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不对,努力白费。探店归来,发现很多餐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方向不太对。
2012年以来,餐饮业经历了七轮升级,七轮下来,很多人跟丢了,但升级还未停止,餐饮经营仍然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餐饮老板内参 王新磊/文
01 餐饮的周期一年一次迭代
2013年以来,餐饮业每年经历一次转型和升级,持续迭代。
2013年,高端餐饮倒闭,中端餐饮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粗放式经营结束,精细化管理萌芽。
2014年, O2O元年,餐饮经营从拼经验转向拼数据,掌握新兴消费者的“消费轨迹”成为潮流。
2015年,餐饮模式走向小而美,试图降低成本,寻找最佳模式。这一年,很多餐饮企业掉队了。北上广深6个月关店161287家。上海占40%,北京30%。
2016年,餐饮业进入品类竞争,爆品成为共识,并搭配食材升级,实现客单价的提升。更名潮是这些内在变化的外化,比如湘菜品牌“同新餐饮”,一夜之间更名为“费大厨辣椒炒肉”。
2017年,餐饮“小吃化”,许多菜品脱离宴席,成为单品店,如烧烤品牌“很久以前”从众多选择中细化出“羊肉串”,作为其战略产品。
2018年,餐饮“快餐化”,西贝进行三次快餐实验,底层逻辑是追求效率和品质的匹配,提高翻台率。
02 2019,餐饮已经进入“复合型竞争”
都说“时代抛弃你,不会打一声招呼”。其实,纵然是跟你打了招呼,你也不在乎”。从今年起,餐饮已进入复合型竞争。如何理解?以肯德基为例。
2015年8月13日,上海肯德基世博源餐厅,时任中国肯德基总裁屈翠容从三个维度向《餐饮老板内参》讲述了肯德基的“自我改造”方法论。
1、产品结构方面,一些更新鲜、更健康的品类被引入餐厅,鲜果汁和蔬菜沙拉开始和汉堡、可乐成为好朋友。
2、客群文化方面,开始和小鲜肉、萌妹纸们打成一团,开始以娱乐化的姿势和互联网化的心态主动迎接客群更迭。
3、店面体验方面,开打“好邻居”概念,不再追求店面整齐划一,而是鼓励多种店面形态共存。
在“去快餐化”的同时,肯德基引入支付宝、自助点餐,并开始积累私域流量,结果是品牌迭代了,效率、体验也提高了。2018年,肯德基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到了2019年第二季度,肯德基同店比增长5%。截至2019年6月30日,肯德基已拥有超过1.85亿会员,同比增加5000万。
< class="pgc-img">>肯德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复合型迭代”。肯德基如此,许多黑马品牌也是如此。比如喜家德,在保持足够快的增速下,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对内折腾组织力,对外打入核心城市。
经过持续的迭代升级,2019 年,餐饮呈现出“复合型竞争”趋势,拼得不是单项,而是综合实力。木桶理论开始发力,品牌方至少需要在成本、效率和体验这三项中,拥有两项优势。那些“同店比”提不上来的品牌,仍旧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03 想在“复合竞争”中提高“同店比”,需要落实 4 个升级
11 月,我探访了多家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品牌,发现想要在复合型竞争中取胜,需要在 4 个方面升级:
1、门店形象升级,增强吸引力
看脸时代,门店气质直接决定客群。门店形象升级,是品牌升级的最佳体现方式。这不是“换个设计师就行”,而是要重新梳理品牌定位,找到目标消费者。
那些业绩增长的门店,都用了此招。比如味千拉面,通过门店升级,推出主打产品大骨浓汤猪软骨拉面,玩快闪店,请消费者吃生日面,重新吸引了年轻消费者。
< class="pgc-img">>与此同时,仍然有众多餐饮企业用陈旧的形象、顽固的口味,来服务消费者。这就像消费者已经在追“现男友”、追“四字弟弟”了,老板在追刘德华,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完全不对路。
2、产品结构优化,保持适度的新鲜性
如果说门店是第一形象,产品就是第二形象。优化产品结构,也是一个妙招。
王品旗下牛排品牌“西堤”,2005年进入大陆市场,至今已经将近15年了。最初,考虑到西餐的认知程度,推出了“套餐制”。随着新兴消费者崛起,西堤进行了“休闲化”改造。
将门店形象从西餐的“庄重”升级为时尚简单约。同时,对产品进行了4方面的优化。
1、菜单打破原有套餐制,改为单点;
2、提高产品性价比:全球优质牛排产地直送;
3、拼颜值:用正餐的仪式感做轻正餐;
4、跨界联名:上海美罗城店和轩尼诗进行跨界联名。
< class="pgc-img">>同时,西堤又推出了“下午茶”系列产品,扩宽了消费场景。11月16日,我在美罗城店看到,下午茶时间段,西堤上座率达到8成以上,并且年轻人占9成。通过以上举措,西堤同店比增长明显。
3、与消费者互动,维护持续的影响力
这一条就不用多说了,很多餐饮企业都是高手。
今年,“智慧设备”成为了互动的新工具。在吉祥馄饨新的智慧门店中,出现了许多屏幕点单器,与麦当劳点单类似。
< class="pgc-img">>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把这个看做是“跟顾客更多的互动机会”。
在快餐店吃便饭,排队几分钟,点单几十秒,吃完走人可能不超过十五分钟。在这极其有限的时间里,餐厅的服务人员和顾客的交互时间往往也只有十几秒钟。
而多种形式的点单和产品呈现方式,给了顾客更充分的了解产品甚至整体品牌风格的时间。
4、保持体验水准,要从后厨开始落实
标准化的难题,摆在每个中餐品牌面前,尤其是主打快炒的品类。今年,有些品牌从后厨着手,找到了保持“用餐体验水平”的办法。
小炒品牌“兜约”,采用类似流水线的方法定岗,让一个师傅负责的菜式尽可能固定下来。无论哪个消费者点辣椒炒肉都是这个师傅炒。且规定一个师傅负责的炒菜不超过八个。
这种定岗制度,不仅让师傅的专业度、熟练度得到了提升,还让配菜更精准,提高了后厨的效率,最终,厨师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拿锅、炒菜。据兜约测算:如果只让一个师傅炒八个菜,产能提高50%。
餐饮的高速迭代还未结束,身处餐饮周期第八轮,餐饮老板们需要了解到:我们既是“周期的朋友”,应该敬畏它,认识它;我们也是“周期的敌人”,需要穿越它,抛开它。
<>< class="pgc-img">>019年06月25日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每天一篇原创文章,这是第【397】篇
改变要趁早
——张大宽
干的好好的,生意就不好了
之前干的好好的,怎么突然生意就开始下滑了?
遇到这样情况的餐饮人,越来越多。
尤其是一些做了多年的餐饮老炮,体会更深。
十几年风雨都好好的过来了,就这一两年,生意大幅下滑。
之前好的时候,一天卖上万块,现在差的时候,也就千把块。
咋回事,为啥之前挺好的,现在就不行了?
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一家店也是有生命周期的。
一家店的生命周期
店是死的,怎么也有生命周期?
别急,咱先来看张图。
< class="pgc-img">>这张图,就能非常清楚的看出来一家店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阶段。
你看钟子期和初创期,是处于“死亡谷”之中。
现在经常看到的那些开了一两个月就关门的店,就是没有跨过这个“死亡谷”。
经过了“死亡谷”,进入了成长期,生意才开始逐渐变好。
那些老店,在十几年前的时候,初创期并没有那么多的竞争,很容易就能进入成长期,进入高速增长。
而后的多年之间,都在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就是图中的成熟期。
但这种稳定的日子,不可能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即使你保持多年如一日的标准模式去经营,也不可能保证你一直能够稳定盈利。因为还要考虑到外界环境和市场的变化。
从成熟期进入衰退期/转型期,这几乎是一定会面临的问题。或者说,这是在开店那一天就注定要经历的阶段。
而可惜的是,那么多的老板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都是在已经进入衰退期,营收大幅下滑的时候,才开始着急。
而往往这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 class="pgc-img">>改变,要在赚钱的时候
看清了生命周期,看清了衰退期。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续命,或者说,如何跨越衰退期,能够“长命百岁”,基业长青?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前。
提前准备,一定要提前准备。
这个提前,提到多前呢?就是你赚钱的时候。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你肯定听过。
再换个说法,养儿防老,你应该更能体会其中的含义。
所以,在你赚钱的时候,在你“衣食无忧”的时候,就要开始为“基业长青”来做准备。
古代皇上登基之后,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了,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但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在一家店鼎盛的时候,有多少老板能够不“飘”,能冷静的为后面打算,能够琢磨以后生意不好了怎么办?
这时候,享受还来不及呢,这么多年终于熬出来了,先享受享受再说。
而当营收下滑,开始没落的时候,才开始着急“这咋办啊!”。
在最好的时间点上为蜕变做准备,是很轻松的。一旦错过那个最佳的时间点,就不那么轻松了。
那,都要做什么呢?
我只举一个例子。
华为基本法里规定,要将每年10%的销售额,投入研发。
也就是说,卖100万,就要拿出10万来投入研发。注意,这是销售额的10%,不是净利润。
而根据公开的数据,他投入的研发费用,已经达到了营业额的15%.
这些投入中,有将近30%的研发成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投入使用,还没有产生一毛钱的效益。
那再回到你的店里,你每年花在更新迭代上的钱,有多少?每年投资自己,升级自己的钱,有多少?
之前有些来找我的老板,一听付费咨询,就不说话了。再看他朋友圈里转发的都是毒鸡汤。
我不敢武断的说这个人如何,但从这些细节来看,如果连为自己店的更新迭代投资都不愿意,都肉疼。生意开始下滑,甚至是走向没落,真的不奇怪。
为你的更新迭代提前投入,而且要有计划的投入,自然会为你的店带来新的生机。尤其是在产品的更新迭代上,更是需要重点投入。
营销什么的,真的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只有你的产品能够抓住顾客,才有可能跨越蜕变期。
百年老店怎么说?
我想,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有疑惑。
比如说那些百年老店,人家百年以来都卖一样东西,比如烤鸭、糕点、爆肚、涮肉等等。
为什么在他们身上没看到品类变更,他们不还是卖那一样东西吗?
如果你只是把焦点聚集在“品类”上,那我建议你再站的近一点去看。
首先,没有更换品类,但你要能看到,今天的菜品,和百年前的菜品,一样吗?
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选材用料上,都在不断的更新迭代。
其次在主营品类之外,他们也在尝试不同的方法,多样的品种,去寻找额外的增长。
一方面,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则在原有基础之外,寻求新的增长点。
所以,从远处看貌似没有什么变化的“百年老店”实质上,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了。
< class="pgc-img">>改变要趁早
所以说,改变要趁早。而且从现在来看,这个生命周期是越来越短了。
以前十年店都算不上什么老店,而现在呢?能活过5年,就已经算是很厉害的店了。
作为老板,你一定要清楚,当你在赚钱的时候,就要开始考虑下一步怎么做。而不是守着,等到生意不好的时候,再考虑如何改变。
很可能到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在壮年的时候,就“生儿育女”,而不是等到80岁再急着要孩子。
>我是大宽,每天一篇原创文章,解决一个餐饮问题。
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与大家一起交流。
你有哪位朋友是不是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你可以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他,或许你能帮到他。
著作权归张大宽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张大宽 微 信 个人 ID:BG9FBG,头条号:餐谋张大宽。
眼之间,圣诞、元旦、春节又快到了,2021年也快走到底了,年末上新也该开始了。如果一成不变,餐厅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窄,最终被挤出赛道。
不论是多店经营的品牌餐厅,还是单店经营的餐饮门店,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产品是核心竞争力,改良、创新、升级必不可少。
产品是核心竞争力
所以,餐厅菜品推陈出新是永恒的话题,围绕消费群体更换菜单、上新菜品,是增长复购率、提高消费周期、拉动顾客新鲜感的重要手段。那菜品多久上新一次更合适?上新多少菜品更合适?
不同业态的餐饮门店,菜品上新的周期和频率是不一样的,有些品类更新频率较高,可能1-2个月就更新一次,有些是3-4个月更新一次,有些则半年更新一次。对于西餐披萨店的创业者们来说,季度更新是比较合理的选择,超过70天我们就该着手唤醒老顾客,引导消费再发生。
菜品上新的频率
>菜品上新并不是对原菜单的全部推翻,
而是要更新部分产品,
每次更新15%-30%的产品。
我们开披萨店的伙伴们,
每次可上新6-9款产品。
Dr.Pizza要提醒大家的是,
上新的前提是有新品可上,而不是盲目跟风,
否则会动摇顾客群体对门店的信任。
所以菜品上新一定要充足的新品库,里面有足够丰富的高品质菜品,去应对菜单更迭菜品上新。我们创业者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和学习新产品,为新品库筛选出更多更合适的菜品。
01 上新的同时要淘汰部分产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菜品上新的同时,必然要淘汰部分“不合格”的产品,更迭菜单不能只做加法,也要结合数据做减法,不然餐厅菜单只会越来越厚,菜品数量越来越多,增加成本、增加风险。
要借助经营过程中最直观的数据——营业额来筛减出那些“不合格”的产品,这些产品在门店总体营业额贡献率低,没有得到多数消费者的选择和认可,可以选择淘汰。
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另外,如果制作成本偏高,比如原料成本高、通用性不强、制作工序复杂等的产品,虽然在营业额中占比不低,但利润率不高,我们也可以考虑将其淘汰。如果是季节时令性特色产品(比如小龙虾披萨、小龙虾沙拉等),也可选择限量供应。
02 菜品选择更丰富,生产效率更高,利润也更可观。
通常来说,我们开西餐披萨店的菜单产品数量在30+左右,所以每次季度更新时更迭7-8款新菜品就足够了。如果菜单产品数量过少,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营业额不会理想。
随着市场大环境和消费主体的改变,菜品选择的丰富性会更为重要,相较于堂食市场,线上外卖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在同一个门店、同一个场景下,消费者更愿意通过更丰富的产品组合来下单。
提高生产效率
>< class="pgc-img">>更重要的是,随着供应链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成品的菜品或半成品原料都可直接快速获取,口味优秀、品质稳定的预制菜品或半成品原料(比如炸鸡、烤翅、香肠、火腿等 ),让后厨生产效率更有保障,门店利润也更为可观。
03 餐厅里无法被替代或淘汰的核心产品该如何升级?
例如我们以纽约薄饼披萨为核心产品的中小型披萨店,在进行菜单更迭升级时,手作薄饼披萨自然是不能被淘汰的,它已拥有比较坚实的消费市场和稳定的顾客群体。
我们可尝试定期对产品的口味和呈现的方式加以改良,比如食材的挑选、烹调的技法、多元的搭配、出品的装饰等多种方式,去提升多感官消费体验,去提升新鲜感。
口味和呈现方式
>门店的核心产品,特别是招牌产品不能随意更改味道,可对原有的经典部分强化升级,比如更优质的用料(食材、奶酪)、更新颖的呈现(饼底、装饰)。不过,如果招牌产品的下单率低、营业额不佳,要考虑重推一款“招牌”产品。
04 研发创新菜品时在食材应用上不应过分标新立异。
确保餐厅毛利可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谁也不愿做赔本的买卖,菜品上新,毛利下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甄选食材时不要盲目追求稀有的昂贵食材、独特繁琐的烹饪程序。
从餐饮人的角度来说,原料供应稳定、出品质量稳定、制作时间可控等,非常重要,如果原料单价高、保存损耗大、制作耗时久,成本投入过多,毛利率达不到预期,甚至卖的越多,亏得越多,这样的菜品上新,即使受欢迎也没有意义。
毛利可控品质稳定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虽然菜品上新会有不小的吸引力,但如果等待时间过久,菜品价格偏高、口味一般、呈现没新意等,消费体验达不到预期的高度,很有可能会破坏稳定的消费行为。
温馨提示:Dr.Pizza特别提醒大家,菜品上新要立足于餐厅定位和产品结构,要着力于大局,菜品上新可以是长久的薄利多销款,也可以是短期的特色时令款,可以使口味取胜(稳定客群),也可以是造型取胜(传播拉新)。
05 迭代老品牌,开发新品牌,也是菜品上新的出路。
对于普通中小型披萨店创业者来说,随着细分品类的进入者越来越多,作为独立经营的自主披萨品牌,经过多年的上升发展容易遭遇瓶颈期,多次的菜单更迭菜品上新,门店拉新引流亦没有明显起色。
此时我们可尝试以新的品牌、新的定位、新的菜品,从原有门店菜单中剥离出表现出色的菜品,也许可以在新的赛道中焕发强劲生命力。
产品是核心竞争力
>比如原先门店核心产品是纽约薄饼披萨,新的品牌可选择将意式拿坡里披萨作为核心产品,也可扩展到其他较为熟悉的品类赛道,如炸鸡、牛排、手工汉堡等。另外,改变门店经营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复合业态、多时段……
菜品上新不是餐饮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要以消费群体为导向,旨在唤醒消费欲望、改善消费体验,每一次的菜品上新都要从定位出发、从市场出发,结合顾客喜好和时下热点,精准出击,不可自嗨式盲目推进。
▲
年前最后一期披萨创业精品课
12月17日-22日开课
剩余少量名额
欲报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