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来送夜宵的“宝妈”。 汤立巴乔 摄
中新网杭州12月15日电 (张煜欢 魏嫣然)“太暖了,‘宝妈’给我们送夜宵来了。”15日凌晨时分,杭州市拱墅区潮鸣街道艮山门社区工作人员汤立巴乔给记者发来了这样一则消息,后面跟着五个“大哭”的表情。
就在前一天,在封闭管理中的永康苑小区通宵值守的他,还说着“凌晨三点的杭州真冷”。这一刻,这个“95后”小伙儿已被“瞬间治愈”。
凌晨在小区门口值守的工作人员。 汤立巴乔 摄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守护。12月9日,杭州官方通报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在永康苑小区,当日小区便开启封闭管理与全员核酸检测。24岁的汤立巴乔与同事们穿上防护服,成为守护这座小区的“大白”。
夜深人静的寒夜里,小区门口蓝色帐篷里的白炽灯整夜明亮。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帐篷里发出的微光,也成为照亮前方的希望。
多颗润喉糖 少浪费套防护服
2020年10月到艮山门社区工作的汤立巴乔,负责社区帮扶残联条线。长得虎头虎脑的他,在同事们眼里就是个“大男孩”。
这次,这个“大男孩”一夜之间“长大了”。
时间拨回到12月9日。接到永康苑小区封闭通知的汤立巴乔,第一时间调整好状态加入了防疫队伍。突如其来的封闭,让不少居民一时间“难以适应”。
“我们的老人家要配药怎么办?”“我点的外卖还能拿吗?”“我们要隔离多久?”……面对居民潮水般涌来的问题,汤立巴乔和同事挨个解释。永康苑小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将近200户,有些老人家耳朵有些背了,汤立巴乔便发挥大嗓门优势,加之平日工作中积累的扶老经验,对老人们耐心安抚。
汤立巴乔给居民运送物资和快递。 汤立巴乔 摄
当嗓子“干得冒烟”时,汤立巴乔便会在舌头下含一颗润喉糖,“这样既能起到舒缓的作用,还能减少喝水的频率,少上一次洗手间便少换一套防护服。”他说。
他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社工的安全,防护服的穿脱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穿上防护服就不能出小区,出了小区就得换一套新的防护服,现在正是最需要物资的时候,不能轻易地浪费。”
因为穿着防护服的原因,汤立巴乔装在衣服口袋里的手机也无法及时回复消息。“我一般都是等到中午或者晚上吃饭时统一回复。日常居民的需求都是用纸笔记下来。”
从下午一直工作到半夜,当汤立巴乔再次从口袋里掏出润喉糖时发现,“一盒基本没剩几颗了”。
汤立巴乔的自拍照。 汤立巴乔 摄
看见“红码”心里“咯噔”了下
在无症状感染者所居住的楼里,所有民众都需居家隔离,汤立巴乔便陪着医护人员一层层楼跑,开展核酸检测。看着曾爬过无数次的楼道,汤立巴乔回想起,一年前作为“社工新兵”,还是被同事们带着一道走访居民,没想到这么快自己就开始独自面对种种繁杂工作。
按照上门做核酸的检测流程,在给居民做核酸前要先核对个人信息和查验健康码。当看见居民所展示的健康码是红色时,即便知道小区首轮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汤立巴乔的心还是“咯噔”了一下。
“害怕”仿佛只是一瞬间的,很快就被忙碌的工作冲淡了。
等汤立巴乔跑完楼,部分居民需要配药的需求又传递到了他的手上。为了更快更好完成任务,他准备骑上自己的“小电驴”开启“配送之旅”。
“我的头盔呢?”跑到跟前时,汤立巴乔才发现自己的电动车头盔“不翼而飞”了。“或许是哪位工作人员一时着急便‘征用’了?”为了不耽误事,他立马向同事借来了头盔继续直奔卫生服务中心。
送药,爬楼,来来回回间,汤立巴乔忙得满头大汗。其实,要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他们,往往还要面对居民的“心理变化”。
“永康苑小区封闭以来,经常有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进出,附近小区的居民看见之后也会担心来问我,自己会不会隔离?我就会告诉他们‘没事的,就是给那些腿脚不方便的人上门做核酸,你们放心。’”汤立巴乔说,“有时候什么都不回答,人们反而会胡思乱想,还不如解释一句,让大家心里安稳。”
等疫情过去,再陪老人们聊天
即便做好了熬通宵的准备,第一次在室外值夜班的时候,汤立巴乔还是被“冻得不轻”。
一天夜里凌晨三点,几位社区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裹着军大衣,“七倒八歪”地靠在各自的椅子上休息。永康苑夜色下的这一幕,被汤立巴乔定格在了手机里。
“当时其他同事都去拿了军大衣,我想着自己体格好就没拿。”他告诉记者,自己的防护服里穿了长袖、毛衣、运动外套,一旦穿多了白天跑楼的时候衣服会汗湿,而晚上就刚刚好,“但还是没想到半夜的时候这么冷。不过万一居民有什么临时的紧急情况或需求,他们都能第一时间找到我们。”
天气虽冷,温暖常在。他记得,小区封闭的第一天,便有一位年纪和他差不多大的女生主动询问他,是否可以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如今这位女生正负责帮忙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的秩序。
他还说,永康苑小区对面的一家服装店,如今成为了医护人员和社工的“战役仓库”,店老板第一时间主动把商铺“捐”出来做临时仓库使用。“还有好多单位送来的水、饼干、方便面、水果,业主们集资送过来的奶茶……各种各样的物资什么都有。”汤立巴乔说。
各界送给社区的物资。 汤立巴乔 摄
记者问他——等疫情过去后,最想做什么?
“那应该是回家好好补个觉,睡醒了之后再去和朋友一起吃个烤肉。”他想了想又说,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没事的时候就可以陪社区的老头老太太们聊聊天,跳跳舞,“如果我的头盔能找回来就更完美了。”(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已经困到眼皮打架,无奈脑子就是清醒异常。仔细回忆可能导致自己睡不着的原因,晚上的一杯咖啡/奶茶嫌疑最大。所以,到底睡前多久喝咖啡对睡眠最安全呢?咖啡因对人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咖啡因上瘾又对健康意味着什么呢?在摄入咖啡因的时候又需要注意哪些重点?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1杯250毫升的咖啡 最好在睡前8-9小时前喝
先给出“简单粗暴”的结论:
约100-110毫克咖啡因:大于睡前8.8个小时;
约200-220毫克咖啡因:大于睡前13.2个小时。
也就是说,如果准备晚上22点睡觉:
如果你想喝一杯约250毫升的标准咖啡(或含等量咖啡因的其他饮品),建议在下午13:12前饮用;如果你想喝一杯约500毫升的标准咖啡(或含等量咖啡因的其他饮品),那么建议你在上午8:50前就喝。
这个结论,来自一篇今年发表在Sleep Medicine Reviews期刊上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通过对截止到2021年6月的所有有关咖啡因摄入与睡眠的研究进行检索筛选,最终锁定24项研究进行分析后给出的结果。
有研究表明睡前摄入咖啡因会缩短总睡眠时间 降低睡眠效率
除了总结出睡前几个小时喝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饮品最无伤睡眠,该研究还告诉我们:摄入咖啡因,会将总睡眠时间缩短45分钟,让睡眠效率降低7%。会延长轻度睡眠的持续时间(+6.1分钟)、减少深度睡眠的持续时间(-11.4分钟)。
摄入高剂量咖啡因的时间越临近就寝时间,总睡眠时间就越短(但具体到摄入时间与总睡眠时间呈现怎样的剂量-反应相关性,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但是,如果摄入的咖啡因剂量不高,哪怕比较临近就寝时间,也不会对总睡眠时长产生太大的干扰。例如,一杯每250毫升含约50毫克咖啡因的红茶,就属于对睡眠相对友好的选择。还是那句话:不能脱离剂量谈毒性。
有趣的是,如果你是在睡前30分钟喝了一杯咖啡因含量很高的饮品(比如好几百毫升的咖啡、奶茶),可能并不会干扰你困意的产生,也就是不会导致睡眠发作延迟。因为从我们摄入咖啡因,到它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并达到峰值(也就是血浆咖啡因浓度峰值),通常需要30-120分钟不等(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睡前马上喝,貌似不影响入睡速度。但是,就像前面说的那样,一定会影响你的总睡眠时长、深度睡眠的持续时间,以及这一晚的睡眠效率——睡眠的质和量都会打折扣。
这个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上述结论可能更适用于咖啡因饮品摄入量不算太多的小伙伴。毕竟,那些每天好几杯咖啡/奶茶“吨吨吨”的小可爱们,对咖啡因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受,也就相对不太容易因为临近就寝时间几个小时喝咖啡/奶茶就导致入睡难。
日常饮食中还有很多咖啡因的“隐形供应商”
尽管你可能因为已经耐受咖啡因而不那么影响你的困意,还是想劝告你一句:咖啡/奶茶,适量就好,千万别上瘾。
毕竟,给我们提供咖啡因的食品不只咖啡和奶茶,还有能量饮料、巧克力、可乐等诸多“隐形供应商”。健康成年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最好控制在400毫克以内。孕期/哺乳期女性,每天最好控制在200毫克以内。
过量摄入含咖啡因的食品饮料,不仅费钱,还有可能对身体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例如:越喝越烦躁焦虑,不喝也烦躁焦虑;因为其中添加的奶、奶精、奶油、添加糖等成分摄入累积而对体重产生影响等。
为何咖啡因能让你兴奋?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
身为续命神器,咖啡因的提神功能,是让很多人迷恋咖啡、能量饮料、巧克力和茶的主要原因,其次才是这些食物自带的“真香”。
能够让人兴奋、嗨起来,是因为咖啡因的分子结构跟腺苷非常像,因此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腺苷受体而阻断、抑制腺苷与受体的结合。说句大白话就是: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
腺苷是干吗用的呢?——当腺苷与受体结合,我们的睡意就会被增强。这下子就明白了吧,当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这就是为什么中等剂量的咖啡因(40-300mg)就能让我们有神清气爽、疲劳消除的感觉。
在短暂帮你“提神”之后 咖啡因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不过,咖啡因“抢戏”的这种作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咖啡因并不能弥补长期睡眠不足以后的学习工作表现力下降。它只能在当下一刻让你精神矍铄一会儿。
其次,如果咖啡因摄入的时间太晚,比如你下班后非得来一杯继续为你晚上的追剧/游戏续命,那就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焦虑。
再者,当摄入咖啡因形成习惯(不管通过咖啡还是巧克力还是能量饮料),你会上瘾。一旦停用,有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包括头痛、疲劳、警觉性及敏感性降低、情绪低落等等,有点儿像流感的症状,哪儿哪儿都不舒服。这些戒断症状通常在“断顿”停止摄入后1-2天最严重,持续时间可达2-9天……因此,要想减少咖啡因对你的这种成瘾影响,你最好是慢慢减量,而不是突然“断货”,从而有助于缓解这些症状。
正因为会成瘾,所以前面说的醒神功能,多见于平常没有喝咖啡(或摄入含咖啡因的食品饮料)习惯的人,以及曾经习惯性饮用咖啡、但是暂戒咖啡之后的人。
靠咖啡或能量饮料续命?必须注意两件事
有关食品饮料咖啡因含量及对人体的影响,对于靠咖啡或能量饮料续命的你,必须注意两件事儿:
1.前面提到的“耐受性下降”——越喝越多,然而效果越来越差。因此,不要过多依赖咖啡提神,小心它对身体潜移默化的影响。
2.避免大量喝能量饮料,尤其是小瓶高浓度能量饮料,更不要与酒精混合喝,因为这样混合喝会引发心血管、心理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时会致死。儿童青少年常常是这类饮料的拥趸,也是受害者。请身为家长的各位读者要加强监督。
咖啡因含量“大户”能量饮料 喝之前一定要确认三件事
所以,需要再次强调一下能量饮料——很多人并不知道能量饮料里咖啡因的含量并不算低。通常每1000毫升含320毫克左右的咖啡因,在大量饮用的情况下(比如半天时间干掉1000毫升),可以导致短时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包括血压升高、心率校正的QT间期延长、心悸等等。另外,饮用能量饮料常常与喝酒或剧烈运动同时发生,也会导致这些心血管不良效应。因此,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请一定注意三点:
1.饮用能量饮料前确认咖啡因含量不高于200毫克;
2.避免大量饮用能量饮料(每次摄入量>200毫克咖啡因);
3.避免饮用能量饮料的同时饮酒。
文/刘遂谦(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唯晨
生活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向大部分身边人靠拢,太想合群太想做个“好人”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美。
于是不少人开始包装自己,从外在形象到展示给人看的“内在修养”无一不在精心策划中,穿衣打扮不管适不适合自己,总归要潮要赶时髦,朋友圈更是展示个人生活中心的重要地方,发一顿高档餐厅的美食,配上优雅文案显得小资,发两张最新上映的电影票头,写一句观后感展现内涵,亦或者拍几页纸质书和剪影般的侧颜用以表达思想的深浅。
当这些东西出现在朋友圈后,发圈者往往因塑造了理想的自己而充满期待地一遍遍翻看后台有没有出现红点、谁点开看了、谁点了赞、谁给予了评论、又有谁直接将自己忽略。
这些由一个小小朋友圈内容引发的希望、失望、欢喜和悲伤将足足耗去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他在小说里描述自己身边的邻居楼下是一个病得要死的男人,隔壁住着每天开留声机的邻居,对面家里有小孩子需要照顾,楼上住的人似乎常年都很欢乐,常常传出两声狂笑,有时候还会有打牌的声音,河中的船上一个女人的母亲去世后她每天在那里伤心地哭。
然而这些旁人的生死悲欢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们的悲伤别人无法感同身受,他们的欢乐别人亦无法融入。甚至这些事情萦绕在耳边还会让人觉得吵闹,这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最真实的感受。
朋友圈里无论是分享快乐还是抱怨生活的人,最终都是写给自己看说给自己听,别人的点赞或者安慰只是在某一瞬间给予发圈者简短的回应。
朋友圈越来越大,每隔几分钟都能刷出一大群人的心情,或真或假看得疲惫,在看那些欢乐已经不是分享的姿态,更像显摆,悲伤也少了几分凄凉,多得是矫情。于是大多数人已经懒得回应。
随着思想的成熟或心态的改变,看透了的人更愿意停止委屈自己取悦别人,高情商越来越像委曲求全,真性情似乎成了丢人的事情。
在大部分人都发朋友圈塑造个人形象时也会有一部分人活得悄无声息,他们似乎是十分冷淡的人,戒掉了朋友圈同时也不在乎旁人的诋毁或赞美。
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从来不发朋友圈?总结下来,无非因为以下三点:
-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过多暴露自己的生活没有安全感
总有一些“傻子”在尚未被生活敲打清醒之前,为了博得他人的认同,不惜一切代价,想做个“好人”的愿望太重,最终导致自己身上背负的东西也越来越沉重,气喘吁吁举步维艰。
前不久“大衣哥”朱之文家门被踹事件上了热搜,视频中踹门的两个人先是在门口商量:“我跺三脚,你跺两脚”随后进行十分不尊重的操作,围观的众人不仅没有劝阻甚至还有人拿起手机录像凑热闹。
虽然最终两名男子得到了小小的惩戒,但这也正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的善良要有边界。
朱之文从走红以来从来改变过朴实的作风,回到村里对前来吸血的“求助者”能帮就帮,明知这些借钱的人背地里打着什么心思,仍旧不忍拒绝,挣来的钱大部分都做了“贡献”为的就是不被老少爷们在背后戳脊梁骨。
可换来的却是,一拨一拨的人围着他以拍摄他的生活为生,直到前不久竟发展到如此不尊重的强行踹门事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脾气再好也不可能在遇到任何过分的事情时都保持微笑,人生总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过多暴露自己的生活只会给丧失安全感。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或许曾经也爱袒露心声,不过是在某一时间受了伤,从此关上了心窗。
-
每天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忙,没有时间发朋友圈
忙碌的人常常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24小时恨不能当48小时用,这类人一般情况下不会手机不离手,更不可能有大把的闲散时间去发朋友圈写心情。
自律让他们从早上睁开眼那一刻起就按部就班忙起工作,追逐目标的路上从来都是孤独的,生活的充实让他们没有时间参与闲谈。
由于这类人很享受独处,所以显得不合群,有时候不合群并不是真正的孤僻,而是觉得许多人完全不配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
-
懒,慵懒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态度
我们所遇到的人往往分为两种,热情的和冷淡的。
热情的人总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非常会来事,更能在人多的场合里对每个躲在角落里的人予以关注,这类人多为讨好型人格,他们看起来很欢乐,却活得很累,习惯性地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委曲求全成了常态。
而冷淡的人则恰恰相反,走到哪里都以自我为中心,虽然不会做什么过分的事说不着边际的话,但冷淡的礼貌中透着不可靠近的气息。
热情的人多勤快,朋友圈也会发得多而热闹,冷淡的人则慵懒,哪怕有重要的事情要聊也只回复是或否,更别奢望他能发朋友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状态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要不要发朋友圈全看自己的境况和心情。
今日话题:你经常发朋友圈吗?
唯晨说:愿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后 更加美好
作者:唯晨说。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