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62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暴跌76.35%!
茶餐厅也遭遇闭店潮
最近,太兴集团发布了2024年中期财报,大幅下跌的净利润引起了无数消费者关注,更揭开了茶餐厅的繁荣“假面”。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太兴集团营收同比增长2.82%至16.13亿港元,净利润为1072.00万港元,同比下跌了76.35%。
其中,太兴餐厅、敏华冰室和茶木的收入均略有增加,分别同比增长了4.04%、0.87%和10.52%。但在内地市场,“关店”仍是太兴餐厅的关键词。
2019年年底,太兴餐厅在内地合计有58家门店。但随着今年3月份广州的最后一家太兴餐厅关闭,目前其在内地市场仅剩6家门店。
事实上,不只是太兴集团,曾经风光无限的茶餐厅们,也纷纷“跌落神坛”,逐渐式微。
6月底,我国港式餐饮连锁品牌翠华集团公布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的全年业绩。财报显示,2023财年,其在大湾区关闭了7间合约到期的门店,内地餐厅净减少3家,香港门店净减少5家。
2021年9月,被誉为“香港金牌茶餐厅”的“肥韬”在广州江南西开出了广州首店,以平易近人的现烤3元菠萝包俘获了不少消费者的欢心。然而,今年7月底,这家茶餐厅却贴出海报,上书其“即将结业”,并提供了储值退款的途径。
无独有偶,8月15日,中国香港人气茶餐厅“红茶冰室”观塘分店正式结束营业。《星岛环球》报道显示,闭店前夕有近百名食客排队等候入座,不少顾客都表示十分可惜。
在企查查,以“茶餐厅”为关键词进行查询,符合“餐饮”国标大类条件的,共有40255条相关结果;其中,登记状态异常(注销、吊销)的有2.3万+条,占比约57%。可见,茶餐厅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茶餐厅的“光辉岁月”
20多年前,茶餐厅走进内地,在餐饮界掀起了一阵港风。
最初,茶餐厅诞生于二战结束时期,当时中国香港的餐饮人,将消费者对廉价西餐的需求与传统冰室相结合,推出了产品多、出餐快、性价比高的餐饮项目,即茶餐厅。
这种起源于中国香港的快餐食肆,逐渐成为了香港街头的“沙县小吃”,不仅是餐饮场所,更是香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了大陆食客们的欢迎。
随着大陆顾客的消费力水平上升,部分茶餐厅放弃了原本的快餐属性,转型升级成为了中高端餐饮。有媒体报道,在8元就能解决一餐的时代,大陆茶餐厅的人均就达到了80-150元左右。
客单偏高和偏向小众的定位,让茶餐厅长久以来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复古港风”的爆火,算是真正带火了茶餐厅。2015年以来,如文通冰室、敏华冰室等一批港式网红茶餐厅,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在香港,老字号美食华嫂冰室是游客打卡香饽饽。有游客分享其五一前去体验,却“喊800,取号1375,排队超级夸张”,社交媒体上,甚至有不少博主分享排队、扫码小贴士。
内地同样如此,如上文中提到的肥韬,就曾在一年之内开了6加门店,创下3600人的排队记录,翻台率一度超过25.5次;主打简餐的文通冰室,也曾在广州创下一天一店排队760桌的记录。
一时间,各类茶餐厅在北上广深乃至全国大多二三线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就在大家满心期待这条“鲶鱼”将为大陆市场带来何种影响时,港式茶餐厅,却有了“熄火”的兆头。
理论上,茶餐厅装潢独特、餐品丰富、服务高效,不少品牌的坪效、翻台率都极为可观,可社交、能出片也获得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连锁化发展上应有极大优势。
但实际上,无论是太兴、翠华等集团拓店更加谨慎,还是部分餐厅接连闭店,曾经的排队王,如今似乎“光环不再”。茶餐厅,到底怎么了?
香港餐饮,内外夹击
茶餐厅关店,或许仅仅是香港餐饮业的一个“缩影”。
据公开新闻报道,香港餐饮和零售业市场表现较为“惨烈”,关店现象频繁。比如,曾在大埔开业40年的“华辉餐厅”宣布关门歇业,在拍卖行的报章刊登广告,要把餐厅内之前的家居设备通通卖掉;在港开业超60年的“沙田茵餐厅”宣布将于9月底至10月结业,一句“没客人、没生意,更恐怖的是,一周内有2-3天是完全没有生意”,道出了这个老牌的不舍和无奈。
前不久,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主席杨振年接受香港商报访问时表示“今年上半年,香港餐饮业的业绩普遍不佳,这与多重因素有关。首先,香港与内地的通关恢复后,许多港人选择北上消费,这一趋势持续影响本地市场。其次,餐饮企业面临营运成本持续攀升,尤其是在租金和物价方面。
“港人北上”大潮确实对香港本地的餐饮业带来一定的冲击。美团《港人北上消费数据简报》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香港居民在内地城市的生活服务类消费环比2023年第四季度,交易额增长135%,订单量增长157.6%。广州、深圳成为了2024年第一季度港人北上消费最热门的城市,港人在两地的外卖餐饮消费订单量最多的分别是小吃快餐和饮品。
而性价比需求之风已经吹到了香港,正如此前兴起的两餸饭隆重回归,成为当下香港人们的饮食潮流,他们热衷于便宜实惠的性价比餐饮。而面对高昂的房租、食材和人工成本,对大部分定价较高的餐厅来说,或许经营难以维持。潮流集中地“尖沙咀利时商场”,从“一铺难求”变成了现在的“十室九空”,网友感叹“风光不再”,也有人直言“高昂的租金让人却步”。
不仅如此,据香港媒体报道,华润隆地计划斥资约90亿港元,洽购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位于香港尖沙咀河内道的K11 Art Mall。在这里内参君看到了熟悉的品牌身影,喜茶、太二酸菜鱼、湊湊火锅、敏华餐厅、林香柠等。
当然,港珠澳大桥的联通不只有“港人北上”,加上中餐出海热潮,内地餐饮品牌“南下”颇为普遍,许多内地餐饮品牌将香港作为出海第一站,也丰富和增加了香港市场的餐饮业态和融合。
目前,包括有绿茶餐厅(香港首店于8月31日正式营业)、霸王茶姬(待开业)、太二酸菜鱼、农耕记、遇见小面、西塔老太太、四季椰林等在内的多个内地匹配已经陆续到香港开店。
茶餐厅作为香港的餐饮和文化地标,其命脉也与整个香港餐饮、香港文化息息相关。当整个香港餐饮市场整体下滑时,茶餐厅也很难独自繁荣。
深耕内地多年,
茶餐厅的没落有其必然性
恰如前文所说,港式茶餐厅在内地市场铺开,带动了内地茶餐厅文化的流行。
在这期间,从港式茶餐厅、到“新式冰室”的崛起,我们看到了茶餐厅的品牌更迭、模式、产品的焕新升级意识,从九龙冰室、克茗冰室、到文通冰室等品牌登场,内地的茶餐厅又热闹了。
但如果是“新瓶装旧酒”,便只能引领一阵热潮而已。
茶餐厅的没落,一大关键原因是“同质化”:
大部分茶餐厅门店整体装修局限于港式怀旧风,风格大多雷同。曾经,港片风靡国内市场,70后、80后的人们对港式风情有独钟,而批量制造的网红风,消费者显然审美疲劳了。更难带动的是更年轻的流量,因为00后群体并非那一批港风怀旧人。茶餐厅起势于港风,却也落寞于港风。
模式接近、菜品同质化严重。拿过菜单,映入眼帘的便是茶餐厅特有招牌菜:黯然销魂饭、招牌暴富漏奶华、小熊冻柠茶、瀑布猪扒包、叉烧滑滑蛋饭......菜品相差无几。
如果是作为下午茶,尚且是一个合理的用餐场景。倘若作为快餐,整体偏甜腻的口感、人均50以上的定价,对大部分打工人而言没有吸引点。当品牌定位无法拥有更精准的客群,说复购又谈何容易?或者说,轻奢茶餐厅“不是年轻人的菜了”。
诚然,对于真正了解港式茶餐厅顾客来说,他们觉得“千篇一律的港式茶餐厅,口味已经不再正宗了。”其实,除了太兴、翠华等香港茶餐厅品牌,内地其他大部分茶餐厅并非源自香港,比如广州的九龙冰室、文通冰室、深圳的克茗冰室、北京的新紮师兄冰室等。而为了满足内地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需求,在保证港式茶餐厅招牌菜品的同时,对菜品、形式、口味等进行升级。
升级是必然,但产品品质更要坚守。
实则,菜品的正宗与否,实则只是个噱头。核心是要创新,品质和服务过硬才是长久保证。“他虽然火,但没质量就活不了多久,而活多久也取决于它的质量能保持多久。”业内人士说道。
实际上,茶餐厅并不属于大赛道、大品类,我们看到现在大部分茶餐厅、冰室品牌的规模也不大,基本保持在几十家。品牌们的开店关店、规模收缩是品牌探索市场的动态,也是常态。
毕竟,市场有限,茶餐厅品牌要想做大规模实属困难,一旦开放加盟放大规模,必然面临对地方分店在品控、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难题。
茶餐厅,也在变
8月2日,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表最新的食肆收益及购货额临时数字。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食肆总收益为55068百万港元,与2023年上半年相比,以价值计上升0.1%,以数量计则下降2.7%。
其中,与2023年上半年相比,快餐店的总收益以价值计及数量计分别上升6.9%及3.5%。尽管香港食肆业务面临压力,但整体来看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香港餐饮逐渐恢复,对于茶餐厅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信号,而内地愈发激烈的餐饮市场,也让不少茶餐厅迭代升级、积极谋生。
刚进入内地市场时,翠华就通过将卡座变为大圆桌、增设包厢等途径,树立了品牌的高端化形象。
如今,这一“求变”的基因在不少茶餐厅身上得到了延续。最近,文通冰室的小程序显示品牌菜单上新,但其朝阳大悦城店显示“已打烊”,内参君致电文通冰室(长楹天街店),工作人员称朝阳大悦城门店正在升级,包括后厨装修、增加新菜品等。
大众点评显示,新紮师兄冰室直接标明“现点现做,拒绝预制菜”,门店也不再局限于港式菜品,今年4月份,还增加了白灼东山小管鱿鱼、紫苏牛蛙煲、猪手煲凤爪等热菜。西直门凯德店进行了重装升级,并于8月1日焕新开业;合生汇店于昨日升级改造,预计9月中旬开业。
正如九龙冰室创始人Jojo所言,“冰室的可塑性很大,不像一些大单品,它的名字决定了它的品类。冰室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综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做调整,不能说我们坚持做了自己,我们就不变化,这是不行的。”
< class="pgc-img">>1月以来,香港餐饮巨头翠华控股、大家乐集团、大快活集团等多家港式餐饮上市公司均发布了截至2022年9月的中期业绩。其中,翠华控股、大家乐集团净利润回暖,大快活集团则有所下降。不过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瞄准内地市场的红海,在内地分店无数,收获不少忠实的食客粉丝。
< class="pgc-img">在广州天汇广场开设分店的翠华餐厅一度深受年轻人喜爱(图源:文汇网)
>#1
大快活营收净利双跌,大家乐翠华业绩回暖
11月28日,大家乐集团(0341.HK)发布了截至9月底的中期财报,营收38.98亿港元,同比增0.7%;净利润为1.09亿港元,同比增33.9%。星展发布研究报告予大家乐集团“买入”评级。公开资料显示,大家乐是香港规模较大的中式快餐连锁公司之一,创立于1968年,1987年在港交所上市。除了大家乐餐厅,集团旗下还有上海姥姥、米线阵和意粉屋共15家品牌。
< class="pgc-img">大家乐集团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11月25日,翠华控股(1314.HK)同样发布了截至9月底的中期财报,营收约4.15亿港元,同比减少20.7%;净利润为4,086.7万港元,而去年同期亏损为3,042.8港元。
< class="pgc-img">翠华控股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而大家乐的“兄弟店”——大快活集团(0052.HK)的表现并不如意,其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跌。截至2022年9月的6个月,大快活营收同比减少0.27%至14.95亿港元,净利润同比减少18.42%至4282.6万港元。
< class="pgc-img">大快活集团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乐和翠华的业绩回暖跟餐厅经营效益关系不大。其中大家乐获得了香港特区政府提供的超4千万港元补贴,若撇除这笔收入,大家乐实际经调整的净利润下跌16.3%。与大家乐一样,大快活同样获得了香港特区政府的补助1,675.2万港元,这也意味着撇除这笔收入,大快活净利润实际跌幅更高。
< class="pgc-img">大家乐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而同样扭亏为盈的翠华主要得益于出售自家若干物业,获得收入1.99亿港元。
< class="pgc-img">翠华控股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 class="pgc-img">翠华控股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2
北上“捞金” 势头趋弱
近年来,随着大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同步进军香港市场,在香港本地开设分店,如海底捞、小米、华为等,在香港意外收获大量顾客。而不少香港品牌早在十几年前就瞄准内地市场的一片红海,不约而同选择北上“捞金”,诸如香港老牌餐饮巨头稻香、美心、大家乐、添好运以及翠华等,最近更有不少深受香港年轻人喜爱的餐饮如谭仔国际、敏华冰厅同样闻名内地美食圈。
今年8月23日,稻香集团(0573.HK)率先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的中期业绩,公司指出期内收入为10.58亿元,同比减少18.7%,香港业务收入按年跌20.6%至5.05亿元,内地业务收入录得5.53亿元,按年跌16.8%。
< class="pgc-img">稻香控股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随后,8月26日,太兴集团(6811.HK)公布截至6月底的中期财报发出盈利警告,公司亏损逾4500万元,其中来自内地的收益下降29.9%,而来自香港、澳门及台湾的收益下降17.7%。作为公司第二大收益来源的年轻品牌“敏华冰厅”收益占整体较同期增4.2%至26.7%;而第一大收益来源“太兴”占比则有所下降至42.1%。
< class="pgc-img">太兴集团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11月11日,谭仔国际(02217.HK)公布截至9月30日的中期财报,公司实现收益12.62亿港元,同比增6.8%;净利润为8277.5万港元,同比降40%。截至9月30日,谭仔国际在香港、内地、新加坡及日本共有208家自营门店,同比净增了51家。
< class="pgc-img">谭仔国际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即便如此,这些港资餐饮巨头仍寄希望于香港以外,尤其是内地市场扩展。
#3
押注内地市场 等待春天
财报显示,截至9月底的半年里,大家乐内地门店净增10家至146家。在业绩会上,公司宣布新的三年计划,将香港业务利润率由低单位数提升至高单位数。另外,公司会持续专注大湾区发展,包括将内地分店数目由今年6月底的146间增至280间(3月30日为136间),相当于3年内加开144间,平均每年新增48间分店——对比2021年一年仅增加15间门店,这家公司的开店速度将会有质的改变。
< class="pgc-img">大家乐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在大家乐看来,尽管集团因面对疫情的不明朗因素而选择以较审慎步伐开设门店,新门店增加数量与之前的增长趋势一致;新门店增长稳定带来额外收入,可以部分抵销若干市场受封锁而带来的影响。这成为它持续押注大湾区市场的重要原因。
< class="pgc-img">大家乐注重大湾区市场增长(图源:文汇网)
>翠华控股亦称,截至9月30日,公司中国香港、中国内地、中国澳门及新加坡经营合共84家门店,将密切留意疫情及市场情况,并对公司餐厅网络进行适时调整部署。
< class="pgc-img">翠华控股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持有敏华冰厅、亚参鸡饭的太兴集团在财报中的计划显示,集团将开店重点放在大湾区城市。据了解,太兴集团已于2016年在广东东莞兴建食品加工公司,并在2020年增资9000万港元。
< class="pgc-img">太兴集团中期业绩公布截图
>此外,以平价美味著名的香港米芝莲点心店添好运去年被菲律宾连锁炸鸡店快乐蜂(Jollibee)以约4.1亿港元收购后,一样将目光放在内地市场,自去年进军内地后,时任快乐蜂行政总裁Ernesto Tanmantiong曾提及,目标是将在五年内于内地设立100间添好运门店。
#4
水土不服 光环暗淡
尽管这些出生于香港的餐饮巨头对内地市场的热情不减,但笔者认为,港资餐饮自带的光环如今已经逐渐暗淡。
近年来随着资本大量涌入,内地餐饮市场日新月异。以翠华、太兴、敏华冰厅为例,在香港仅是打工仔日常消费的亲民价位,到了内地却以“知名精致港式茶餐厅”的定位来经营。据笔者观察,由于快餐属性,这些茶餐厅在香港的翻台率很高,每日每桌账单数目远高于内地,而内地主打“精致”,许多顾客来到餐厅并不是以“充饥”为目的,而是“打卡拍照”,花费的时间多了,消费的数目却降低了。
另外,在内地餐饮界早就熟知“双微一抖”的时候,港资餐饮却鲜少有专人打理。以微博为例,截至发稿,敏华冰厅最新一条动态在9月20日;大家乐粉丝数不足八千;而谭仔更无入驻,互动性较弱。
曾几何时,港式茶餐厅曾带给内地餐饮行业巨大的变化和冲击,推动了餐饮行业的发展。如今,在变幻莫测的今天,港式餐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沉寂,疫情的影响仅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本刊记者?刘妍伶)
< class="pgc-img">>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
式茶餐厅翠华控股(01314.HK)未能从亏损的泥沼里走出来。
6月26日,港式茶餐厅翠华控股发布了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业绩,报告期内,翠华控股实现收入9.93亿港元,同比上涨3.9%;年度亏损1.24亿港元,亏损较上一年度缩减了1.6%。
翠华控股在财报中指出,本年度,中国香港和内地的市场气氛逐渐恢复,本集团持续控制食材及营运成本,加上本集团业绩确认非现金项目如使用权资产的减值及折旧,年度亏损约1.24亿港元。
翠华控股连续三年亏损
这已经是翠华控股连续三年亏损。2021年财年、2020年财年,翠华控股分别录得亏损1.26亿港元和3.20亿港元。
翠华控股前身是于1967年在香港旺角创立的冰室,随着20世纪70年代茶餐厅在香港兴起和流行,翠华控股顺势转型,并于1989年在香港新蒲岗开设了首家翠华茶餐厅。2009年,翠华控股正式进军内地市场,在上海开设了内地首间翠华餐厅。2012年,翠华控股登陆港交所上市,成为“茶餐厅第一股”。
翠华餐厅,图片来自翠华官方微信号
翠华餐厅是翠华控股旗下最知名的品牌,除此之外,翠华还有“btw”“扬食屋”“锡兰”“坚信号上海生煎皇”“川辣堂”及“From Seed to Wish”等多个品牌。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财年,翠华控股在中国内地有43间餐厅,在中国香港有35家餐厅,另外还有3家餐厅在中国澳门,4家餐厅在新加坡。报告期内,翠华控股来自中国内地的餐厅收入为4.91亿港元,同比增长1.45%,来自中国香港的餐厅和食品销售收入有4.94亿港元,同比增长6.00%。
未来,翠华控股预计将积极开拓平台及开发新品牌,并探索其他新型业务模式;加快进军海外市场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速度,并加强营销力度,以扩展客源。
多个港式餐饮品牌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除了翠华餐厅外,多个港式餐饮上市公司要么净利润出现下滑,要么同样出现亏损。
另一家港式茶餐厅太兴集团(06811.HK)去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21年,太兴实现营业收入31.73亿港元,同比增长13.4%;净利润则从2020年的1.19亿港元下滑了16.2%至9971.6万港元。
太兴餐厅,图片来自官网
不过,太兴集团认为,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来自香港特区政府津贴、补助以及租金减免减少,实际上,太兴去年整体业绩有明显的好转。
港式餐饮“稻香控股”(00573.HK)则未能从亏损的泥沼里走出来,连续两年亏损。2021年,稻香实现营收28.36亿港元,同比增长了18.7%,净亏损则较上一年度缩减了63.4%至2123.2万港元,依然未能扭亏为盈。
值得一提的是,稻香去年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其中国香港地区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其内地营业收入反而上升明显,还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2100万港元。
两大港式快餐上市公司大家乐(00341.HK)和大快活(00052.HK)日子同样不好过,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大家乐净利润大跌94.1%,从上一年度的3.59亿港元下滑至0.21亿港元;同期,大快活预计净利润跌幅达到70%,从1.536亿港元下降70%至0.46亿港元。
大家乐和大快活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比较相似,主要是餐厅经营受到疫情影响,以及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的补助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