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杞县古城楼
东楼公像
【阅读提示】
杞县,是睢水继开封发源、流经陈留之后的又一个县。说起杞县,有个与其相关的成语可谓妇孺皆知,那就是“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是说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星星会掉下来,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这件事记载在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列子》第十二部分《天瑞》篇之中:“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杞人忧天”,用于嘲讽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发愁的人,面对无法改变或者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告诫人们对待事物,应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往好的地方想,注意心理平衡,无须自寻烦恼。
人们对“杞人忧天”成语的认识,多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层面,其实作者列子只是以此作为引子,其本意是讲述古人宇宙观的。若通篇读完《列子·天瑞》篇杞人的故事,你会发现文中的杞人不但不是一个无事忧虑瞎想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思索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人,他和另外一个杞人对星象天文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同屈原一样,在睢水之畔发出了杞人的《天问》,杞人的未来在哪里?杞人的安定梦如何实现?通过探索认为“天积气耳,奈何忧崩坠乎”“地积块耳,奈何忧其坏”,最后引出长庐子和列子对宇宙的讨论,进而表达对人生豁达的认识,这才是列子在《天瑞》第十二篇所要表述的意思。最终,杞人在宇宙中实现“天人合一”,寻找到属于杞人的灿烂明天,并实现杞人梦想。
甲骨印证古杞国 考古发现迁徙地
水乃万物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杞县自古有睢水、汳水、涣水、通济渠、黄河流经境内,且有白羊陂、莲花陂、奸梁陂、洛架口水、董生决等在境内,滋润着这方古老的土地。郦道元在《水经注·睢水》篇中以大篇幅记载了睢水流经杞县的途径及杞县的历史人文:“睢水又东径高阳故亭北;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雍丘县,旧杞国也。殷汤周武以封夏后,继禹之嗣。楚灭杞,秦以为县。”杞国,是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小国,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公元前21世纪夏封杞国。作为先秦时期的诸侯小国,《史记·陈杞世家》中对于杞国的记载仅270余字,称:“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杞国虽小,但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夏周历史。
在殷商甲骨文中,记载有杞国。武丁娶了杞国的女子“妇杞”为妻;当时杞国被册封为侯爵,甲骨卜辞有“杞侯”记载。在商纣帝辛时,卜辞上也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的字样。另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到大禹的后裔东楼公,封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建禹王祠。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史记》记载共传四世。春秋时“杞为宋灭”,杞人开始过上“吉普赛”式的迁徙流浪生活。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将杞国迁到缘陵,即今山东昌乐县附近。到了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杞国迁到淳于,即今山东安丘县附近。公元前445年,杞国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亡国,杞简公成了末代君主。
杞国的历史,得到考古的印证。如今,在杞县文化广场的南端有一个硕大的青铜鼎模型,那就是国宝杞伯鼎。杞伯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礼器,1966年出土于山东滕州市木石镇东台村,其文物价值连城,也是杞国数次迁徙的一个重要史料。鼎内壁有铭文21字:“杞伯每匕作邾曹宝鼎,其万年眉寿子子孙永宝用享。”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认为,“每匕”即杞国的谋娶公。鼎通高26.5厘米、口径27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院中国通史陈列馆,被定为国家级文物。早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就在山东新泰出土了一批杞器,计有杞伯鼎2件,杞伯簋4件,杞伯盆、壶、匦各1件;1970年,新泰出土刻有铭文“淳于左造”青铜戈;1987年,新泰出土刻有铭文“淳于公之御戈”青铜戈。1962年,武汉市文物部门收到了一件杞伯簋,其铭文与新泰所出之簋相同。此外,还有有6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这10多件杞国铜器和甲骨卜辞,为探讨杞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杞姓始祖东楼公 孟姜女庙祀杞梁
睢水流域的杞县,“忧天”杞人的故土。当年的国境虽小,却有着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关于杞国的起源,《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周代杞国是夏朝的延续,就像宋国是商朝的延续一样。在杞县,县城中曾有后人所建东楼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国君东楼公,该建筑因年久失修在1949年后被拆。如今,杞县有娄公庙街;在杞县文化广场中铸有东楼公的铜像,以纪念这位先贤。
杞县,是杞、夏侯、楼、娄姓的发源地。“杞”的甲骨文是由“木”和“己”组成的,《说文解字》里认为是指杞树。它是多枝状茄科落叶小灌木,结椭圆形红色小果实,称为“枸杞子”。杞树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在西周时已经开始大量人工栽培。《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杞树,《诗经》里对杞树的歌咏更是不惜笔墨,甚至将枸杞比喻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可见古人对杞树的价值观的认同。远古杞地当是最早培植杞树盛产枸杞子并以此为业的部族,族人们祟拜杞树,并以此为图腾。杞国亡国后,杞国王族后裔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杞氏,世代相传至今;而另一部分族人以杞侯为夏后氏之后裔的缘故,改称夏侯氏复姓,后来该支在沛国谯郡生息繁衍,到东汉晚期出了一个著名历史人物夏侯孟德,就是魏武帝曹操;还有人因为东楼公而姓了楼或娄。所以,杞姓人与夏侯姓、楼姓、娄姓人是一家人,都尊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说起杞姓在杞县,还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是在杞国故城、杞姓的发祥
地杞县,如今很难找到一个杞姓人。杞县史志办原主任高洪宪对此解释说:“杞氏得姓,是在杞国迁徙到山东境内被灭国后,而非在春秋时期的杞国(今杞县)。族人在国灭后四处逃散,所以今杞县没杞姓人亦在情理之中。但杞县是杞姓族源地,因为他们尊开国君主东楼公为始祖。”据《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以国为氏》:“杞氏,姒姓,夏禹之后。成汤放桀,其后稍绝;武王克纣,求禹后,得东楼公,而封之于杞……子孙以国为氏。”由于人数较少,在宋人编修的《百家姓》里,杞姓是一个被遗漏的姓氏,未列入百家姓前500位。二是杞县人认为哭倒长城的孟姜女的丈夫叫杞梁,而非叫范喜良,且是杞县人。如今,还在杞县城西八公里葛岗镇张庄村建有孟姜女庙以奉祀夫妻二人。而事实是,杞梁确实是杞人后裔,为春秋时齐国大夫,后战死,传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倒塌。清乾隆帝《姜女祠》题诗:“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后人编造“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误其为万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
杞人天问赋新涵
国家非遗传精神
对于“杞人忧天”,人们往往认为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对它的真实性很少去考究。实际上,经过学者的考证,“杞人忧天”的故事并非虚妄的笑谈,而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当时在杞国和邻近的宋国、鲁国境内确实接连发生了陨石坠落的天崩地裂的现象。如《左传》记载公元前645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即有陨石雨从天而降砸落到宋国、鲁国。另外,据地质学家考证,杞国及其附近还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杞人忧天时的杞国与以上灾难,在时间和地点上几乎完全吻合。当杞国人看到天空中降下燃烧着的巨石、地面裂出巨大的深沟时,他们必然会感到恐惧,经过此事的人害怕天塌地陷亦在情理之中,才有了杞人的“天问”。这时另一杞人告诉他“天积气耳,终日在天中行止”,又说“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最终打消了他的顾虑,但其中透露出当时古人的一种宇宙观:天空是气体聚集之所,日月星辰悬浮悠游其间,亦只是发光的气体积聚,宇宙无垠,这便是战国时产生的一种宇宙观——宣夜说。有些学者认为,“杞人忧天”应该是中国早期天文学领域最具科学精神的天问,也是真正的哲学思考。
从今天科学的视角来看,“杞人忧天”的杞人,如同“坐井观天”借用井深聚焦观测星象的天文者一样,是一位敏感的思考者、探索者,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遐想和好奇,是值得赞誉的。古人相信,宇宙初始便自有一股能量,这股能量化生为气,阴阳气的交融又化生出了万物,这便是将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的宇宙“生成论”。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有别于西方的造物主“构成论”,古人认为万物自有灵性,而这种灵性就是精神。杞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孝广说,当下人们已赋予“杞人忧天”以全新内涵,“杞人忧天”传说于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所传承的“探天问地、善于思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精神传承不息。如今的新杞人,正在新时代的大道上,建设有温度、有态度、有速度的新杞县。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class="pgc-img">>心提示:河南货车司机的福利来了!开车到高速服务区休息,你不仅可以吃顿饭、喝口水,还可以洗个澡、睡一觉,并且再也不用担心被偷油偷货。1月4日,记者从省总工会了解到,省总工会和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印发《通知》,在京港澳高速安阳服务区等9个地方试点“司机之家”建设,切实改善货车司机的工作休息环境和条件。
【发布】
“吃喝睡洗+防盗”一揽子解决
< class="pgc-img">>大河报记者了解到,河南是“司机之家”建设全国首批10个试点省份之一,旨在让货车司机行车途中能更好地“喝口热水、吃口热饭、洗个热水澡、睡个安稳觉”。
“高速服务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这次是首次以标准化的形式建设‘司机之家’。”省总工会基层工作部吴志超部长告诉记者。
《通知》明确了我省“司机之家”建设标准,对司机之家住宿条件、餐饮服务条件、停车安保条件、宣传教育条件、配套服务功能和运营管理等6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司机之家”在正常供餐时间外,能够提供简单餐饮服务,保障全天候的开水供应;应具备一定数量的停车位,能提供24小时不间断安防监控和保安值班服务,有效防止偷油等偷窃行为。
同时,有条件的“司机之家”应当提供微波炉、爱心药箱、手机充电等服务;提供免费WiFi服务,设置便利店、加油站、汽车维修等配套设施设备,开展多样化服务。便利店、加油站、汽车维修等服务功能场所应为货车司机和车辆提供全天候服务。
< class="pgc-img">>【都在哪儿?】
首批试点集中在5个高速服务区、4家物流园区
< class="pgc-img">>在哪里可以享受这“归家”般的体贴?河南省初步确定9个“司机之家”建设试点项目,分别为:河南交投集团京港澳高速安阳服务区、河南和鼎公司京港澳高速郑州东服务区、双丰公司兰南高速公路平顶山服务区、双丰公司兰南高速公路许昌南服务区、双丰公司兰南高速公路方城服务区、商丘市传化公路港、安阳市北方综合物流园区、安阳市交通物流园区、三门峡市航华物流园区。
【探访】
京港澳高速安阳服务区,24小时都可吃饭
< class="pgc-img">>去年10月16日,河南省首家高速公路“司机之家”试点在京港澳高速安阳服务区已经投入运营。
1月4日,记者来到该服务区现场体验。专设的司机休息室干净整洁,全天候24小时都有单点小吃,还配备有多台洗衣机。“这里整得可别不赖,给我们想得很周到。”正在服务区休息的货车司机李先生说,以前在传统物流园区等待配货时间较长,想睡个安稳觉、吃口热饭都成问题。
该“司机之家”总面积252㎡,可为货车司机提供洗浴、洗衣、休息、充电、WiFi和24小时饮用水等免费服务,以及数十种平价生活必需商品、自助餐,并推出多项促销优惠措施。同时可对货车停车区域进行24小时监控和安保值班,严防偷油偷货行为,为货车司机出行提供安全保障。
【何时开建?】
9家试点目前“边用边建”,5月接受国家验收
吴志超告诉记者,目前9家“司机之家”试点项目属于“边使用边建设”的状态,“9家试点的高速服务区和物流园之前的服务功能就不错,但是服务项目不是很齐全,现在是让他们按照标准继续完善、达标。”
吴志超透露,今年5月,这些试点项目将接受国家验收,验收合格后,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将对9家试点正式授牌。
【怎么收费?】
市场化运营,性价比相对高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省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河南货车司机人数达到52万人,其中主要为70后和80后货车司机。
试点建设以来,省交通运输厅和省总工会多次对“司机之家”建设试点工作进行部署,组织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工会组织积极申报建设试点,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力争打造功能实用、布局合理、经济实惠、便捷舒适的“司机之家”,形成“司机之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贴心的服务如何收费?吴志超表示,“司机之家”都是市场化运营,“我们也要求比市场收费再低一些,做到高性价比!比如洗衣服,有的地方收费,有的地方就不收费,也要看试点区域的实际情况。”
来源:大河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么么哒
>在前面:
大地晨曦,恰当时世。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首次发声。
这篇发刊词来自秦朔,一位离乡多年的河南人。
查阅了20万字资料后,他却说“我不是河南人”。
读完本文,要十分钟;
读懂你我站立的这片土地,或许一生都不够。
作者|秦朔
01
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出炉前,川普一直在焦急地等消息。一位朋友劝他早点睡,说:“拜登啦!等也是拜登。”
问:这位朋友有可能是什么人?
A.一位共和党朋友
B.一位民主党朋友
C. 一位河南的朋友
在好多群里看到过这个段子,却没留意其中的梗。直到前天碰到一个朋友,说“你们河南话真牛”,一愣,顿悟,原来如此!
我用河南话说了几句“白等”,还真有点解气。
突然有点不好意思。离开家乡三十多年,说话已无乡音,乡音里的一些妙处也渐渐忘记。好像自己已不是河南人。
河南,这个巨大而古老的存在,是不是就这样常常被忽略?直到某个时刻,只是因为一个方言的梗,才重新唤醒记忆?
如果把今天的中国比作枝繁叶茂的大树,河南就是她看不见的地下的根。
看不见,就容易忘记、失忆。我就是忘了河南的河南人中的一员。
我是河南人。我不是河南人。我到底是不是河南人?
02
幸好语言之外,还有胃的记忆。它比语言和你的连接更牢固。
无论在江南还是岭南,甚至到国外,只要几天不吃面食,不吃面条馒头包子饺子,胃就开始抗议。
我对丰收的记忆是和一马平川的豫东平原上的麦浪分不开的。我对星空的记忆是躺在打麦场的麦垛上看满天星斗所刻下的。
千里麦花香,耕耘天地间。面食于我,是无法改变的生活方式。
几千年前,小麦从西亚传来,在黄河中下游被接纳,逐渐取代了本土的粟和黍,成为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
感谢祖先,用慧眼选育了不怕寒冷、生生不息的小麦,用石磨把小麦从粒食变成面食。如此普通的粒粒小麦,竟能做出千变万化的食物,想一想都是天造地设的神奇。
民以食为天。小麦是生活的方式,也是生命的支撑。
在甲骨文中,“来”指的就是麦。它是外来的,在这里扎根,笔直生长。
那个时代小麦的重要性就像今天的数据吧,那个时候被小麦驱动的河南就像今天的数字化前沿和开放高地吧。
今天,河南有1.2亿亩耕地,8600万亩都种小麦。她如此本分和忠实地守候着历史传统,也为中国提供一日不可缺少的粮食。
可惜,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已变成资本和数据。小麦,也成了一个并不时尚的所在。除了媒体每年例行报一下丰收数据,谁还会想到小麦?
但,我们的胃离得开吗?
03
我出生在黄河边的开封,有人说是七朝,也有人说是八朝古都。朋友们说到开封,讲的最多的,一是北宋之都,二是悬河之城。
《汉书》说,“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四渎就是江、河、淮、济,当时淮河、济水独自入海,故与江河并列。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古代天子所祭,就是五岳与四渎。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常常到黄河大堤上越野跑。它辽阔,但远远说不上澎湃,流得很慢,是一条泥土之河。真的有点失望,觉得配不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气象。
但“黄河平,天下宁”的紧要性是知道的,因为每到汛期,街上就有广播,特别是下大雨,父辈要冒雨运沙袋,护河堤。
听老师讲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历经十三年,九川既疏,方解水患,于是明白了治理天下的朴素道理,是疏导,是顺应。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对北宋的文明怀想,让太多人生出想穿越回去的念头。
前一段看网剧《清平乐》,沉迷不已,迷的不是“汴梁形胜甲天下”的商业繁荣,而是如此多的文化殿堂里的巨人曾经在一个舞台上你来我往。
如果时光真能穿越,我最希望成为的是北宋繁盛期的“春晚”导演,或者给导演当助手也行。我想展现的场景包括:
苏颂主持制造了世界最高水平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
李诫创作了建筑学上的丰碑——《营造法式》;
王惟一写的《铜人腧穴针灸图位》,让针灸医学有了一次巨大飞跃;
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范仲淹、柳永,其文采词章的穿透力是以千年为尺度,远超今天的任何网红;
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沈括的《梦溪笔谈》,展示出无限才华;
那也是发明家的时代,科技方面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北宋发明或广泛应用,金融方面宋仁宗天圣元年发行的“交子”,比西方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北宋不只有“因文而弱”的一面,也有杨家将、岳飞和包青天。
在开封博物馆,我看到的历代地层剖面模型显示,“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开封地下3米至12米,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
除最底层的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城因埋藏太深和勘探技术手段所限未能发现外,其余5座城池均已发现和初步探明。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是唐代汴州城,规模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城。
河南的地下,埋藏着多少中国的王朝和文明?
04
因为有北宋,我可以充满自信地讲开封。但在河南,比开封更有历史感的地方还有很多。
从夏商周到北宋三千年,开封“红”是在最后,前面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才是“最早的中国”。
从炎黄五帝的传说和遗迹,到夏商周三代的都邑,都在以洛阳为中心、由黄河洛河哺育的河洛地区,《河图》《洛书》《易经》、汉字都是河洛文化的产物。中国的姓氏文化,大部分的祖根都在中原。
作为开封人,如果碰到安阳人、洛阳人、三门峡人,甚至商丘人,就要少谈点历史。
安阳人对我说,开封城摞城,最早也不过是战国大梁城,而且还没有真正被发现;安阳的后岗发掘出的三层文化遗址,最上面是距今三千年的小屯白陶文化,中层是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黑陶文化,最下层是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
“我们最年轻的,都比你们最古老的还要老。”
安阳是出甲骨文的地方。1928年安阳小屯殷文化遗地被发掘出来,那些青铜器、玉器、牙雕骨器和贝币,映射出的是当时“世界级的繁荣”。
至于盘庚迁殷、武丁三年不语一鸣惊人、武丁之子为祭母铸就“后母戊鼎”……安阳的故事讲出来,让我只能仰视。
今天所有经商办企业的人都叫商人,商人就是商朝从事交换流通活动的人。我写过一篇文章,写了中国第一个商人王亥。
商本是夏的一个部落,始祖叫契,和虞、舜、禹生活在同一时期。由契到汤(商汤)共十四世,这一段是“先商”时期。契的第六世孙叫亥,后人以“王”尊称他,所以叫王亥。
王亥生在夏朝中期,距今三千八百多年。他和儿子上甲微是“先商”时期“让商族变得伟大”的关键人物。他们饲养家畜,驯养牛马,开展商贸活动。
“商人来了,商人来了”,外部落这样称呼商部落的贸易使者。他们所交易的东西,当然就是商品。因为交易量越来越大,王亥成了当时各个部落的首富。
王亥用新的工具推动贸易发展,“肇牵牛车远服贾”,开商业之先河。他死后受到殷商后代给予的最隆重的祭祀。
王国维评论说,王亥“祀典之隆”,不只是因为他是先祖,而是因为“其为制作之圣人”,那他也算“中国制造”最早的杰出代表了。
王亥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实践家,中国最早的商业思想家也都在河南,如商丘人计然,提出“积贮之理”;洛阳人白圭,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南阳人范蠡,提出“富好行其德”;洛阳人桑弘羊,提出“农商交易,以利本末”……这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智慧的商业头脑。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礼仪习俗万里同风,宛如一座天然的中华历史博物馆,她就在中原,在河南。历史一日在那里,就永远在那里。
05
因为她就是中国、中土、中心,所以河南的文明,不是单点或某一维度的文明,而是全方位的文明;又因她是高浓度的文明中心,所以会不断向外扩散。
要说帝王将相治国理政,这里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但人们记得更多的并不是“家天下”的名字,而是伊尹、姜子牙、苏秦、吕不韦、商鞅、李斯、蔺相如、张良、陈平、诸葛亮、司马懿、谢安、长孙无忌、赵普等等。
要说人文荟萃,从造字的仓颉,到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鬼谷子、韩非子、宋明理学的二程,从司马迁、“字圣”许慎、左思(洛阳纸贵的《三都赋》作者)到有唐一代的杜甫、白居易、韩愈、元稹、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画圣”吴道子,再到元代的关汉卿、明代的“律圣”朱载堉,文脉之盛,星河灿烂,代代传续。
而如果必须选一个最爱,我会选玄奘,那个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的伟大行者。
要说发明创造,这里有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医圣”张仲景,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的“科圣”张衡,世界上首次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僧一行。
要说革命者、建设者,马上可以想到的是陈胜、吴广、杨靖宇、吉鸿昌、焦裕禄、杨贵。
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06
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南之兴可谓天骄;河南之废,如王朝腐败、如战乱、如决堤、如饥荒,流民千里,也从未绝迹。
以我的家乡开封为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困开封6个月,农历九月十五日夜,官军掘开黄河,城内“水深数丈,浮尸如鱼”,原有的37万人只剩下3万多人,是开封历史上最惨烈的灭顶之灾。
三百年后,河南又上演了1942年的大饥荒。只是这一次不是水患,是大旱之灾。
多灾多难的河南。要写中国的灾难史、苦难史、愚昧史、问题史,断不能无河南。
直面苦难,扬起自我,才能走向真正的明天。
我父亲的家乡是周口地区的沈丘县,一个很穷的村子。小时候放暑假过去,夜里没有电灯,吃的基本上都是红薯,我水土不服,浑身起疙瘩。
每个亲戚家都很穷,穷病相连的更是苦不堪言。一个亲戚说:“你好好念书,将来做大官。”我说:“我要是当了总理,把你们个个都封成官,不用过这么苦的生活。”
童言无忌中,或许也锤炼了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韧性。
小时候想当总理的孩子肯定不止我一个,但总理只有一个。河南人有当总理的,也有在河南工作过,后来当总理的。他们都深深地知道这块土地的不容易,都是民本型的总理。
比起历史上的文明群像,那些沉重的、苦涩的、艰难的体验,可能更是河南的底色。
宋代以后,近代以后,现代以后,新文明的火炬一直在南移、向海而移,河南的文明之光也慢慢黯淡下来。
但奋斗从未停止。改变我的穷亲戚命运的不是我,是这个时代和他们自己的精神。
07
只有河南,最是中国。
有过辉煌的高峰也有过苦难的极限,只是在苦难时,不会屈服,不会放弃。就像那一望无际的小麦,今天是绿油油的,明天就是一片丰收的橙色。
这里的变量是时间,是阳光和风水,是人的坚持。
著名策划家王志纲在新出的《大国大民》一书中写了一篇《河南是碗胡辣汤》,胡葆森请了著名导演王潮歌创作了一部全新的文化作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一个贵州人,一个北京人,都在关心河南。王潮歌说,她把命都押在《只有河南》这部作品上。我在上关注了她,每天都在看她记录《只有河南》的生活和工作,我很敬佩这个心比天高的艺术家、女强人。
原本没有想过为河南写点什么,前几天看到她写了一段开封的事情:
“来开封博物馆采风,心情很差。因为馆内不少大人小孩肆无忌惮地高声说话嬉闹,仿佛在自家后院一般,他们尖利的嗓音让我几乎听不见讲解……相比之下,在椅子上四仰八叉睡觉的人倒是好多了……总之,今天很扫兴!”
王导,作为开封人,我向你说一声:对不起。我们对不起你跑到河南的辛苦劳动,也对不起埋在河南地下的文明。
希望你的作品,不仅能唤起我们这些户口已经不是河南人的人们的关切,更能唤醒差不多一亿河南人的文化自觉和文明自尊。
王潮歌对开封博物馆提出批评后,我在后面的跟帖中看到了开博的回应,他们真诚道歉,说现已增派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入展厅和公共区域,劝导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
隔了一天,王导回复她很欣慰,“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都将向上而美好”。她还推荐了开博的《风·雅宋》展览。
《只有河南》还没有上演,但通过社交媒体,有一些故事已经开始发生,牵着文明,连着河南。
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人,其实都像在桌子上旋转的硬币,当它没有停下来的时候,谁能说它的命运一定会以哪一面收场呢?
让我们对河南多一些提醒,同时也多一些信心。
他们从沈丘的小邢庄一个个走出来,有到克拉玛依的、到广州的、到昆山的、到天津的、到安徽的;有开车的、扫地的、教书的、当总经理的。
去年暑假,叔叔的儿子问我:孩子在南京的大学毕业,是留南京还是去南通一家民企在北京的子公司当会计;今年暑假,姑姑的女儿问我:她孩子是报考华南理工大学还是北京的对外贸易大学。
他们生命的圆心在河南,他们的努力就是让圆规画出的圆圈,到更远的地方。
这是过去四十多年无数河南人、两代三代的命运轨迹。我的亲戚如此,我的朋友、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以及张磊的朋友施一公也如此。
他们都来自一个曾经在网上经常被黑的地方——驻马店。驻马店要给这么杰出的人发城市勋章吧。只是两个人,让驻马店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上起来。
在某种程度上,河南之于中国,就像中国之于世界。
这句话是我想出来的,两个月前听说河南老胡——建业集团的胡葆森也说过这句话。
可见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无论在不在河南。
08
只有河南最中国。
最早的中国,最完整的中国,从中到外的中国,东京梦华的中国,饥荒遍野的中国,不屈不挠的中国。
关注河南,就是在关注中国。但真正决定河南发展命运的人,是在中原大地上的每一位河南人。我们为你们加油,我们也尽力用行动为河南加油。
因为我们也是你们,是河南人,是最典型的中国人。
希望河南更好地转动起来,无愧于“文化中国的历史地理象征”的标记。
希望明日中国之河南,如同今日世界之中国。而今日世界之中国的地位提升,更多是由那些充满开放、奋进和现代化气息的地方带动的。
文明在昨天,更在今天,为的是明天。
文明之根,老家河南。一个新河南的爆发,是要开辟文明的新篇。
我们越是回到历史,就越是会明白,每一种辉煌,都是由人的生生不息的价值创造。
文明,在创造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