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
作为老板最不喜欢的就是员工的抱怨。认为这是在扰乱公司秩序,导致人心不稳。但是,员工的抱怨真的是无病呻吟?各位餐饮老板,千万不要等你的员工都离去的时候才后悔。
员工抱怨的内容
员工可能会对很多事情产生抱怨,但从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薪酬问题
薪酬直接关系着员工的生存质量问题,所以薪酬问题肯定会是员工抱怨最多的内容。比如说本餐厅薪酬与其它餐厅的差异,不同岗位、不同经验、不同年纪薪酬的差异等等,都可能成为抱怨的话题。
2、工作环境
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抱怨,几乎能包括各个方面,小到手边工具的质量,大到餐厅的地理位置等等都可以涉及。
3、同事关系
同事关系的抱怨往往集中在工作交往密切的员工之间,并且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抱怨会更显突出。
4、部门关系
部门之间的抱怨主要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产生: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畅。
抱怨的特点
1、抱怨是一种发泄
当员工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就会采取一些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怨气,而抱怨就是一种最常见、破坏性最小的发泄形式。
伴随着抱怨,可能还会有出现降低工作质量等情况,有时甚至会拒绝执行工作,破坏餐厅财物等过激行为。
当然,大多数的发泄一般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问题的解决,当情绪平稳下来时,抱怨也会随即消失。
2、抱怨具有传染性
虽然刚开始可能只是某个员工在抱怨,但很快的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员工都在产生抱怨。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抱怨者在抱怨时需要听众(其他员工),并且要争取听众的认同,所以他会不自觉的夸大事件的严重性和范围,并且会尽力与听众的利益取得联系(为了获得认同)。在这种鼓噪下,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员工偏听偏信,最终加入抱怨的行列。
3、抱怨与员工性格有关
抱怨与性格的相关性可能要大于与事件的相关性,同样一件不公的事情,不同性格的人情绪的波动程度会有很大区别。所以有时我们会发现,在餐厅中,总有几个员工喜欢抱怨,甚至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或者一件小事就可能会大动干戈。
喜欢抱怨的人一般比较倔强,性格内向,或者敏感。一个餐厅80%的抱怨都可能出自他们的口中。另外,有些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也喜欢抱怨,他们的心里很难承受一丝的不公。
如何处理员工的抱怨
1、乐于接受抱怨
抱怨无非是一种发泄,他需要听众,而这些听众往往是他最信任的那部份人。当你发现你的下属在抱怨时,你可以找一个单独的环境,让他无所顾及的进行抱怨,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只要你能让他在你面前抱怨,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你已经获得了他的信任。
2、尽量了解起因
任何抱怨都有它的起因,除了从抱怨者口中了解事件的原委以外,餐厅管理者还应该听听其他员工的意见。如果是因为同事关系或部门关系之间产生的抱怨,一定要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不要偏袒任何一方。在事情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之前,餐厅管理者不应该发表任何言论或过早的表态,因为这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3、平等沟通
实际上,80%的抱怨是针对小事或者是不合理,它来自员工的习惯或敏感,对于这种抱怨,可以通过与抱怨者平等沟通来解决。
餐厅管理者首先要认真听取抱怨者的抱怨和意见,其次对抱怨者提出的问题做认真、耐心的解答,并且对员工不合理的抱怨进行友善地批评。这样做就基本可以解决问题。
另外20%的抱怨是需要作出处理的,它往往是因为餐厅的管理或某些员工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对抱怨者首先还是要平等地进行沟通,先使其平静下来,阻止住抱怨情绪的扩散,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
4、处理果断
需要作出处理的抱怨中,有80%是因为管理混乱造成的,由于员工个人失职只占20%,所以规范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等是处理这些抱怨的重要措施。在规范管理制度时,应采取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餐厅的各项管理规范首先要让当事人参加讨论,共同制定。对制定好的规范要向所有员工公开,并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的公正性。如果是员工失职,要及时对当事人采取处罚措施,尽量做到公正严明。
>很多餐饮店都熬不下去了”“关掉了一大批餐饮店”……今年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关心上海餐饮行业的发展,圈群中也有不少餐饮企业的声音。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这些餐饮店还好吗?最近一个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走访了多家餐饮企业。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可希望传递一个声音:上海这座城市充满魅力,一直都有希望的光照着他们,真正喜欢餐饮的人会坚持下去。
“如果只想赚快钱,这一波会倒闭”
“上海是一座对小店、对新品牌很友好的城市,如果只想赚快钱,很可能撑不过去。但如果真的热爱这个行业,肯定会坚持,而且大有机会。”馋三尺蟹粉小笼创始人张明开口就这么说。
中午时分,在人民广场商圈附近的门店里,现包现蒸的蟹粉小笼包等颇受周边写字楼白领欢迎,也吸引了不少来上海出差的商务客和游客。三四十平方米的小店翻台率很高。
在馋三尺蟹粉小笼包门店,现包现蒸的小笼又回来了
看似普通的用餐场景恰能证明张明的论断。他说,上海的消费者爱尝鲜,支持新品牌。馋三尺成立不到3年,“在我们之前,上海已经有很多老字号做小笼包,可上海的消费者不排斥新品牌,只要品质好,新品牌就有机会。我们已经开出了7家门店,每家在社交平台上都有很高的评价星级。”
另一个原因是上海市场资源充沛,有很多活动有助于新品牌成长,“比如,我们今年新入选了大众点评的必吃榜。这是一个根据消费者口碑选出来的榜单,比较公平,在年轻人里很有号召力,引流效果很明显。我们有几家店在上海地标商圈,很多游客会按图索骥前来消费。”
小笼包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当然,疫情也影响了馋三尺。张明并不讳言,因为疫情,有1家门店歇业,也有15%左右的员工离开。可这提醒团队要反思以往的发展方式,“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举个例子,如果有100万元,按照以往的发展思路,或许会全部用在扩张上。现在,我们既要把钱花在刀口上,又要做好风险储备。再具体一点,那就是一家店到底多大面积、安排多少个员工,都要仔细规划。”
在投身餐饮行业前,张明曾在互联网企业工作过,“互联网行业有不少人喜欢赚快钱,如果抱着这种思路做餐饮,这一波大多会倒闭;可如果不贪图快钱,稳扎稳打,还是有机会。更何况,优胜劣汰本来就是市场规律,别人退出时,正是我们的机会。”
他还分享了他们发现的一个新机会,“疫情期间,我们第一次做了半成品团购。现在,这个业务保留了下来,还在招募新的团长,因为我们发现,半成品团购可以成为新的增长点。”
馋三尺还为外卖设计了保温效果更好的包装
同样发现机会的还有海底捞北京西路店店长刘先豪,“市场需求一直都在,疫情督促我们创造新的服务,满足新的需求。”近期,很多餐饮企业都推出了新品新菜,包括海底捞也推出了新锅底、新饮料,“餐饮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如果你不进步,别人就会进步。与其抱怨困难,不如迎头而上。”
海底捞加大了菜品创新频率
很多人觉得,餐饮市场会迎来“报复性消费”,但刘先豪观察到的并非如此,“以火锅为例,确实有很多消费者想念火锅,但提供火锅的品牌有很多,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能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比如,疫情期间的火锅外卖中有不少荤素搭配的套餐,较受市场欢迎,这些都被保留下来,成为菜单上的新选择。再比如,等位曾是海底捞的“风景”,但如今通过线上预约、排号等方式,能减少消费者现场等候时间,反而更受消费者欢迎。
海底捞重新布局了等座区,避免人员聚集
“有过沮丧,但从没有想过放弃”
“不是没有沮丧,但抱怨只是发泄一下情绪,从没有想过放弃。”沪西老弄堂面馆的联合创始人杨宇慧不希望夸大负面情绪,“或许不太贴切,但我想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虽然是一家小店,但也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传递一些正面的声音。”
小面馆在定西路一个有遮阳棚的弄堂里,部分座椅露天摆在院子里。天气炎热却不乏食客,工作日中午11时刚过,就开始排队。
店里还有很多能体现“小店”身份的细节:客单价不到50元,最便宜的葱油拌面才7元;点单和传菜不用机器,而是手工记录,人工报菜名;小店有很多熟客,服务员一打照面,就知道今天要吃什么……
沪西老弄堂面馆还保留着人工记录点菜的传统,如今还多了验证“场所码”的环节
杨宇慧说:“这家店是我和表哥为了传承我外婆以前开的面摊,就在虹口区的一个弄堂里,来吃面的很多是邻居,大家的感情非常好。上海是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希望我们的小店也有这样的味道。”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消费者喜欢小店的温度。虽然硬件条件一般,可专程来此“打卡”、写“笔记”的消费者为数不少,还纷纷点赞小店的味道。
但这样的小店受疫情影响也很大,租金和人工成本带来的压力在歇业的日子里尤其大。“我们租的是个人物业,不能享受租金减免,不过房东说,原本半年一付的租金,可以一个月一个月交。”杨宇慧没有和房东“讨价还价”,“大家都不容易,别人也有资金压力,互相理解更重要。”
现炒浇头是很多消费者的心头好
小店对员工同样如此,在歇业的日子,尽力保证员工的基本收入。“开店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员工也知道,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克服困难。”杨宇慧说,留住了人,也是留住小店的人情,这样恢复营业后才能继续走下去。
还有些消息被他形容成“疫情里的一束光”:“5月,我们被通知说又选上了‘大众点评必吃榜’。当时我们都没有营业,却获得了消费者给的荣誉。我们就想着,再难也要重新开门,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如今,小店已经重新营业一个多月了,客流量尚未完全恢复。可杨宇慧说,更多“希望的光”照了进来:有上了年纪的消费者提前来等开门,只为说一句“我就是要来支持你们”;部分入职一年的新员工6月初离开了上海,但一直与小店保持联系,“他们说,有机会还想回来,因为上海是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短期也许还有困难,“可不能只看眼下,对吧?往前看,还是有信心。”
这几天,在北京西路万航渡路口,新的一家沪西老弄堂面馆正在装修,不出意外,将在8月开业。这是疫情前小店就决定的拓展计划,虽然耽搁了几个月,但杨宇慧和表哥选择继续,“这样,喜欢我们的消费者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而我们也能提供更多的岗位,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
小面馆硬件条件一般,可有很多回头客
“积极的信号越来越多”
问香港池仔记肠粉王掌勺大厨刘师傅疫情期间的生活,他想了想,只说了三个字“很辛苦”;但问他店里的肠粉和艇仔粥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他立刻用带有潮汕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介绍起来;还邀请记者穿上工作服,去后厨看一看定制的肠粉机和新鲜的食材,“最开心的是,我们需要的粤菜食材都能及时运到上海,又能做出地道的港式味道了。”
池仔记的肠粉吸引了很多消费者“拔草”
香港池仔记肠粉王是襄阳南路上的一家小店,出品的爽滑鲜虾肠粉排名点评网站上海肠粉菜品榜第一名,因此人气很高。疫情前,用餐高峰时可能要等上一两个小时。这些日子,小店特意控制了客流,减少等候时的人群聚集,不过饭点始终客满。“我们也因为疫情停业过,也担心疫情反复,可看到消费者的信任,还有各方面的支持,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他翻出疫情期间的消费者留言,“那段日子确实很难,但我们始终相信,市场支持并厚待踏实经营的人。”
消费者的反馈让刘师傅很感动
最初的支持来自小店所在的社区——湖南路街道复襄居委会。当时,店员们被封控在餐厅附近的宿舍中。根据餐饮企业的惯例,他们的一日三餐由门店承包,宿舍里没有食材也没有炊具。是居委会第一时间回应店员们的需求,允许他们在餐厅做员工餐,解决了员工的用餐问题。再后来,餐厅负责人辗转给员工送去了炊具和食材。
接着,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促成了餐厅在疫情期间尽快恢复营业。“市场监管局的老师们每天来店里帮忙测核酸,提醒我们落实防疫,事无巨细都很关心……”当餐厅获得开业资格后,刘师傅和店员们义无反顾住进了门店,为社区的抗疫人员提供餐点,在保供之余,才通过外卖平台接受散单。
“上线外卖5分钟接的单子,我们要生产3个小时。”刘师傅说,消费者的热情和宽容,也鼓励着他们,“有一天下大雨,店里迟迟没有等到外卖骑手。最后,员工带着仅有的两张通行证,骑着助力车,把外卖单子送完了。餐点送到消费者手上时,早就冷了,可他们非常感谢我们,写了很长的点评鼓励我们,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数量有限的保供餐和断断续续的外卖订单并不足以支持小店运转,可刘师傅和店员并不泄气,“我们坚持踏实经营,相信用心做,市场就会认可。何况,积极的信号越来越多——一开始我们担心门店开不了,结果从5月开始,做了一些外卖;6月的时候,食材采购配送越来越畅通,月底又接到了可以恢复堂食的通知;现在,又传来‘五五购物节’的消息……市场氛围越来越好。”
小店与消费者互相支持
第三方平台的数据也显示出上海的餐饮小店充满韧性。在消费者的期待中、在小店的坚持下,活力十足。据美团统计,上海共有43家人均消费100元以下的餐饮店入选今年的“大众点评必吃榜”,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规模的餐饮店。该榜单入围名单发布后,上海小店线上收藏量环比上涨83%;截至7月底,这些小店都恢复了正常经营。“小店人气攀升,街头活力重现,这不仅带动了餐饮消费逐步回归,也能进一步重振实体消费。”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还透露,整个餐饮行业的销售也整体向好,以美团为例,7月以来,全国到店餐饮线上交易额环比上月增长20.2%,订单量环比增长19.2%。
权威部门的统计也显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餐饮经济逐渐复苏。据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6月,全国餐饮收入3766 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72%,同比下降4.0%,降幅比5月收窄17.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945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比5月收窄18.6个百分点。
。
本文照片、视频均由作者拍摄。
来源:作者: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