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晨不到6点,在疫情防控“前线”——鞍山西站里,医护人员、公安、机关干部等防控人员已经开始了新一天忙碌的防控工作。与此同时,在几公里的“后方”,海迎春粥店里一场暖心盒饭行动开始了。
“兄弟姐妹们加油,前方人员的早饭就靠我们啦。”海迎春运营负责人胡玲在头一天就将营养菜单和数量发给厨师,6点10分,卤蛋、豆沙包、奶黄包、小米粥、梅菜笋丝……包装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打包,23份早餐放进消毒的保温箱内,并在箱上贴好菜品制作、装餐、送餐人员信息的安全卡。
6点20分,胡玲和同事开着送餐车前往鞍山西站。6点40分,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分批领走了早餐。防控人员徐勇用几分钟时间吃完了早餐,“从初二开始,就在西站坚守,对进出站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登记等,工作量挺大的,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更有精力和体力投入工作。”
“前两天,鞍山西站疫情防控负责人联系到我们,表示由于餐饮机构大量停业,防控人员吃饭成了难题,希望海迎春能给配送。”海迎春总经理钱柏吉说,他马上把这任务派给了店长并提了三个要求,科学合理地搭配好一日三餐,兼顾营养和口味;严格消毒等防控措施,外卖食品做到安全可全程追溯;所有餐费由海迎春承担,一直到疫情结束!
“早餐是营养粥和小菜,正餐一荤一素加小菜,都是厨师长精心搭配的,送餐车优先安排,一定让前线的人吃饱吃好!”钱柏吉说“防控人员在寒风中艰辛付出,他们守护市民的安全,我们要义不容辞地守护他们的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这饭菜少油少盐,正合我们老年人口味。”“不想做饭的时候就下楼吃,实在是太方便了。”8月29日上午,康桥街道康运社区大运河社区食堂正式开业,每日供应早、中、晚三餐及下午茶,吸引了不少居民赶来“尝鲜”。
上午11点,食堂用餐点就开始热闹起来。红烧肉、白灼虾、脆皮牛排、菌菇汤、清炒时蔬……自选菜区内,近20道炒菜和靓汤新鲜出炉,阵阵饭菜香扑鼻而来。居民们有序地排着队挑选菜品,食堂内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
“为满足老年人、上班族白领等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就餐需求,食堂推出了本土杭帮菜、全素营养餐、四季时令餐三类特色菜品,荤素搭配合理,供居民自行选择。” 社区食堂相关负责人介绍,食堂还接入了“阳光厨房”,后厨洗切、烹饪、菜品加工全过程透明化,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可口饭、放心餐。
除了大众就餐区、智能选餐区,大运河社区食堂还规划有净菜售卖区、生活超市、包厢接待区、相亲角、水吧等区域,融合了社区食堂、生鲜售卖、时令烹饪、婚俗相亲等多项服务,一站式满足社区全龄段居民堂食、外卖、买菜的用餐需求。
据了解,康运社区是典型的混合型回迁社区,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常住人口达6000多名。社区范围内餐饮企业较少,饮食结构单一。“我们通过前期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因地制宜打造总面积约500㎡的大运河社区食堂,可容纳150余人同时用餐。”康运社区党委书记莫秀英介绍。
为打造“全龄友好”的社区食堂,康运社区将“老年助餐”纳入全城通系统,在“875”普惠基础上,为社区90岁以上老人提供节庆日慰问服务,还特别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上学期间每天20名免费营养补充早餐名额。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大运河社区食堂也充分延展服务内容和服务半径,打造“社区食堂+外卖配送”模式,提供掌上订餐(App、小程序)和送餐上门两种订餐服务,并发动社区志愿者为高龄、残疾人、行动不便等老年困难群体送餐上门。
为了让社区食堂更具烟火气、人情味,康运社区将依托社区食堂作为文化活动空间,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义诊、茶话会、烹饪培训课程等。并引入社区青年夜校,开展饼干、纸杯蛋糕、馒头制作等课程,全方位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餐热饭,知冷暖,关民生。康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去将持续提升社区食堂助餐服务,用心用情为辖区居民办好“食”事,不断增强辖区居民幸福感,厚植群众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