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化浪潮席卷之下,品牌营销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年货节”的到来,永和豆浆聚焦春节场景,发起#新年喝永和,新的一年万事和#热门话题,依托社交平台的情感交流属性和趣味个性的互动玩法,通过线上渠道拓展永和豆浆消费新场景,以数字化营销战略开拓春节消费市场。
< class="pgc-img">>聚焦品牌势能,解锁数字营销新玩法
面对信息爆炸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的注意力也被不断碎片化,能够脱颖而出的品牌非常有限。要想在扎堆的传播中被看见、被记住,营销玩法十分关键。
永和豆浆聚焦本土化营销特点和营销方式的创新,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以#新年喝永和,新的一年万事和#为搜索关键词进行精准导流,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达人引流的整合营销,以及内容种草等新玩法,让永和豆浆快速实现“全网共振”,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品牌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新年喝永和,新的一年万事和”的品牌认知,成功影响用户消费行为。
< class="pgc-img">>开启暖心话题,让春节营销更有温度
#新年喝永和,新的一年万事和#的活动话题,契合了春节国人送福、团聚、祈愿的情感诉求,不仅在内容侧契合新年主题,更在玩法上深度绑定过年场景。借助话题营销的方式,邀请消费者参与深度共创,助力话题热点发酵、流量裂变;用贴合当下消费者心境的内容和创新,共鸣国人心中对春节的纯粹渴望,创新又走心,点燃了春节消费热潮。
< class="pgc-img">>深耕植物蛋白领域,永和豆浆持续深化营销策略创新,讲述中华传统豆浆饮食文化,将品质豆浆带给更多消费者,不断传递出温暖与向上的力量。
全文35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痛苦的高考结束之后,崭新的大学新生活可太值得期待了。高考前,老师、家长们给我最多的激励就是:上了大学你就轻松、自由了。
2012年的八月中旬,老爸开着我家的五菱之光,从洛阳一路把我送到了郑州市西三环的河南工业大学,我将要在这里开始自己的人生新篇章了。
学校有三个校区,我所在的莲花街校区和鼎鼎大名的“211”郑大只隔了两条街,西三环紧邻高速路口,属于郑州城区的外侧,学校附近房价大概在5000一平。
跟老爸老妈要了生活费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半独立的大学生活。估计他们嫌麻烦,直接给了我一个学期的生活费。这是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可以支配的资金,自然是要好好享受享受一番,找点刺激来满足自己被禁锢多年的欲望。
巧合的是,在郑州的高校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在郑大,吃在工大。这个工大,正是河南工业大学。
< class="pgc-img">河南工业大学
>学校的美食确实独到,不仅仅是食堂的饭菜诱人可口:米饭系的快餐、鸡排饭、卤肉饭、梅菜扣肉饭;面食系的烩面、炒面、刀削面、油泼面、水饺。每个窗口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吃过一次就让人欲罢不能。
校外的小吃摊更是五花八门:早晨各种各样的粥、包子、鸡蛋饼、手抓饼;中午的面条、盒饭、炒菜、炒面;晚上的馄饨、小笼包、麻辣烫;还有炸鸡、猪头肉、各种水果。顺便一提,我最喜欢的是串串香。
< class="pgc-img">一餐厅特色卤肉饭
>对馋嘴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简直是到了天堂。每天除了学习,我剩下的所有时间几乎都用来和这些美食打交道,长期被压抑的天性得以释放,一下子就收不住了,别人花钱是买买买,我花钱则是吃吃吃。再加上新学期开始的军训,每天的体能消耗极大,就更需要补充身体了。
就这么过了两个月,有一天我去银行取钱,看到了账户上的余额,瞬间惊醒!原来不知不觉我已经把一学期的生活费啃掉了九成,再这么下去,如果没有父母的接济,大概率是活不过这个学期了。
这种事肯定是不能告诉老爸老妈的,不然估计他们会不惜代价千里迢迢的杀过来,把我摁在车里狠狠的揍一顿。一边打一边骂“败家玩意!”
得想想办法了!
首先需要开源节流:我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压抑了自己对美食的渴望,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办法:每天早上一杯豆浆,加两个包子2块;午饭只吃泡面,而且还是袋装的,5块;晚上一杯粥2块。就这样把自己每天的生活费压制在了10块以内。每天用饿不死的标准苟延着自己的生命。
就这么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把市面上所有的泡面全吃了一遍:康师傅、统一、白象、甚至还有老北京,口味也是不断地进行着切换:红烧牛肉、香辣牛肉、酸菜牛肉、小鸡炖蘑菇、海鲜的、西红柿的。。。
好消息是,我的个人月消费创造了历史最低记录:不到400块。代价则是:我完成了儿时曾经的梦想:吃泡面吃到吐,闻到泡面味就想吐。
之前每天过的是开开心心吃喝的日子,突然换成了吃糠咽菜的苦行僧生活,这个落差太大了!更何况一想到那么多诱人的美食,仅仅只是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不能和它们结缘,人世间还有比这更加残忍的事情吗?
我忍不了!决定换个办法!不就是钱嘛!
我们宿舍总共8个人,有好几个室友是农村来的,身上自带勤劳、懂事光环,在学期正式开始之前就已经在外面找了兼职,坚持“勤工俭学”来减轻家中负担。有的人在食堂帮忙打饭,有的人去校外餐饮店打工,有的人去发传单,寝室老大甚至还找到了一个当家教的工作。看着他们干的这么热火朝天,我对比了一下自己,嗯,是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人家!
我询问了室友们,对比了一下那些兼职工作:
1、学校食堂兼职:每天中午、晚上帮忙1个小时,管一段饭,没钱;
2、校外餐饮店兼职:每天要工作4个小时以上,每小时8块,不管饭,而且路程比较远;
3、发传单兼职:只有周六、末的全日制,一天60块,而且风餐露宿;
4、家教工作:可遇不可求。
这么看来,每个工作都有利弊,正在我纠结的时候,有一天下课,我突然发现在我们教学楼和宿舍区之间的一大片空地上,新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原味永和豆浆店。
之前这里是一座三层高的建筑,占地大概有个500平米,属于学校的内部资产,因为地方不小,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就一直搁置在那里,也不知道是啥时候承包出去的。
< class="pgc-img">临时找的,大概是这种感觉
>豆浆店的外观主体是红色,搭配着透明的玻璃,远远地看上去很喜庆,不过这些自然是没啥稀奇的,真正吸引我的是店门外大屏幕上的告示:招聘兼职,薪酬面议!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我每天上下课的必经之路,从位置来说是超级合适,而且这个店铺从外观上看,已经算是学校里面的高档餐厅,估计给的待遇也不会太差,就仿佛是为我而生的一样!于是我连宿舍都没回,就这么背着书包走进了店门。
刚一进门,映入我眼帘的是明亮的大厅、整齐的桌椅以及被清理的很整洁的地板,对于吃惯了食堂和路边小摊的我来说,这里给了我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
我正在打量着周围的环境,一位身穿职业黑色西服的女孩向我走来,微笑道:“你好!”
女孩的个头大概1米65上下,身材略显消瘦,咧起来的嘴巴略微显大,整体上给人干脆、利落的感觉,只是肤色稍微差了点。
“你好。。。”我很少和女孩子交流,略微有些紧张“我看到了招聘启事,是来应聘的。”
“哦,好的,你稍等。”女孩一副了然神色,然后冲着进门左侧的吧台喊了一声:“周总,有人面试。”
“好的!”从吧台立马传来了回应,然后一位身穿同款制服的中年女人起身,踱步到了我们身边,冲我微笑问道:“是你要面试吗?”
我快速打量了她一眼:年纪大概在35上下,身高比刚才的女孩略低,体型略显丰盈,肌肤保养的很好,也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我之前还没有见过这样白的人儿。她的声音清脆,普通话非常标准,让人听着很舒服。
听到她问我话,我赶紧点头回复:“是的。”
女人点了点头,看了一眼我背着的书包,对着一个窗边的座位做出了“请”的手势:“坐下说吧。”言罢就带我走了过去。
我放下书包,和她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她打量了我一眼,开口问道:“你多大了?”
“18!”
“刚上大一吗?”
“嗯!”
女人有点好奇:“你怎么会想要来做兼职的?”
因为我快饿死了!当然我是不敢这么说的,于是便半真半假道:“我爸妈工作很辛苦,我想要减轻点家里的负担,顺便自己也想攒点钱,好回家给他们买好吃的。”这么说可以大大增加对方的好感,对于女性来说更甚。
果然在听了我的话后,女人态度温和了许多:“难得,你这么小的年纪就这么懂事。”略加停顿后,继续开口道:“我们这边招大学生兼职,一般都是传菜员,负责上菜和一些杂物活,工作时间是每天中午11点到2两点、下午5点半到晚上8点半,按时计费,每个小时8块钱,可以根据你们每个人的课程安排周一到周日的排班。”
一天干满6个小时,那就是48块啊,这么算下来一个月有1500块,一个学期岂不就是就有6、7千块了,这个工作不错啊!
看我有点发呆,女人开口了:“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啊。。”我脸上一热,赶紧打断自己的胡思乱想,问道:“那咱们这里管饭吗?”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女人愣了一下,似笑非笑地抿了一下嘴“管!”
额。。是有点丢人,好像自己吃不起饭似的。哎?我是不是本来就已经吃不起饭了?
看我略显窘迫,女人善意的帮我解围:“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了。”我赶紧摇头。
“那你愿意来我们这里工作吗?”女人又问。
“嗯,我愿意。”我干脆道。
听到了我的答复,女人很开心:“那好,明天上午你有时间吗?”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课程表:“有的。”
“嗯,那你明天上午直接过来吧,到时候再安排你入职。”
“好!”我站起身准备离开,女人仿佛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对了,你叫什么名字啊?”
额。。是有点搞笑,我俩说了半天,最后连对方名字都不知道,我老实回答到:“高炎。”
女人点了点头,说:“我姓周,叫我周董、周姐都行,你去吧,明天过来就行。”
我也点了点头,礼貌回复:“周姐那我走了,明天见。”然后就背起书包离开了豆浆店。
刚一回到寝室,睡在我上铺的寝室长便开口:“老八啊(我在宿舍年纪最小),听说你在找兼职,正好我现在工作的窗口有个学长不干了,你要不要来?”
“啊?可是我已经找到工作了。”
“你找到了?在哪啊?”寝室长好奇问道。
“在永和豆浆店,就是离咱们教学楼很近的那个。”
“你竟然在那找了工作啊?”插话的是睡在我上铺的王旭,“那里面吃饭看着可不便宜啊!”
嗯,就餐厅而言,除了几个大食堂,永和豆浆店这样的三层独立建筑,确实算我们学校内部的翘楚了。
“那我不知道,我也没去吃过,我今天也是第一次进那家店,再说我是去打工的,饭菜贵不贵和我没啥关系。”我说的是实话。
宿舍的几个室友都被我找新工作的消息吸引了过来,大家胡乱询问了一通,最后得出了结论:这是一份挣钱不少、离宿舍不远的好工作。
晚上寝室熄了灯,我静静地躺在床上,盯着王旭床铺的木板,一边盘算着自己兼职的薪资,一边在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周姐的那句话:“明天再来,安排你入职!”
入职?入职啊!
多么神圣的词汇啊!
(未完待续。。。)
备注:豆浆店图片非本尊,图片来自网络
默的快餐赛道,特别是米饭品类,因新品牌的涌现格外热闹。
老娘舅正冲击A股上市,老乡鸡、大米先生拓店凶猛……
可谁还记得永和大王、真功夫,这些中国快餐的前浪们?
总第 3024 期
餐企老板内参 蔡大柒 | 文
发展“失速”
1000家门店遥遥无期
今年6月16日,快乐峰旗下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永和大王宣布,将进行门店升级和扩张,年底全国门店数量达到500家,3年内扩张至1000家门店。
但经过半年的奋斗,据相关统计显示,门店仅剩421家,6月至11月的新店数量为5、8、3、7、10、5家,月平均拓展7.6家店,发展“失速”。1000家的门店目标,似乎有些遥遥无期。
体量在600家以上的真功夫,拓店力也有些不足,还有25家门店暂停运营。
而新晋的快餐品牌老乡鸡和大米先生,2021年每月拓店数都在12家以上,速度和体量上都远超这些老前辈。
再看和消费者联系紧密的产品端,这一年的上新,永和大王多少有点“冷饭新炒”。依旧是饭团、豆浆、油条这早餐三件套,外加卤肉饭、鸡排等台式美食的翻新。
唯一有点花头的便是牛年上新的牛肉饭,还有湘式小炒肉,这是离市场节奏最近的一步。此外,永和大王还和游戏、动漫IP开启了多次联名,但水花不大,基本没啥声响。
真功夫的产品上新力度同样缓慢、“滞后”,每月公众号播送最勤快的,莫过于五折、半价的促销信息。
回到1995年,入市之初的永和大王品牌调性非常高,小摊上5毛钱的油条,愣是卖出2块钱的天价。为了对得起这2块钱的价,在原料和烹饪上下足了功夫,色拉油用过一次就立马换掉,面粉选用国外的,来保证品质和健康性。
为了品牌的快速拓展,永和大王还较早地开启了信息化进程,打造了培训升级体系,构建出完整的团队架构。在连锁餐饮的洪荒年代,对标麦肯的永和大王种种做法属实先进,如24小时的运营市场,如外卖服务的开启,愣是靠着豆浆油条,一年卖出3个亿。
在营销模式上,永和大王就推出过“5元早餐”,套餐包括招牌的豆浆、油条等,随后真功夫快速跟进,推出了4.5元的什锦饭团,暗自较劲。这种模式很快被麦肯借鉴,现在我们仍能看到麦当劳或肯德基推出的8元优惠早餐活动。
这些都是早期的连锁快餐品牌难以忽略的高光时刻。但现在,无论是宏观的拓展数据,还是细微的产品更新,老品牌们的竞争力正急速下滑,内忧外患,双方夹击。
败诉!
永和之争带来的品牌认知障碍
永和大王的内忧,来自“永和”二字的纷争。
今年9月2日,北京高院驳回了世纪投资有限公司的上诉请求,其第15462149号“永和大王及图”商标在咖啡饮料、茶饮料、蜂蜜、糕点、面粉制品商品上的注册最终被判定应予以无效宣告。
这场纷争持续了6年之久,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早在2016年,永和食品就提出异议,主张“永和”是该公司独创并长期使用的知名品牌,对“永和”商标享有无可辩驳的在先权利。
永和豆浆则宣称,台湾弘奇食品有限公司于1985年在我国台湾地区获准注册“永和豆浆”商标,1995年正式进入大陆市场,1999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开设第一家直营门店。而永和大王的第一家门店的开业时间则为1995年。
且不论是谁山寨了谁,这两个相似的名字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的认知障碍,无法产生清晰的品牌认知。特别是永和豆浆中的“豆浆”二字,很容易将品类限制在早餐中,无法拓展餐饮场景。
此外,一些“冒名”的永和豆浆频频出现安全问题,如2019年,义乌的一家李鬼店,就被曝出员工将手臂放入桶内搅拌豆浆的视频,引发热议,并将两个品牌都拉入了危机漩涡中。
在漫长的品牌“缠斗”中,“永和们”都还将面临更大的危机,极速更新的快餐赛道,以及强劲的后辈。
同样是90年代出道的真功夫,则面临着更加狗血的家族股权纷争,品牌势能不断下滑。
初代模式 VS 快餐2.0
谁更能打?
20多年后,中国的快餐赛道发生了巨变,永和大王正和老乡鸡、大米先生、老娘舅等品牌同台竞技。这背后,则是初代快餐模式与快餐2.0时代的对打!
过度聚焦的早餐场景 VS 全时段运营
在场景上,靠早餐起家的永和大王,虽然一直在积极拓展场景,增加盖饭、面条等多元的菜品。但在消费者的“固有印象”中,永和大王还是吃豆浆、油条的早餐店。而且早餐生意也被越来越不好做,餐饮新手、老手、跨界者都来分一杯羹。
新晋的快餐品牌们,不仅在抓午餐、晚餐两个黄金时段,还在尝试更多时段、更多场景,以“稀释”高房租,冲击更高的营业额。
像老乡鸡在深圳海岸城开出的主题店,主打全时段运营,早餐提供粉面粥和包子,下午茶有咖啡和手冲茶,夜宵时段有精酿和烧鸟。与永和大王的24小时运营不同的是,这些新场景都有稳定的产品支撑,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契合。
台式美食的衰败 VS 多元的口味需求
虽然多次上新,在永和大王的菜单中,我们依旧能看出台式美食的底子—卤肉饭、炸鸡排,再加蛋饼油条热豆浆。
2020年下半年,鹿港小镇被收购后,几乎停止了发展。另一主营台式美食的品牌一茶一坐也早在2020年底大规模闭店。台式美食早已经在2020年大败退。
品牌衰败背后,是大众口味的变迁。而当下消费者,对菜品口味的需求越来越多元。
自2010起,川菜开启了10年黄金发展期,从高端餐饮下移至快餐品类,钵钵鸡、肥肠粉、重庆小面等全面铺开。在2020年,湘式风味迎来一波小爆发,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等爆品频频出现在快餐的新品名单中。
综观当下的快餐赛道,并没有一家独大的口味趋势,反而越来越融合。安徽养鸡场走出来的老乡鸡,以“做鸡”著称,乡村基和大米先生以川湘风味为主,像老娘舅、谷田稻香等则没有明显的口味界限。
品牌打造者为吸引更多消费者,往往会打开菜系边界,用追热点的方式不断上新,吸引新客入店,差不多是周周上新,提升复购率。这背后就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支撑,并构建强大的产品库,而非死守着老几样,增增减减。
快餐变慢,现炒正盛行
场景、口味之外,当下快餐模式最大的变化在于“慢速发展”,现炒现烹。
大米先生直接把灶台挪到前方,直面消费者,老乡鸡也增加了众多现烹菜品,活跃在深圳的小女当家也是现炒模式。
这些品牌所代表的,是快餐的2.0模式,现炒快烹,呈现十足烟火气。
永和大王所代表的,则是1.0模式,高效快速,菜品标准化,口味标准化,但在标准化的过程中,风味的损失成了必然。
当下,中式快餐正经历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充满工业味道的预热快餐正被消费者抛弃,丧失竞争力。
这种快餐模式的进化,并非只是增加个灶台,加俩厨师那么简单。
既需要在供应链端构建标准化,如食材、调味品的采购,食材预处理等,又需要培训厨师,提升厨师烹饪的标准化程度,至少在80%以上,甚至还有数字化的深度参与。这些改变绝对是大刀阔斧的。
但近几年,永和大王未曾有过大的模式调整,从更新的菜品类型看,依旧是旧思路。400多家门店,是门店规模,更是“体量之困”,艰难的掉头不知何时能开启。
不仅仅是永和大王,真功夫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结语
2021年的餐饮圈,极具戏剧性,新品牌强势突围,老品牌快速出局,烘培赛道如此,粉面赛道也如此。
在上海轰轰烈烈开启牛肉拉面竞赛之时,另一拥有50家门店的家有好面已有5家门店关闭,大众点评上的超低团购优惠,像是品牌最后的奋力一搏。
不少餐饮人这种戏剧性归结于疫情影响,但疫情更像一个加速器。根源还在品牌与消费者需求的不匹配,再背后就是模式的落后。
在变化剧烈的餐饮大环境下,唯有求新求变才是长久发展的法则,永和大王与真功夫20年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这一切,新品牌的频繁涌现也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