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报告显示东莞人均茶饮店拥有量为7.7店/万人,当选全国茶饮店密度最高城市,远超广深。
而遥遥领先的背后,是东莞对年轻人的深度吸引,以及多元化商业资源的表现力。
壹
东莞茶饮店密度7.7店/万人
全国第一,远超广深
9月20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茶饮委员会发布了一篇《2023年新茶饮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东莞以7.7店/万人的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广州、深圳分别以6.6店/万人、4.7店/万人紧居其后。
丨图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官微
不止是店铺人均密度,门店数量在全国都能排上榜单。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东莞茶饮店门店数量有7363家,排名全国第四。
丨图源:窄门餐眼官微
今年,东莞茶饮店门店数量有了质的飙升,增至8000多家,新增店铺品牌不乏新面孔。
如新加坡星岛嗨茶全国首家旗舰店、美国精品咖啡老字号Peet’s Coffee等,都加入到东莞的街头小巷来。
丨汇一城商业街茶饮店
|图源:网络
店铺、品牌不断增多,消费群体也很给力。
报告还显示,2021年全国新茶饮消费市场规模达1003亿,相较5年前增加469亿;
而2023年预计规模为1498亿,相比2022年增加460亿,同比增长44.3%。
不仅做到近5年增幅最高,这一年的增量堪比过去5年。
丨2018年-2025年中国新茶饮消费市场规模
|图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官微
作为人均店铺拥有量最高的东莞,自然也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规模。
这一切的背后,是茶饮店商家们对东莞城市人活跃度和商业资源潜力的看好。
贰
东莞青年人口超575万
城市人活跃度全国第9
数据显示,东莞是全省年轻人占比最高、商业氛围全国靠前的城市。
年轻人多、经济活跃,消费氛围自然就上来了,茶饮消费又有“口红效应”,最能出圈。
1.人均年龄33.4岁,青年人口超575万。
根据新京库梳理,东莞全市16-35周岁的青年人超57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2.13%,人口平均年龄仅33.4岁,成为了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年轻”城市。
依托着产业优势,东莞外来人口超7成,尤其是外来95后人群数量庞大,而这部分人群也正是东莞重要的消费主力。
此外,东莞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833元,比2021年增长2.7%,位列全省第三。东莞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39432元,占总收入的62%。
< class="pgc-img">>丨图源: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消费、社交指数活跃,排名全国第9
新一线城市发展报告显示,在2023年全国城市人活跃度中,东莞排名第9。
城市活跃度主要是从消费、社交、夜间三大活跃指数来看,三大指数都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
丨图源:新一线研究所
另外,东莞人的夜间经济也十分活跃。夜间灯光强度排名第3,酒吧数量排名第10。
根据百度OD大数据,东莞商圈夜间活动占比27.5%。主要集中在国贸-第一国际商圈,以及万达世博商圈。
这反映这一座城市的活力,和城市人生活幸福感。
3.商业聚集度高,全国排名14
报告还显示,东莞商业资源集聚度在全国排名第14位。
近年来,东莞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商业资源,优化升级中高端消费载体、打造高能级商圈,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
丨图源:新一线研究所
去年,东莞引入首店共148家,而2021年仅54家,2020年更少,只有28家。3年时间,增长了5.28倍。
此外东莞还打造了国贸-汇一城最强商圈,日均服务人口高达3.4万,服务半径达到15.66公里,客流量7000万人次左右,商圈年营业额近30亿元。
丨图源:东莞楼市发布摄
未来,还有万象城、山姆会员店、华侨城欢乐海岸等新兴商业体。
总的来说,东莞有着一群最年轻的人,最活跃的市场和最浓厚的商业氛围。
这样的东莞,未来可期。
叁
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莞
东莞降入户门槛、加大补贴
有人口才有消费市场,过去都是城市在挑选自己的人,而现在,人选城市已经成为主流。
东莞深谙此道,近些年来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力争三年内面向全球招揽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育50万本科以上人才。
为进一步推动年轻人“入莞”,东莞也升级了“抢人”技能。
1.降门槛:延长“双五”入户
9月19日,东莞市公安局发布文件,正式将“双五”入户政策有效期延长至2024年10月14日。
现阶段,在东莞累计缴纳社保满5年、居住证有效持有时间满5年,即可入户。
< class="pgc-img">>| 截图自东莞市公安局
“双五”入户可以说是落户东莞的最低门槛。外地户籍人口只需在东莞稳定居住、工作5年,即使没有学历、职称等附加条件也可入户。
2.给补贴:2022年后引进本科生可获1万元
据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2023年东莞市本科生引进综合补贴、能力提升培养资助、见习补贴申请公告》。
根据规定,对2022年1月1日后新引进的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的人才进行补贴,最高可达1万元/人。
丨图源:东莞人力资源局
年轻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城市有没有发展力和吸引力,最关键的指标就是人口。
有着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这些茶饮店的商家看上东莞也是意料之中了。
那么有哪家茶是你爱喝的呢?来评论区和楼市君一起唠唠~
<>天给大家推荐的是在上海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上海特色小吃,怎样才能做到好吃不贵。
坐标
黄河路是上海著名的美食街,其中的餐饮区域主要集中在南京西路(国际饭店)到北京西路口,南北向长500米左右。主要以餐饮住宿为主,也有部分民宿。
< class="pgc-img">>我们今天的“吃旅”之行就将从上海曾经的制高点著名的24层国际饭店开始了。
< class="pgc-img">曾经上海的地标
>第一站 国际饭店西饼屋
国际饭店是上海的著名优秀建筑,其外观样式仿造美国的“帝国大厦”。在上海改革开放前其24层的高度一直是上海的“地标担当”。当时有钱人或者有海外亲戚来上海,都以能住国际饭店为荣。
< class="pgc-img">>国际饭店的西点也堪称一绝,站在南京西路黄河路口就能闻到大楼西侧的西饼屋散发出来的阵阵奶香。这里的特色就是蝴蝶酥,蝴蝶酥有两种,一种大,一种小,笔者比较喜欢小蝴蝶酥,一口一个,奶香更浓郁。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在节假日经常是能排队近百米的。所以能不能吃到“蝴蝶酥”只能随缘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二站 江南人家(奥灶面)
这家店位于黄河路与凤阳路交口的西南侧,长江剧场旁。奥灶面是苏州特色,这家的鲍鱼面、焖肉面都传承了苏州面馆的特色。不过今天我要推荐的是他们家的“炸猪排”。“炸猪排”是西式美食,传入上海已经有百年历史。当然只有炸猪排是不够的,一定要配上上海特产的“黄牌辣酱油”才能吃出百年传承的味道。由于这家店生意极好,如果要吃到炸猪排要赶在午市刚开始去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三站 佳家汤包
这家店已经是黄河路上的明星店铺了,笔者品尝多次后,推荐他们家的“蟹粉小龙”确实味道一绝,喜欢这个味道的切不可错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如果不喜欢蟹粉味道的朋友,我给推荐在黄河路汉庭酒店旁的“苏江南”这家是中式快餐点,不过他们家的“鲜肉小笼”也非常好吃,而且价格不贵,这是笔者每周必须打开的地方。
< class="pgc-img">>第四站 小杨生煎
小杨生煎是连锁店,在南京路附近也比较多。这里主要还是介绍一下她的历史吧,最早的小杨生煎是位于离黄河路1公里左右的,上海昔日非常辉煌的美食街——吴江路上的。位于 一个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上下有三层,吃生煎仿佛在走迷宫,非常有上海市井的味道。后来吴江路整体升级改造(十多年未竣工)。不过小杨生煎的品牌以连锁店形式开遍全上海。比米其林一星推荐的“上海大壶春生煎”要好吃得多。
< class="pgc-img">>第五站 吵架馄饨
这家店位于黄河路“嘟可茶饮”对面的一条小路里。老远处你就可以听到老板的大嗓门(用的都是上海话),店面不大。吃面吃馄饨一定要把碗拿住,不然老板的“吼声”会让你打翻汤碗的,哈哈。
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门前路边就坐,非常舒服。这家的特色就是“上海菜肉大馄饨”、“葱油拌面”。上海的“葱油拌面”是把葱用油熬制好,呈现黑色条状,在面下好后,把葱油浇上去,立刻香气扑鼻,让人食欲顿起。如果再加上一块“素鸡”或者一点“辣肉”,味道更是无与伦比。
< class="pgc-img">葱油拌面
>< class="pgc-img">>如果是在夏天光顾这里,你还可以吃到他们家的冷面——“上海冷面”。普通上海人家在夏天都会做上一份,流程如下:面下好后,用大风快速吹干,等完全冷却后再拌上芝麻酱,加一点醋,配上点绿豆芽。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也会让你食欲大开。
第六站 汤锅居
这一站是送给有机会在附近住宿的朋友,黄河路继续向北越过北京西路已经出了美食街的范围,在路西侧有一家名叫“汤锅居”的熟食店。首先推荐他们家的“红烧带鱼”,食材用的是正宗的东海带鱼,如果是北方来的朋友去吃一下肯定能区分的,东海带鱼的特点就是肉质细腻。其次是“上海酱鸭”,酱鸭也是上海普通人家经常做的一道菜。这家的酱鸭口味有点偏咸,我们自己家里做会偏甜一点。
这家店最大的问是“不经常开”,白天基本是关门不营业的,下午开始营业卖完关门,老板地道上海人,因为这个门面是他自己家,没有了房租压力,经营就相当“任性”了。
< class="pgc-img">>说到这里想必小伙伴们的口水都流了不少了。在上海旅行可不要只顾着抬头看上海的摩天大厦,美食小吃能让你品味更多的“上海味道”。
喜欢我的推荐请关注和收藏哦。
>华社西宁9月19日电 题:高原上绽放的光芒——来自青海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陈凯、王大千、陈炜伟
青海,是民歌中“那遥远的地方”,受平均4000米以上高海拔等自然条件所限,这里也成为决战“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的重要阵地。
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新华社记者在2020年夏秋之交来到这片山宗水源的土地,聆听浩荡江河、广袤牧场、搬迁新村的回响:一个个脱贫故事,在离天最近的高原大地上,定格成像,汇聚成光。
“搬迁新村成了网红点”
从省会西宁驱车向西南方向行驶5个小时,景色也从高楼林立的都市变成了一望无际的高原草场。
临近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城,一派秀美气象让记者途中疲劳尽消:一个坐落在碧绿草原中的村落映入眼帘,一排排色彩鲜亮的藏家民居错落有致,村中央建有一块标准足球场,正在踢球的孩子们追逐嬉戏……
天空格外透亮,人们笑声爽朗。
作为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个名为“安多”的民俗文化村占地1500亩,安置有涉及48个村的853户、3421名农牧民群众。休闲广场、商业作坊、电商基地和乡村旅游富民设施等配套,让搬迁群众有了“从未享受过的好日子”。
“以前老村里,土房子黑乎乎,用煤油灯。如今在新房子里,用电用水再也不发愁啦。”65岁的藏族阿妈周德打开话匣子就不停,一连串藏语让负责翻译的当地扶贫干部直呼“跟不上”。
周德过去住在黄河峡谷边海拔3000多米的曲什安镇塔洞村,到县城要翻过好几座大山,说起当时艰难的日子,周德直摆手。
为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2017年兴海县投资2.1亿元打造了安多民俗文化村这个易地搬迁点。
2018年秋天,周德和贫困户村民们一起搬到安多村。“山上的草场都流转出去了,每年2000多元的租金。”周德掰着指头算收入,“女儿在村里当保洁员,外孙女上小学每天校车接送,我看病全报销,还有低保等补贴,家里年收入有3万多元。”
虽语言不通,通过翻译交流却很顺畅。当记者提到“建档立卡”“低保”等词汇时,特别熟悉这些汉语字眼的她,眼里放着光,总是在笑。
采访临结束,她还追出门来,询问记者:“免费医疗政策好,这一点你们记下了吗?”
兴海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久先太说,放下牧鞭的村民们正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发展旅游等多元产业,这个新建的搬迁村两年来年人均增收2.16万元。
黄河蜿蜒曲折,从兴海县向东300多公里,流经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
两年多前,尖扎县依黄河地势建成了有251套住房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德吉村,全县7个乡镇30个村的251户、946名藏族群众走出大山,搬到这里。
德吉村的蓝天,一碧如洗,成排的房屋中央是文化广场,旁边高大的黄河水车缓缓转动。如今,德吉村实现了从易地搬迁村到“网红景点”的转变,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走进卓玛太家的民宿,院落里有优雅的木屋,屋内藏式土炕连接取暖的藏式铁炉,奶茶咕嘟嘟冒着热气。
“就像阳光照进我的家。”卓玛太这样形容国家扶贫政策。以前一家7口年收入不足1万元,在当地扶贫干部帮助下,他使用“关门是家、开门是店”的民宿经营模式,今年暑期旺季每天进账超过3000元。
“德吉”,在藏语中意为“幸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幸福的模样。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全面完成38个县(市、区)、1249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安置农牧民群众5.2万户、2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万户、11.89万人。
“太阳照耀在塔拉滩”
登上47米高的瞭望塔,曾经的荒漠戈壁变了模样,高天流云的影子在绵延天际的太阳能电池板上移动。
即便是记者放出高空无人机,也无法全览这个位于塔拉滩的大型光伏产业基地。
“光伏园区有609平方公里,接近一个新加坡的面积。”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涂新彭自豪地介绍,“青海上个月已刷新的‘绿电百日’纪录,河南、北京等地的‘绿电’,都有这个园区的贡献。”
位于海南州共和县的塔拉滩,昔日是沙丘遍布的荒漠戈壁,也曾是三江源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
“为生活,要养牛羊种地;为生态,需禁牧退耕。两难中,风沙逼走住户,最多的搬家3次。”共和县恰卜恰镇西台村党支部书记马进学说。
如何破解生态、贫困的双重难题?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贵德,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再到海东市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记者沿路处处都能听到当地利用光照来做大光伏产业扶贫的故事。
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立足高海拔和日均日照时长达8小时等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塔拉滩建成了光伏发电基地,其中容纳5县11个村采取“飞地”模式集中建设的50.5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探索出生态治理、新能源产业发展、贫困户增收有机结合的“生态扶贫”路径。
“一是设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光伏公益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二是大面积铺设光伏板遏制风速、涵养水土,改善局部生态。”海南州扶贫开发局局长王学军说。
有了光伏板遮掩,荒滩上的草慢慢长了起来。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排太阳能电池板的尽头,都竖有带着扶贫村名字的标牌;太阳能电池板下绿草繁茂,还特意留出1米多的高度,方便羊群穿行吃草。秋冬季时,除草消除火灾隐患也成了如今当地扶贫的工种。
光伏好效益带来扶贫好收益。塔拉滩园区设置脱贫户光伏公益岗位5664个,安排上岗1427人,发放工资174.23万元,为贫困群众带来好机遇。
新媳妇进家嫌穷、一个月就跑掉的西台村村民马生建,潦倒半生,直到去年快50岁才又娶上了媳妇。
“多亏了光伏分红,我还能去园区放羊,算下来每月能挣3000元。”在鲜花盛开、蔬菜满园的家中小院里,马生建边聊边顺手拔了几个胡萝卜递给我们。
因为光伏,成千上万个“马生建”“像重新活了一次”。
一路走来,一个感受越发明显:不论身处何处、环境如何艰苦,各地干部群众都在想方设法利用好优势资源来致富。哪怕只有一束光,也要用来照亮群众的日子。
目前,青海累计争取光伏扶贫指标721.6兆瓦,每年发电预期收入5.7亿元,直接带动8.74万户贫困户增收。其中村级光伏扶贫指标471.6兆瓦,实现了全省1622个贫困村村均290千瓦全覆盖,村均年度收益达到30万元左右,收益期长达20年。
“有了更辽阔的远方”
9月,开学季。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的普化加,走进了青海民族大学,成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大一新生。3年前,他随长辈搬出贫瘠大山。如今的他,成了全家奔向更好生活的新希望。
9月,收获季。兴海县夏塘村的尤拉太转正了。去年从青海大学毕业后,尤拉太被纳入一家电力企业的就业扶贫人才专项招聘计划,成为一名水电站实习员工。他说:“转正后工资会涨,助学贷款很快就能还清了。”
……
如果说,易地搬迁是住上新房子,光伏产业是鼓了钱袋子,那么对教育的重视、观念的转变,则是贫困群众希望的种子,是脱贫攻坚中耀眼的光。
“脱贫攻坚”“15年免费教育”……记者在青海藏文搜索引擎“云藏”看到的这些排名前10位的热词,充分透露出高原群众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倾力攻坚,全省42个贫困县、162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万人,高原大地发生巨变。
一场雨后的贵德县,丹山碧水蜿蜒相依,河谷林带郁郁葱葱。
在贵德县常牧镇切扎村,村民万德卡讲起两年前的场景,笑得合不拢嘴:当时,他作为脱贫光荣户代表到县里领奖——一辆农用三轮车,还即兴演讲了5分钟,“告诉大家是怎么致富的”。
人口多、草山少,5年前,万德卡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5年来,万德卡一家不仅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新房,还用扶贫专项贷款投资羊羔生意,去年开始他又担任草管员,生活红火了起来。
“等、靠、要,是拔不了穷根的。有党的政策帮助,我们更要自己去洒汗水、加油干。”万德卡的大儿子已经在青海民族大学读大二了,他自己还准备再投资开一个牧家乐。
当好政策遇上好干劲,双手就能创造好日子。
这几天,青海阿妈罗罗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藏族小伙儿斗本加,正忙着给当地的文化旅游宣传片进行后期制作。
30岁的斗本加带着几个伙伴,创办文化传播公司,已经拍摄了多部纪录片。斗本加这样说:“我们就是用自己的镜头,记录家乡的巨变。”
镜头下最美的风景,莫过于“人”。
去年,22岁的空姐周毛才让从福建厦门航空公司辞职,返回家乡海南州工作。
“读书工作6年后回来,家乡不仅建筑更高了,还有了越来越多的电商、外卖、网约车。家乡更美了,生活也更方便了。”记者面前的这个藏族女孩,装束时髦,腼腆之中透出这个年纪少有的自信。
说起沿海和家乡的异同,周毛才让有这样一个心愿:希望家乡有一天也能拥有机场,让更多的人飞到更远更辽阔的地方。
一旁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其实,离青海湖不远的海南州机场已在研究和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