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日志(MalltoWin Log)
主打新奇,科技餐厅看似抓住了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但除了保持新奇感不“过气”——进一步改善餐厅环境和体验性设施,作为餐饮的立足之本——产品本身的优化,可能实则更为重要。
2020-07-06
来源 | 铱星云商
ID | IRG-ROAD
作者 | 王秀清
后疫情时代,每一个行业都不断试图突破自身现有的边界。
尽管主流观点一直强调产品为王,但餐饮行业也在探索产品之外的突破渠道。
近几年,不少餐饮品牌通过科技另辟蹊径,以带来新奇体验感为卖点吸引消费者。
机器人餐厅便是其中之一。
6月22日,碧桂园旗下千玺餐饮机器人集团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国机器人综合厅(以下简称天降美食王国)在广东顺德开业,通过“机器人做菜、机器人上菜”两大核心元素,主张更效率、稳定、安全的出餐环境。
机器人餐厅并不是首次出现,海底捞智慧餐厅、阿里未来餐厅、失重餐厅等不同类型餐饮业态都在结合先进技术,打造科技餐厅元素。
餐厅智能化无疑是未来一大趋势,但目前而言,以科技为主题的餐厅在持续发展上仍显乏力,除了新奇的体验感,科技餐厅还能用什么元素吸引消费者?
01 机器人综合餐厅“首店”开业
自动化仍“离不开人”
在风靡全球各大直播平台的交互式电影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中,2038年,工业城市底特律中所有劳动活动都由机器仿生人来进行,包含家务、下厨、维修等几乎所有类型的体力劳动。
而这一幕距离现实并没有太远。
1.快餐区:更高效更贴合上班族
根据铱星云商6月29日对“全国首家”机器人综合餐厅——广东顺德天降美食王国的现场探访,该餐厅能够一站式全部完成机器人炒菜、上菜。
餐厅位于碧桂园机器人总部大楼旁,设有中餐区、火锅区、快餐区等多个区域,同时还包含煲仔饭机器人、冰淇淋机器人、汉堡机器人、小吃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粉面机器人、早餐机器人等7款自助制餐机器人。
天降美食王国的汉堡机器人和咖啡机器人
据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介绍,这些机器人极大提高了出餐效率,如汉堡机器人能够实现20秒/个、咖啡机器人实现45秒/杯的出餐效率。
7款自助制餐机器人的出餐效率较为高效,且价格相对便宜,例如雪糕机器人制作的雪糕单价为3元,咖啡机器人制作的咖啡单价为6-8元。
除此之外,这一系列制餐机器人全部采取“明厨”设计,消费者可以全程看到制餐过程,下单后凭二维码取餐。
当天12时许正是午餐高峰期,可以看到不少身挂碧桂园工作证的消费者在排队使用机器人取餐。
小吃机器人制作炸薯条
目前,为了方便指引消费者使用自助制餐机器人,餐厅在自助机器人分布区域还是设置了少量工作人员。
此外,在快餐区,尽管菜品炒制均由机器人完成,不过消费者结账时仍需要服务员人工完成。
2.中餐区:性价比稍显不足
人气更旺的是中餐区和火锅区,其中,中餐区已需要排队等位。
与自助机器人区域不同的是,中餐区还出现了不少周边居民消费者,并对餐厅感到新奇,不断拍照。
中餐区入口处设置有迎宾机器人,但目前仅能表示“欢迎光临......”,消费者等位、入座引导、上餐具、收拾桌面等工作均由服务员人工完成。
中餐区送餐机器人
此外,在消费者需求上菜以外的服务时,例如要纸巾、要水等,均需举手呼唤服务员。一名服务员透露,中餐区共设置有16名人工服务员。
中餐区一大亮点是,上菜方式主要分为机器人送餐及AGV送菜小车“天降美食”两种,后者具有更强的科技感。
据观察,中餐区的菜品与茶餐厅相似,以粤式炒菜为主,且价格也与茶餐厅相近。
“天降美食”
点餐8分钟后,餐桌上会投下粉色光束并伴有上菜语音提示,菜品在餐桌旁的上菜台“从天而降”,消费者取出便可享用。从上菜速度上来看,机器人制作确实相对传统餐厅更高效。
效率这一特性在火锅区也同样得到体现,由于菜品大多不需要热加工,火锅区的菜品由机器人分拣后直接放入转盘或“云轨”,将菜品通过两种方式快速传递到消费者面前。
火锅区云轨上菜
天降美食王国并不是碧桂园总部园区首家机器人餐厅。在碧桂园总部大楼旁,一家主打火锅产品的机器人餐厅已营业近一年,店内菜品与普通火锅店相差无几。
与天降美食王国相比,碧桂园总部大楼旁的机器人火锅门店相对冷清,且科技元素仅体现在机器人上菜和轨道转盘上菜两种方式。
此外,服务员介绍,在菜品制作方面,也不全由机器人完成,并且,像甜品、杯装饮料等容易溢出的菜品均由服务员人工上菜。
午餐时间,快餐区人满为患
一名特意从广州赴顺德体验天降美食王国的消费者表示,体验一圈后,天降美食王国菜品一般,适合追求效率或新鲜感的人消费,无论是菜品口味还是餐厅的装修方面,还具备提升空间。
通过天降美食王国可以发现,目前机器人餐厅主要有高效、安全等优势,但体验感、科技感稍显不足。
绝大部分菜品制作由机器人全流程负责,减少人工接触,提高安全系数,尤其在疫情背景下更是如此;
菜品制作、上菜效率提高,快餐区价格便宜,对周边上班族是一大福音;
中餐区价格偏高,菜品口味一般,同时,在装修风格上有待提高,性价比稍显不足;
仍需要大量服务员辅助服务,在就餐区的人工成本方面并未带来太多优势。
02 巨头抢滩科技餐厅
机器人不是唯一选择
机器人餐厅的模式并未完全成熟,无论是碧桂园还是海底捞或其他餐饮大牌,其机器人餐厅更多的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仍未大规模布局。
不过,机器人并不是科技与餐厅的结合的唯一模式,借助数字化和投影等技术,一批科技感更浓的科技餐厅已悄然兴起,其中不乏餐饮和互联网巨头身影。
按类别划分,目前市场上的科技餐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机器人餐厅、数字化餐厅和投影餐厅。
顾名思义,机器人餐厅指包含使用机器人或其他AI智械的科技餐厅,这一模式特点在于新奇的体验、智能化上菜服务等。
科技餐厅盘点
2018年,海底捞智慧餐厅于北京开业。
海底捞智慧餐厅与天降美食王国火锅区相似,采用机器人分拣、机器人上菜,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餐厅“无人化”服务。不过,有市场观点认为,海底捞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过分贴心”的服务,若由冷冰冰的机器人代替服务员,海底捞就放弃了自身独有的优势。
京东也在机器人餐厅有所布局。
2018年,京东“X未来餐厅”在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商业街进行试营业。该餐厅模式与碧桂园、海底捞的模式相近,由机器人全程参与的智能餐厅,实现点菜、做菜、传送全程无人化。
另一种机器人餐厅为近几年出圈的失重餐厅。
尽管这类餐厅内基本没有机器人的身影,但其核心模式同样是通过无人化点餐和上菜,其为消费者服务的模式与机器人餐厅相近,只是采用的科技手段有所偏差。
不难发现,很多餐厅都有失重餐厅模式的雏形,例如各类回转寿司、回转火锅等,均通过传送带为消费者提供点单、上菜服务。
投影互动餐厅;图片来源见水印
科技与餐厅结合的还有一种模式为数字化餐厅,这一模式在快餐店中已广泛应用,最常见的是扫码点餐、在线点餐和点餐屏无人点餐等。
阿里则依托自身生态优势,打造了升级版的数字化餐厅,即阿里未来餐厅。
在阿里未来餐厅中,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提前点餐,到店后可立即取用餐点,无需等待。
此外,依托阿里生态,刷脸支付等功能均应用到阿里未来餐厅中。
在快餐区域,消费者取餐后,每个餐盘边上设计了彩圈,结账设备通过识别彩圈“秒算”价格,节省了人工计算和结账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阿里未来餐厅;图片来源见水印
而在互动投影餐厅,更多的是应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各类风格的、日常接触不到的画面投影到餐桌上,同时提供互动功能,为消费者带来新奇的消费体验。
例如,在一些投影餐厅内,将自然风光投影到餐桌上时,消费者可与投影中的蝴蝶、鸟类进行互动,提升沉浸式自然风光体验。
图片来源:huomi360.cn
03 搭乘体验式商业东风
科技餐厅悄然走进购物中心
目前而言,科技餐厅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餐厅效率,同时为消费带来新奇的体验,毫无疑问,餐厅智能化、科技化是未来一大主流趋势。
不过,大部分机器人餐厅仍配备大量服务员,在人性化服务、菜品特色等,仍不足以与传统餐厅抗衡。
这并不意味科技餐厅只是一时噱头,适用与否,还需看餐厅定位。例如,在近期开业的天降美食王国,其快餐区在高效、安全与低价三个组合拳下,对周边的上班族形成巨大吸引力,而其机器人制作薯条、汉堡、炸鸡甚至炒菜等技术,可以运用到西式快餐店以及各式中式快餐店。
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推出的投影餐厅
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体验属性较弱的餐厅,采用机器人制作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不过,由于千玺餐饮机器人集团并未公布其机器人相关的研发、制作和维护成本,因此,与人工成本相比,目前孰轻孰重仍较难判断,但从定位上而言快餐店与机器人餐厅相性相符。
而中高端餐厅等注重体验和服务的餐厅,更讲究个性化与人性化服务,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机器人还无法达到这一高度。
但这不意味科技与中高端餐厅绝缘,科技与餐厅的结合并不止机器人一项。例如,结合艺术大师的创作和5D投影技术,打造高端沉浸式体验、互动餐厅这一模式,目前已有不少案例。
此外,在后厨进行食材分拣、部分食材粗加工等工作同样可以由机器人完成,以提高后厨管理效率。
spacelab失重餐厅
尽管科技餐厅市场仍未形成头部效应,发展模式仍在不断演化,但在体验式商业地位愈发凸显的近几年,科技餐厅已悄然走进购物中心。
凭借强烈的科技风装修、密集的送餐轨道以及失重概念带来的新奇体验,spacelab失重餐厅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大众点评显示,spacelab失重餐厅深圳壹方城店参考价格为91元/人,环境和服务两项分数均高于口味分数。
除深圳壹方城外,spacelab失重餐厅在全国热点城市的标杆性购物中心已全面铺开,在重庆来福士广场、苏州中心、西安大悦城等购物中心均有布局。与spacelab失重餐厅定位不同的千玺机器人餐厅也于今年年初在广州花城汇开出门店,主打平价中式菜品。
于消费者而言,目前各类科技餐厅仍是新奇事物。正基于此,购物中心引入科技餐厅可以吸引消费者前往体验,而科技餐厅则需要主抓消费者的体验需求,进一步优化餐厅环境和体验性设施。
不过,从长远看,餐饮业始终不变的重要核心是产品,新奇的体验感总有“过气”的一天,餐厅自身需要不断优化体验氛围和产品,购物中心在引入科技餐厅时,更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和长远的考量。
为商业地产价值赋能,本平台原创内容皆由猫头鹰研究所(MalltoWin Lab) 专业出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工智能越来越多运用到生活场景,机器人布局餐厅已成现实。
从肯德基的机器人点餐,到马云的“无人餐厅”,再到海底捞的智能产品仓库,科技感十足的餐厅已然进入大众视线。不仅是互联网公司亦或是传统餐饮行业都开始将高科技技术化推进餐厅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这其中也不乏“后来居上”者。碧桂园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系,旗下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1月12日在广州开业,核心技术由千玺集团自主研发的系列机器人在这里齐齐亮相。据了解,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则实现了从中央厨房到冷链运输,再到店面餐饮机器人的全系统搭建与运营,这在国内尚属首家。
根据《中国餐饮报告2019》预测,随着新消费群体崛起,餐饮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行业结构转向、供给侧数字化、商业模式升维、智能商业、餐饮零售、精细化运营。不少餐饮企业已尝试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传统餐饮业场景,机器人餐厅、无人餐厅、智慧餐厅成为近一年来餐饮行业的热词,科技餐饮业进入了风口期。
另一方面,各家争先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打造机器人餐厅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实际暗含未来餐饮行业发展人力成本限制的“先知先觉”。
图:Foodom机器人餐厅煎炸机器人
“未雨绸缪”
餐饮行业人力缺口危机“隐现”之下,如何化解即将到来的缺口成为各家布局无人餐厅的关键。
传统餐饮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人力成本逐渐增长、人员流失率高、管理效率偏低等挑战。据人社部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到2020年后减幅将加快,到2035年将保持在8亿人左右。工作环境差、重复繁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越来越难吸引年轻人。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提到,大部分被调研企业的人力成本占营业额比例集中在15%-32%之间,未来还将持续增高。
另外,被调查餐饮企业平均人员流失率为10%,一线员工数量均值与管理员工数量均值比为7.38:1,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持续的培训成本、管理成本在成本中比重较高。机器人餐厅系统的研发和试水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此方面的压力。
而成熟运营的机器人餐厅能够通过科技的投入环缓解餐饮业面临的“用工荒”难题,同时未来通过数据化管理可做到1-2个工作人员管理一个区域的餐饮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管控,大幅提升人员管理效率,进一步降低用人成本。
此背景之下,“未雨绸缪”的企业纷纷押注智能化。
图:Foodom机器人餐厅内部
据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机器人餐厅的前期技术研发“师从”集团科研中心,前期投入巨大,机器人餐厅只是众多智能化尝试中的一个小环节,意在试图通过解约人力成本,规范化流程解约一定成本。目前从小范围试水开始,今后也将逐步推行扩大尝试范围,而比起盈利更加看重长期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而机器人餐厅除了解决人力压力之外,也能在提高效率上有所作为。
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地租上涨,餐饮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行压力,加之竞争加剧,因此更加要求餐饮企业改变旧有经营方式(员工数量多,店铺面积大,高耗能粗放式发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管理体系规范化,在有限的营业面积中提高人效和坪效,服务、环境、口碑等多维度全面发展。
机器人餐厅则通过精细化运营增加营收。机器人中餐厅强化精细化运营,从中央厨房原材料到机器人烹制的每一道菜品,在品质、速度、科技体验等方面有显著优势,由此带来翻台率提升,进而增加餐厅营收。此外易于标准化复制成为独特优势。机器人餐饮设备运营成熟之后,能够自由放置于社区、学校、景区、写字楼等公共区域,大大拓展用餐空间。据介绍,2020年千玺集团的机器人煲仔饭餐厅将细化量产计划,并向全国拓展门店。
机器人餐厅的“黑科技”
黑科技感极强的机器人餐厅除了表象的机器人服务以外,更多的是背后整个操作系统的高效运转。
以Foodom机器人中餐厅为例,自建的中央厨房对食材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切配、过油、飞水、腌制等工序)。处理后食材以冷链运输的方式配送至门店,门店接收后食材放置冷库。机器烹饪设备根据顾客订单需求从冷库自动调取用料,自动精准烹饪制作。菜品制作完成后由送餐机器人或云轨系统将菜品直接送达顾客所在桌位。顾客用餐完毕后可用千玺自有支付系统进行手机买单。千玺集团已初步形成机器人餐厅的全链条系统运营模式。
据了解,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到目前为止已组建约750人的研发运营团队,创造了中餐、火锅、快餐、煲仔饭和粉面店等5个不同餐厅业态的产品线,涉及70多个设备从无到有的开发。
而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截至目前已投入46种机器人作为餐厅运营的核心设备,构成整套餐饮机器人体系,包括迎宾机器人、煎炸机器人、甜品机器人、汉堡机器人、调酒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炒锅机器人、云轨系统以及地面送餐机器人等,这套设备在核心技术上均实现自主研发,并且能实现持续升级迭代。
此外,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还自主研发了看不见的智慧支撑体系,包括客户服务系统和机器人设备调度系统。客户服务系统支持多渠道点餐、多支付模式、多餐饮业态,微服务架构、云平台部署,多平台/商业套件接入。机器人设备调度系统能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的设备调度需求,中餐厅调度系统功能包括订单拆分、设备调度管理、任务调度算法、人机协作,实现对设备的可视化管理和实时交互的功能,直观简洁呈现,人性化操作。
在机器人餐厅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Foodom机器人中餐厅的多项机器人设备出菜十分高效,如煎炸机器人、甜品机器人、调酒机器人等都能实现秒级出品。汉堡从下单到出品只要90秒,而且这个速度还在持续刷新。中餐厅配置32口炒锅,可以同时、不间断制作,单一菜品炒锅机器人平均烹饪时间仅需3-5分钟。煲仔饭机器人拥有24个煲位,效率远高于传统煲仔饭烹制模式,且速度也在持续提升。
机器人烹饪制作过程排除人为干扰因素,菜品品质十分稳定。传统餐饮业的菜品容易因为厨师不同、技艺高低而出现品质不稳定、口味差异大等问题。标准化、程序化是机器人做菜的前提。
此外据介绍,Foodom机器人餐厅自建中央厨房严格把控食材源头,未来将实现优选各类食材并做到全程电子溯源,自动化的流水线和智能加工设备保障处理过程避免污染。标准化处理后的食材在到达餐厅后直接进入冷库封闭保存,直至食材进入机器人烹饪设备,整个烹饪过程与人工隔离,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食品安全隐患。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有厨师炒菜
也没有服务员点单
仅靠机器就能开餐厅?
近日
“机器人餐厅”现身武汉街头
主打“方便”“健康”“实惠”
吸引了部分市民“尝鲜”
“之前路过觉得有些新奇,
我今天就来试试。”
12月5日晚6时30分左右
市民顾女士步行来到
汉口北湖西路上的
一家“机器人餐厅”
准备在这里吃晚饭
顾女士在工作人员指引下
走向店内靠左侧的储物柜
经浏览后拿出手机扫码
打开其中一个柜门
从中取出一份糖醋排骨
储物柜里摆放的自助菜品。记者邓小龙 摄
店里唯一的店员
接过顾女士的食材
将其倒置在一台方形机器上
店员再按动一两个按钮
机器便开始工作起来
店员将顾客选好的菜品放入炒菜机。记者邓小龙 摄
过了两分多钟
机器停止工作并发出提示音
随后店员打开盖子
从机器里取出一口小炒锅
将锅里的糖醋排骨装盘
端到顾女士的餐桌上
“吃起来味道还行,
感觉肉有点偏老,
但是胜在方便、省时。”
顾女士一边吃一边说
顾客品尝自动炒菜机制作的糖醋排骨。记者邓小龙 摄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
这家餐厅进门左侧
摆放着两个储物柜
右侧是一个操作台
操作台上放着3台自动炒菜机
一旁还备有切好的
洋葱、葱花等配料
储物柜里摆放着上百个餐盒
对应的标签上写着
“香干回锅肉”“糖醋排骨
”“手撕包菜”等不同菜品
价格从10多元到50多元不等
餐厅经营者李向辉介绍
餐盒里装的是
不同菜品的食材、配料
顾客进店后选好菜品
只需扫码即可开柜取菜
储物柜会识别
被顾客取出的菜品并计算价格
顾客通过手机支付金额
拿到餐盒后
店员用自动炒菜机
扫描餐盒底部的二维码
再将餐盒放置在炒菜机对应区域
按下启动按钮
机器就会根据不同的菜品
设定相应程序,开始自动炒菜
自动炒菜机正在工作。记者邓小龙 摄
“菜品原料都由中央厨房
统一制作、物流配送,
方便实惠,绿色健康。
炒一个菜一般3至5分钟,
回头客挺多的。”
李向辉说
餐厅是今年10月6日
开始试营业的
通常情况下每天从
上午11时营业至晚11时
一天最多可以卖出
60多份菜品
顾客主要是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
以及“图方便”的周边居民
李向辉介绍
这类餐厅不需要请厨师
一家店一般最多
只需要两名工作人员
一人协助顾客操作炒菜机
另一人负责店内打扫、物品清洗等
“与常规餐厅相比,
这类餐厅省去了不少人工成本。
今后如果会操作炒菜机的顾客多了,
我甚至考虑把它开成‘无人餐厅’。”
记者邓小龙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