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04-04 16:4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陶东烨 通讯员 陈晓丽
4月2日下午,新昌法院审结了一起实施“套路贷”诈骗的典型案件。这是新昌法院宣判开展“扫黑除恶”行动以来的首例恶势力犯罪团伙案件。
2017年5月,被告人陈某某、吕某甲、吕某乙经商量,由陈某某、吕某甲找到被害人王某甲,虚构吕某乙有还款能力等事实,安排他人两次借款给王某甲共45万元,再由王某甲借款给吕某乙,陈某某、吕某甲再收回借款,吕某乙从中获得好处费3万元。
之后,被告人陈某某、吕某甲在山上、车里等处采取打巴掌等方式向王某甲逼债。同年7月,陈某某、吕某甲骗得王某甲家属替王某甲还款人民币25万元。
2017年7月,被告人陈某某、吕某甲采取相同的方式以提供资金帮另一被害人王某乙赚钱为由,安排王某甲等人多次向其借款共计40万元,以上资金由陈某某、吕某甲收回。
王某乙为抵除从被告人处的借款被骗转让房产一套。经评估,该房产价值45.2万元。
经法庭质证、认证,被告人陈某某、吕某甲明知王某甲客观上无还款能力,仍安排王某乙借款给王某甲等人,以套路贷款的方式将王某乙房产所有权转移至吕某甲处,说明该二被告人最初目的并非是赚取对王某乙放贷的高额利息,亦不是带着王某乙赚取高额利息,诈骗主观故意明显,其行为均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
2018年1月27日,被告人陈某某、吕某甲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同年3月1日,被告人吕某乙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15时30分,新昌法院对被告人陈某某等三人的恶势力犯罪团伙案件当庭宣判。被告人陈某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20万元;被告人吕某甲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15万元;被告人吕某乙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所谓“套路贷”,是以借款为借口,通过欺诈的手段,侵吞受害人的财产,其实质是以“借款”为名行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之实。近年来,这种表面上看是高利贷,但实际上是诈骗勒索的违法犯罪行为屡屡被曝光。
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从严打击涉黑涉恶案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此次公开宣判的陈某某等三人的涉恶势力犯罪团伙案件是新昌法院宣判的首例涉恶案件,也是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本案案情复杂,犯罪手段狡猾,"套路贷"套路深,以表面合法的方式掩盖犯罪目的,被害人不易辨别,又有被害人演变为被告人的情形,犯罪事实及数额难以识定,从而也给审判法官审理带来弥障。为确保依法及时审理该案,新昌法院以超常的力度、踏实的作风,迅速组成刑事审判经验丰富的合议庭,从厚厚的案卷材料一点点抽丝剥茧,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审理思路,牢牢把握庭审关键环节,最终全面锁定被告人犯罪事实。
浙江新闻+
扫黑恶势力犯罪是指经常纠集在一起,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百姓,扰乱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但尚未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违法犯罪组织。恶势力一般为三人以上,纠集者相对固定,不要求必须三人以上参与者绝对固定,且应与恶势力犯罪集团相区别。
本案中被告人陈某某、吕某甲作为固定纠集者,纠集被告人吕某乙等人多次实施诈骗犯罪活动,应当认定恶势力犯罪。被告人吕某乙被纠集对王某乙实施诈骗,虽其只参与两小节犯罪事实,但从整个犯罪活动和其犯罪作用、地位来看,被告人吕某乙参与他人纠集的恶势力诈骗犯罪,属于恶势力犯罪中的从犯,其行为亦应认定为恶势力犯罪。
少春庄向娟摄
中新网台州11月11日电(范宇斌 庄向娟)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李少春都会细细打量,就好像演员们已经穿上这些“行头”,在光鲜的舞台上,演绎起了一幕幕恩怨情仇、悲欢离合……
1981年出生的李少春是浙江省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戏剧服装加工技艺”传承人,祖籍“越剧之乡”绍兴嵊州黄泽镇。李少春祖上几代都与戏结缘,爷爷曾经是一个戏班的班主,奶奶则是戏班里的挂牌花旦。李少春的父亲12岁就考入了一家京剧团,1977年起,凭着舞台经历和美术功底,开始从事戏剧服装加工。
戏帽 庄向娟 摄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剧陆续恢复上演,乡村剧团蓬勃兴起。彼时,年仅13岁的李少春,开始帮着家里加工戏服。
“所有做手艺的都一样,最关键就是‘四个字’——手不能停。”李少春谈及,自己开始学做戏服,经常是早上六七点开始,晚上十一二点才结束。
“先是描稿子,然后用刻好的模子去复样,后来就是做灯笼裤、灯笼衣,一点点积累着经验,设计、绘图、下料、刷样、绣花、上浆、裁剪、缝纫、熨烫……各道工序,逐一上手。”李少春说。
制作戏帽时,描好花样后,要用专用的“善刀”在蜡盘上刻出来。庄向娟 摄
谈及与台州结缘,李少春告诉记者,“30多年前,台州路桥戏剧服装厂求贤若渴,厂长是我爷爷的世交,父亲在这里工作了半年,传授了技术。”
2004年,李少春在路桥十里长街租下了一间店面,取名“梨园春”,开始创业。
“第一二年都是亏的,但顾不得这么多。”李少春说,“因为我喜欢,一做起来,就好像走进了戏里。”
如今,李少春每天早上打开店门,听着十里长街上人来人往的嘈杂声,把大段的红绸绿缎铺在一张三米多长的白色案板上,开始打样、裁剪。
楼上是作坊,楼下是店铺,卖的是各式各样的戏剧用品:官衣、氅、蟒、铠、箭衣、马褂、披风、褶子、八卦衣、茶衣、宫装、斗篷……
此外,做戏服的师傅还要会制作各种道具,有头戴的盔头、帽子,脚穿的靴子、鞋子,背上的插旗,手握的各种兵器。
戏服 庄向娟 摄
李少春说,做戏服首先要懂戏。在戏曲界,戏服俗称“行头”,这是一名戏曲演员上台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戏曲表演讲究程式化,体现在服装道具上就是各种角色:老生、小生、青衣、花旦、丑角……都有各自特定的服装。
还有一些特殊的场景,譬如水袖,一般小生的就要短一点,花旦的则要长一些。但在《赵氏孤儿》《周仁哭坟》等戏里,小生也会用上长水袖以表达激烈的情绪。“这就要求做戏服的人必须多看多学,留心揣摩。”李少春如是说。
“盔头用的原料其实是纸。”李少春说,每做一顶帽子最少也需要7天,为节省时间,有时候也会同时做六七顶。“关键是要有耐心。”
“光是熬制骨胶,就要分三种,每一种的火候要自己掌握,黏稠度都要自己调。这样做出来的帽子,美观耐用,保管得当可以用几十年。”李少春说,一旦动手开始做了,就要静下心来。
“做手艺就是要做到老、学到老。”李少春说,这是父亲对他说的。
为了提高手艺,近年来,李少春曾赴北京、苏州、上海等地,遍访名角大师。如今,李少春和他的“梨园春”在戏剧界渐渐有了些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定做戏服,像是台州乱弹剧团、宁海平调剧团、绍兴绍剧团、新昌高腔剧团、金华婺剧团……
“网络销售时代,有些戏服在网上价格低廉,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疫情影响,生意并不好做。”李少春谈道,不过,近些年很多剧组开始找到他。
“为剧组做传统服装很容易上手。”李少春说,戏剧服装原本就是按照古代服装的礼制规定来制作的,平肩、不收腰、不收胸,相对好做。“但我一直坚持手工制作。”
戏剧服装加工技艺作为一项非遗传承,在李少春看来,“戏服制作这门手艺不会离开历史舞台的,总会有人喜欢。能在这一行里坚守,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使命。”(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标题:22.92公里的新跨越(图)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静 文/图
一路贯南北,绕城变通途。
8月16日6时,随着一辆辆汽车徐徐驶入,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建设的赣新大道一期顺利通车。
作为南昌市西二环绕城高速公路的重要一段,这条22.92公里的大道南连赣江新区经开组团汇贤大街,北接永修组团海昏路口,横跨白马庙片区、中医药科创城、大国工匠等新区重点开发片区,如同一条“金腰带”,由南往北依次串联经开、临空、永修三个组团。
路虽不长,却是对赣江新区交通格局和发展空间的重构——
向内,缩短组团间的空间距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得以快速流通,产业间的联系愈发紧密。
向外,加速与南昌都市圈互联互通,依托“内有轴、外有环、区域成网”的城市框架,赣江新区的发展迎来全新契机。
一子落,满盘活。
建成“精品”——
跨山越水,“升级打怪”
建设者们夜以继日施工,把赣新大道建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之路。
通车当天,赣江控股集团鸿美项目管理公司总经理、赣新大道项目负责人朱海站在人群中,从未有过的自豪感瞬间涌上心头,“作为建设者,能够有机会参与赣新大道一期的建设,我很骄傲。”
自2022年4月发出“开工令”到顺利通车这28个月,朱海“长”在了工地上,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守护着赣新大道的“成长”,他知道肩上的分量: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重要的发展通道。
从打下第一根桩,到通车前夜的收尾,朱海在微信朋友圈中记录着道路建设的点点滴滴。“过程中挑战不断,每一次都是‘升级打怪’。”他感慨。
赣新大道项目横跨16个村庄及插花地带,全线存在多处设计交叉和施工交叉,既上跨铁路、省道,下穿高速,又与规划轻轨并行、与昌九高铁交叉,建设条件错综复杂。
上跨昌北货场铁路线、新昌电厂铁路专用线特大桥,就是朱海遇到的最大挑战——1.35公里长的特大桥,要同时跨越两条铁路专用线、一条河流。
“公路建设最怕涉及铁路项目,有效作业时间短、施工组织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朱海告诉记者,项目施工方组建精锐团队,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和方法,并积极对接铁路部门,将施工时间由每天2小时延长至9小时,大桥架梁从开工到完成只花了7个月,比计划提前3个月。
工程下穿车流量巨大的福银高速,如何在安全施工的同时,保障高速的正常通行?“我们在高速北侧修建了一条保通辅道,将车流导入辅道,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确保了交通安全。”中铁四局赣新大道经理部项目经理欧阳志园介绍。
项目沿线分布着弱电、燃气、强电、自来水和石油管道等80余处管线,其中一条石油管道直通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管道一旦受损,将直接影响机场的运营和安全。在前期踏勘中,建设者们将油路管道的走向精确到厘米,最大限度规避了工程风险。
经开大道北延段是工程的起始段。在这里,赣新大道一期与南昌地铁1号线北延工程线路重合。1.1公里的工地上,既有桥梁也有隧道,既有主线又有支线,7家施工单位交叉作业,施工冲突频繁。高频协调、科学排班,建设者们将交叉施工面临的种种挑战统统甩在了身后。
28个月,朱海的体重从80公斤降到了60公斤,“吃的所有苦只为了一个目标,把赣新大道建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之路。”朱海说。
关键“一竖”——
贯通南北,打破阻隔
8时30分,赣新大道一期的车流量渐渐加大。
家住经开组团的熊明,此刻就夹杂在车流中。他从家里出发,沿大道一路往北,13分钟就能直达位于中医药科创城的公司。
此前,他只能开车先从金山大道绕行至昌九快速路,再折行至科创城,行程大概需要30分钟,每月的通勤成本在1000元左右。这样的花费,熊明觉得有点高。
“自从知道了赣新大道开工建设的消息,我就伸长脖子盼着!”熊明说,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对着修建中的道路拍上几张照片,看着图纸一点点变成现实。
这条路,新区人盼了太久。翻看地图,就能理解这种期盼。
新区地形整体狭长,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最宽处10公里、最窄处不足5公里,各组团之间依赖昌九高速路和昌九快速路两条外围快速过境公路相连,虽山水相依,可产业和城市布局却相对独立和分散。
“新区要实现一体化发展,一定要打造一条与发展相匹配的、以客运为主的城市主干道,贯通南北,打破阻隔,让直管区与各组团连成一个整体。”赣江新区城乡建设和交通局建管组副组长赵继扬介绍。
2019年4月,赣江新区抓住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推动赣新大道一期工程作为南昌市绕城高速公路西二环连接线合并可研并获批复;2022年4月,道路正式全面开工建设;2024年8月,赣新大道一期顺利通车。
通车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交通的通畅快捷。“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竖’。”赵继扬告诉记者,道路宽33.5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与昌九高速、昌九大道横向连通,搭建的城市道路路网主骨架,把新区整个交通路网都盘活了。
在他看来,通车更大的意义在于各组团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核心区域和主要产业集聚区得以更好地连通,以路为主轴,发展昌九产业走廊、滨湖生态廊道及昌九新型城镇带,可加速形成“两廊一带四组团”的格局。
打通大动脉,也要畅通微循环。今年以来,赣江新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拉近直管区与南昌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距离,努力打开通向外部的一个个通道,迎接八面来风。在儒乐湖核心区,“四横三纵”交通建设“施工图”全面铺开;在科创城片区,云翔大道、阳光大道二期、新祺周西大道西延等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断头路”相继贯通,一批“瓶颈路”拓宽提速,一批“区间路”优化完善,内联外畅格局加快形成。
眼下,赣江新区正组织编制沿线公交方案,推动公路客运无缝衔接,将赣新大道通车的红利导流到全域。
赣新大道一期由南往北依次串联经开、临空、永修三个组团。
一体化发展——
产业联动,资源互通
从高空俯瞰,赣新大道如同一条巨龙,逶迤在如黛的山峦间。道路一头,是蓬勃发展的南昌都市圈;道路两旁,分布着组团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城市的“跨越”,往往从基础的交通建设开始。有了路,就有了新机遇。
不少企业已经看到了赣新大道开通后的巨大潜力,闻风而动,寻觅商机。“今年以来,企业跨片区的关联布局明显多了起来。”赣江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现在从永修到经开组团只需要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相比走老路,现在距离缩短了一半多,以前是‘近邻’,现在有机会变‘队友’,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产业互动成本。”永修组团春光线缆公司副总经理熊焕煌对这种双向奔赴满怀期待。
他认为,随着空间距离的消弭,新区产业的整体联动必然会更加活跃。无论是数字经济、光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还是现代轻纺、有机硅新材料、生物医药,各组团的产业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可以像齿轮一样,紧紧咬合在一起,赢取更大的市场。
“交通的走向,影响着产业的布局和资源的流向。”长期关注赣江新区发展的江西财经大学教授王雪峰认为,赣新大道一期放大的不光是交通上的“同城效应”,更将带来新一轮人才的交流、创新要素的互通、产业的集聚以及区域内竞合关系的重塑,新区的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都将全面增强。
这一观点,在沿线企业的采访中得以印证。
陈少阳是中医药科创城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人事工作的负责人。他认为,这条南北通道的建成,放大了中医药科创城的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人才愿意留在科创城,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们招聘人的底气都变足了。”陈少阳兴奋地告诉记者,最近从杭州柔性引进的3名核心研发人员,都初步同意来科创城工作。“一个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在变大,这是我们企业最乐意看到的。”
“我们将把握住赣新大道一期通车带来的发展机会,积极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对接、科创资源对接、信息互通共享、公共服务接轨,让新区发展得越来越好。”赣江新区负责人表示。
跨山越水,澎湃向前,赣江新区的全新发展空间,正呼啸而来。(杨静)
(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