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谷仓的上海首店,仅用了一周就登上了大众点评东南亚菜榜首,打破榜单的多年沉寂,持续霸榜中。
也因排队过多,傍晚的营业时段不得不提前至4点半。深圳首店更是自开业以来连续霸榜深圳东南亚品类榜首长达9个月。
“可怕的高坪效”、“潮”、“太辣了”、“至少要排两小时”、“好吃又好玩”、“音乐超棒”,这家神奇的泰餐厅标签众多。
内参君采访了泰食谷仓POKIPOKI的创始人贝贝和K,解读泰餐如何与茶餐厅碰撞出泰式茶餐厅这个新物种?如何在“变态”餐饮时代,用丰富且独特的泰餐诠释年轻人喜欢的南洋风味?
总第 2640 期
餐饮老板内参 蔡大柒 | 文
泰餐“沉默”,创立泰式茶餐厅新品类
“这几年泰餐挺沉默,菜品也是老几样,咖喱、猪颈肉、糯米饭,装修多走泰国风情,要么是大象,要么佛像,挺千篇一律。”
餐饮人评价泰餐品类,大多如此,打破或升级,呈现与年轻消费者契合的餐饮形态,是品类焕新的唯一法则。
5年前,餐饮人贝贝和K创立新的泰餐品牌时,也有同样的困境,“千篇一律,没什么惊喜感。可能大家意识里去吃泰国菜,就是吃那些东西吧。”
泰式茶餐厅,应运而生,这是一种餐饮模式的“菜系大迁徙”,以港式茶餐厅为基础,菜品替换为更具泰式、乃至整个南洋风味的菜品。
这种新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源自模式首创者贝贝的生活经历。
他生在西安,长在新加坡。
“在新加坡,我们每一天可能都会去咖啡店。新加坡的咖啡店其实就是一个个小档口,不仅有咖啡,还卖单品,像海南鸡饭、虾面之类的,是一个小吃中心,把所有这些东西都集合在一起。”
贝贝想在此基础上做个升级,打造一个更轻松的用餐环境。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基因则来自港式茶餐厅,另一位创始人K曾参与茶餐厅品牌查厘士的创办,有着多年港式茶餐厅的运营经验,“茶餐厅一定是那种欢快,不给人压力的用餐场所”。
贝贝再次从零开始,构思品牌名、文化和故事,也带领团队成员去往泰国,穿街小巷,寻找之前探访过的美食,把家常的味道集合在一起,还原菜系丰富的味蕾体验。
他曾参创立过太食兽泰式茶餐厅这个品牌。这个新品类的创造,也意味着泰式茶餐厅模正式落地。这个餐饮品牌仍饱有活力,也印证着这个创新模式的可行性。
赌对了!疫情中艰难“诞生”的新品牌,一炮而红!
因一些变故,贝贝决定重新开始,年轻的深圳是他新落脚点。
他想继续深化泰式茶餐厅这个理念,将之前创造的模式移植到深圳。
新的品牌名称为泰食谷仓POKIPOKI,文化落脚在“南洋传统中国根”,以南洋一词起笔,带过国人漂洋过海讨生活的悠远往事,又意指餐厅的纽带属性,将南洋风味融合、呈现。
也因这品牌理念,每家新店开业都保留了舞狮环节,传承华人的文化传统。
再一次创业,资金有限,新店开在了福田中心区香蜜湖的一个社区中心,周边都是教育机构和小餐饮店,没有零售店。
选址非常偏,是那种你不住附近,根本找不到的地儿。开业后有客人发了一条爆红的抖音,短视频下定位的地址被点击了70万次,也能佐证了这一点。
但好在店在一楼,还临街,能被人看见的几率大大增加。
2019年,12月底,店装修得差不多了,只剩收尾的工作。临近春节,团队四散回了老家,待节后开业。但一场突然起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计划的开店节奏,开业被一拖再拖。
从国外赶回深圳的贝贝,被隔离了22天,通过远程视频,完成了这家店的装修收尾工作。
资金有限的再创业,再等下去就只能“出身未捷身先死”,只有做到36万元的月营业额,才能保本运营。
4月初,只有9个员工的泰式谷仓开始试营业。第一天的营业额只有2000块,对180平的大店面来说,略显惨淡。
但原创菜品的差异化体验,用心的互动与服务,本就有极强的生命力。
大量有创意的原创菜品,用心还原着地道风味,再出发的小团队,带给深圳食客东南亚餐全新的体验。
来自泰国妈妈、路边摊老板、皇室御厨的菜品,丰富,地道,且有差异性,是餐厅口碑裂变稳固的基础。
招牌点亮后,带来的都是自然流量,客人虽不多,却能实现1对1的分享,让客人更了解菜品和理念。
营业额从第一天的2000块,极速爬升,爆发式增长。团队成员只能从全国召回曾经共事和极力支持的伙伴们,支援天天爆满、大排长队的新店,最终4月份营业额超额完成,五月份更是翻了两倍以上。
松了一口气的贝贝,用背包客&马拉松竞跑者的身份解读这段经历,“就像背包一定要走到最后一刻,去那些没有人去的危险地方,像跑马拉松一定要跑进4小时内,坚持是唯一的理由。”
靠一份坚持和全力以赴的热爱,他正不断深化了泰式茶餐厅这个模式,不断推动这个品牌不断完善、升级。
餐饮“变态”时代:
菜品有记忆点,场景有新鲜感
“中国餐饮现在是一个变态时代,国内年轻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道菜品,是更轻松、新鲜的用餐体验。”
贝贝口中的“变态”,包含着极致、一反常态、创新等较复杂的含义。
菜品“变态”:坚持辣风味,呈现更有趣
作为背包客,泰国是贝贝常探访的地方,去了不下100次。贯穿背包客的探索精神,他习惯于用小价钱,探索大价值的东西,去大街小巷寻找特别在地的美食。
“很多菜到了国内都会进行改良,迎合市场做改良,但我们不会,我们就一直很坚持。”
像拿下单品排行榜第一的树上芒果糯米饭 ,餐厅一直坚持热度和咸风味,地道呈现。
“我一直坚持一个东西,辣,泰国菜不辣还不如去吃云南菜。”
常有客人评价泰食谷仓的菜很辣,很变态,但贝贝依旧坚持。这是一种差异性的体现,也因为极端的口味,更具记忆点和传播力。
泰食谷仓POKIPOKI的菜品,不仅融合了南洋区域的菜系风味特点,还在呈现方式上做了大胆的创新。
如颇受欢迎的核心产品炸虾饼,做成甜甜圈的形状,承放在秤中,用秤呈现,表现实实在在的分量,拿走一颗,就能看出虾饼有多重。也有客人反映,分量太足了,一颗就能吃饱,但泰食谷仓POKIPOKI依旧坚持这种“变态”,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极致。
体验“变态”:娱乐属性的正餐,适合全天候全时段
同市面上泰餐走正餐路数不同,泰食谷仓POKIPOKI所代表的泰式茶餐厅, 介于正餐和快餐间,又大于快餐,是带有一点点娱乐属性的正餐,氛围轻松,又不那么正式。
同时菜品同港式茶餐厅一样,带有融合属性,不受限制。如港式云吞,可替换为冬阴功云吞,咖喱鱼蛋升级为黄咖喱鱼蛋,太多的泰餐元素融合到茶餐厅模式中。
此外,茶餐厅还有营运时段上的优势,全天候,全时段,受众群还极广。很多正餐厅不太适合一个人去吃,要么太正式,要么人均太高,来泰食谷仓POKIPOKI就没有这种担忧。一个人可以完全来点个船面,加个菜和饮品,轻松无负担,也可以两三好友聚餐,更能用于团队聚餐,灵活性非常强。
为了营造更轻松的用餐氛围,在服务方式,餐厅也更像对待家人朋友一样。
当你走进店里,没有欢迎光临这种老套的问候,只有像老朋友一样轻松的问候。点菜时,服务员也会蹲在客人身边,视线不高于客人,没有压迫感。
名扬上海,占据品牌高点,吃透这个标杆城市
经历了深圳、武汉和海口的三地打磨后,今年2月5日,泰食谷仓正式进入上海,开在打浦桥日月光,是餐饮品牌最活跃的地方,目的则是占据品牌高点,将这个餐饮标杆城市吃透。
新店的主题为“鸣洋肆海”,如船未靠岸,声名远播,又有新章开启,肆意闯荡之意。
金属质感的门头只留了“POKIPOKI”8个英文,腔调十足,名字取自泰餐常用的研钵发出的声音,上下合围,代表着国人常说的圆满。
进门后是轻松的复古美式风格,装饰着创始团队四处淘来的小古董、小摆件。
“店铺门口常被人吐槽,都不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也常有客人进店后,一脸质疑,你们的环境怎么一点都不泰国。”
一店一风格的设定也是他应对“变态”餐饮时代的策略,视觉、空间设计也要独立完成。
“我想每一次都能带给客人新的体验,把每一个时期,大家喜欢的东西,流行的东西,有审美认同感的东西,集合在一个空间里,抓住年轻人喜欢潮的心理。”
“我不希望开的店千篇一律,更希望能和消费者走在一起。”
用了一周时间,冲到大众点评东南亚菜系榜首的泰食谷仓,已进化到2.0版本,加入了独立运营的小酒吧。
圈内人曾评价这品牌,“乱拳打死老师傅”,但成功背后或许只有四个字,感同身受。
采访最后贝贝聊到,“一生中能创造几个品牌,是很幸运的事情,就像孩子一样,我会用热情和爱,去陪伴他的成长,一起经历每个阶段经历的故事,从落地深根,漂洋过海,猛龙过江,摩登主场,鸣洋肆海,壹方远洋…………蔚然成石!”
品来源:HeriDesign和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泰国餐馆是许多饕客心中的美食。泰国餐饮文化丰富多彩,从菜品到餐厅设计,都有其独特之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正是泰国料理的品牌设计,一起探寻泰国餐馆的美食文化,了解泰式餐饮的精髓吧。
< class="pgc-img">>泰HEA
via:HeriDesign和与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3月份,我想把船面(一种泰式粉面)店开出来。”——PAKPAK创始人
“上个月我们新开6家店,计划赶上五一这波节假日,再开12家店。”——嘟嘟泰国小馆创始人
“很多粉丝在公众号下面留言,让我们到北京、到重庆开店,很开心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也正在筹备第7家店。”——肉桂厨房创始人
……
三位做泰餐的老板不约而同地的内参君讲述了自己的开店计划。
总第 3416 期
餐企老板内参 余从 | 文
泰餐又起
“呲啦……”一声,伴随着升腾起的白烟,一位戴着编织藤帽、颇具异国风情的小哥,把蚝仔和鸡蛋混在一起,一块接一块码在巨大的铁板上,不一会便散发出“海鲜+蛋仔”的独特风味。
这是一家开在商场里的“泰国蚵仔煎”,四周分布着各类快餐、休闲正餐店,开放式的档口,肉眼可见的烟火气,让这家店很快被来往的人流包围起来。这种源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曼谷发扬光大,最后“留洋一圈”又回来的特色小食,在北京商场引人围观。
即使是路过的人,也会被这种香味“勾引”过去,踮起脚、伸长脖子想看看这里到底卖的啥?
同层不远处便是另一家更具异域特色的泰国小食店“春莱”。
泰式舂鸡脚、芥末沙律、蚝油芒果等小食多是结合了本地口味,做出的调整。同时搭配各种泰式奶茶、咖啡等饮品,生意同样红火。“现在点小吃的人和饮品的人对半开,等天慢慢热起来,饮品的销量会更好一些。”老板边忙边说。
往楼下一走,是泰式休闲正餐-迷你椰和泰式大排档-街市伟。迷你椰的生意自是不必多说,合生汇里的这家店少有不用排队的时候。
令人眼红的是另一家新开出来的泰式大排档。“你是第一次吃吧?一定要尝尝他们家青芒果、青木瓜,这两样是必加的配菜。”内参君在选购时,一旁熟客说道。
“泰餐风难道又刮了起来?”带着这份疑问,内参君分别和北京、成都、长沙三位在泰餐赛道的餐饮人聊了聊:
“3月份,我想把船面(一种泰式粉面)店开出来。”——PAKPAK创始人
“上个月我们新开6家店,计划赶上五一这波节假日,再开12家店。”——嘟嘟泰国小馆创始人
“很多粉丝在公众号下面留言,让我们到北京、到重庆开店,很开心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也正在筹备第7家店。”——肉桂厨房创始人
曼谷的泰餐供应链商Rainbow也对内参君说道:“我自己的一个感受是:2015、2016年开始,陆陆续续就有人来我这里咨询开泰餐店。疫情刚开始的几个月,咨询的人变少;2021年国内相对安稳,咨询的人明显变多;再到2022年国内封封停停,做餐饮压力很大,人也少;直到春节过后,现在咨询的人又多起来了。”
现在,许多人都做着一场关于“开一家泰餐厅”的美梦。究其原因还是准入门槛低,让大家觉得,开一家泰餐厅,“泰”容易了。
泰餐梦的背后
是近乎为0的准入门槛?
很神奇的一点是,当内参君问为什么泰餐近几年火起来,好几位的答案里都出现了这三个字——门槛低,无论是泰餐店的老板还是泰餐供应链的老板。而且,她们在说完门槛低之后,开始介绍起一些完全不会让人觉得容易的东西,比如酱料研发、跨国贸易、厨师培养等等。
说做泰餐门槛低,低在哪里?
品类大难题已被后端的供应链“大佬”攻破,“大佬”不仅打下原材料价格,丰富了购买渠道,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原材料丰富是泰餐的特色,也是做泰餐的难点。
“以冬阴功为例,里面需要柠檬叶、香茅、南姜、小青柠等各种香料,还需要不同的酱料配比,合起来十来种东西。且不同品牌的同种酱料所需分量都不太一样,加多了或者少了,口感都会变奇怪。
也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在我这里学完以后到国内开店,会说很难,即便酱料都买到了,招过来的厨师不愿意一个个繁琐地出品”,泰餐供应链合伙人Rainbow说,做泰餐供应链前,她曾是一位泰餐课的老师。
据介绍,不只是冬阴功,许多泰餐餐品都需要用到多样的调味料,而且不同餐品用的调味料重复度不高。这导致如果要原原本本地开一家多品类的泰餐厅,原材料SKU很可能要比菜单SKU多很多。
街市伟 · 泰国熟烧鱿鱼档(合生汇店)的操作台
>Rainbow发现了这个痛点,她和她的丈夫开始转型做泰餐供应链。他们根据泰餐的特点,研制出了针对3类主流菜系的“母酱”。有针对冬阴功系列的“母酱”,加上不同的配料,可以制成冬阴功汤、冬阴功火锅。这样实现“一酱多用”,在保证口感的前提下,减少了原材料SKU,提高了餐厅的出餐效率。
最重要的是,省去了昂贵的人工成本。虽然泰餐日渐火热,但国内稀缺泰餐大厨,雇佣成本高。酱料操作简易化,让泰餐厅老板可以在“成本大头”上省点钱。
和Rainbow一样的供应链“玩家”在“降低泰餐酱料数量”时,代购们也在积极地通过网络购物平台运输泰餐酱料,丰富泰餐酱料的购买渠道,降低购买门槛。
对泰餐很感兴趣的小Y说,“我几年前吃完泰餐很想回家复刻,能找得到菜谱但很难买齐原材料,现在淘宝上有很多卖这种的现成配比好的。”
供应链这个“大难题”已被解决,餐饮小白也可以捣鼓捣鼓,做出像个样子的泰餐。因此,很多人认为做泰餐门槛低。开一家泰餐厅,可以美美享受“异域菜”的光环,加上泰餐在味型上有着突出的记忆点,和我国美食文化相近、不需要很多市场教育,成为现在泰餐高增长率的原因。
泰餐的各色活法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泰餐享受了“疫情下大家不能出门的红利”,现在疫情放开后,大家都能出国游,对于这类强造景的餐厅就变得不再需要。这波红利期消失殆尽后,泰餐厅又该何去何从?
肉桂厨房创始人Abby针对这个问题回答道:“大家的担心有一定的道理,确实,在2021、2022年,强造景的泰餐迎来了一波井喷式的增长,但正如同当时的西餐、韩餐、日料在中国的发展路线一样,都是从零星几家店、到慢慢被大众认知、再到爆发式增长、到最后进行洗牌、好的这些店就被永远留下来。”
她顿了顿接着说道:“而泰餐现在经过了这波红利期,被大众逐渐认知、接受,独立成为一个品类,接下来就该进入狂奔阶段了。”
嘟嘟泰国小馆创始人供图
>目前我国的泰餐主要有正餐、休闲正餐、小吃大排档这几类。
迷你椰凭借着快节奏强势入侵华东、华中地区;嘟嘟泰式小馆在长沙扎根,开始向周边迅速拓店;再加上原来就稳扎稳打的泰餐老店蕉叶、荷花泰、暹罗泰(原名:非常泰)等,泰式正餐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受众认知。
“原来店里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几乎看不到什么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存在,偶尔有一两个还是年轻人带着父母过来吃。”肉桂厨房创始人感慨道:“我那天很惊奇地发现,店里竟然有几个看起来50多岁的中年人,而且这些中年人慢慢地多了起来。”
日渐成熟的供应链解决了泰餐标准化程度低、用厨成本高的问题,独特味型记忆点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国内放开后,这些泰餐店在1月份的日均营业额(以200平米店型举例)都在3-4万,复购率能达到35%-50%。
最近不断冒出的泰式小吃店,也乘风而起,做到了日均500单。
“我相信泰餐这个品类可以长存”
泰餐正在茁壮成长时期。
肉桂厨房创始人Abby回忆,“5年前,成都只有一两家泰餐店,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店。现在成都泰餐是各种定位的店都有,人均几十的,一百多的,遍地开花。5年间,泰餐从刚开始的‘有’变成现在的‘流行’”。坐标长沙的嘟嘟泰国小馆创始人Carol也有相似的感受。
泰餐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泰餐厅品类变丰富,相应地,门店类型和客单价覆盖范围也更加多元。
星泰马万圣节时期氛围打造
>Carol认为,泰餐这个品类可以长期存续。但具体到不同的品牌、不同的门店,能活多久就要另当别论了。
1、一线城市泰餐竞争越来越激烈,评判标准会越来越严苛
PAKPAK创始人Amy说:“一线城市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泰餐厅可供选择,在北京几乎可以吃到所有地方的菜,泰餐也不算小众”。
这两年年轻人开的连锁泰餐品牌诸如迷你椰大面积拓店,让传统泰餐经营者又羡慕又担忧。泰餐增多,竞争势必越来越激烈。
星泰马创始人说:“放开后,出国的人多了,大众对泰餐味型接受度提高,有机会培养一批客群。这对国内泰餐来讲是个好事。大家会逐渐认知到,谁家正宗、谁家不正宗,吃的多了 ,心中的评判标准自然就出来了。
2、也正是因为准入门槛低,同质化问题严重、创新或会成为最大的难题
泰餐的门槛被日渐完善的供应链进一步降低,泰餐供应链合伙人Rainbow认为“现在国内泰餐厅里能吃到的就是冬阴功、黄咖喱、菠萝炒饭,来来回回就是这几样,而这也是泰式正餐店面临的下一步挑战。”
泰餐的创新需要专业的厨师团队、多次的味型调整、客户反馈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3、小食店只能依赖高强度的客流,依赖逛吃
泰餐经营者们认为,泰式小食店补充了泰餐品类的多样性,但它对选址要求高,难以复制。
“我对这种单品不太看好,除非我逛到那里,我可能会买一个吃,但如果让我记住,以后继续吃,需要一个‘完整的店’给予完成的体验环境。我觉得开在商场里的档口店,消费是很随机的,复购率可能不会太高,除非这个东西口感非常惊艳,但这多难啊。”Abby说。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泰式生腌去年在广州多火,开出了多少店,现在已经看不到几家店了。”星泰马创始人说。
至于泰餐这个品类能活多久?流行几年?原本是开西餐厅现如今转战泰餐的肉桂厨房创始人Abby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泰餐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类,正如日料一样,有寿司店、拉面店、烧鸟、小食等等,泰餐也会变得多元化。”
“我们从原先厮杀惨烈的西餐赛道跳出,正是因为看好泰餐,现在泰餐店越开越多,越开越快,之后的竞争无疑是激烈的,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