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桑梅晶 摄
通了,通了!”昨日9时38分,随着作业面被挖掘机的炮头凿开一个小洞,再一点点扩大,市区通往乐清经济开发区的盐盘山隧道左洞实现贯通。
贯通。桑梅晶 摄
经表面清理、格栅拱架、锚杆、喷射混凝土等工序,到昨日15时,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在现场看到,左洞隧道轮廓已基本成型。
盐盆山隧道右洞已在半个月前贯通。
庆祝隧道贯通。桑梅晶 摄
作为连接乐清主城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主干道,盐盆山隧道及连接线工程的进展一向为市民所关注。它的施工难度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1216米长的左洞和1199米长的右洞,施工时均要挖透强度超过80兆帕的青灰色晶屑凝灰岩层;其二,要跨高速公路造一座385米长的高架桥,且不能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通行。从去年4月25日开工到现在,在业主单位、监理方和施工方的协同努力下,这两点的保障性施工落实得很到位。
半圆形的两个隧道为双向六车道,再加两侧人行道,总横截面超过150平方米。
“这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大的隧道断面,机械挖掘整整挖了一个月,终于挖通了。”负责现场施工的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春飞相当兴奋,“这两个洞的北侧出来就是甬台温高速公路,为确保车辆通行不受施工影响,我们只能从经济开发区这边南侧单向掘进,矿石碴也只能从南洞口运出,这减缓了挖洞进度,也磨练了我们的耐性。”
项目副经理柏先斌补充说,当时两个洞保持30米的距离同向掘进,掘进到距北洞口仅30米的地方时,为安全起见,均改爆破作业为机械挖掘,一边掘进,一边支撑洞表面。接下来,他们将逐项完善机电、路面、绿化、安全设施等工程。
“按现在的施工进度,可望到明年10月份实现盐盆山隧道及接线工程通车。”业主方乐清乐成中心城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现场负责人说,“这个进度比原计划要提前半年左右。”
月11日,温州永嘉县岩坦镇山早村,夜幕初降,国家电网温州供电公司应急基干分队的工作人员在废墟上支起一杆长灯,为晚间的搜救工作点亮光明。 (倪雁强 阮西内 摄)
山早村党支部书记徐文海
温州永嘉县山早村,这个以“山早溪”命名的浙南小山村,偏远静谧。这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村里大多数人都姓徐。
山早溪顺着两侧绵延的绿峰蜿蜒而出,村居沿着山早溪两岸而建,错落地分布在狭长的峡谷里。村尾的上空,矗立着几根十几米高的桥墩,上方就是车来车往的诸永高速。
8月10日凌晨4时许,在寂静的黑夜里,突如其来的灾难降落到这个小村。因超强台风“利奇马”的影响,造成山体滑坡,山洪暴发、水位陡涨。10多分钟后,水位涨到10多米,山洪瞬间席卷了整个山村……
这里是浙江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山洪最高淹到四层楼
等我去救人的时候已经晚了
“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妈妈和姐姐,都已经去世了。”49岁的徐象光站在自己家的老屋前,出神地望着这被水洗劫过的木头房子。
“她们睡在一层的老房子里,洪水漫过来,人就……”徐象光不忍说下去。在乐清打工的他,避开了这场灾难,但逃不过失去亲人的伤痛。
走进家里的老房子,屋子里已全是废墟。被洪水淹过的房屋还是潮湿的,墙上、地上满是碎木渣和淤泥,旁边新装修的二层小楼里,地上还积留着十多公分的淤泥。一楼的水泥天花板已完全湿透。
“洪水涨得太快,最高的时候淹到四层楼。”另一位村民徐先生回忆,8月10日凌晨4时许,山早溪左岸的很多房子完全被淹没,他的哥哥一家三口完全来不及逃生,全部被洪水吞没,“从涨起来,再退下去,这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时间,等我去救人的时候,已经晚了。”
他救了邻居一家六口
却没有救回自己的母亲
“我马上就过来,你把门打开,我马上就过来救你。”这是59岁的徐文海,山早村党支部书记在电话里给妈妈的承诺。可是这个承诺,永远不能兑现了,他79岁的母亲也在洪水中丧生。
这位拼全力转移10多位村民、救下邻居一家六口的村干部,却在山洪暴发的瞬间失去了母亲。
8月10日凌晨4点刚过,徐文海接到了妈妈的求救电话。母亲的腿脚不好,患有关节炎,所以一个人住在路边新房的一楼,她住的地方离徐文海家只有十几米的距离。
当时山洪暴涨,很快淹过路面。徐文海从自家的四楼走到村道上时,水已经涨起来,冲走了路旁的车子。“水太大, 人走路上肯定会被冲走。”徐文海觉得太危险,就绕到了后面的山上,想绕一下去救母亲。
就在这时,他看到邻居任彩娇一家六口,正从二楼的窗户边向外逃生。窗户和路面间还有一大跨步的距离,窗外是一个临时搭建的雨棚,走在上面随时会踩破棚顶,掉入一楼的洪水里。
“那时水已涨过一层楼,必须搭把手。”徐文海靠着山边的一块岩石,固定住自己的重心,然后一个个去拉逃生的邻居。
一双手,第二双手……在徐文海的帮助下,任彩娇一家人离开了洪水蔓延、摇摇欲坠的木质老房子。
但就这关键的几分钟,却让徐文海和母亲永别了。
在黑暗无光的夜里
他痛哭了很久很久
“这时已经晚了,水已经涨了两三米。我过不去了,只能站在山边等。”徐文海说,自己心里祈祷,希望母亲尽量努力往楼上跑。可母亲腿脚不好,难以想象会遭遇什么。
“水涨起来大概有五六分钟,等水下去的时候,我赶紧跑到妈妈家里。看到地上都是泥,家里的床已经冲走了,我四处找妈妈,发现她趴在楼梯上面,已经没气了。”
“我赶紧给她做人工呼吸,可是没有任何反应……”
“儿子真的对不起,自己的承诺没有实现。可是我已经尽力了,我真的已经努力过了。”回忆这一切的时候,徐文海使劲抡着胳膊。他似乎想用尽自己的全力回到那个时候,救回母亲。
徐文海母亲家一楼的床已经被水冲走了,而妈妈是躺在二楼的楼梯上去世的。徐文海从二楼搬来了床,把妈妈重新放到床上盖上被子。
接着,他在黑暗无光的夜里痛哭了很久很久。
山早溪边一棵613年的柏木,它的主干也在灾难中折断。
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村子,户籍人口有472人,常住人口大约120人,基本上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徐文海,肩上扛着全村人的安全。
住在峡谷山溪边,山早村的村民们早就习惯了听声音辨别水流的大小。
8月9日那天夜里,徐文海其实一直没合眼。他也竖耳在听着山早溪的水流声、石头在河里的滚动声,不时用手电筒观察对岸的村民家。
“之前雨虽然大,但河水还没有涨。到了凌晨4点多,河里的石头滚得很快,像是在敲鼓一样。我知道山洪就很快来了。”徐文海说。
但即使如此,在大自然面前,人力竟显得如此弱小。只距离妈妈十几米住的徐文海依然没有救回自己的妈妈。
救援力量不断汇聚
昨天傍晚已经抢通电路
灾后的山早村,到处是滚落的巨石,垃圾败絮悬挂在拦腰切断的树枝上。
由于停水停电、道路中断、桥梁被冲毁、通讯中断,山早村几乎成了一片“孤岛”。
灾难过后,8月10日清晨,天色刚亮,政府部门、消防、公安、民兵、民间救援队……救援力量不断向山早村汇聚。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
由于道路坍塌,大型设备无法进入,救援人员全靠人工和徒手,用简易的铁锹等设备,在废墟里一点点地搜救。
11日上午,一条通往山早村的路抢通,各种物资、消杀药品、救援设备等,正通过抢通的道路送入山早村。
11日下午16时58分,山早村送电,恢复了部分供电。
11日19时,卫生疾控部门已完成山早村整村消毒消杀。
傍晚开始,山早村的上空飘起了缕缕炊烟,救援还在继续。山早村的村民,已经尝试着开始新的生活。
(杨一凡 汪子芳 任益 王丽娜 宋芳龙 陈笑)
018-09-28 07:1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孙俊 梅青 张晔
乐清湾大桥 苏俊敏 摄
时维九月,秋意渐浓。乐音清扬,玉环生光,山海的风吹来人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于9月28日全面建成通车。
东海之滨,乐清湾上,一条巨龙已腾空而起。东连台州温岭、玉环,西接温州乐清,两地之间,曾经的天堑变通途,从此玉环告别“无铁路、无高速、无国道”的“三无”交通史,台州与温州海上交通动脉被打通,宁波舟山港、台州港、温州港三大港口与国家高速网的无缝连接加速形成,也预示着海洋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岁月不居,春华秋实。在几代玉环人民的殷切期盼中,2011年2月,《关于浙江省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下发,乐清湾项目正式获批立项。2014年初,根据与台州市政府签订的框架协议,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正式组建全资子公司——浙江乐清湾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并成立浙江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建设指挥部,2014年底项目全面动工。历经4年艰辛,在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2018年9月,顺利完成交工验收。
使命呼唤担当。作为主平台、主力军的省交通集团,在加强交通建设上争做一流的步伐,从未停歇;在勇担社会责任、共建生态和谐上,从未停歇。
标准管理 树品质工程全国先进
鼓荡豪情扬征棹,且破巨浪乘长风。前进不止的永恒渴望,推动乐清湾项目不断创造历史。
以行动为本,以思想为纲。项目建设之初,乐清湾指挥部提出“认真、较真、顶真”和“抓监理、抓班组、抓落实”的“三真三抓”管理理念,推行“精进管理、精工建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贯穿于工程设计、建造、运营全过程。
在项目建设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落实,大力推行“三化”(标准化、工厂化、信息化)、“三集中”(构件集中预制、混凝土集中拌和、钢筋集中加工)、“四控制”(方案控制、工艺控制、材料控制、设备控制)、率先实行班组作业标准化规范管理等举措,积极践行“互联网+建设”理念,铺就“智慧工地”建设,形成“安全、质量、廉洁”三张监管大网,首次全方位应用BIM技术,在可视化、智能化、协同性三大性能的保障下,不断消除工程建设管理短板,使工程品质得到有效的过程管控,将建造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品质提升的背后,是管理思路的转变,也是我省交通建设行业的一次革命。
乐清湾指挥部针对一线作业工人管理相关问题,聚焦“人”这个核心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率先实行班组作业标准化规范管理,延伸质量安全管控触角,夯实基层质量安全管理基础,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化工人”的转型。
以《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为依据,项目制定了《班组作业标准化管理手册》,全线施工点按班组进行网格化划分,建立了指挥部-监理办-项目部-工区-班组与项目部-分部-工点-班组的管理体系。
班组施工作业水平决定着工程最终的品质。项目指挥部要求班组进行首件生产,从安全操作、工艺技能操作等方面评判,不合格则重新进行首件,3次不合格则清退班组。据统计,项目累计清退不合格班组69个。班组日常标准化是工程质量的保障,通过实行班组“6步走”和“6S”管理,规范的作业行为,让员工将行为培养成习惯,将习惯固化为标准,通过标准化促进人和质量的双提升。
匠心孕育精品,管理助推升级。从基本操作规范,到创新激励机制,指挥部实行了“鼓励创新、正向激励、人文关怀”三结合管理。项目实行建设工人分级培训体系,开设工友学堂,组织班组作业标准管理教育与巡回交流,倡导一线员工积极参与“工艺微改进、设备微改造、工法微改良”的“三微改”,为项目建设献计献策。据统计,累计工艺微改进16项、工法微改良37项、设备微改造16项。
不仅如此,指挥部定期考核评选出项目“最美工人”“最美监理”,并通过制作“喜报”的方式邮寄至本人家中报喜、报平安,不断激励班组和作业工人的积极性,推进班组作业标准化活动开展。
通过对工人的不断培训、教育、考核,提升工人整体素养,鼓励工人持续创新,促使农民工向产业工人、产业工匠转变,进而提升整个工程质量。班组作业标准化管理的实行,推动整个浙江交通建设管理和质量的进步。
大桥建成的背后,有产业化工人,更有勇当先锋模范的建设者。
不畏惧海上的严寒酷暑、台风暴雨,指挥部张牧带领测量人员奋战在节段梁预制拼装一线,创新预制施工技术与拼装控制工艺,使节段梁预制拼装实现了毫米级的精度控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来自该指挥部37岁的王星,“5+2”“白+黑”“晴+雨”,奔赴海山岛,24小时驻点,常常凌晨起来监测桩底注浆情况,一点点摸索桩底后注浆技术控制,确保满足质量要求与技术规范……
创新创造不断推进,“品质工程”说到做到。
2017年2月28日至3月1日,乐清湾项目凭其在打造品质工程上的引领,作为浙江经验被交通运输部向全国推广。毫米级精度控制、BIM技术应用、T梁智能化建造、创新工艺和班组标准化建设等创新管理模式下打造出来的“品质乐清湾”成功向全国推广,获得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打响了浙江省交通建设管理品牌,成为了“品质工程”全国先进。
乐清湾1号桥全景
交通破局 玉环迎全新发展契机
一线桥光通台温,两地一家喜相逢。
曾经,作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的玉环,却“无高速、无铁路、无国道”,处在交通末端区域,面对469平方公里的乐清湾,也只能望洋兴叹。通高速、建大桥是玉环人民一直以来的殷切期盼,而如今,“一桥飞跨”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在乐清湾大桥通车前,玉环到乐清开车需要两三个小时,通车后,从台州玉环至乐清南塘仅需20分钟车程,而玉环到温州市区则将只用1小时左右。”乐清湾指挥部有关同志介绍。
大桥要通车了,不少市民已经迫不及待开始计划出行。“桥通了非常方便,我们打算‘十一’就自驾去温州,爬雁荡山看楠溪江!”玉环市民陈女士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从交通末端向区域交通枢纽跨越,玉环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乐清湾高速建成通车,玉环将彻底告别“三无交通”历史,不仅让台州市正式步入我省县县通高速的行列,同时该项目与即将建成通车的三门湾、台州湾一起,组成沿海高速甬台温复线,将构筑起连接我省沿海地区新的高速通道,对助推宁波舟山港、台州港、温州港三大港口与国家高速网的无缝对接,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
同时,乐清湾作为深水良港,乐清湾大桥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包含大麦屿港在内的台州港、温州港的营运能力,建立以港口为中心、以港区腹地产业集群和完善的港口集疏运网络为依托的港航经济发展模式,并使宁波港-舟山港、台州港-温州港连点成面,为海洋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大桥建成也对我省融入长三角,构筑杭甬温都市圈,发展温台沿海产业带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和文化层面来说,高速公路上的人流、物流、价值流的高速流动,将改变着玉环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而观念的改变、思想的解放迸发的能量是空前的,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层改革。
桥梁,散发创造的美丽,也应尽显生态的美丽。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绿色为底建桥梁,乐清湾项目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让百姓满意的品质工程为设计原则,建造了这座生态之桥。
未通车先生态补偿,8月22日清晨,两艘满载着泥蚶、青蛤幼苗的渔船从乐清西门岛驶向海湾东侧的玉环海山岛。在乐清湾大桥沿线,渔民、科研人员共同将1亿多贝类幼苗和鱼苗撒向大海。
在乐清湾大桥通车前夕,这场增殖放流行动,是对大海的补偿。“2011年,我们在进场施工前组织专家调研,形成了增殖放流、生态补偿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次增殖放流是履约。”乐清湾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相关负责人说。
这只是乐清湾生态举措的一个缩影,以民生为重,认真梳理业主、沿线市县、乡镇百姓、施工建设、生态环保、监督管理、运营维护等各方诉求,合理优化线位走向,避让乡镇百姓和环保敏感区域,减少耕地农田占用,为地方发展预留空间,并确立了标准化设计理念与建管养一体化理念。
以生态为基,积极践行生态环保,按照“零排放”要求对施工专项设计,优化施工组织,提高环保标准,实现了弃土场“零”设置、污水“零”排放、隧道洞口“零”开挖,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生态、最小程度地破坏生态和影响人文环境,将高速公路打造成为玉环当地一条新的风景线。
从遥望到相连,从连接到融合。
大桥无言,迸发磅礴力量。全新的生活正从这里开启,乐清湾大桥所承载的梦与期盼,已经一步步实现,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乐清湾,将因这座桥,散发更多活力与自信。
【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