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的放学时光,大学生公寓与职大之间的巷弄里永远挤满了人,大骨汤面、好再来炒饭、南翔小笼汤包、肉夹馍…
后来摊主们为了安全经营集体搬迁到农院(现科技学院)西边的场地,取名:五一路小吃街
如今,那些陪伴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老店们都有了自己的门面,而他们现在有个共同的家叫-荷兰街。
一起去荷兰街看看那些熟悉的面孔,尝尝美食吧。
1.幸福の菓泠泷——人均8.8元
地址:荷兰街A幢-12栋
2.甘茶度——人均12元
地址:五一路荷兰街区第一排B幢-01(风蝶网咖楼下)
3.皮皮虾·我们走——人均8元
地址: 荷兰街第二排最东边(7080.门道)
4.生蚝之家(荷兰街店) ——人均14元
地址: 荷兰街区栋G栋04室(第二排西)
5.蛋仔冰淇淋 ——人均12元
地址: 荷兰街h幢-12西(第二排)
6.丼寿司(日本料理)——人均20元
地址: 荷兰街H-15东(荷兰街聚影咖斜对面)
7.丼寿司(日本料理)——人均20元
地址: 荷兰街H-15东(荷兰街聚影咖斜对面)
8.喵小姐的店(荷兰街店)——人均19元
地址: 荷兰街D-09号
9.锅の麻辣香锅——人均26元
地址:五一路荷兰街L栋06室(第二排北)
10.塞纳河畔意式餐厅——人均48元
地址:五一路荷兰风情街D幢8号第一排南侧
11.萨伦餐厅——人均14元
地址: 五一路荷兰街第三排南
12.真瑷缘过桥米线(原王子米线)——人均12元
地址:荷兰街B幢15
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米线!怎么吃都吃不饱,等真正吃不下的时候,却发现撑的不得了。不得不说,这碗米线有魔性!好吃到爆~
重货来袭~
7080门道----人均39元
地址:荷兰街西排100米东
店里装修别具一格,超级有品位~原来老店拆迁搬到了荷兰街,很多老顾客追随而来。蛋黄排骨、古法牛肉、椒盐猪蹄、炒粉丝、沸腾鱼等等特色菜,更主要的是价格实惠!大家都夸赞它是朋友小聚的首选呢~
暂时先给大家介绍这些哦~想不想看看还有哪些店呢?记得持续关注南通条粉俱乐部,会有后续报道呢~荷兰街有你喜欢的店吗?在下面给我们留言哦,写上推荐理由是最最好的呢!
吃饱了额外给大家推荐一个主题影院,带着家人去潇洒吧。
聚影咖主题影院——人均36元
地址:崇川区五一路荷兰街M幢(南通职业大学)
>月16日上午,江苏常州市市长盛蕾在该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预计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迈上万亿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至此,江苏产生了连续接壤的五座GDP“万亿城市”,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在江苏南部、上海以西的长江两岸形成“GDP万亿城市绵延带”。
据各地官方目前发布的数据,中国大陆的“万亿俱乐部”已增至25城。如将“万亿城市绵延带”定义为省域内三座以上的万亿城市连续接壤,则江苏五市是继广东的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之后,国内出现的第二例此类“绵延带”。两大“万亿城市连绵带”分别崛起于经济活力强劲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砥砺切磋,合作共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精锐。
三年来两大“绵延带”相继成形
粤苏两大“万亿城市绵延带”的崛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2010年,广州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04亿元,成为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座GDP万亿城市。次年,深圳GDP过万亿,苏州也率先在江苏突破万亿。
2016年,江苏省会城市南京GDP破万亿,苏南的工商名城无锡次年“再下一城”。2020年,广东佛山、江苏南通携手进入“万亿俱乐部”。此时,在江苏东南部已经出现苏州、无锡、南通三座相邻的万亿城市。
2021年,位于广、深之间的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55亿元。它的入列,使广州、深圳、东莞和西面的佛山连成一片,广东的“万亿城市绵延带”成形。
广东“万亿城市绵延带”示意图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制图
而随着常州GDP破万亿,在它西面的南京与东面的苏州、无锡、南通亦连为一片。五座城市位于长三角核心区,是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
江苏“绵延带”的下一个成员,最可能是南京东北面的邻居扬州。2022年初,该市已提出5年后在确保GDP8000亿的基础上向万亿迈进,入列“万亿俱乐部”。此外,与南通接壤的盐城、南通和扬州之间的泰州2022年的经济总量也已达到7080亿元和6402亿元。未来,江苏的“万亿城市绵延带”有望形成主要以长江江苏段为轴、跨江分布的集群。
在广东,“经济第五城”惠州未来或将向东延伸“绵延带”,但该市2022年的经济总量为5401亿元,距万亿尚有差距。广东“绵延带”目前的阵容或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不变。
放眼全国,浙江和山东是接下来有望形成“万亿城市绵延带”的省份。浙江的沿杭州湾四市,位于杭州、宁波两大万亿城市之间的绍兴,以及杭州东北的嘉兴2022年分别实现GDP7351亿元、6739亿元。在山东,青岛、济南的经济总量都已过万亿,青岛北面的烟台2022年的GDP已达9515亿元,去年有可能超万亿——烟台市长郑德雁今年1月13日向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3年,我们以高质量过万亿为目标奋力冲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与青岛、烟台接壤的潍坊,以及北邻潍坊的临沂2022年的生产总值分别为7306亿元和5779亿元。
群星璀璨,各扬所长
两大“万亿城市绵延带”均为所在省份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群星璀璨。
据《南方日报》1月报道,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规上工业总产值从4万亿(深圳)、3万亿(佛山)到2万亿(东莞和广州)的梯队。江苏“绵延带”五市也有深厚的工业根基,2022年苏州的规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无锡逼近2.5万亿,南京和常州均超1.5万亿,南通也已过万亿。
江苏的制造业结构相对偏重,产品往往不直接面对消费端。在2022年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涉江苏“绵延带”五市的有9个,如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常州新型碳材料集群、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无锡物联网集群等,且一座城市往往可以“独当一面”。
广东的制造业结构相对较“轻”,涉广东“绵延带”四市的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广州、佛山、惠州的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佛山、东莞的泛家居集群,东莞的智能移动终端集群等。
广东“绵延带”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2022年四市外贸进出口值合计6.81万亿元,其中深圳3.67万亿,广州和东莞达到万亿级。同期江苏五市合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4.62万亿元,苏州为2.57万亿,其余四市未过万亿。
区域发展均衡性方面,2022年江苏“绵延带”五市以占全省30%的陆地面积、50.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62.4%的地区生产总值,广东四市以占全省8.7%的陆地面积、44.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65.9%的地区生产总值。
江苏经济第一大市苏州 “苏州发布”图
澎湃新闻依据官方数据计算,2022年广东“绵延带”四市的GDP合计为8.51万亿元,其中深圳超过3万亿,广州逼近3万亿。江苏“绵延带”五市合计7.66万亿元,苏州当年的GDP为2.39万亿,今年已提出拟用三年左右推动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
交融合作,共同承担起国家使命
澎湃新闻注意到,两大“绵延带”城市间互动热络。2022年6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率团赴深圳考察,走访了华为、荣耀、中兴等领军企业;2023年2月,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率经贸代表团赴深圳拜访客商,促进合作;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率团到深圳,与当地头部企业交流……无锡还在深圳启动建设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系统深化与大湾区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方面的对接。
广东“绵延带”城市也多次到访江苏。2023年,佛山市委书记郑轲率党政代表团赴常州、苏州等地考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率团赴苏州考察,在座谈时他表示,苏州一直是东莞对标学习的榜样,两地产业结构、企业组成相似,考察使东莞代表团深受启发。
广东经济第一大市深圳 “深圳发布”图
两大“绵延带”的交流对话,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交融、深化。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主任、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徐天舒告诉澎湃新闻,广东和江苏都以发展工业为先导,形成产业在地理、类别上的集聚发展,两大“万亿城市绵延带”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两大‘绵延带’崛起过程中,除了市场因素和政府引导,也不排除城市竞争因素,但这种竞争是有益的。”他认为,两大“绵延带”要保持各自的优势,各有作为,注意避免同质竞争,在国家产业政策协调下共同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表示,粤苏两大“万亿城市绵延带”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为例,核心城市上海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与江苏“万亿城市绵延带”组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超级城市链,“随着制造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两大绵延带更是国内两大制造业创新带,有助于更好地参与新一轮全球化。”
他表示,两大“绵延带”呈现出竞争态势,但合作空间非常广阔,应各扬所长,“要不断培育和强化优势产业,如常州的新能源、苏州的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这除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也有助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要让大湾区和长三角的创新要素加速流动,鼓励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体系共建、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共建等,共同承担起国家使命。
起来慢悠悠的文旅名城扬州,着急了。扬州市委机关报《扬州日报》近期频频在头版刊发评论文章,呼吁要“走出舒适区,告别‘温吞水’”“耻于居中,力争上游”“让扬州既好看又好胜”……同时在头版开辟了“冲破居中思维”专栏,报道各区县板块摒弃“居中思维”、勇争一流的做法,营造求新求变、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发展也处于中游,经济体量长期位居江苏13个设区市的第7位,与苏州、无锡等江苏明星城市相比存在感偏低。但其实,扬州有着辉煌的过去,唐朝时长江流域有“扬一益二”两大都市,即扬州和益州(成都),后来又有“运河四大都市”之说,即扬州、淮安、苏州和杭州。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下的的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至今依然广为传诵。
不过,随着大运河航运的衰落,海运、铁路、航空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丧失,逐渐归于“小富即安”的平淡生活。然而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向前看,第5名常州和第6名徐州已渐行渐远;回过头,第8名盐城2022年经济总量只差扬州25亿元,随时可能反超。“当前,苏南发展全速前进,苏北发展全面提速,苏中城市加速崛起,谁也无法‘躺平’,更无法‘躺赢’,必须坚决摒弃‘中游心态’。”正如《扬州日报》在评论文章中所说,不能甘当中游、甘于平庸,要冲破“居中思维”羁绊,在时代潮流中抬高标杆、找准定位。
扬州求解“快与慢”的辩证法
游客印象中,扬州“水城慢生活”的悠闲淡定,是一种令人羡慕和向往的生活状态。但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一座城市在发展上保持悠闲淡定,真的好吗?扬州似乎想要从中寻找到平衡点。
据《扬州日报》报道,今年5月13日召开的全市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今年是扬州的“发力奋进年”,要向第一看齐、向一等看齐,不能有“居中思维”,要在比学标杆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标杆,在赶超榜样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要担当实干,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而是要争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不拖拉疲沓,要雷厉风行,要‘说了干、定了干、马上干、干到底’。”王进健表示。
随后,“一池春水”被搅动起来,《扬州日报》围绕“冲破居中思维”刊发了多篇评论。5月14日,《扬州日报》刊文称,高质量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这是一条充满竞争的赛道。船到中流,不能有“居中思维”;身在苏中,更要力争上游。文章称,居中是地理概念,而“居中思维”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表现为工作上“满足现状,只求过得去”,“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胜任时代要求。”文章反问道。
文章还提到,“有许多同志感慨,苏中的‘中’不应当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中”,不能甘当中游、甘于平庸,不能放低目标和追求;要冲破‘居中思维’羁绊,在时代潮流中抬高标杆、找准定位”。
快与慢的关系,是扬州需要捋清楚的。
6月15日,《扬州日报》再发评论文章并谈到,扬州是一座有着精致“慢生活”的城市,但干工作需要“快节奏”,真正值得向往的“慢生活”不是低层次的而是高质量的,不是暂时性的而是可持续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那么所谓“慢生活”就如同在沙子上堆房子,勉强堆个房子也注定不会持久。
文章表示,必须要准确区分“慢节奏”和“慢生活”,不能混为一谈。“‘慢生活’不是‘慢节奏’,绝不是‘慢吞吞’‘温吞水’,任何一座城市,真要是这样的工作状态,怎么可能拥有高质量、可持续的‘慢生活’。”文章称。
扬州城昔日的三次辉煌
扬州建城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中原争霸,在长江北岸开凿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邗沟”,即京杭大运河最早完成的一段。开挖的同时,其附近也筑起了一座“邗城”,也就是扬州城的前身。
两千多年来,历代文人从来不吝笔墨的赞美,为扬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加持。无论是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还是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抑或黎廷瑞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至今都还是广为传诵的经典。
城市经济发展方面,扬州城历史上有过三次辉煌。第一次是汉代,天下大定后,刘邦的侄儿刘濞被封为吴王,他利用扬州的自然资源,煮海为盐,开铜山铸钱,人民富足。第二次是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挖成连通南北的大运河,让扬州成了都城长安以外的第一大城市,博得了“扬一益二”“天下之盛,扬为首”的美誉。第三次是在清朝,扬州凭借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盐业的重要集散地和交易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税源地。
不过近代以来,随着运河航运功能的衰弱,海运、铁路等新兴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以及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的出圈,地处苏中板块的扬州更显落寞。1983年,江苏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地级扬州市。1996年,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泰州市,设地级泰州市,原由扬州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管辖,民间称“扬泰分家”,“大扬州”不复存在。
数据显示,2022年扬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05亿元,在江苏省内仅列第7,在长三角也只能位居第二,甚至第三方阵。向前看,扬州GDP远远落后于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座江苏“万亿城市”,与第6名徐州相比也有千亿差距;转过头,2022年GDP达7080亿元的第8名盐城已是虎视眈眈,还有历史底蕴、发展质态和扬州相似的邻居泰州,尽管2022年GDP仍落后扬州700亿,但在财政收入方面已经压过“老大哥”扬州一头了。
扬州,没法不着急。
跳出扬州谋发展
奋起直追,破除思想理念上的“天堑”是关键。正如《扬州日报》评论文章所说,只有跳出扬州看扬州,在更大范围审视自己,以更高标杆倒逼自己,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成果。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在区县调研中,对各个板块的要求已体现出这一思路。比如,王进健要求江都区聚焦重振“江北第一县”新辉煌,树立更高标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入苏中第一方阵;邗江区要展现扬州“主城担当”,奋力挺进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仪征要争做长三角一体化和跨江融合发展的先行者、示范区;高邮要聚焦“江苏绿心”定位,加快中部崛起,等等。
实体经济是扬州破僵局、开新局的核心要义。目前,扬州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短板,作为自带流量的文旅名城,扬州第三产业占比一直相对较高,尽管近几年来第二产业占比有所提升,但扬州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摆脱对三产的惯性依赖。《扬州日报》评论称,在城市竞争中崭露头角,拼的是产业集聚的真功夫,当下就是要在实体经济的产业集聚上争脸,“扬州不仅要有‘三把刀’,更要有高科技。”
扬州的产业发展正在升温。围绕实体经济招大引强,今年“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期间,扬州新签约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249个,总投资额超1880亿元。另外,扬州还在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比如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目前扬州硅片、电池及组件等光伏产品产能已占全国的10%左右。
实体经济的根深叶茂,还离不开人才支撑和金融浇灌。澎湃新闻注意到,扬州开始加快布局市域外创新中心,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西安成立5个域外创新中心,拟利用这些“创新飞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拓展科创项目“市域外孵化+本土产业联动”的新赛道。
还有,以金融赋能创新,扬州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政府产业基金30余只,总规模超270亿元。根据相关规划,今年该市将推进科创、绿色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三只百亿母基金全面落地,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资产规模达到300亿元,推动创投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创新深度交融。
在外界看来,扬州从来不缺乏名气,但或许缺乏一些新意和冲劲。而近年来,随着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开建,扬镇宁马铁路正在推进前期工作,还有扬州泰州机场的不断做大,一度丧失交通枢纽地位优势的扬州迎来了重新崛起的条件和机遇,可谓时不我待。
人们期盼,这座集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多张名片于一身的知名古城,能够在“慢生活”中进入“快节奏”,上演荣耀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