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刷到一则很火的视频——“东北媳妇”吉娜飙10级东北话名场面:
《妻子的浪漫旅行》节目里,吉娜骑车被追,吓得狂飙东北话:“哎呀妈呀,谁呀在后面追呢,给我吓得!”
网友笑喷,纷纷表示:“挺好一小仙女,非给教成了东北虎!”
吉娜德韩混血,会德语、英语、韩语、法语多门语言,却唯独抵抗不住东北话的魅力!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东北话虽魔性,但要竞选我大中国方言界的“C位“,还是会遇到超多实力派对手的!
不信,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令人笑到头掉的方言!
经典影视剧“方言梗”盘点,你不笑算我输!
NO.1:河南话
大热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中有个片段:天界征兵,凤凰听不懂各地士兵的方言,锦觅帮他翻译。
这时来了个河南士兵,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凤凰频频皱眉:“听不懂。知会一声,以后六届官话也算在考核范围之内。”
锦觅却跟那士兵唠上了:“你这个人弄啥嘞,吐沫星子都喷到我脸上了。“
河南士兵:“老乡!竟然见到老乡了!”
这时弹幕飘过来一句:“怪不得烧香求神拜佛没鸟用,感情神仙听不懂凡人的方言。”
笑死个人,但想想也真是好有道理呢!
NO.2:东北话+台湾话
超火穿越网剧《哦我的皇帝陛下》有个名场面:有刺客行刺皇帝,女主来帮忙,死死抱住刺客大腿:
“大哥,我都跟你说了我们是自己人哪,我膝盖都磕秃噜皮了,手也受伤了。”
随即东北话无缝切换台湾话:“为什么还要这样呢?真是超奇怪耶!”
就这么一句话,女主赵露思成功出圈!可见方言的魅力,真是不容小觑啊。
NO.3:四川话
获奖无数的电影《让子弹飞》,原小说故事发生在四川,地域特色词汇很多,所以演员们必须会说川话!
陈坤、廖凡、冯小刚、葛优……都学了,贡献了超多名场面。
比如葛优那句:“步子(zhi)跨大了,容易扯(che)着蛋。”
冯小刚那句令人深刻的“大风起兮云飞扬”,还是特意让老婆徐帆教的呢!
至于周润发,更表示学四川话学“疯了”,实在记不下来,才用了配音。
本来《让子弹飞》只上了普通话版本的,谁知四川话版更有味道、更受欢迎,后来才全国上映了!
NO.4:陕西话+山东话+天津话+广东话
说到汇聚各地方言的经典大热剧,必数童年回忆《武林外传》呐!
还记得佟湘玉那段经典语录吗?地地道道的陕西话:
“额错咧,额一开始就错咧,额一开始就不应该嫁过来,额如果不嫁过来,额滴夫君就不死……”
邢捕头说的是山东话,比如:“亲娘咧!影响仕途啊。”
燕小六说的则是天津话:“帮我照顾好我七舅姥爷……”
还有个特别逗的,郭芙蓉师兄追风,一口广普:
“狗养狗养(久仰久仰)!狗(九)师妹!”当时真是看一次笑一次。
在影视剧中加入方言梗,不仅让作品更具特色,还多了一分喜感和代入感,气氛杠杠滴!
观众看得开心,作品自然也更容易出彩出圈啦!
综艺里的“方言梗”名场面,个个令人笑到头掉!
温馨提示:前方持续高能,请勿喷水喷饭——
NO.1:北京话(儿化音)
《金星秀》里,金星讲过这么个段子,关于南方朋友说“儿化音”的:
回到宿舍,见室友对着电脑发愁,便问:“你拿着电脑干嘛呢?”
室友答:“我在下载(崽)儿呢!”
哈哈哈哈,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令人心动的offer》综艺里,蓝盈莹表示,18岁才知道自己叫蓝盈莹(yingying)。
从小自我介绍都说:“大家好,我叫蓝盈莹(yinyin)。”
更令她难过的还在后头,那就是儿化音,矫枉过正,学到崩溃:“老板儿,来一碗儿方便儿面儿。”
全场笑喷,何炅还“贴心”补了一句:我听过有个南方演员乱加儿化音,结果被导演打了:“导演儿……”
NO.2:四川话
据何老师说,谢娜十几岁去参加考试的时候,上来自我介绍:“老师好,我叫谢辣(娜)。”
《快乐大本营》有一段娜姐至今无法抹去的黑历史:“大家好,我是一个美女,火锅美女!”
笑cry!黑历史的同时,这也是她好多年的经典了。
NO.3:台湾话+山东话
《王牌对王牌》综艺里,贾玲和言承旭重现《流星花园》经典场面。
言承旭一口台湾话:“我从白天等到晚上,很冷你知不知道哎!”
贾玲纠结半天:“那我请你,哈(喝)啤酒?”
那一口浓重的牡蛎味,言承旭当场破功,网友直呼:贾玲太有梗了,笑到我屏幕碎裂!”
NO.4:重庆话
《我们的歌》节目现场,肖战挑战用重庆话念歌词让大家猜:
“我都是爱音游,莫喊我停下来;我都是爱唱锅,福息打着节拍……
我们已经来到,怼滴时间,怼滴位置,为啥子表做怼滴四。”
你能猜到这是张惠妹那首大热歌曲《火》吗?
嘉宾李克勤、任贤齐一头雾水,弹幕人才却淡定表示:
“不如一同唱起那首:‘为撒子,为撒子,为撒子分搜总在下雨天!’”
综艺里玩“方言梗”,可以说稳赚不赔啊!
不仅让观众感觉亲切有趣,就连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大明星们,也瞬间接地气儿了呢!
学一门方言很难?莫担心,看过来!
一直觉得南北方言学起来根本不是事儿,直到看到著名主持人何老师的10级嘴瓢现场——
《向往的生活》综艺里,大家一起念绕口令:“门外有四匹伊犁马,你爱拉哪俩拉哪俩。”
黄磊、海清、任重都轻轻松松通关,只有何老师全程嘴瓢——
“门外有四匹伊犁马,你爱拉la俩拉la俩。”“爱拉哪俩na哪nia……”念得何老师怀疑人生!
的确,对于nl不分的南方人来说,着实有些难了。
但要学好方言,其实都不是事儿!不信你看新闻:意大利留学生毕业典礼上飙重庆话——
“时光飞逝,我在这里已经待了6年了,成了地地道道的重庆崽儿……”
一开口笑翻全场,网友纷纷表示:“不错不错,巴适滴很,火锅没白吃!”
贴心搜罗了微博热门的“方言速成集锦冷知识”,来瞅瞅有你家乡的方言不?
01 用普通话念“1893”,你就学会了山东话的“一把旧伞”;用普通话念“一把旧伞”,你就学会了河南话的“1893”;
02 把所有话用倒装句来说,你就学会了山东话;
< class="pgc-img">>03 用普通话说“刘北席”,那你就学会了粤语的“抠鼻屎”;
04 把冯绍峰和倪妮的名字倒过来念,你就学会了它们的河南话发音;
05 用普通话说“李克勤”,就学会了长沙话的“你去找”。
06 把“什么”换成“嘛(4声)”,你就学会了天津话;
07 用普通话说“62”,你就学会了用杭州话骂人;说“斑马”,就学会了用武汉话骂人;
08 用广东话说“苹果”,那你就学会了重庆话的“屁股”;用重庆话说“流氓”,那你就学会了广东话的“六毛”;
< class="pgc-img">>09 用广东话说“各个国家都有各个国家的国歌”,那你就学会了母鸡叫;
10 学会了英语的sky,你就学会了温州话“死回家去!”
说到温州话,必须多提一嘴。据说上世纪跟越南打仗,通讯主要靠步话机,那就有个问题——容易被窃听!
怎么办呢?有位指挥员灵机一动,想起他手下有几个温州兵,整天说些让人听不懂的方言。
当即下令:把步话员全换成温州兵!
一招制敌!敌方还没搞明白是哪里的方言,就稀里糊涂吃了败仗!
哈哈哈,我们大中国的方言还真是精彩啊,是不是感觉有趣(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如果说,家是你走得再远也一定要回来的地方,那么乡音,就是无论你走多远,都早已融化在血脉里的“根”。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综艺、歌曲cue到各种各样的方言,其实是一件特别好的事儿。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因方言遮遮掩掩,这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
越来越多的人有意地去宣扬方言文化,这留下的是民族的记忆。
总之,保护好方言,就是保护好祖国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魅力;保护好文化,就是保护好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自己啊!
(还在等什么?快来晒一晒你家乡的方言吧!)
. END .
【文| 三尺晴 】
【编辑| 柳叶叨叨】
【排版 | 毛毛雨】
者:民俗四川
成都是美食之都,川菜享誉海内外。四川人嗜好美食与嗜好语言一样出名。美食与方言结合,便生出许多麻辣鲜香的方言词语来。
烹饪与方言
四川人好吃,美其名曰“人人都是美食家”,俗话称男人好吃为“好吃狗儿”、“好吃嘴儿”;女人好吃称“吃香香”、“香香嘴儿”;小孩好吃成为“怂嘴狗儿”、“守嘴狗儿”,还有说小孩守到父母炒菜的锅边迫不及待地想吃,称为“搊灶头”,搊,音抽,是往上掀的意思,大有想吃,要把灶头掀跨之势。形容某人有企图,则说“不想吃锅巴饭,为啥还围倒锅边转?!”
从美食及其烹饪也演化出一些颇形象生动地词汇。海外的沙拉,国人的凉菜,在四川称为凉拌菜。凉拌,是“夫妻肺片”、“凉粉儿”、“蒜泥白肉”、“麻辣兔丁儿”等凉菜的烹饪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怎么办?凉办(拌)!”其意思是对于不好处理得事情暂时搁置,等以后再说,义同所谓“冷处理”。
烹饪中,有些食材要先用水“发”,即用水泡胀后才能炒或烧,如笋干、木耳、香菇、墨鱼、海参等。用水泡,称“发”,犹如做馒头发面一样。这一发必定要“发胀”,于是在民间产生一个词汇:发胀。比如:“你再捣乱,我就要跟你发胀哦!” 意思就是要骂你,如果是小孩还有挨打的危险。此外,还有一形象的俗语,即“一瓢羮儿,发一钵钵”,讽刺水分太重,也有尽量发挥之意,褒贬兼具。
川菜中最出名、最大众化的一道菜是回锅肉。回锅肉是将坐墩儿肉或五花肉煮到7-8成熟,冷后切成片,然后加佐料炒熟,称之为回锅。于是,在四川有事情没有做好,要重做,就称为“回锅”,或者叫“吃回锅肉”。文革后人才断代,为了快速出人才,教育部决定将文革中“毕业”的68、69、70届学生召回大学进修,完成文革中未完成的学业,称之为“回笼”,在四川则称之为“回锅”,或“吃回锅肉”。这些人在文革中耽误了学业,分到基层“凉办”多年,如今回校“回锅”,就成了抢手的“回锅肉”了!
又如“煎二面黄”,本指煎豆腐等两面都要煎黄,转喻两面受敌,前后受挫。
笋子炒(煎)肉,本是一道好川菜,却喻挨打,特别用于小孩。如:还不听话,你想吃笋子炒肉嗦?!
< class="pgc-img">>饮食文化与俗语方言
民以食为天,与饮食有关的四川方言词语很多,如:
汤圆儿,是人人喜爱的甜食。歇后语有: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对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则说:“不要乱想汤圆吃!”
流汤滴水,本是指小孩吃饭不好的行为,转喻做事拖沓。
粉蒸肉,四川人称醡肉,可用猪肉、排骨、牛肉等做。但是用牛皮做醡肉,吃起来就咬不动,又无味道。从而对哪种讲话罗嗦,重复过多,讲话不得要领,喻之为:翻过去牛皮醡,翻过来醡牛皮。
吃鸡、鱼要新鲜才行,厨师行话曰:鱼要吃得跳,鸡要吃得叫!够夸张的。
吃肉,如今不算一回事,以前确很难得。关于吃肉有多种说:打牙祭、吃嘎嘎、吃油大、拈闪闪、吃嘎儿等。
有一句四川俗语,叫“吃宽面”,其意思是很舒服、很满意,往往有讥讽意味。不知是什么典故,据笔者分析,宽,有两种意思:一是面条做得宽,如现在所谓的“铺盖面”。二是汤多一点,在饭馆、面馆常听人说:“汤宽一点哈。” 或许是汤多一点吃起来舒服?!
另一与吃面相关的词语是“吃挂面”,干面条称为挂面,因为要挂起来晒干。但有一种情况用这词令人毛骨悚然:把“上吊”称为“吃挂面”!
麻辣烫,是四川对小火锅的称呼,但很有特色。吃火锅吃得烫,吃豆花儿也要吃得烫。由此引出一个颇有特色的字,将事情难办,说成“这事有点烫手”;棘手也说成“烫手”;你的生意烫,说你的事情难办。麻,本指味觉,却转义欺骗。如说:“你不是麻人的吧?!”更有“二两花椒漤半斤肉——麻嘎嘎”的歇后语,与“麻广广”义同,其意思是:你以为我是傻瓜,拿这种话来欺骗我?!
在此,不得不讲一下四川人所谓的“吃酒”了。四川话很讲究用词,“酒”字的含义,要在不同情景下才能确定其意义。比如“喝酒”与“吃酒”两者的意义就截然不同:“喝酒”的酒,是一般意义的酒,指白酒、红酒、啤酒等。就是液体饮料,饮用时必然是“喝”,而不是“吃”。
那么,“吃酒”是什么意思呢?“吃酒”的酒一般指酒宴、酒席。比如有人说:“我大舅今年进九十,这生酒是一定要去吃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蜀中习俗,男人“做生”(即庆生日宴席)做九不做十。比如这里说的“进九十”,就是89岁生日。这里的“酒”就是“酒席”的意思。因此,四川人称生日酒席为“生酒”,结婚宴席称为“喜酒”,婴儿满月宴席称为“满月酒”,丧宴称为“丧酒”等等。所以“吃酒”是参加酒宴,是吃而不是喝。
无论是四川城市或乡间,无论什么规格的酒宴,一般不限有多少碗或盘菜。但民间有说吃酒席是吃“九大碗”的,实则“酒大碗”。川菜讲究搭配,正规的川菜宴席,冷盘、热菜、麻辣、甜食、烫菜,三蒸九扣,都要搭配恰当,而且分批上,分批撤。无论什么规格的酒席,上菜不低于九个,但绝不能是十个。因为四川话“十”、“石”同音;十碗音同石碗,只有猪狗才吃石碗;一般酒宴都不会是八个菜,因为给叫花子开席才是八个菜。
< class="pgc-img">>美食对联的蜀香味
关于美食的对联不少,给美食增添不少文化底蕴。在美食对联中用蜀语谐音作对,更让其意趣盎然。如成都一家小小的面馆,其楹联却意味深长:
生面熟面天天见面,
红味白味碗碗对味。
此联看似通俗,却因谐音而成名对。其中‘面’字,既指面孔之面,也指面条之面;‘味’字既指味道,又寓胃口,让人看后食欲顿生,不得不去品赏一下。
四川火锅红火,火锅店的对联也五花八门,在火锅对联中使用谐音,一语双关,便增添不少情趣:
盆地煮山珍,三昧祝融不上火;
桌间调美味,四川共工少花钱。
此对中祝融对共工,引经据典,让其从俗变雅;而三味祝融,则暗示多味融合;四川共工,又转意为大众。大众少花钱能享用不上火而味道鲜美的火锅,让人对此火锅侧目。如果上面对联隐藏三味真火,下面的对联则将之直接道出,仍含隐喻: 将三味真火与上联的一溪活水相对,也成谐趣:
撷巴蜀山珍,共沸一溪活水;
迎神州布衣,同旺三昧真火。
成都市华兴街被称为最出名的苍蝇馆子聚集地,笔者称之为最不靠谱的美食街。在这条街产生一个不可思议的名词:苍蝇馆子。外地人一听到这名字一定会望而却步,然而成都人却趋之若鹜。因为这些馆子很小,犹如苍蝇一般聚集在那条街;那里的川菜绝对是正宗的大众川菜,价廉物美,只有成都人最清楚。绝不是苍蝇满天飞的脏馆子。
在这条美食街上,有一个著名的川菜馆鹤立群鸡,它就是盘飧市。这是成都非常有名的以腌卤食品著称的餐厅,是成都餐厅的老字号。现在大多数人称盘飧市为“盘餐市”,其实是误传。“飧”,意为晚上吃的食物,也可指熟食、下酒菜,读音为sun(一声)。盘飱市门口有一对子很绝,可以说它道出川菜大众化之源:
百菜还是白菜好,
诸肉要数猪肉香。
四川方言中的“吃”
吃,四川话发音为 cì,川中有的地方发音chī,也有发音 qī,如汉字‘欺’的发音;川北有的地方发音qīa, 如汉字‘洽’的发音;川西有的地方发音为cē,与‘策’发音相近;旧时四川的“上五县”彭县、郫县、崇宁(今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灌县(今都江堰市)及彭县(今彭州市)的人,无论生活在场镇,还是乡村,都使用特殊的“卷舌音”,发音cher,而且“十、石、室、食、吃”这些古代入声字都如此,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近乎“儿化”。
吃与方言结合,产生出许多四川特色词汇,现选录于下:
【吃茶】cì cà,即喝茶;也有调停、断公道之意。
【吃香】cì xiāng 吃得开,得宠。如:“他圆滑得很,在文革前吃香,文革中吃香,文革后还是吃香!”
【吃香香】cì xiāngxiāng, 指吃零食、小吃,特指女人和小孩。
【吃佛喜】cì fǜ xí,本指在丧事、佛事上吃不要钱的东西,转喻趁喜庆捡便宜。
【吃安胎】cì ngān tāi,干轻松活,泛指享受照顾。
【吃魌头】cì qī tòu,占便宜。“魌头”本指古人出丧时在前面开路的鬼,即用纸扎的大鬼‘方相’,后指用米面做的鬼头模样的东西洒于地,供人捡的食物,传说捡来吃了能避邪。所以吃魌头,又叫捡魌头。谚语如:吃的魌头饭,屙的沾光屎。
【吃不梭】cìbùsō, 吃不消。如:原来以为轻巧,哪个晓得干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吃不梭了。
【吃裹搅】cì gó jiáo,“裹搅”和“巴片”义同,语源于:旧时成都人在街头吃盆装零卖肺片,常常既裹且搅,或饱裹相料(作料),或筷子顺势夹带巴附的肉片,引得旁人笑其“吃裹搅,吃巴片”,以后用以表示趁机占便宜,如同“吃魌头”。
【吃挂面】 挂面,指面条。也指上吊自杀。
【吃素的】 喻没啥本事,常用“我不是吃素的”,表自己很有能耐。
【吃巴片儿】cì bā pièr 义同吃裹搅,解释见吃裹搅条。
【吃混糖锅盔】cì hǔn tàng gō kūi 义同吃裹搅,即表示趁机占便宜,也有趁火打劫之意。
【吃梗笼心肺】cì gén lòng xīn fěi,独占,吃独食之意。如:“大家都该有份,你想吃梗笼心肺嗦?”
【吃莫合】cì mó hǒ,义同吃魌头,含白吃之意。
【吃铲铲】cì cuán cuán,铲铲:炒菜用的锅铲。本指过了用餐时间,锅里没有东西可吃的,谓之‘吃铲铲’。转喻没有东西可吃,如:客人都散了你才来,你来吃铲铲!
还有很多与吃有关的谚语、歇后语:
吃饭垒尖尖,做活路梭边边 谚语 指吃得多,做得少。垒lúi,堆。
吃饭打洞洞,做活路梭空空 谚语,义与上同。空空kǒngkōng,梭空空,钻空子不干活。
吃家饭,屙野屎 谚语 指管闲事。类似的有:吃曹家饭,管刘家事。
吃得亏,打得堆 谚语 喻能吃亏才能交到朋友。类似的还有:吃得亏,坐一堆;吃不得亏,钻不拢堆。
吃得多,屙得多,连累沟子受奔波 谚语,吃多了对肠胃不好,会拉肚子。沟子:屁股的俗称。
吃饭不离盐,出门不离钱 谚语,无须解释。
吃饭要人板嘴,走路要人抬腿 谚语,比喻啥事都不能做,啥都要人侍候。
吃包子不如吃面,投亲不如歇店 谚语。歇店:住旅馆。
吃不吃,盯旺实 谚语,指要抓住重点或分量大的。旺实wǎngsì:分量大.
吃的盒盒米,烧的把把柴 谚语,喻家境困难。把把柴:茅草或庄稼秸秆捆成小捆,称之为‘把把’,作燃料。
吃得脏,要生疮 谚语,也有说“吃得脏,不生疮”的。
吃的是菜根根,绷有钱装粮绅 谚语,指明明很穷,却装阔。绷:硬充。
吃好穿好,不如夫妻活到老 谚语,夫妻和睦长寿最重要。
吃核桃分间间,吃橘子分瓣瓣 谚语,做任何事都有它的规律。间间,间隔之意。
吃酒不吃菜,各人心头爱 谚语,喻各人有人的习惯,不能强求一致。
吃亏不算瓜,让人不算痴 谚语,为人要能吃的亏、让得人。瓜:傻。
吃两个钱的酒,装三个钱的疯 或 吃五钱酒装半斤疯 谚语,指装疯过度。
吃了就睡,油才巴背 谚语,吃了饭就睡,容易长胖。
吃了婆婆的饭,要长给婆婆看 谚语,如拿人钱财,为人消灾。
吃了省钱的瓜,要害绞肠痧 谚语,不要贪图便宜。
吃米带点糠,保你体子壮 谚语,不要吃精制米,粗米更利于健康。
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 谚语,凡事要因势利导。
吃屎的苍蝇—— 嘴臭 歇后语。
吃稀饭不要筷子——活宝 歇后语,谐音喝饱。活宝:常让人发笑、取乐,自己还很得意的人。
吃稀饭泡米汤——亲上加亲 歇后语:清谐音亲。四川话亲、清同音。
吃玉麦粑粑打呵嗐——开口就是黄的 歇后语,玉麦:玉米;呵嗐:呵欠;黄:外行,啥都不懂。类似的谚语有:假绷(充)内行,牙齿焦黄;嘲笑农民吃玉米、红苕,不刷牙,牙齿呈黄色。
声明:本文由作者“民俗四川”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川#
< class="pgc-img">>人辛弃疾说:“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是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太多了。我们不必太在意,独自彷徨忧伤,应该走出去寻找快乐。
眼下,寒凝大地,一派萧瑟,有些地方大雪飘飘,银装素裹,这样的日子里,什么是快事美事呢?当然是呼朋唤友,围炉吃火锅。
火锅古称“古董羹”,很形象,因食材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热滚滚的,咕嘟咕嘟响。
其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古代祭祀,记述我国古代史实、传闻的《韩诗外传》称“击钟列鼎”而食,指的是古代祭祀或庆典时,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钟煮熟分食,这大概是火锅的萌芽。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在其名作《三都赋》之《蜀都赋》中,描述了成都豪富们宴饮的场景,“金罍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就是“火锅”的雏形。
唐朝时期,火锅器皿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写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生动描写了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唐代还流行着一种“菊花火锅”,这种火锅是在火锅中放上几朵菊花,为火锅增色添香加味,相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在唐代颇受文人雅士追捧。
到了宋代,火锅已渐成民间流行的饮食方式。南宋有个叫林洪的词人,自称为历史上那个“不娶不仕,梅妻鹤子”林逋林和靖的后人,林洪撰写的美食著作《山家清供》比他的诗词有名多了。在这部烹饪书里,他记录了类似吃火锅的经历。
林洪游武夷六曲访隐士止止师时,遇到了大雪天,抓到了一只野兔,无奈没有厨师处理。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这个叫止止师的隐士曰:“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
简言之,就是将兔肉切了薄片,稍加腌制,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架上汤锅“涮”,然后夹来蘸着料酒、酱椒等调料吃,俨然即是我们现在的“涮兔肉”火锅嘛!
林洪觉得这种涮熟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悠哉乐哉,岂不快哉!联想到“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雪景,故而为这种吃法取了个很文艺范的名字——“拨霞供”。这就是宋朝人的风雅,吃个火锅也得吃出风流,还起了“拨霞供”如此美妙的名字,这道菜流传至今。
宋代还有个诗人陈藻,终生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深秋的时候,他去访问老朋友,人家用新酿制的美酒与火锅款待他,陈藻写诗赞曰:
白秫新收酿得红,洗锅吹火煮油葱。
莫嫌倾出清和浊,胜是尝来辣且浓。
这新酿造的高粱酒红殷殷的,透着清冽芳香,更美的是一锅红艳火辣的小火锅,不用分辩清浊之色,最美的莫过于这种热切切、火辣辣的氛围。
火锅自金元时期流传到蒙古一带,“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用来煮牛羊肉,涮羊肉相传源自于蒙古军队,用的是炭火铜锅,清汤汤底,传统的蘸料是麻酱。火锅流行到广东,粤人把吃火锅叫“打边炉”,游历甚广的元代诗人吕诚有诗云:
炎方物色异东吴,桂蠹椰浆代酪奴。
十月煖寒开小阁,张灯团坐打边炉。
——《来鹤亭集》
这是粤人吃火锅的情景。
明代时火锅传至宫廷,更为王公大臣乃至皇上所钟爱。一次,在皇帝的御宴上,明孝宗朱祐樘以火锅为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应对,大臣们一时面面相觑,无人对出。明代文学家杨慎少小聪慧,其时随父杨廷和赴宴,小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
火锅在明清时期进入兴盛期,至清代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成为其宫廷御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8月16日至9月16日一月内,皇室就吃了23种火锅,合起来有66次;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一天内,办了530桌宫廷火锅;五十四年一年内,大约吃了两百多顿火锅——乾隆皇帝可谓超级、豪气的资深火锅爱好者哟!
清代进士严辰吟善于吟句对联,他为火锅撰联甚多,“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这是表达对火锅的无限热爱与向往;“熊熊烈火烧出天下美味,滚滚沸水煮尽人间佳肴。”这又道出了火锅的真谛;“各取腹所需,各吃口所长。”这是吃火锅者最典型的神态。
热气腾腾的暖锅放在桌子正中央,更显出那种欢乐、融洽、热切的气氛,白汤、红汤之中翻卷着各色美味,牛羊杂碎,鸡鱼山珍,豆腐蔬菜,荤素搭配,正应了反映清代中期北京习俗的诗集《日下新讴》,其中的那句诗:“客至干花对半斤,火锅一品备肥荤。”
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与重庆火锅还有一段趣话。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一批文化名人也云集于此。一日,剧作家于伶37岁生日,郭沫若、夏衍等请于伶吃火锅。于伶初到重庆,不懂当地的风俗,问:“火锅怎么能吃?”郭沫若笑道:“火锅者,风味小吃也,并非叫你去吃炭火烧红的铁锅。”于伶仍不解,郭沫若说:“给你编个歌儿,你就懂了!”
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
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
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
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
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
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
于伶听罢,连声称赞:“妙哉,妙哉!原来火锅是别有风味的烫吃法,对了,叫做‘涮’......”
火锅是我们的国粹,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喜爱火锅者为众。说起火锅的品种类别,即便是美食大咖、高级厨师也细数不清。你看,鲜嫩香辣的重庆毛肚火锅、麻辣醇香的四川麻辣火锅、鲜美养颜的广东海鲜打边炉、食而不腻的广东钙骨打边炉、清香怡人的江浙菊花暖锅、风味独特的北京羊肉涮锅,还有什么湘西狗肉火锅、苏州传统碳锅、上海什锦暖锅、杭州三鲜暖锅、云南滇味火锅、湖北野味火锅、东北小肥羊火锅......可谓五花八门,争奇斗香。
最典型的要数重庆火锅。相比而言,它算是中华火锅家族的“新贵”,最早也就是起源于“麻辣”口味兴起的三四百年前,到民国中早期才真正登堂入室。权威说法,重庆火锅源自码头工人的“穷人乐”。而今,再不是“穷人乐”了,早已登上各种大雅之堂。可那份浓浓的酣畅、厚厚的淋漓,配套着清脆爽利的方言,还是让人吃着吃着,脑海里就“自动播放”川江号子;每每品尝大都要会出一身大汗,似在向神秘、草莽、醇厚的往昔致敬。有诗赞曰:
错落山城夜举觞,齐齐名店火锅香。
侍儿添盏诗仙酒,幺妹擎盘麻辣汤。
一腹嘉陵江滚滚,千枝斑竹泪行行。
欲将块垒都浇尽,浓雾轻魂醉梦长。
辣子红油炖排骨,清汤辅料闷山珍。
素食最忆宽竹笋,荤菜犹馋老肉筋。
迎面辛香方入口,绕舌百味欲侵心。
谁斟冰水穿肠过?耳畔忽闻仙乐音。
“岁岁涮羊,今又涮羊,家家火锅分外香。一人一碗香调料,酒要干光,肉要干光,下了杂面再加汤。”不妨放下来、慢下来,邀约三五好友,邀约一场漫天大雪,“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走,伙计,咱涮火锅、赏雪轰饮去!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