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人自己的奶茶。
1. 有人把徐州大沙河的苹果做到了奶茶里,还在茶底里加入了徐州的牛蒡茶,甚至产品里还融入了铜山的玫瑰和山楂。
2. 原来这两年徐州最火的奶茶店和我们一样热爱这个城市,几乎在每一个可以接触到顾客的地方都在努力介绍着徐州。而徐州那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也被它用年轻人最能接受的方式递到人们面前,捧在人们手里。
< class="pgc-img">>3. 说实话我真的觉得之前低估了它,难怪外地朋友会说来徐州必喝云龙让茶。它用了 0 添加的好茶叶和高品质的真牛乳,难怪我是第一次觉得一杯奶茶居然是清爽和好喝的,也是第一次明确喝到了奶和茶的香气。它居然在奶茶里用到了专业咖啡才配的冰博克纯牛乳。
< class="pgc-img">>4. 当然我也没有想到徐州大沙河的苹果做成冰沙可以这么好喝,它就像把一个新鲜的苹果在你面前捏爆了,空气里布满的都是苹果的清甜。它说与汉书系列是一封献给两汉文化发源地的家书。这 4 款新品都严选了徐州特色的产品,把厚重的文化和优质的产品一起摇进了这个独属于徐州的奶茶杯里。
5. 说实话我真的蛮感动的,这个真正属于徐州人自己的品牌包含了热爱,也努力地成长着,和这里的每个人一起守护着徐州,用各自擅长的方式。
论你长多大,走多远,那些关于家园的记忆,会像年轮一样刻在你心里,而后来的一切,都从彼处生发。
——《家住徐州那一片儿》
电风扇开了一夜,早上起床头懵懵的。豆子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冲着大衣柜的镜子看了一眼……
“爸!妈!”豆子慌得要死:镜子里这个蓬头垢面的歪嘴货,是哪位!
“怎么了怎么了?”豆子爸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半分钟内,就理清了豆子的意外状况。
在各类养生微信还有25年才能问世的时代,豆子爸对歪嘴这状况的解决方案是上医院和偏方。考虑到豆子才上五年级,人虽然长得瘦,却一直没病没灾,前侦察兵豆子爸合理推测,这嘴估计是吹风扇吹的,所以,那就先试试老家神奇的偏方吧。
神奇的偏方没有辜负豆子爸的信任,豆子的嘴果然给扳了回来。
2020年夏天的同学聚会上,豆子的发小,离乡背井二十年的成功人士木木对他这段童年往事,发动了第666次暴击。他说:“你们知道豆子的嘴是怎么治好的吗?我亲眼见证的!是用鳝鱼拉回来的!还不是活的鳝鱼!是开膛破肚的那种!放他嘴里,又微弱又有力地把他的嘴给拽了回来。”
依然精瘦的豆子微微一笑,算是默认了这一疗效。
阿飞顿时感到刚才那口西瓜汁有点难以下咽。
而池池,只想求一求鳝鱼的心理阴影面积。
木木笑得抹眼泪,然后又拾起了深沉练达的商界精英人设,他说:我总梦到那条街,经常梦到……
会梦到四合院刻着花纹的门鼓石,美仁巷的屋顶,阿飞家的鱼缸,约豆子一起骑自行车环游江苏的宏伟蓝图,站在公用水管旁咔咔啃黄瓜的豪横女生池池,无处不在的碉堡,迎宾菜馆的大油年糕,还有街东头鼎鼎有名的马蹄烧饼。
那时,他们是中枢街上的一群少年,青春的花,开得正嚣张。
< class="pgc-img">>1994年出版的《徐州市志》记载:中枢街位于云龙区王陵街道办事处辖区北部,东起彭城路,向西跨过中山南路至和平东巷(南北向,今徐医附院东门前的那条路),长1公里,宽5米,沥青路面。此街由原游击衙门、石牌坊街、福寿街、文昌宫、道后街、二府街、兴隆街7条短街组成。1917年为纪念毕生致力于办学的教育会长梁中枢,此街更名为中枢街,1965年11月26日改称大同西街,1981年10月15日恢复中枢街名称。
中枢街的这7条短街大有来历,徐州历史上一些军政驻地就在这里。
游击衙门全称是徐州镇标中军游击衙门。镇、标是清朝军队的编制,相当于现代军事编制的师、团。游击衙门设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7月,驻地是徐州府城内中枢街西头,管辖夏镇(今山东省微山县政府所在地)、睢宁、沛县、丰县、赵庄和新设西路汛。1912年2月北伐军进驻徐州,徐州镇标中营解体。
< class="pgc-img">>中枢街西头,宅院众多
石牌坊街:中枢街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蒋记牌坊”,上世纪20年代《铜山县志》上提到,蒋氏百岁坊在县署前街文昌宫西,光绪间为蒋秉彝妻王氏百岁五世同堂立。据蒋家后人回忆,“蒋记牌坊”位于中枢街北面中央,与现在淮海西路的基督教堂“崇真堂”相隔临,对面是上世纪30年代的“江苏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机关驻地。临西边的是“一人巷”。西边是培正中学(徐州五中)、二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蒋氏祠堂和蒋氏百岁牌坊消失于上世纪80年代。
< class="pgc-img">>石牌坊街省立十中(徐州一中)旧址
< class="pgc-img">>这张淮海西路的老照片上,路南中枢街的基督教堂相当显眼
道后街:顾名思义,这是文亭街道台衙门后面的一条街。徐州人所说的道台衙门,实际上是管辖徐、淮、海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徐海道署,跟中枢街只隔一道墙。这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它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徐、淮、海道署兴衰起落的历史,更阅尽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徐州近代百年风云。
< class="pgc-img">>80年代的道衙门,门前有座碉堡。
< class="pgc-img">>同一角度,90年代的道衙门(摄像:光线)
二府街上并没有两个府,只有一个“铜沛同知署”,在清朝,同知署是徐州知府的派出机构,权力仅次于徐州知府。是二哥不是大哥,所以徐州人称它为二府。
< class="pgc-img">>二府街后来成了一条生意兴隆的商业街(摄像:光线)
< class="pgc-img">>90年代的二府街(摄像:光线)
< class="pgc-img">>二府街东接彭城路,80年代,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在这条街上(摄像:光线)
徐州城著名的一人巷,在中枢街西段,和风化街相通,巷子长30多米,两侧是高大院墙,只能容一人过,两人相遇,须侧身才行。
< class="pgc-img">>中枢街两旁那些大大小小格局不同的大宅和军政大院,后来,纷纷揭开面纱,走下神坛,有的改为小学校,有的成为老百姓混居的大杂院,院儿里盖满了各式各样丰俭由人的小厨房,到了饭点儿,煤球炉上锅铲齐奏,即使是相当普通的菜品,在大伙儿都饥肠辘辘的当口,也能生出一种“那是山珍海味”的错觉来。
可是生活啊,除了吃吃喝喝,还有洗洗涮涮。并不是所有的院儿都有自来水,中枢街上的公用水管就成了一个人气聚集的地方,各家派出的代表,在洗碗洗衣,两手纷飞的时候,也不忘昨夜今晨的各种八卦,简直就是那年那月的微博热搜榜。
< class="pgc-img">>中枢街上的水站,这里用的是压水井
(摄像:光线)
中枢街上的自来水公用水管,在徐州老街上很常见
(摄像:光线)
1988年,池池家已经拥有了一台孔雀牌黑白电视机。留了一级到她们班的大强告诉池池:孔雀的英文叫peacock,意思是大尾巴公鸡。刚刚学会26个字母的池池回家验证,电视机上印的果然是这个词,于是对大强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也就忘了问他:你这么厉害,怎么会留级呢?
那年,几乎每个有人造革沙发的家庭,都有一面猛虎下山图案的毛巾被,以掩盖沙发皮儿上的裂纹和凸出来的弹簧。那年,爸爸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录机,让《我的中国心》和《铁窗泪》在傍晚的喧嚣里循环播放。那年,哥哥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26寸大永久。
池池在家门口弯起右腿掏大梁学车的时候,中枢街西边的一段还是石板路。青石板经年累月被磨得溜光水滑,她哥那辆车骑起来咯噔咯噔的,耳屎都给颠松了。池池最恨的就是路不平,本来技术就不行,纵是她这么小心了,还免不了要摔跤。她哥已经放话了:再把我车摔一下,你就跟它永别吧。
池池骑车上学是两年后的事了,彼时,她家已搬离中枢街,每天从西到东,上学要骑5公里,她忍不住要拷问自己的灵魂:当初那么上赶着学骑车,究竟是为什么!
< class="pgc-img">>美仁巷的房顶,是少年探险的地方。(阿飞拍的木木)
阿飞在美仁巷的家聒噪地一如既往,木木又拿着他的海鸥照相机来东拍西拍了,他这回要上房揭瓦。阿飞说:“你站太高了,拍不着啊。”木木指挥:“你爬树上去。”
那是邻居虎子小两口的屋子,好在是白天,家里没人,否则,踩坏人家两片瓦,不打他一顿都对不起虞美人泉下有知。
美仁巷南接中枢街,往北一直走,穿过淮海西路,就到少华街了。这是楚霸王项羽在徐州建都时,安置媳妇儿虞姬的地方。虞姬是个爱英雄又敢于牺牲的女子,宁可坐在乌骓马上哭,也绝不骑在毛驴身上笑,刚烈决绝,不为瓦全。
阿飞住在那里的时候,美仁巷已经相当残旧,原先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密密匝匝住满了人家,全然不见王妃故里的排场。在阿飞同学的童年印象里,霸王别姬这出虐心大戏还掺了点“莲蓬鬼话”,他们家那边,据说半夜偶尔会听到虞姬的哭声,吓得他都不敢去厕所。
可以说是相当地年少无胆了。
< class="pgc-img">>2001年,美仁巷主要部分拆除,从它最后的断壁残垣中,依稀可见当年的讲究和精致。
豆子后来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贴在他中枢街家中旧墙上的那张江苏省地图曾经令木木垂涎三尺,环游全省的宏大愿望虽然没能实现,但豆子骑着摩托车巡逻的路线或许就跟香飘飘奶茶一样,别说江苏了,绕地球多少圈都能编道应用题。
而木木早就志在千里,走遍了全世界。木木说,如果有一天能复原这条街的话,我能把每个大院的位置都标出来,因为它们都锁在我的脑子里。
< class="pgc-img">>中枢街东头的碉堡
< class="pgc-img">>中枢街101号是徐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和徐州地区公安局旧址。1983年徐州地市合并,地区法院、地区公安局分别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合并。
1998年,池池一家领了新房的钥匙,回到了中枢街101号,拆迁的老街坊各归各位,就像失散多年的亲戚再次重逢。
那时,承包了几代人童年的中枢街小学已全部划归风化街小学。虽然拆迁的计划说了好几年,但当小学校变成废墟的那一刻,家住那一片儿的人们,仍然在心里为小学校腾出了一个空。
< class="pgc-img">>80年代,中枢街小学一部的南院
在那里上过学的人知道,中枢街小学虽然学生不算多,却分了两个部三个院儿,一部在东边,路南北各有一个院儿,二部在西边,刚入学的新生要在那儿上到三年级。
高年级教室有着长长的弧形窗和一扫就掀起一层土的青砖地,厕所前是棵梧桐树,每天上午都有人过来收拾茅坑,这种事总能引得无聊的家伙们一阵哄笑。
还记得,鼓号队的进行曲会时不时跑个调;紧张的升旗手生怕歌还没唱完,旗就早早地到了顶,记得教数学的张校长烟不离手;班主任李老师在毕业照上泪眼低垂。上课铃的清响似乎还在耳边萦绕,孩子们却已经永远地放学了。
< class="pgc-img">>此刻,中枢街遍身人间烟火,沐浴在初夏的暮色中。路边汽车停得满满当当,店铺鳞次栉比,一度消失的马蹄烧饼也重出江湖了。从前走起来很费腿才能到的中山南路,现在小电动没两分钟就可以抵达。上班族依旧拎着菜行色匆匆,只是,赶着回家做饭的人,已经换了一辈。
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
正如幼时需仰视的父亲,在你成年后便不再高大,这条深遂的长街业已脱去让人敬畏的外衣,还原成了一个温厚的长者。他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变化,眼里是徐州老街独有的骄傲。
管在哪座城市,每个大学门口总有一条街道,满满的美味、满满的青春、满满的回忆。
各种小吃店、奶茶店、便民的生活超市、女生们最爱的饰品店等应有尽有。
在那个没有地铁的年代,有时候周末,会和三五好友约着来矿大校园里拍照和寻觅一些美味。
西门进去往左拐,有条海棠路,每年的三四月份,很多摄影爱好者来这儿拍照和观赏。
疫情之后,就没有再进去过,很是怀念以前随意进进出出的日子。
对了,这里也是曾今有过夜市的,夜市关闭之后,这里的人气开始无声流失。
11路站台后面,路边都是小摊儿,如果是冬天,手套、围巾、各种饰品和小吃应有尽有。
那个时候,在这里吃饱喝足了,还可以逛会儿。
这个公交站台,包容性比较大,有11路、11附、19路、64路、35路、36路......
很早的时候来易初爱莲,也是在这个站台下车,如今来逛三胞广场如果不乘坐地铁,也是这里下车。
易初爱莲的位置现在是卜蜂莲花仓储超市,楼下的肯德基和红跑车依然还在。
肯德基的旁边,去年开了家6PM烘焙,开业以来比较火爆。
漫长的等待,让过去属于矿大这里的光圈逐渐消失,让人不禁怀疑,它是真的过气了,还是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次重生。
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充斥着80后、90后的记忆,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也曾在此拥有过一段闪闪发光的青春岁月。
时间流过了就再也不会来,就像我们饱经沧桑的面容再也找不回曾经的青葱。
矿大西门的这条路叫学府路,路牌已有些陈旧和掉色。
现在的学府路,还是大家记忆中的学府路吗?
学府路,对矿大人而言是最热闹的美食聚集地。
白天路人如织、夜晚华灯初上、这里曾是矿大最为繁华的之一。
那个时候满满当当的一条街,走在路上都会觉得拥挤。
人流量很旺盛,每次来到这里都会有很强烈的美食渴望,甚至有种每样都很好吃的感觉。
这里不仅有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多年不变的物价。
十几年前,胡记炸鸡还未出圈,三胞也没有建起来,但矿西菜市场这条街可比现在热闹多了。
矿西菜市场,算是徐州人气老牌菜市场之一。
随便一问,都是十几二十几年的老店。来这里买菜可以直接把几天要吃的一次性买完回家。
对于上完课饥肠辘辘的学生来说,不仅是走出校园外释放压力的一扇门,更饱含着学子们对美食的执着。
对于附近的街坊来说,学校外的美食便宜还好吃,是哪天不想做饭洗碗时的不二选择。
这里的美味多的不止一点点,它们陪伴了不少人的四年大学时光,有些味道,毕业了还可以记很久。
/ 美食城 /
这个美食城在负一层,去的时候不是饭点,食客不多,陆续会有外卖员进来取餐。
转了一圈儿看了下,小吃种类20+,螺蛳粉、麻辣烫、炸串、炒饭、米线等等。
/ 地瓜坊 /
红薯干,堪称百吃不腻,吃一口就没办法停下嘴!拿一片往嘴里塞,那一声声清脆的“嘎嘣”响声让耳朵好享受。
/ 卤肉饭 /
还有吃饭怎么少得了这家的卤肉饭,分量大还好吃,即使是夏天,排队也愿意等的美味。
/ 南方胡氏炸鸡 /
第一次吃的时候,当时就觉得太赞了。咸与椒盐,太酥脆了,肉的香味很足,一口塞进嘴里,满足。热量的话就别管了,快趁热吃!
口感的话更推荐鸡翅,小鸡腿肉厚,入味差点意思。
/ 炸海鱼 /
简简单单的档口,老板娘在招呼客人,老板在后面油锅边忙活个不停。
/ 炸串 /
这家店里,可以炸羊肉和羊肝,肉串和菜品新鲜不说,价格也不贵,很多地方羊肉串卖到两块五到三块一串了。
/ 徐记烧饼 /
一家卖梅干菜烧饼的,薄薄的面皮裹着梅干菜和肉糜,面皮酥脆、粘着烘烤过的芝麻,饼内带着梅干菜特有的味道和肉的肥美香气。
/ 矿西火烧 /
一进店里,就能闻到阵阵火烧香气和酱肉的鲜味,馋的人猛咽口水。
/ 对又来川味馆 /
这家店的门头看起来平平无奇,湮没在矿大这条美食街中毫不起眼,但川菜做得堪称周边一绝。
/ 巷口凉皮 /
这家凉皮即使没吃过,应该也有耳闻吧,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过1000多张。
老板调制凉皮的动作非常熟练,面筋、黄瓜、加入麻酱醋等调味,全程动作不过1分钟!
/ 菜煎饼 /
咬一口、满口酥脆的菜煎饼,冬日夜晚里温暖了我脆弱的小胃。
菜煎饼一定要趁热吃,刚做出来的饼皮还硬硬脆脆的。
/ 炸串、烤串 /
小推车上摆了几十种炸串,不知道老板当年是不是靠着摆摊白手起家的呢。炸串基本都是一两块一串。
/ 矿大新街 /
这里曾经人流如潮,饭点过来吃个饭,排队是常有的。因为疫情,这里破防了,关了好多店铺。
小地锅、迦南米线、功夫炒饭......还有十家左右,还在做最后的坚持。
//
在铜山新区,还并非遍地商圈的时候,矿大文昌校区这里,大概是徐州南区人去得最多的地方。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或许都有一种感动的味道,也许是一种美食,也许来自某一家老店。
大家寻找的,不仅是那份味蕾的满足,还有属于回忆里的气息。
『今日互动』
你对矿大这里有何记忆?
欢迎留言告诉我
爱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