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天津4月3日电 (张少宣)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天津市北辰郊野公园内,永定新河河畔,一顶顶帐篷“争奇斗艳”,绵延数公里。人们放风筝、踢足球,或席地闲谈,或河边漫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郊野游兴盛,市内“微度假”成为天津人假期首选。
作为天津市面积最大的开放式郊野公园,早晨7点刚过,不少私家车已经停在公园河堤两岸开始“卸货”。帐篷、折叠桌、风筝……拎着大包小包的市民寻找着有利地形,五颜六色的帐篷逐渐增多。
上午10点,临近公园的津武线上,交警忙碌地疏导着交通,公园内开始热闹起来。采访中,来自河东区的户外达人景女士告诉记者,选择在市内露营度假,一来是让孩子有机会多接触大自然,二来也是响应各省市内提倡的“就地踏青”号召。“我从家开车到这里只需要40分钟,今天我们三位妈妈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出游。帐篷露营既操作简单又方便朋友间交流,在注重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自己的生活质量。”
图为清明小长假首日,市民在天津北辰郊野公园搭帐篷体验城市露营度假。 佟郁 摄
为保证市民在园内的安全,北辰郊野公园文旅宣传推广工作人员黄伯雄介绍,园内有专门人员随时进行巡护,提醒市民注意堤岸安全。北辰开发区、公安北辰分局、北辰城管委共同配合,在监控室内不间断监测园内各项情况,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派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提醒疏导。
疫情防控方面,市民扫码进园,公园广播循环播放防疫各项须知,提醒市民佩戴口罩,保持防疫安全距离。
“北辰郊野公园全长28.5公里,占地面积62平方公里,是一座开放式生态公园,预计今天将有近1万人在沿线露营。我们也备有限流预案,一旦发现客流量接近防疫规定,会在沿途对市民进行疏导分流。”黄伯雄说道。
在天津,以本地为中心,市民在市内享受城市郊游的乐趣。郊野支帐篷、五大道赏花、潮白河畔踏青……不用跋山涉水也能在户外游中放松身心,亲近自然。(完)
击关注悠哉崇明,发现更美的崇明
2024
市民艺术夜校
秋季班
8月9日10:00开启招生!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作为市委民心工程和“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大众审美能力,深化“市民美育行动”,2024年计划在服务点和课程设置上继续推进扩容计划,为市民提供多元化文化艺术服务。崇明区分校和秋季班课程介绍等信息请在下文查看。
PART.01
招生须知
培训时段
9月2日-12月3日
每周一至周五 19:00-20:30
招生对象
18-55周岁
报名时间
8月9日10:00-8月23日17:00
报名入口
方法二:关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公众号,点击菜单栏中的“市民夜校”进行报名,报名流程详见下文。
向右滑动查看
退费规则
学员报名成功后,如遇特殊情况有退费需求,请于退款截止时间2024年8月21日17:00前通过市民夜校报名平台提出退款申请,经审核后,可按照规定退还学费。退款截止后不接受退费,请在报名前确认上课时间、课程安排等信息。
报名流程
①为保证报名的顺利进行,请提前完善报名人信息,本次招生采用实名制。
按上文方式进入“市民夜校”页面后,按需选择课程进入,点击我的→家人列表→添加家庭成员(本人信息)。
向右滑动查看
②功能使用:想要针对性地查找课程可使用“关键字搜索”和“课程搜索”功能。
向右滑动查看
③点击要报名的课程,并进入课程详情介绍,查看报名条件,点击我要报名按钮,阅读并同意报名须知。
向右滑动查看
④ 核对报名人信息,点击“提交订单”并支付订单。
向右滑动查看
咨询电话
报名技术咨询电话:
021-54231269
(9:30-11:00/13:30-16:00,节假日除外)
崇明区分校咨询电话如下表:
场馆名称 | 咨询方式 |
崇明区文化馆 | 袁老师59611040-3016 |
结业证书
进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栏“市民夜校”,点击我的→证书,下载结业证书。
PART.02
课程介绍
崇明区文化馆分校
分校
崇明区文化馆分校 | 成人形体礼仪 水彩画 瑜伽 尤克里里(线上) 插花艺术(线上) 居家减肥瘦身课(线上) |
教学点
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彩铅绘画 个人形象美妆班 现代瑜伽 古典舞 素描基础 茶艺 油画 |
中兴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吉他(线上) |
建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中国传统建筑模型 设计与制作(线上) 书法 |
竖新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崇明非遗线带编织 系列课程(线上) 崇明土布手缝小包系列课程 |
港西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软笔书法(线上) 烘焙制作(线上) |
新河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瑜伽 国画(线上) |
庙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手鼓打击乐(线上) |
新海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茶艺(线上) |
新村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专业配音辅导(线上) |
东平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萨克斯(线上) |
堡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非遗香囊制作 非洲鼓学习 口风琴(线上) |
绿华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茶艺(线上) |
港沿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快板培训 电吉他(线上) |
三星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爆汗舞蹈课(线上) |
横沙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古琴 肚皮舞 |
陈家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瑜伽 |
城桥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土布包制作课程 陈氏太极(线上) |
上海崇明宇程教育培训学校教学点(长兴岛) | 古典舞 24式太极拳 |
向化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学点 | 硬笔书法(线上) |
没水了。从早上开始,打开住院部唯一的水龙头里,水流断断续续,后来就彻底停了,只剩下水珠挂在口子上摇摇欲坠。停水的时候,梁仙英正在病房里用筷子搅拌着面粉和玉米粉,这将是她和老伴的晚餐,正准备往面粉里加水时,却停了水。梁仙英习以为常地走到门口,从大大小小的锅碗瓢盆中挑取了一个,摆在水龙头下面。“别看水珠一滴一滴的,半天时间也能滴出几大盆水来。”她说。
梁仙英是陪老伴房坑儿住在这里的。今年3月初,83岁的房坑儿因为尘肺病而感到胸闷气急,在这里一住就是半年。
这里是位于武义的杨家医院,始建于1962年,曾是中国最大萤石矿企——东风萤石公司的职工医院。如今,这家公司的最后一批尘肺病人选择在这里生活。
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制定《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多项举措剑指尘肺病诊断难、保障难、落实难等突出问题,并提出,到2020年底,尘肺病防治目标要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本报曾于7月31日刊登《活在“尘”世里》,关注了章友法等一批温岭市新河镇的尘肺病患者。1个多月时间,章友法身边又有4名尘肺病患者去世了。
这一次,记者走进杨家医院,记录这仿佛被时光遗忘的一隅。
医院的X光机40岁了
循着满是砂石的山路往上走,两边树木野蛮生长,不见修剪的痕迹。杨家医院坐落在半山腰的位置,如果不是门口两块灰白色牌匾,过路人或许会以为这里是一座废弃厂房。
这也是一家没有门诊的医院。放射科算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了,登记处被“米”字形的胶布贴着,中间那一横条胶布耷拉了下来。这里有一台进口X光机,已经快40岁了,由于无数体检者的胸口与仪器铝板发生摩擦,在铝板上形成两瓣白色的环状印记,像是被时间熨烫过一样。机器太过老旧,上一次出现问题时,医院只能从北京找来维修师傅,“缝缝补补”继续用。
手术室所在的大楼已经被疯长的野生树木遮挡,仅能看见几扇斑驳的窗户。不过,沿着狭窄的台阶往上走,拨开遮挡视线的枝叶,一个宽阔的大院出现在眼前,景象豁然开朗之时,生活气息也变得浓郁了起来。
徐金土正坐在院子中央,他刚吸完氧气,和几个病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老伴李友香就坐在他边上,时不时关切地拍拍他的后背,然后又转过身子继续择菜。
杨家医院设有食堂,但病人一般都不会选择在食堂吃饭。山脚下就有菜场,李友香常常和几个病友家属一起,下山买些新鲜蔬菜回来,然后在低矮的伙房里烧些家常菜。
医院的伙食清淡,生活设施也不完善。由于山势高水压小,杨家医院时常断水。病房里没有厕所,医院走出去约几十米才有一个公共卫生间,许多病人只能自备痰盂。没有空调的闷热天气里,房坑儿常常摇着扇子躲在房檐下,但还是满头密密的汗珠。
这里曾经“一床难求”
这不是房坑儿第一次住进杨家医院了。
1993年前后,房坑儿就因为尘肺病来这里住院。那会儿,杨家医院的名字还是东风萤石公司职工医院,专门收治公司内的尘肺病职工。
包括房坑儿在内的这群尘肺病职工,大多是在1958年至1965年间开采萤石矿时得了尘肺病。在当时“大干快上”的环境下,东风萤石公司的矿区采用干式作业,矿井内既没有机械通风,又没有降尘措施,空气内粉尘含量极高。当时几乎没人意识到,萤石这种漂亮的石头最终会给工人们带来尘肺病这样的痛苦。
上世纪80年代,东风萤石公司的经营状况达到顶峰,成为中国最大的萤石生产经营企业。那时,医院拥有150多张床位,120多名工作人员。许多病人慕名而来,甚至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盛况”。
“我们医院用的X光机是从日本进口的,当时本地的人民医院都还没有。那是我们最辉煌的时候。”杨家医院院长傅江华讲起当年的场景,眼中流淌过一丝骄傲。
变故来得太快。2000年东风萤石公司宣告破产,杨家医院改制为民营。考虑到遗留的病人以及医疗的需要,武义县政府接收了杨家医院的房产,在运营模式上,医院也由公司拨款变为了自负盈亏,几乎所有收入都来源于医保支付。医院内的各种花销以及不断减少的病人,使得这里的经营举步维艰。曾经的综合性医院,也变为以治疗尘肺病为主的专科医院。
傅江华(中)和同事们交流
“病人数到达了临界点,每次多一个病人,我们就能多撑一段时间。如果病人的数目持续减少,医院的运营将难以为继。”傅江华叹道,如今杨家医院只剩下30多名病患,绝大部分病人的年纪都在80岁以上。因为收入不足,医院无法更新基础设施和升级医疗设备,而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便无法吸引更多病人前来就医,医院就这样陷入了“死循环”。
要消除尘肺病,预防是根本
在徐金土、房坑儿等人看来,杨家医院条件虽然艰苦,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大伙儿退休前是工友,退休后病房又紧挨着,互相有个照应。就在这天上午,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带着大包小包硬要住进医院,家人如何劝都不管用。
“没空调没厕所,待在这儿是受苦。”老人的子女逛了一圈,最终撒了个谎,和父亲说“医院已经没有空床位”。一个眼神,傅江华也明白了。最终,老人悻悻地离开了杨家医院。
傅江华说,要消除尘肺病,最根本的是做好预防措施。以还留在医院的尘肺病患为例,大多数人的病根都是1965年之前在矿区采萤石落下的。
面对工人大面积患尘肺病的现象,东风萤石公司于1962年通过推行水式风钻湿式作业和建立通风系统,于1966年基本建成综合防尘措施,在建成相应的防尘措施后的30余年里,矿区内的粉尘浓度全部达到卫生标准,此后未出现新发尘肺病例。
夜幕沉沉降临,萤火虫四下翻飞,像散落在此处的星光。也许过不了几年,杨家医院会和曾经风光一时的东风萤石公司一样,被时光彻底遗忘,但尘肺病过往史却将牢牢印刻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