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什么?西湖醋鱼都做成茶饮了?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文来自书评周刊2024年7月23日专题《有味》B07版。至少在南宋,杭州是美食天堂。亡国前夕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近乎偏执地细数杭州

文来自书评周刊2024年7月23日专题《有味》B07版。

至少在南宋,杭州是美食天堂。亡国前夕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近乎偏执地细数杭州各种吃食,仅蟹的吃法就有枨醋赤蟹、白蟹辣羹、蝤蛑签、柰香盒蟹辣羹、糊齑蟹、枨酿蟹、五味酒酱蟹、酒泼蟹生、糟蟹、蟹肉包儿等十五六种,仿佛是要用笔完成一道破除无常、留住繁盛的秘密仪式。

然而还不到一千年——确切地说就在最近七八年内,杭州忽然背负上“美食荒漠”的骂名。这剧烈的转变,要从西湖醋鱼说起。

杭州人自家寻常菜。(本文作者供图)

西湖醋鱼:尴尬的地方名菜

在西湖醋鱼的地狱梗出现之前,美食荒漠的网络排名,杭州还暂居京沪之后。正是这道来必吃、吃必骂的杭州名菜头牌,让所有匆匆游玩过西湖的人快速集结到同一阵线,以它为炮火,将杭州轰到美食荒漠的最底层。

历史一直在重演,网络迷因只不过推波助澜。袁枚《随园食单》提到“醋搂鱼”,说“此物杭州西湖上五柳居最有名,而今则酱臭而鱼败矣。甚矣!宋嫂鱼羹,徒存虚名。《梦粱录》不足信也”;时隔一百五十年梁实秋又说“现时一般餐厅,多标榜西湖醋熘鱼,与原来风味相去甚远”。看来西湖醋鱼无过,“原来风味”是好的,只是“而今”、“现时”吃客无福品尝罢了。

“原来风味”什么样?据说西湖醋鱼的前身是宋嫂鱼羹。南宋末年的《武林旧事》记载了宋高宗南渡后嘉奖宋五嫂所呈鱼羹的典故,《梦粱录》和《都城纪胜》也提到宋五嫂鱼羹,但无一言及形制。此后流传不详,清乾隆时开始死灰复燃,除了前述《随园食单》,吴锡麒《有正味斋日记》也提到“醋缕鱼”。晚清俞樾结合家乡德清做法改进“醋熘鱼”,秘方传至隔壁酒馆楼外楼。俞氏《曲园日记》提到去楼外楼买“醋熘鱼”佐酒(1892),其《春在堂诗编》也有诗曰:“宋嫂鱼羹好,城中客未尝……”诗后自注“西湖醋熘鱼相传即宋嫂遗制,余湖楼每以供客……皆云未始知有此味”(1894)。俞楼毗邻西湖,当时在杭州城外,来自“城中”的客人陈彝、赵舒翘为时任浙江高官,却都从未吃过这种风味,可见俞樾改进后的醋熘鱼与传统杭州菜的滋味相去甚远。

1929年第一届西湖国际博览会期间,楼外楼在门前的西湖放大竹篓饿养草鱼去腥,一时广受欢迎,西湖醋鱼声名鹊起。1955年楼外楼改为公私合营,国家领导人多次在此宴请外宾;195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三十六道杭州名菜,其中十道都由楼外楼提供,西湖醋鱼自然名列其中。

袁枚武断地认为醋搂鱼即是宋嫂鱼羹,其实大可怀疑;俞樾长于考据,却只靠浅浅的“相传”二字,便把自己的拿手菜说成古制;倒是其曾孙俞平伯说得平允:“(宋嫂)鱼羹遗制不传,与今之(西湖)醋鱼有关系否已不得而知。”得到官方背书的西湖醋鱼“借壳上市”,传统名菜宋嫂鱼羹被掏空,不在三十六名菜之列。不过1960年代楼外楼的厨师又发明了一道羹菜,初名赛蟹羹,后被冠以宋嫂鱼羹之名,借一段传统的光,迅速登堂入室,成为一般认为的杭州名菜。简而言之,如今的西湖醋鱼和宋嫂鱼羹都非宋五嫂的遗制,而是楼外楼这家餐馆的改革和发明。

蟹酿橙,据说是宋代名菜。但是现在的版本是80年代根据南宋的记载重新仿制研发的。(本文作者供图)

上述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公案足以说明,所谓的传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直在变,甚至会面目全非;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很可能只是十分晚近的产物。

面对近年汹涌的骂声,楼外楼早已略去饿鱼的步骤,又更换鱼的品种;其他店家也努力求变。美食作家沈宏非对西湖醋鱼情有独钟,逐一品鉴新开发的版本:有“开化溪水草鱼版”,有“柿子醋大黄鱼版”,也有以“吃出湖蟹滋味”为旨要的笋壳鱼版。如果你仍有胆去试,好不好吃另说,请记得不要带着传统名菜的滤镜去试,因为这道菜不够传统,也无所谓正宗,杭州人跟它也不算很熟。

传统美食:很多还不到百岁

当代人观念中的传统美食其实并不传统,许多都是最近一百年内形成的。例如成都人唐振常在《品吃》中回忆抗战前的川菜,“在四川人眼里,好菜皆不辣。”高档川菜以虾子玉兰片、白炙脍鱼、鸡丝卷等雅菜取胜,如有四川人以辣菜宴客,则被目为失格,是上不了台面的。

八年抗战改变了人口迁徙和物流的规律,草根辣菜得以崛起,火锅同理。美食家蔡澜声称“火锅是一种最没有文化的料理方式”,这种精英主义的言论在网上大遭挞伐,但若追根溯源,其实自有道理。成都作家李劼人指出,麻辣火锅本是码头的劳工和乞丐在路边围着挑担吃的,直到1936年从重庆传到成都,才渐登大雅之堂。

片儿川,外地人常慕名而吃,杭州友人往往不胜其烦地纠正其读音,“儿字重读,不可儿化”,更要解释何为片、何为川——其实就是倒笃菜(一种雪菜)笋片肉片面,当初却叫了这俚俗的名字,惹得日后多少人费口舌去说文解字。

据说片儿川是奎元馆在清代开发,寓意“连中三元”,做法灵感来自于苏东坡的《於潜僧绿筠轩》中“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这些奇谈怪论显系事后附会,却长年在网上谬种流传。其实杭州人陈秀桃于1934年接手曾是徽式、甬式口味的奎元馆,将之转为地道杭式。片儿川也是陈秀桃创制,距今最多九十年。高诵芬在《山居杂忆》中将奎元馆错记成是抗战前“新开”的面店,证明陈秀桃中兴之前,该店的味道难入本地人的法嘴。

拌川是另一颇受游客好奇的杭州面点。它介于拌面和炒面之间,拌面是凉拌,拌川是在油锅里拨一拨,多了炒面的焦香。拌川可搭配各种浇头,最有名的浇头虾爆鳝仍是奎元馆首创,经菜油爆、猪油炒、麻油浇的鳝段香酥焦脆,搭配鲜嫩河虾,吸收拌川本身的镬气,比片儿川更具味觉冲击力。由于加了浇头,拌川贵于朴素的拌面,因而过去面馆里吃拌川的人往往喉咙梆梆响。

虾爆鳝面。(本文作者供图)

爆鳝拌川。(本文作者供图)

一份刊于《申报》的广告显示,当时知味观的面点有片儿川、炒川而无拌川,说明拌川的历史大概率比片儿川更短。至于袁枚收录的杭州版鳝面做法“熬膳成卤,加面再滚”,更是和今日的鳝面全然两码事了。

再以烧鹅为例,明末是杭州名菜,老饕张岱曾作诗盛赞。但过了一百多年,袁枚却称“杭州烧鹅,为人所笑”,境遇堪比近年的西湖醋鱼。如今烧鹅早已从杭州名菜圈中退场,消失得一干二净,可见“传统美食”比“美食传统”脆弱得多。

杭州之味:精细追求产地和时令

如果你非要缘名菜的木去求鱼,刻传统的舟去求剑,误入荒漠也难免。礼失应该求诸野,到底什么才是至今仍延续在民间的传统杭州味道?

据《回味·杭州菜》,杭州在钱氏吴越时期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菜肴初步形成特色风味。南宋时北方迁来的豪门巨富影响了杭州的生活风气,“使杭州菜逐渐由淳朴的农家风味,转化成以官府菜和文人菜为重心”,经济跃升也令杭州菜确立以猪、鸡、鸭、鱼、虾、蟹、蛤蜊、甲鱼为主要原料;另一方面杭州吸收绍兴、金华等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纳入黄酒、醋、火腿等吊味材料,形成清淡上叠加咸、鲜、甜的味觉谱系。这些元素至今仍深深影响杭州百姓的餐桌。

杭州卤鸭。(本文作者供图)

杭州人极重视食材的产地。张岱专门作诗,咏杭州的西泠湖蟹、塘栖蜜橘、盐官枣。杭州和周边地区其他特产如茭白、茨菰、火腿、湖鲜、江鲜,也是构成杭州菜的要素。马叙伦发明的“三白汤”以豆腐、白菜、竹笋为原料,据说“味殊绝美”,其他人如法炮制却复刻不出那滋味。马叙伦自称食材产地最重要,除了杭州遍地都是的竹笋,豆腐也非杭州原产的天竺豆腐不取,即使上海、无锡的豆腐也只是“中材”。离开产地而空论烹饪,只会令菜品水土不服。

杭州人也极爱吃新鲜应季的时令物。高诵芬晚年回忆杭州人一年四季的吃食:春季吃酥炸玉兰花瓣和新上市的蚕豆与春笋;夏季用荷叶包羊肉、粉蒸肉,品尝西湖的红菱与新藕;秋季用桂花栗子煮红烧肉和炒子鸡;冬季则是年糕和各色年货、果品的盛会。

桂花红烧肉。(本文作者供图)

特殊日子也有讲究,比如立夏要吃“薄切猪肉蒜泥浇,青梅白糖与樱桃;海蛳甲鱼健脚笋,咸蛋米苋乌饭糕”,其中乌米饭是以南烛叶浸水揉碎,取其黑水浸糯米,隔日蒸成青蓝色的糯米饭,清香甜糯,至今仍是杭州人立夏前后必吃的餐点。高诵芬几十年未吃到乌米饭,晚年仍心心念念,托亲眷从杭州带来一些南烛叶,依依不舍地放一半在冰箱以期久存,结果冰过后不再出汁,白白浪费了许多叶子,痛悔不已。

对时令和产地的精细追求是杭州美食引以为傲的优势,却反在快消费时代成了短板。外来人口暴增,本地人的声量被迅速吞没,许多店家粗制滥造,自媒体博眼球玩梗蹭流量乃至炮制假讯息,种种原因交叠,令杭州美食忽然背负恶名。如果我的大脑和手机一样容量不够,只装得下某音和某书,我大概也会人云亦云跟风踩一脚,然后继续吃我的麻辣烫,毕竟网暴又不花钱。

当然,“地方特色美食”的传统建基于人口流动相对较弱的社会,在洛阳做官的张翰怀念江南的莼菜羹、鲈鱼脍却不可得,只有辞官归乡吃个痛快。如果人口自由跨地域流动成为常态,在任何城市都能吃到道地的各地美食,这座城市本身的原有口味反而会弱化。

换句话说,近三四十年的社会变化令每个大城市的餐饮都在多元化——在杭州不仅能吃到西湖醋鱼和片儿川,也能撸串了!与此同时,所有大城市的餐饮却在趋于同质化——在杭州撸到的串和在广州撸到的并无不同。

在此进程中,那些精细的东西被大众话语鄙夷地丢掉了,只有杭州人还在自家一方小小餐桌前自得其乐,管他外面洪水滔天。

撰文/张哲

编辑/李阳 西西

校对/薛京宁

源:新京报

那味道,无拘无束,没遮没拦,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周围的空气中,公平公正地钻进每一个路过之人的鼻腔里,透入脑髓,潜入心底,搅动得唇舌肠胃一阵荡漾。这厢是新出炉的烧饼,面皮里的油酥掺着椒盐微麻的热气;那边是铁签子串的羊肉,在红里透青的火焰上翻了个身。沙茶面的汤头里,虾贝与鱼丸的鲜甜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咸香;即使是加了油渣的青菜在锅中滑动了一圈,也华丽丽地散发出诱人的菜香与油香。还有那溽暑炎天,烈日下传来的那一声“叮当”声,分明是冰块碰撞着酸梅汤激发出的一阵清凉,将那酸甜的滋味,顺着霜雪般的阵阵白气,直入心房。

炎天暑热让正午的街头人迹罕至,却将夜晚的街头安排得满满当当,从北京街头的烧烤和酸梅汤,到福州的炖罐和红糟,从杭州的片川儿到厦门的土笋冻、酱油水,被烈日灼烤得干巴巴的肠胃,也在清凉夜色弥漫的锅气中浸润得恢复了生气。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但各地风味,却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北京与杭州,一南一北,风味自是迥然有异,即使是同在一省的福州与厦门,其滋味也各有不同。你或许能让北京人吃下厦门的土笋冻,却未必能让福州人喝下一晚老北京的豆汁儿。但是,一盏酸梅汤,却能在炎炎夏日一统天下,让从江南到北地的来人去客,都口舌生津,想着念着那清凉的酸甜味儿。

这便是“有味”。或许再没有哪个词能比“有味”用来形容生活那种自微末之处透出的滋味。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虽说吃是日复一日,如此寻常。但哄饱肚皮绝不仅仅是吃的本意,吃,是为了吃出味儿来,哪怕被烦劳的工作禁锢了身体,哪怕被沉重的事务麻痹了心神,但那出自人类最本能、最原始,也是最纯粹的吃,依然能让人尝出苦与甘,辛与酸。

因为那些琐碎的、拉杂的、飘过的、闪动的、转瞬即逝的、无处不在的、时而令人哭泣时而又感到欣幸的,便是生活的滋味。无论是无拘无束,还是有模有样,无论是哭着的、笑着的,泪水淌在碗里,汗水滴在盘中,拿起筷子,挑来拣去,夹起放下,个中滋味,总要自己来尝。

人间有味,岂可不尝?

《倩女幽魂》中正在啃馒头的张国荣,在风雨中品尝人生况味。

“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么神呐?没人查考过,只是汪曾祺笔下的老北京人对他说的一句话里带出来的神仙:“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要是硬攀寻个出处,清代《笑林广记》中这尊神倒是半遮半掩地露了一面,“五味有神,五脏亦有神,故五脏得五味之美,则神守舍而不出”。五味神和五脏神乃是 一对相辅相成的老哥儿俩。说起这五脏神,可谓由来久远,《太平经》里便提到 “四时五行精神,入为五脏神”,又说这神“长二尺五寸,随五行五脏服饰”。这五位人体五脏的小神仙,倘使有朝一日像《广异记》里那样再拜告别,身体也就呜呼哀哉了——如是,岂能不求五味神把这老五位伺候好了,才能延年益寿,长葆遐龄。

五味神在北京,便是说北京五味之美,冠于四方。这话说起来,怕是有许多人会不服气,当下不是有句口号吗?北京乃是“美食荒漠”。荒漠中别说供奉五味神的神庙了,怕是连个摆供品的供桌都寻不来一张。环顾四周,可以说北京排得上名次的美食饭馆,大半是川菜,其余则是湘鲁粤淮扬的天下,要说正经的北京菜,除了所谓的“北京”烤鸭,着实寻不出来几家。但所谓“京师翼翼,四方是凑”,北京历史沉淀深厚,作为六朝古都,五方杂处,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与人群,巧妙地将 满、蒙、汉、回等多种饮食风味相融合,历经岁月的沉淀与磨砺,无处非中。由此,咱们单表几道京味儿小吃,也算饕客舌尖,占得几分京味儿了。

酸梅汤

北京位于暖温带,享有独特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每至夏日,骄阳似火,恨不得把人晒成人肉干儿,这时或是灌上一瓶汽水,或是咬上一根雪糕,或是饮上一扎冰啤,清凉解暑,无比惬意。但若是真正的老北京,必定要喝一碗冰镇酸梅汤,那真是从里凉到外,沁人心脾,暑气顿消。

酸梅汤是中国的传统饮料,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说元顺帝末年,尚未起兵的朱元璋以贩卖乌梅为业,某年襄阳城大疫,朱元璋病倒在一家叫“梅马招商店”的旅店中。虽说生病了,生意也不能落下,朱元璋到库房取乌梅时,闻到了乌梅的酸味, 顿时感觉神清气爽,病立刻好了一大半,于是用乌梅煮汤,病很快痊愈。朱元璋非常有经商头脑,靠卖酸梅汤治病,发了一大笔财,成为巨富。旅店马姓店主的侄女,也成为了后来的马皇后。

老北京街头卖酸梅汤的小贩,青花瓷大罐用冰块冰着,酸梅汤舀出来盛在小碗儿里。

传说归传说,实则酸梅汤的历史可能还要更早,南宋的《西湖老人繁盛录》和《武林旧事》等古籍中已有“乌梅膏”、“卤梅水”的记载。明清之时,酸梅汤更是成为了北京上至帝王,下至贫民最爱的消夏清凉饮料。每年从端午节到七月十五中元节,清宫御膳房中都会专门调制“御制梅汤”。

我最早喝过的“酸梅汤”和“御制梅汤”相差甚远,甚至并不是真正的酸梅汤,而是小时候父母单位发的酸梅粉,一个简陋的塑料袋里装着和感冒冲剂颜色差不多的粉末。舀上两勺酸梅粉在杯子里,兑上热水,搅一搅,尝一尝,勉强算是“速溶酸梅汤”,味道么,可能和“御制梅汤”差了一万个手冲咖啡的距离。

要喝到真正的酸梅汤,得稍微费点儿周折。虽然不用像花木兰一样“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的满世界去采购,但至少要去一趟中药铺称上数两乌梅(东莞的最佳),再去稻香村买上一瓶糖桂花。

酸梅汤的制法并不复杂,但分为两种不同的派别,仿佛武当和少林门派之分别:一种是浸泡派,据说是来自清宫御制古法,用沸水泡出乌梅的汁水;另一种则是熬煮派,用乌梅加水文火熬煮。取熬好或泡好的酸梅汁,滤去渣滓,取其精华,再兑上白糖或冰糖、桂花或玫瑰,加入适量的白开水调整酸甜度,晾凉后放入冰箱冷藏,就是可以饮用的酸梅汤了。

街头挑担卖酸梅汤的小贩,做得没有青花瓷大罐的好喝,但是也能清凉解暑。

在没有电冰箱的时代,人们用的是天然冰箱,北京冬天温度要比现在低不少,护城河及什刹海等结冰后,“打冰人”凿取冰块存在冰库窖藏,等到夏天取出售卖,各商铺或住家往往会买上一些冰镇水果和饮料。将装满酸梅汤的瓷坛用碎冰埋在桶 中,喝时即取,就是市面上常售的酸梅汤了。

旧时卖酸梅汤的摊贩和店铺往往插一架铜月牙作为幌子,月牙代表朱元璋当和尚 时用的月牙铲,月牙上的“日”字则代表明朝。小贩们一边叮叮当当颇有节奏地打着“冰盏”,一边吆喝着:“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碗尝一尝,酸梅的汤儿来,哎,另一个味儿呀!”冰盏是铜质的两只小碗,传说是朱元璋念经的法器,上下相叠,放在一只手里,颠簸作响,五音六律,戛玉敲冰,非常好听。有些冰盏做得十分精细,分为一公一母,公在上,母在下,如果拿反了,则声音暗哑,无法敲击成音。

老北京酸梅汤最有名的当属九龙斋和信远斋,前门洞的九龙斋出名较早,琉璃厂的信远斋后来居上。据当年喝过的老先生们说,九龙斋的酸梅汤采用熬煮之法,色淡味清,有着浓郁的桂花味。信远斋的酸梅汤则是浸泡派,味道醇厚,回味悠长,深得文人墨客和梨园群伶的喜爱。

我未曾觅得宫中浸泡乌梅的秘笈,只用乌梅熬煮,小小一口砂锅,大火开锅,小火慢熬,稍稍加了那么一点甘草和冰糖。从四十多度的室外回来,往往连空调都来不及开,先打开冰箱倒上一杯酸梅汤喝上几口,感受《故都食物百咏》中所赞不虚:“梅汤冰镇味甜酸,凉沁心脾六月寒,挥汗炎天难得此,一闻铜盏热中宽。” 铜盏声虽不再闻,酸梅汤还是可以来一碗的。

打冰盏,出自王羽仪绘《旧京风俗百图》。

大白菜与芥末墩儿

大白菜是北方最常见的蔬菜之一,在中国餐桌的历史悠久,《南齐书》中周颙在被问及“菜食何味最胜”时,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可见秋天的大白菜之美味。过去北京的白菜分为青口菜和白口菜,青口菜叶绿味甜,白口菜更加肥硕。白菜的做法很多,可生吃,可熟食,可炖可炒可涮可拌,可单独充当主角,亦可作为配菜。吃北京烤鸭剩下的鸭架,用来和大白菜同熬,味道鲜腴;涮火锅吃了一肚子肉之后,大白菜下锅一烫,又甜又脆又解腻;爱吃素的,大白菜切丝,猛火爆炒加醋就是一盘醋熘白菜;富贵之家请得起名厨,用得起材料,耗得起功夫,一道“清水白菜”能令老饕大快朵颐。

过去蔬菜大棚不那么普遍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几十上百斤的大白菜囤起来, 以备冬天食用。大白菜再好吃,天天吃,顿顿吃,也会让人吃烦的。我从小吃了不少大白菜,熬煮炖炒,有点“吃伤了”,故而对各种白菜佳肴极为挑剔,只有十分好吃的菜才肯下箸,“芥末墩儿”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每次去吃牛街上的清真牛羊肉馆子,必定要点一个芥末墩儿来吃。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市民抢购冬储大白菜的情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市民抢购冬储大白菜的情景。

“芥末墩儿”,又名芥末白菜,芥末言其味道,墩儿形容菜的形状。这个菜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很少看到,但却是过去老北京家庭的必备年菜之一。过年吃多了大鱼大肉,难免想吃点解腻的东西,芥末墩儿脆而爽口,正好中和一下。而且过去讲究过年不能动刀,芥末墩儿只需提前预备,过年吃最方便不过。作为老北京的老舍先 生,家中最擅长烹制的菜式之一就是“芥末墩儿”。不少文艺界人士慕名去老舍家, 专门为吃芥末墩儿,吃完了还要带走点。就连老饕汪曾祺先生,都忍不住称赞:“老舍先生家的芥末墩儿,是我吃过最好的芥末墩儿!”

北京海碗居的芥末墩,李碧华笔下的芥末墩有一种快意艳丽的港式美感:“桌的“芥末墩”,是凉菜。小小一个白瓷盘子,立着一个大白菜尾段的墩儿,外层老帮都已去掉了,铺上一抹香辣呛鼻的芥末酱汁——那种亮丽鲜黄的序幕,光是色彩,便叫人喜欢。吃进嘴里的大白菜,先由一股微辛的味道牵引,原来还酸、甜,香.爽、脆,这时,辣意忽地浓了,通过咽喉鼻腔上达神经中枢,连脑袋也想掉泪.强烈地疏通.走动、循环,一下子便神清气爽解腻。如同充电”。

据舒乙先生透露母亲胡絜青的芥末墩儿秘方:“将抱心的长得紧的瘦长型大白菜切成八分长的菜墩儿,放在漏勺上,用沸水浇三次,趁热码在瓷盆内;码满一层之后,撒上新鲜的芥末粉、白糖和上等米醋,如此循环、码满一盆为止;最后在盆外包上厚毯保温,在温暖处放置两天,取出可食。”

需要注意的点是,大白菜只能用沸水烫,不能煮或者上笼屉蒸,否则过于糜烂,口感不佳。“脆、爽、呛、酸甜、凉”是衡量芥末墩儿是否合格的五大特点,蒸煮过的大白菜失其脆爽,不能算是合格了。

芥末墩儿还是旧日“大酒缸”的下酒菜。大酒缸是一种卖白酒的酒铺,几口大缸铺上红色的盖子当桌子,柜前摆上若干种小菜。无论是拉洋车的“祥子”们,还是衣冠楚楚的文人墨客,都是大酒缸的顾客。大酒缸卖酒论“个”儿,一个是二两。来上两个酒,一碟芥末墩儿,天南海北扯上一顿,也算是“上能启文雅之士美兴,下能济苦穷人民困危”。

老北京最平民的酒馆“大酒缸”,出自王羽仪绘《旧京风俗百图》。

有些人不爱吃带芥末的菜,怕呛鼻子,所以芥末墩儿、芥末鸭掌之类的菜一概不吃。但吃芥末的乐趣也是在此,吃上一口芥末墩儿,芥末稍稍冲一下鼻子,那个 爽劲儿也是品美食的乐趣之一呢!

豌豆黄儿

北京的小吃种类很多,驴打滚儿、艾窝窝、甑糕、年糕……有一阵子工作的地方在牛街附近,中午吃完饭偶尔去溜达一圈儿,买上一点儿回去当下午茶。这些美味 有的是纯粹小吃,不能上席面,有些则既是小吃,又可作席面上的菜。记得某次去一家饭馆吃饭,服务员上来一道甜菜,一溜儿莹润澄澈的黄玉所制麻将牌码在素白的盘子里,大家纷纷猜测是什么。筷子夹起来放在嘴里,清甜滑腻,才知道是精工细作的“豌豆黄儿”。

仿膳的师傅在熬煮豌豆黄,出自央视纪录片《中华老字号·仿膳》。

早年的豌豆黄儿分两种,一种是粗豌豆黄儿,《故都食物百咏》里提到的“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便是小摊贩卖的粗豌豆黄儿。做法是把干豌豆用砂锅熬至八成熟,连皮碾碎,嵌上煮过的沧州金丝小枣,凝结在一起,斜着切成一块一块,便是粗豌豆黄儿。粗豌豆黄一般在春天上市,小贩们推着车子吆喝:“豌豆黄儿,大块儿咧。”五月至七月粗豌豆黄儿则不多见,因为它们需要歇夏——夏天温度太高,容易变质不能存放。粗豌豆黄不加糖,全靠枣儿的那点儿甜味。

另一种是细豌豆黄儿,四时皆备,除了可以在大饽饽(点心)铺中买到,旧式筵 席中的四干、四鲜、四冷荤、四蜜饯里,大多也有“细豌豆黄儿”。过去北京办丧事讲究伴宿晚席,寿日有做寿晚席,这两种席面喜欢用价格相对较低的“果席”,细豌豆黄儿就是其中一道菜。作为甜菜的豌豆黄儿,就要有些讲究了,吃的时候必须添加瓜子仁、青红丝、梭子葡萄等果料,如果席面上未加装饰,食客就可以即席挑眼,表示不满。

细豌豆黄的制法也是用干豌豆煮烂,和粗豌豆黄儿不同的一点就是要去皮,去皮后还要过一遍箩,箩下的细沙加入适量的水和糖,上笼蒸熟,然后定型切块而成。加水去皮过箩这一道工序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如果加水过多,有流溢走沙之虞;如果水太少,则豆沙太干燥,不易过箩,定型后表面常常有裂纹,不能平滑光润、如缎似玉了。豌豆黄儿的颜色也很重要,首先要挑选质量上好的干豌豆,如果豌豆质量不佳,豆沙的色泽暗淡,没有鲜黄之色,还要在加水时适当用黄栀子水加色,然后定型冷冻。

豌豆黄成品,出自央视纪录片《中华老字号·仿膳》,现在的豌豆黄基本都加了琼脂之类的东西,质地近似果冻,但放在冰箱里吃也很有风味。

京剧大师梅兰芳寓居上海之时,十分思念北京的特色美食。弟子白玉薇就从北京的大饽饽铺打包了十五匣豌豆黄,准备到上海孝敬老师,可见豌豆黄儿之味美。

据民俗大家金受申先生说,大概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牛街曾经有位姓刘的师傅,春天的时候用新鲜的豌豆做“豌豆黄儿”,虽说做出来是绿色的,但还是叫豌豆“黄”儿。新鲜的食材做出来的“豌豆绿”娇嫩清香,比干豌豆做出来的更好吃。现在保鲜技术比一百年前不知道高了多少倍,冬天人们都能吃上鲜豌豆了,为什么没有人试着做 “豌豆绿”呢?

老北京文美斋饽饽铺,以满洲饽饽闻名。饽饽即点心。文美斋是老北京最大的饽饽铺之一,能做逢年过节上供的“饽饽桌子”。

全猪席与烧燎白煮

提起北京菜,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北京烤鸭,涮羊肉,说起烧燎白煮,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传统中式筵席,除了昂贵的“燕翅席”“海参席”“鱼唇席”等官席,还有 “烧燎白煮”“京市大果席”这样相对亲民的便席。

烧燎白煮全用猪来做菜,来源于满洲的祭肉习俗,郑稚辛(郑孝胥之弟)《孝柽》 有诗云:“花猪肥美谢珍馐,风尚原来自满洲。”所言不假。《天咫偶闻》中记载:“坤宁宫为神板所在,每日祭神用双猪。祭毕,辄传内廷及诸侍卫赐食。食者先向神板一叩,随席地而坐,自以刀割肉食之,每人一方。”不只是皇宫,过去满人的贵族之家,也用整猪上祭,祭祀典礼之后,亲戚朋友席地而坐吃水煮的白肉。祭祀的主人不能说请,吃肉的人不能说谢,即便是宫中的皇帝,也不能对臣下说赐,因为这是“神余”,不能代神赐。白肉不放盐,大家各自用随身的解手刀割下白肉之后直接吃,因为毫无味道难以下咽,有人垫在用酱油浸过的高丽纸上,这样能稍微有点咸味儿,但此种吃法不符仪制,如果被皇帝发现,是要获罪的。

由于祭肉实在太多吃不完,就有人做起了倒卖祭肉的生意,有些府第或大宅门的仆役,将“神余”卖给商户,由此发展出以猪为原料的更多的菜肴种类,最终成为“烧燎白煮”这一极具特色的北京筵席。北京人说话吞音,经常把“烧燎白煮”说成烧啦白煮,让人以为是烧过之后再煮,实际上是烧、燎、白煮三种做法的统称。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冯记爆肚”摊子,名号虽在,已是今非昔比。

最早出现的自然是“白煮”,袁枚《随园食单》载:须自养之猪,宰后入锅,煮到八分熟,泡在汤中,一个时辰取起。将猪身上行动之处,薄片上桌,不冷不热,以温为度。最早的“白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也不太吸引人。

“燎”是用火烧,将猪肉带皮在火上燎到起小泡,经温水浸泡,刮去外层煳了的猪皮,放入锅中再煮。

最吸引人的是“烧”——烧碟,内行称为“小烧”,实则为“炸”,这是烧燎白煮的重头戏。据说最早的小烧只有八个:炸排骨、炸里脊、炸腰花、炸脂油卷、炸肝尖、炸肥肠、烧紫盖、烧脸子。

在这八种基础之上,人们进一步探索出更为繁复的变化,从十六至二十四,再从二十四到四十八,乃至四十八到六十四,最终演变成为专供慈禧太后御筵上的一百零八道珍馐。

烧碟一般用五寸小碟装,冷、热、甜、咸均有,种类繁多 。最常见的有“凤眼肝”“炸鹿尾”“卷肝”“烧肺”“烧肥肠”“烧面码”“烧紫盖”“卷里几”……无不烹调精美,别饶风味。据说慈禧最喜欢吃的就是炸猪肝和烧肥肠。

烧碟中最难做的是蜜质甜味的“小烧”——各种“枣儿”“签儿”“红果”“杏干”等,一方面必须炼尽脂肪,否则甜腻荤腥,难于入口;另一方面还要做成和红枣、山楂等水果的样子和口味,香嫩脆甜,以假乱真。如“炒红果”,将肥瘦相间的肉剁碎,加入酱油和料酒拌匀,填入小肠内,用细麻绳结扎,每段距离约二三厘米。结扎时,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圆,形似“大山里红”。下锅加入红曲煮熟,待凉后去掉麻绳,用刀逐段切开,摆放一旁。另起干锅,加入适量白糖炒至糖色变黄,稍加水,再放入与真正“炒红果”相似的香肠,炒匀即可盛盘。形状与北京秋末冬初市场上的“冰糖葫芦”极为相似,既美观又可口。

过去“口子上”的厨师都可以做烧燎白煮,但最出名的白肉铺还是“砂锅居”。砂锅居正名和顺居,因为用砂锅煮肉,所以大家都称其为“砂锅居”,正名反而被人遗忘了。砂锅居的砂锅十分有特色,分为上下两截,上截是个圆柱型的盖子,下面的砂锅是京西门头沟特产,材质与众不同,敲起来铮铮似铁,据说已经祖传了几百年。砂锅居每天只卖一头猪,有时外加几挂下水,早上挂出幌子开门,中午就把幌子收起来谢客了,老北京的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即源自于此。“满城风雨存单句,半日经营只一家”,砂锅居只做上午生意的习俗,一直到日据时期才发生改变。

在砂锅居点菜可以零吃,也可以点半桌、一桌或全桌。半桌是十件,一桌为二十件,全桌则为二十八件。白肉席上菜有一定的规矩:先上烧碟,客人吃了差不多一半即上肉片,旧例肉片可以增添,直到卷里脊一上,便为尾声。其他中式席面往往以汤为结尾,但白肉席是肉汤齐上,不能以汤为最后一道。

如果觉得全桌的菜量太大,只想四五个朋友小聚,可以点上半桌“烧燎白煮”席 ——二冷碟、四烧碟、七寸碟糊肉一、七寸碟白肉一、鸳鸯血肠一、下水汤一,也足够人大快朵颐。

砂锅居还有一种专配烧燎白煮的“老米”。清代漕运发达,从南方运来的稻米存在京仓,给旗人发“钱粮”,这种经多年存储的米色黄质硬,煮熟后呈紫色,俗呼“老米”,颇受旗人青睐。辛亥革命之后,“老米”逐渐绝迹,砂锅居则以普通白米仿制“老米”吸引顾客。有些旗人好的就是“白肉加老米”这一口,虽然“仿老米”的滋味差强人意,但聊胜于无,可以安慰一下无处安放的大清情怀。若您要问慈禧老佛爷吃 一百二十八道烧燎白煮席的时候配不配老米?那她还是对御田里新收的“香稻米”情有独钟。

老北京的夜市,伊丽莎白·基斯绘。

作者/赵客

编辑/李阳,王菡

校对/薛京宁,卢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动设计师于2018年入行,立志于品牌打造,从品牌文化、LOGO设计、VI设计、IP设计等方面,对品牌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打造。




项目丨PROJECT

炝大师·爆暴蛙鱼头火锅 / 2023.12.27

行业 | INDUSTRY / 餐饮行业


服务丨SERVICE

品牌全案 / 标志设计 / VIS设计

项目时间 / 14天


团队属性TEAM | 个人

设计Designer / 鑫动




炝辣火锅

是平淡生活里火热的力量

-

炝大师·爆暴蛙鱼头火锅是一家坚持原味,坚持选用川辣本土较上等原料,所用的核心原料提取自然产物。坚持原汁原味,坚持继承传统古法,本色本味,坚持纯手工操作,坚持标准量化,让每一锅都安心,让每一口都舒心,让你每一次都有体验!


< class="pgc-img">

核心理念:坚持本色本味、标准量化、健康舒心

两者组合,再加上辣而不燥、香而不腻的汤底,造就了这道川辣特色火锅。鱼头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肥滑细嫩的鱼头和细嫩入味的爆暴蛙是其招牌特色,爆暴蛙均选取上等肉蛙,蛙肉洁白细嫩,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佳品!

汤底鲜香,底料的鲜美尽煨蛙中,久食而不上火,口味麻辣醇厚,回味悠长。

< class="pgc-img">




塑造品牌气质

火辣、力量、奔放

-

寻找Slogan,强化品牌

辣川炝食味,嗨吃爆暴蛙。

Sichuan spicy flavor, crazy eating of frog meat and fish head.

< class="pgc-img">




品牌标志构成

极简、字标

-

> 标志设计 | LOGO DESIGN

炝大师·爆暴蛙鱼头火锅,采用字体标识作为品牌辨识度,根据符合品牌特色为视觉体现,将“炝大师”进行原创字体艺术化。

字形、方向、空间上的设计,构成粗犷豪放、遒劲洒脱,有力、形态视觉美观,以便于其他产品物料的延用,营造出良好的炝大师文化氛围。

色调采用火红爆辣的橘红色为品牌主色调,再搭配奶白与墨绿为辅助色,三色均衡相成,从色系上传递炝大师特色风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品牌全新VI/SI视觉

系统打造

-

一个符号需要满足什么?这个符号是能够代表行业的,同时也是能够包容后期发展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品牌设计软件:Adobe illustrator

效果制作软件:AdobePhotoShop

作品不定时更新,每天都在慢慢进步一点点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