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代行政区域的划分为:每个县管理着都、图和里,都相当于今天的镇或街道办事处;图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里相当于现在的小区。由此可见,高墩里的称呼从明代开始就有。到了清代,行政区域的划分虽然没有设置“里”这个机构,但高墩里的称呼一直沿用了下来。
清康熙末年到咸丰初年,高要县人口剧增,高墩里的人口增至100多户。康照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为鼓励民众垦荒,减少瞒报户口,于是在广东试行,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赋征收,这一举措激起了历史上罕见的人口激增浪潮。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军经广宁等地造成社会动荡,使大量难民涌入肇庆城。高墩里由此住进李、梁等不同姓氏居民。
100多年前,
就是这条普通小巷,
走出了一位享誉沙俄以及苏联的
“红茶大王”——刘峻周。
在《中国茶叶大辞典》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刘峻周是格鲁吉亚茶业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应俄国茶商波波夫邀请,受清政府委派,携带茶仔、茶苗到格鲁吉亚黑海沿岸的阿扎里栽培茶树。刘峻周等人还与波波夫签订了聘任合同。他们花了3年时间在巴统地区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按照中国茶厂的形式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
至1924年回国,刘峻周在那里以茶为业30年,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在格鲁吉亚巴统的住房也成了著名的茶叶博物馆,在阿扎里亚博物馆的档案中,保存着刘峻周的照片和他的自传。
高墩里30号屋外有一处明代的红砂石门墩。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高墩里65号前,还留有古代遗迹。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在高墩里65号民居门前地面上,
有一块清末花岗岩石阶,
刻着“瀛书”两个大字。
石刻应是清代书院或书室所有,
现在被用作为寻常百姓居民家中的踏脚石。
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化遗迹,
不仅保存着城市的记忆,
还在守护一处人文。
◆ 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
◆ 编辑:邹泳琪
◆ 二审:易奇志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据史料记载,明代行政区域的划分为:每个县管理着都、图和里,都相当于今天的镇或街道办事处;图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里相当于现在的小区。由此可见,高墩里的称呼从明代开始就有。到了清代,行政区域的划分虽然没有设置“里”这个机构,但高墩里的称呼一直沿用了下来。
清康熙末年到咸丰初年,高要县人口剧增,高墩里的人口增至100多户。康照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为鼓励民众垦荒,减少瞒报户口,于是在广东试行,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赋征收,这一举措激起了历史上罕见的人口激增浪潮。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军经广宁等地造成社会动荡,使大量难民涌入肇庆城。高墩里由此住进李、梁等不同姓氏居民。
100多年前,
就是这条普通小巷,
走出了一位享誉沙俄以及苏联的
“红茶大王”——刘峻周。
在《中国茶叶大辞典》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刘峻周是格鲁吉亚茶业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应俄国茶商波波夫邀请,受清政府委派,携带茶仔、茶苗到格鲁吉亚黑海沿岸的阿扎里栽培茶树。刘峻周等人还与波波夫签订了聘任合同。他们花了3年时间在巴统地区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按照中国茶厂的形式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
至1924年回国,刘峻周在那里以茶为业30年,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在格鲁吉亚巴统的住房也成了著名的茶叶博物馆,在阿扎里亚博物馆的档案中,保存着刘峻周的照片和他的自传。
高墩里30号屋外有一处明代的红砂石门墩。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高墩里65号前,还留有古代遗迹。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在高墩里65号民居门前地面上,
有一块清末花岗岩石阶,
刻着“瀛书”两个大字。
石刻应是清代书院或书室所有,
现在被用作为寻常百姓居民家中的踏脚石。
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化遗迹,
不仅保存着城市的记忆,
还在守护一处人文。
◆ 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
◆ 编辑:邹泳琪
◆ 二审:易奇志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据史料记载,明代行政区域的划分为:每个县管理着都、图和里,都相当于今天的镇或街道办事处;图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里相当于现在的小区。由此可见,高墩里的称呼从明代开始就有。到了清代,行政区域的划分虽然没有设置“里”这个机构,但高墩里的称呼一直沿用了下来。
清康熙末年到咸丰初年,高要县人口剧增,高墩里的人口增至100多户。康照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为鼓励民众垦荒,减少瞒报户口,于是在广东试行,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赋征收,这一举措激起了历史上罕见的人口激增浪潮。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军经广宁等地造成社会动荡,使大量难民涌入肇庆城。高墩里由此住进李、梁等不同姓氏居民。
100多年前,
就是这条普通小巷,
走出了一位享誉沙俄以及苏联的
“红茶大王”——刘峻周。
在《中国茶叶大辞典》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刘峻周是格鲁吉亚茶业创始人之一。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应俄国茶商波波夫邀请,受清政府委派,携带茶仔、茶苗到格鲁吉亚黑海沿岸的阿扎里栽培茶树。刘峻周等人还与波波夫签订了聘任合同。他们花了3年时间在巴统地区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按照中国茶厂的形式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
至1924年回国,刘峻周在那里以茶为业30年,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在格鲁吉亚巴统的住房也成了著名的茶叶博物馆,在阿扎里亚博物馆的档案中,保存着刘峻周的照片和他的自传。
高墩里30号屋外有一处明代的红砂石门墩。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高墩里65号前,还留有古代遗迹。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在高墩里65号民居门前地面上,
有一块清末花岗岩石阶,
刻着“瀛书”两个大字。
石刻应是清代书院或书室所有,
现在被用作为寻常百姓居民家中的踏脚石。
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化遗迹,
不仅保存着城市的记忆,
还在守护一处人文。
◆ 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
◆ 编辑:邹泳琪
◆ 二审:易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