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都是如何认识蜜雪冰城的呢?
有人是通过“蜜雪冰城甜蜜蜜”那段魔性的歌词。
而有人则是通过它遍布大街小巷的门店。
这个红极一时,规模庞大的蜜雪冰城,究竟有多赚钱呢?
01
6元一杯却年赚8个亿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光顾过蜜雪冰城,这个知名度超高的奶茶店,奶茶均价只有6块钱。
对奶茶饮品有丰富购买经验的朋友可能知道,不管是喜茶还是奈雪,一杯奶茶至少也得十几块起步。
而蜜雪冰城这样红遍大江南北的品牌,定价却只有6元,而且1年还能够赚到8亿利润,堪称饮品界的“印钞机”。
这曾让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方面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频繁开店模式,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营销,包装品牌的手段。
如此廉价的蜜雪冰城,究竟是如何赚到这么多钱的呢?
< class="pgc-img">>答案就是加盟商。
跟肯德基、麦当劳这类连锁经营店不同,蜜雪冰城不卖产品,只卖招牌和配料。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看到的蜜雪冰城,无一例外都是加盟商“租借”了蜜雪冰城的招牌在经营。
他们的经营模式比较好理解,花钱买到加盟资格,然后根据选址自己去开店。
根据一位加盟商的介绍,开店其实并不用太操心,一系列的规制蜜雪冰城早就已经规划好了。
开店的一切用料,比如奶茶粉、奶茶杯、吸管、包装袋,还要奶茶机等设备,都要从蜜雪冰城的总部进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是质量却不是一般的好。
因此简单来说,蜜雪冰城,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产品用料供货商。
从2016年到2020年,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从2500家,猛涨到了1万家。
2019年,洛阳一位大学生在网上表示,放假跟朋友出去逛街,几乎每500米就有一家蜜雪冰城。
而根据蜜雪冰城的设备产品定价来计算,想要加盟开店,至少要准备40万元。
如果按照5年开7500家店的数据来算,蜜雪冰城在5年内仅靠加盟费就获利30亿。
这还不算各大门店的经营利润抽成。
< class="pgc-img">>根据计算,蜜雪冰城全国门店,一年能卖出13亿杯奶茶,总部抽成的利润高达8个亿。
所以大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蜜雪冰城能够靠着超低定价,将门店开遍全国了。
不过这样的经营模式虽然对于蜜雪冰城是财富密码,对于消费者们而言也是物美价廉的好品牌,可对于广大加盟商们而言,却并没有那么轻松了。
02
加盟商苦不堪言
首先就拿产品定价来说。
蜜雪冰城计划在全国各地开门店,从一线城市到三线城镇都要实现全覆盖。
这就要求蜜雪冰城的价格不能太高,一线城市消费得起,三线城镇就不一定了。
所以蜜雪冰城干脆统一将价格压到最低,说白了就是要走下沉市场。
曾经蜜雪冰城就喊出过这样的口号。
“让县城的年轻人们也能喝上第一杯奶茶”。
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超低定价虽然俘获了消费者的心,却严重挤压了加盟商们的盈利空间。
蜜雪冰城能够靠着门店数量实现利润的聚少成多,可单一门店的利润就没有那么可观了。
其次就是门店管理。
蜜雪冰城在消费者眼里是个非常亲民的饮品品牌,可对于加盟商们而言却非常不友好。
2019年,一位江苏的加盟商表示,自己就因为没有从总部采购橙子,就被取消了加盟资格,门店被强制关停。
“40多万的加盟费彻底打了水漂”,这位加盟商无奈地说。
无独有偶,在浙江,一个加盟商也深有同感。
“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卫生检查和报备”。
“如果检查不合格,还会通报批评,罚款都是小事儿,如果严重还容易直接被关停”。
为此全国多地的加盟商表示,“利润被压缩,管理还这么严格,我们感觉掉进了蜜雪冰城的陷阱”。
< class="pgc-img">>的确,统一加盟费和进货费用的前提下,消费水平高的一线城市自然能够实现高盈利。
可三线城市和小县城,消费规模和水平就摆在那里,想要回本和盈利的周期被彻底拉长。
而这些问题目前蜜雪冰城尚且没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措施。
因为目前卖品牌、卖物料设备的模式已经让蜜雪冰城尝到了甜头,几乎就是躺着在赚钱。
甚至靠着低价和营销的缘故,蜜雪冰城还成功妨碍了喜茶等高端奶茶饮品的生存发展。
不少年轻人表示,喜茶和奈雪的饮品好是好,但定价过高,相比之下更便宜的蜜雪冰城,口感味道也不算太差。
未来蜜雪冰城靠着这个模式,甚至有可能成为全国奶茶第一品牌,上市发展都是有可能的。
有了这样的发展前景,蜜雪冰城大概率不会轻易改变经营策略。
所以这个奶茶界的“印钞机”,未来还会继续轰轰烈烈地向前发展。
不过如何在品牌发展和加盟商利益上做出权衡,也是蜜雪冰城亟待考虑的一个问题。
什么同为一线奶茶品牌,奈雪的茶市值300亿,而喜茶的估值是600亿?喜茶为什么比奈雪估值高一倍?
我们从品牌建设、私域建设、全域增长三个方面来分析喜茶的特点,希望能给茶饮界的伙伴一些启迪。
一、品牌建设
祖籍江西的聂云宸先生,2012年5月在广东江门创立了“皇茶”,2016年因为商标和山寨问题改名为“喜茶”。喜茶的品牌定位是“酷”,很多人可能会说“酷”是个很虚的概念,正因为虚才能作为品牌的定位,如果把品牌定位很具体就会变得很窄,也容易过时。
喜茶为什么要定位为“酷”呢?因为当时年轻人并不热衷于喝茶,而市场上也没有基于年轻人研发的茶饮,奶茶在年轻人中的定位也不高。所以,喜茶当时充分调研后,决定将整个品牌侧从定位到slogen再到装修等等全部年轻化,充分迎合年轻消费群体,占领他们心智。
二、数字化私域建设
2018年,喜茶就自己研发了小程序,经过2年的努力,截至2020年12月31日,喜茶GO微信小程序会员超3,500万,80%的消费者为90后,线上订单超过总订单量的80%。喜茶小程序提供到店自提和外卖配送服务,搭建数字化会员体系,不再受三方外卖平台掣肘,并完成私域流量池的客群积累。
其中2个技术亮点特别值得学习:1.喜茶通过自研IT,打造出很多亮眼的产品设计,比如小程序点一款产品有数十个调整选项,点一款产品除了可以选冷热、冰度、甜度之外,还可以换茶底、换奶油顶、换0糖0卡糖,因此达到了口味定制上的千人千面;2.针对高峰期门店的排队问题,喜茶较早推出了门店排队人数显示和等候时间预测,大大提升服务质量。
用户肯定是善变的,流畅的数字化体验是保证留存与复购的重点手段。我们拿到的喜茶不仅仅是一杯水果奶茶,更是一杯充满“变化感”的数字化奶茶。这套数字化组合拳及丰厚的数字化资产沉淀,是后来者难以复制的。
三、全域增长
喜茶的另一个重要高估值秘诀,来自其增长方式。
第一点:于新茶饮赛道玩家而言,规模爆发期的体量扩大依靠的是扩店。《喜茶2020年度报告》显示:喜茶已在全球61个城市开出695家门店(截至目前,门店数更是突破800家),其中去年新进入18个城市,新开304家门店,喜茶主力店202家、GO店102家,在2020年强势推出下沉副牌喜小茶,截止到目前,喜小茶共计卖出超280万杯饮品,而这还是在大部分门店开业不足半年的情况下。
第二点:让奶茶生意跳出线下束缚,全面发力线上渠道。2020年3月,喜茶天猫旗舰店上线,同年7月上线京东自营旗舰店,在原有喜茶GO小程序喜茶百货试水的基础上,向线上零售化迈出一大步,截止到2021年8月,喜茶天猫旗舰店粉丝数约98万人,新推出的喜茶无糖气泡水卖出超100万瓶、茶礼盒超50万盒、冰棒近8万根以及近4万个吸管杯。
第三点:凭借自身超级品牌的影响力,打入瓶装水的关联领域,完成线下商超、电商、门店的多线布局,将战线扩展为全域。最令人惊艳的是喜茶无糖气泡水,转向到了一个未知消费领域,直接将贴身竞品变成元气森林。而拔高到战略角度,其主打的 0糖0卡0脂 也是对原有奶茶产品 不健康 缺陷的一种必要补充。
毕竟从用户属性角度分析,元气森林与喜茶的用户群体画像极其相似,只不过,需求正在向着“无糖”变化。
这些产品组合大大扩展了喜茶的产品宽度,喜茶正以高客单价门店现制饮品、平价现制饮料,以及快消饮品这三种产品来充实自身的内容 。
作为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新茶饮巨兽,拥有如上优势的喜茶自然得到更多信心与垂青。正如喜茶创始人聂云宸的总结: 产品为起点,品牌为终点,中间是内容,底下支撑这一切的是运营体系。
日315晚会上,“打假”重拳不仅涵盖传统的产业,更是挥向了年轻群体喜爱的奶茶领域。国内多家知名品牌古茗、书亦、茶百道等等,均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这阵“打假”之风不仅揭密了现今奶茶行业的现状,更反应出国内餐饮行业对食品安全管理的疏漏。
< class="pgc-img">>昨晚,古茗使用过期食材一经爆出,当即引起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和质疑。古茗奶茶是一家国内知名大品牌,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创新的饮品在市场上有一大群忠实粉丝。315晚会的问题曝光,重重的给古茗品牌一击重拳,有可能让其品牌形象跌落谷底。
在晚会上一起被曝光的还有茶百道和书亦,两家奶茶企业都是以其独特口感和品质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使用过期食材和新旧食材混合使用,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众怒,饮品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
相关行业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否只是个例,这不禁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奶茶行业是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市场,各家企业在快速扩张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对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视和监督,在追求口味和创新的时候,忽视了作为食品行业生产合格的原材料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食材是最重要的企业生命线。
众所周知,食品行业的第一要务就是保障其食品的安全性和新鲜性,对食品企业来说食品安全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只有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加强原材料采购、加工和储存等管理,才能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安全的美食享受。饮品行业也应该做好员工教育培训,不能因为店面增加,降低培训标准,走过场搞形式,积极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保障每一份饮品都是安全的健康的。
< class="pgc-img">>从行业管理部门来看,要及时发现食品行业的问题和漏洞,要及时开展食品安全检查,要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做好追源溯本工作,有效控制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加大对存在问题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增加其违法违规的经济成本,形成不能犯不敢犯的行业认知。
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拒绝购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企业的产品,一旦发现不适,及时就医并向行业监管部门举报。
315的“打假”之拳,与其说是今年打到奶茶领域,更可怕的是不是这种现象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当然,希望这次事件的曝光,能引起奶茶品牌的警醒、反思和整改。只有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管理部门加强行业监督检查和处罚,消费者积极开展群众监督和举报,我们三管齐下,那么有理由看到以后消费者的餐桌才会越来越健康,企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良好,社会的进步才会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