中国餐饮市场,平台型的企业更容易做大,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容易出平台型企业的市场。
由于中国人饮食口味非标,且频繁追寻新的味道,单个餐饮企业是很难满足中国人的“胃”的,再好吃,连吃三天也要吐了。
因此,能将众多热乎乎的味道、口味集中起来,供消费者选择的平台型企业,有很好的成长空间。
当技术发展(移动互联网生活普及)、“人口红利”持续(廉价的配送成本),以及中国人的热餐饮食习惯,这三大要素同时集中时,外卖平台出现,并做大了。
外卖平台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性(1小时送货到家)、满足了中国人吃热餐的爱好(1小时内送达,菜还是热的),以及赋予了中国人充分的选择性。
其次,当外卖平台逐渐成长为大树之际,剩下的问题就是,外卖平台既有的形态是不是就是最终形态。
外卖平台仍有不完美之处。
比如,经常点外卖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吃外卖与到店吃饭,味道还是有很大差异,到店就餐味道更好。
尤其是面食,刚做出来马上吃,与1个小时后吃,味道差别很大。(这就是热餐的复杂处。)
对于餐饮品牌而言,这也是件伤脑筋的事,他们会担心自己菜品优势并不能在外卖平台上充分体现,因为消费者吃的时候,并不是味道口感最好的时候。餐饮品牌会担心消费者“误读”了自己的菜品,觉得你的菜品就是一般的味道,进而影响到店客流。
所以,外卖平台当下的一大不完美之处是,能不能有更快的送餐表现,比如,能不能十多分钟送达。时效性在这个市场还是很重要的。
而要提升时效性,有两个方式。
一是离消费者近,实现更快送餐速度。
二是,菜品制作时间缩短。
这实际也是驱动当下餐饮零售化业态的原因之一。
将菜品标品化、商品化。门店的职能从餐饮制作供应消费者(有厨师),变为标准化商品零售,就是一个零售店了(菜品仅需几分钟加热,然后售卖,没有厨师,跟便利店的鲜食加热逻辑类似了)。菜品的制作时间更短。门店呢,则可以开到离消费者更近的位置,比如楼下,实现更快速配送,以及帮助餐饮品牌企业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单个办公楼下、社区楼下过去为很多餐饮品牌企业的业务死角,量小、餐饮限制等因素导致没有门店布局。)
这种餐饮零售化业态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餐饮平台。通过整合各个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或者工厂资源,来给消费者提供热乎乎的丰富性选择。商品(菜品)则都由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供货。
比如,理论上,餐饮零售化业态可以实现将西贝、小南国等不同餐饮品牌的菜品集中于一个门店内销售。
由于锁鲜、包装等技术发展,当下的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基本都是由中央厨房供应标品菜品,门店只是一个加热、就餐场景功能,而没了厨师、烹饪的环节。包括西贝、小南国等非快餐连锁,其实,大部分供应菜品也都是“门店现场加热”的标品菜品。
这实际也是当下餐饮零售化业态“喷薄而出”的重要基础。
< class="pgc-img">>二
“快”马
筷马热食就是当下餐饮零售化业态的率先布局者。
《商业观察家》近期也考察了筷马热食位于上海陆家嘴星展银行大厦下的门店。
总体来看,筷马热食的经营模型有点“厉害”,未来,其如果能在供应商整合能力、研发能力、长期的食品品质管理能力层面形成很好的竞争力,可能会有很好的成长性。如果不能,那么,则可能“昙花一现”,会被“后继”的布局者替代。
《商业观察家》认为,筷马热食的经营模型主要有三大经营亮点。
一是,能提供丰富选择,有场景。
《商业观察家》看到筷马热食门店时,似乎还在测试、调试,店内有许多工作人员测量等。门店也接受现金付款。
但从这家测试店的整体模型看,100平米左右面积的店内,组合了几组餐饮品牌的菜品,比如周大虾、湾仔码头水饺等系列菜品。还提供一站式跨品类服务,比如从主食到甜品到果汁饮料到休闲食品、快消品,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选择。
由于门店有面积空间,这家店将面积与标准化商品,打造组合了一日三餐外加下午茶、夜宵等多个场景。既可以外卖,店内也形成了堂吃场景。
< class="pgc-img">>一站式满足。
< class="pgc-img">>场景“空间”
未来,如果筷马热食展现出更好的供应链整合能力,那么,更知名的连锁餐饮品牌的菜品也能纳入进来,比如西贝等。
这一套丰富选择肯定是基于数据驱动,即在这个社区内、办公楼内,消费者平常都喜欢吃什么?根据这个来组合餐饮品牌菜品。实现精准性与减少损耗。
所以,像筷马热食未来的形态,应该是每个店供应的品牌“菜品”都是不同的。根据周边消费者的喜好来组合品牌菜品,每家店的商品内容都不一样。
这样的丰富选择,将会让筷马热食拥有更好的平台属性,能建立更庞大的用户基础与消费粘性。
而筷马热食“做平台”的优势,则基于饿了么的数据和流量资源。
未来,如果推出预点餐服务(线上点餐),筷马热食自己也能积累数据,来实现更好的精准性、便捷性(减少消费者等餐时间),以及可以将门店的客流导到线上,让线上点餐成为一个流量平台。
< class="pgc-img">>热餐自提区
二是,离消费者近,节省时间。
通过智能后厨、自动化设备引入,标品菜品从点单到制作完成(仅仅是加热而已),可以实现分钟级。筷马热食其实就是一家零售店了。
加上门店选址是直接开到办公楼下,或者社区楼下,离消费者近,因此,送达给消费者的时间甚至可以实现十几分钟级。
这相比现在的外卖方式,时效性上会更有竞争力。同时,由于是经营标品菜品(少油烟,避开办公楼、社区对餐饮业态的限制),且开在“楼下”,筷马热食未来可能会与便利店“作邻居”。这意味着,标品菜品可能会与便利店的鲜食竞争。
外卖平台出现时,对便利店的鲜食业务有影响,但没形成根本性冲击。像筷马热食这样的形态出现,既有就餐、社交、工作场景(有面积打造场景),“菜品”制作仅几分钟,是热的。还提供便利店鲜食难有的丰富性。比如一站式消费(数个餐饮品牌组合,一日三餐、下午茶到夜宵,餐饮与快消品结合),其如果布局密度铺开,对便利店的影响,尤其是对便利店鲜食业务影响可能会大过过去的外卖平台。
而之所以能实现离消费者近和节省时间。
还是基于当下菜品的标品化趋势与基础,以及餐饮商品的高毛利和数据驱动。
菜品的标品化趋势与基础可以让筷马热食提供丰富品牌菜品选择,加上餐饮的高毛利、数据的“精准性”可以让筷马热食拓店范围更宽,可以布局单个餐饮品牌所难布局的办公商圈和社区。在更小的人口“分布环境”内布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扫码购
二是,可复制性强。
筷马热食的所有菜品商品都来自品牌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这意味着,筷马热食的后台很轻,不用像便利店企业那样需要投建鲜食工厂。
门店经营的所有商品都是标准化商品(最多加热),无论是“菜品”还是快消品,这意味着,门店前端运营可以很容易标准化,无论是系统打造还是商品陈列布局。而标准化是加盟连锁复制的基础。
餐饮菜品的毛利很高,可以保障加盟业者的投资回报,有助于吸引加盟业者。
线上线下两个流量渠道(门店流量+饿了么的线上流量),且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比如配送都是饿了么现有的团队,这有助于扩大销售,吸引加盟业者。
更省时的菜品制作,在繁忙的办公商圈,可以实现更好销售、翻台率。一日三餐加下午茶、夜宵全场景覆盖等,都意味着销售机会。这对加盟业者可能也有吸引力。
综上,后台(整合品牌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很轻,前台(加盟)也很轻的模型,可复制性比较强,容易短时间做出覆盖密度。
《商业观察家》看到的筷马热食的品牌手册显示,筷马热食计划在2-3年内实现上万家实体网点布局。
文章出自公号商业观察家
>< class="pgc-img">>020年春节,受到疫情影响,餐饮行业进入寒冬期,主要依靠堂食的餐饮企业惨遭重创,对比之下,重视速食、副食、方便菜等产品研发的企业则有望转危为机,通过从线下转战线上而开辟出新的渠道。这种模式在业内大幅蔓延,不少餐饮企业加入“零售”的大军,卖起了预制菜。
< class="pgc-img">>与此同时,京东作为零售市场的标杆企业,具有鲜明的特色。2月6日,京东发布了“餐饮零售发展联盟”倡议,全国200多家餐饮企业热烈响应,目前多家企业进入合作流程,来自餐饮企业的速食“拿手菜”在京东全渠道上线。此外,美团、饿了么的各项减免政策也让餐饮行业在寒冬中感受到了丝丝温暖。
一、餐饮、食材企业阔步线上“卖菜”
疫情重创餐饮行业,但是“聪明”的餐饮人与“能干”的零售者携手,打造出应急的平台模式,由于消费者行动受限,其品尝美食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因此,小南国、金鼎轩等餐饮企业加入了“京东餐饮零售发展联盟”,在业内引起诸多关注。
小南国:商品上线即售空
销售额较同比增长100多倍
危机中暗藏生机,此次疫情虽然对餐饮市场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直面顾客的餐饮巨头小南国,也正是在这场疫情中,找到了自身的发展路线,反推出餐饮零售化的供应链发展路径。
“据2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光葱油拌面这样的面类一项,用户在京东下的订单是以前的两倍到三倍的量,我们的产品一上线就秒空。”小南国表示:“与去年3月份刚上线时相比,目前整体销售额增长了100倍以上”。
金鼎轩:打通供应链、员工共享
打造疫情下的竞争力
为了能够在疫情的紧要关头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金鼎轩加入了2月5日,京东7FRESH发布的“人才共享”计划,在计划内,京东方面邀请临时歇业的餐饮、酒店员工在此期间内以短期打工方式加盟,并将员工共享给各大餐饮企业。
此外,早在2016年,京东就为金鼎轩供应食材、调料、家电等在内的大量原材料,并且在前期筛选了优质的供应商、物资抽检方面提供了严格的把控;通过供应链的“无缝对接”,有效降低了餐饮企业的仓储成本。
正大:半成品菜销售额同比664%
京东“专事专办”全力支持
“截至2月17日,正大2月份在京东销售额同比664%,预计今年2月的销售额将超过去年双十一当日,其中方便菜、速冻产品成为黑马。”正大集团电商部助理副总裁杨闻说道。
< class="pgc-img">>为了应对销量暴增,春节期间,工厂、员工紧急复工,疫情还未完全解除,加之疫情期间,隔离规定以及交通物流运输的收紧,在大量的订单面前,正大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对此,及京东设置了“专事专办”,一切以保障供应为前提。
二、餐饮企业出奇招 外卖成了新出路
与京东的合作模式相似,有不少平台开始发布各项优惠政策,其中饿了么、美团等为代表的平台在业内动作频频,餐饮食材行业与各平台开始抱团发展,不少餐饮品牌连锁联合饿了么与美团等外卖平台,做起了外卖生意。
以饿了么为例,2月26日,口碑饿了么宣布,从3月1日开始,对成都部分餐品优质、服务优秀的商户再一次进行佣金减免:其中饿了么平台的商品佣金降低5%,口碑平台佣金部分减免,最高全免,为期1到3个月。这是饿了么口碑在33天时间内,第四次主动为商家减免佣金。此外,美团也启动了七项商户帮扶举措,其中也包含对武汉地区餐饮商户减免外卖佣金1个月等。
陇上荟:方便快捷
花式送外卖模式选择更多样
主营西北菜的“陇上荟老兰州味道工场”负责人姚进曾公开表示,由于疫情风险较大,年初八开始店里就只提供外卖了。外卖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美团订餐,二是客户上门自取,还有就是店家自送。
“我更推荐自送,我都是自己去,怕员工防护做得不到位,外卖送到小区岗亭我们还会对外包装再消毒一次,尽量做得更仔细些。”姚进表示,目前他们还开发了真空包装,加工好食材后客户拿回家简单自热就可以吃了,保质期在三天左右。
新福苑:转变思路
为单位、企业集中配送
相较于陇上荟,作为大型粤式风味的酒楼新福苑应对的挑战要更大些。“像我们这种粤式酒楼,利润收入主要依靠早茶经营和宴席聚餐,这段非常时期我们要减少亏损只能转变经营思路做外卖餐饮配送。”
该酒楼负责人何文俊所说的外卖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为单位、企业等提供早、午、晚餐的集体配送;另一种,则是最近新推的茶点礼盒,礼盒的花样有不少,都是市民熟悉的茶点:包子、烧卖、虾饺、糯米鸡等等。
广州香格里拉:高端餐品
在家也能吃大餐
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拥有多间美食餐厅,包括夏宫、乐排馆两间米其林餐盘奖餐厅,夏宫由来自香港的中餐行政总厨陈国雄及其团队打造地道的粤式美馔和地方特色佳肴。肋排馆主要供应35天干式熟成澳洲和牛肉、环球精选肋排、鲜活蓝龙虾等广州颇具特色的新潮点。此番,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推出大厨每日新鲜自制鸡汤鲜虾云吞,沙拉轻食、本地小吃、家庭套餐、零点菜品、小炒及炖汤等。
获取更多信息可关注头条号:肉食新发现
来源:新食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络,仅供用户浏览。若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纠纷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