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快乐
光阴似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跨过成果丰硕的2018年,迈入充满希望的2019年。
一年风雨兼程,一年春华秋实,百家安人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不忘初心,栉风沐雨,锐意进取,砥砺前行,集团发展再上新台阶。
风劲潮涌,正可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要勇攀高峰,在新的一年里,全体百家安人继续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以不变的初心坚守不变的使命,以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共绘更加辉煌的百家安新画卷。
在此新年之际,祝福您新春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欢乐、新年吉祥!
秋风起,食腊味。”广府人的入秋仪式感从味蕾开始。每到秋风送爽的季节,各家各户的阳台就会挂起正在风干的腊肉、腊肠、腊鸭。
腊味传统在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将灌肠食品传入广州,精于美食、擅长创新的广府人将灌肠制作法与本土腌肉法相融合,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广式腊肠。
时光荏苒,广式腊味走进千家万户,亦伴随着广东人走向世界。
广式腊味,融合古今中外的饮食智慧,是千百年来人们与大自然共唱的情歌,它不仅仅是盐的味道,秋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它还是每个人记忆中家的味道,海外游子魂萦梦牵的乡愁味道。
< class="pgc-img">>广式腊味强调“生晒”,即自然风干。谢丽梅 摄
滋味好 香千年
唐宋:融汇中外 创广式腊味
清代:市井繁华 出现专卖店
与时间共谋食。秋天,是肃杀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说的是在秋天,自然界万物成熟,自然之气收敛,秋风劲急、气候晴朗。古时候,人们往往在秋冬季节屠宰牲畜。为了过冬,先民就利用秋风凛冽的时机,把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腊味,形成了“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风俗。
溯源:
东汉文献记载岭南腊味
《周礼》《周易》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民间,学生则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孔子的学生就是用腊肉来代替学费的。《论语·述而》记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里的“脩”就是指腊肉,而“束”则是一个计量单位,十条为一束。可见,要去孔子那里上课,得送上十条腊肉。
古代岭南人已有腊制肉食的习惯。秦统一岭南后,先民将中原腌制腊肉之法带到南粤大地。东汉《异物志》记载了岭南腊味的雏形:岭南有先民多养孔雀,或遗人以充口腹,或杀之以为脯腊。这个做法直至1000多年后的南宋依然存在。南宋范成大所著《桂海虞衡志·志禽》载:“(岭南一带)民或以鹦鹉为鲊,又以孔雀为腊。”
融合:
唐宋年间灌肠食品由海外传入
腊肠是腊肉的升级版,做法繁复一些。北魏《齐民要术》载有“灌肠法”,制作工艺非常先进:“取羊盘肠,净洗治。细剉羊肉。细切葱白,盐、豉汁、姜、椒末调和,令咸淡适口,以灌肠。”由此可见,当时人们是使用羊肠来制作灌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往来,也使中外饮食文化得到更多交流,产生了更多变化。灌肠传入广州就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隋唐时期,以扶胥港为起点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广州已是当时中国第一大港,中外海上贸易日趋发达,来华商人逐渐增多。中唐以后,今广州光塔路一带聚居的外国人据传有十万之多。
广州先民将海外传来的灌肠制作技艺与本地腌制肉食的工艺相结合,创造性地将岭南最常食用的猪肉切成粒状,然后把它装填于猪小肠的薄衣内,代替羊肠,最终研制出糖酒香浓郁的广式腊味,自成一派。
广州人还将本土的特产制成腊味。明末清初大儒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记载:“土人饷我珠肉,腊以为珍,持以下酒……蚬之美可以解蛊,以为腊……”说明岭南先民利用近海的优势,将贝类等水产品制成腊味。
< class="pgc-img">>腊味腌制好后,便串起来晾晒。(资料图片)
发展:
晚清出现广式腊味专卖店
清代晚期,广州地区的腊味已可作为商品销售。当时广州周边多有猪栏且规模较大,产量丰富的猪肉成为制作腊味的主要原料。广州的酱料行、白糖行又为腊味腌制提供了充足的辅料。
沧洲栈是广州第一家腊味专卖店,始创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铺址就在惠爱路(今中山四路),创始人是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大黄圃人黎敦潮(又名黎禾)。黎敦潮16岁时只身离家,来到佛山永安街沧洲烧腊店当杂工。他边做边学,终于学得一手熟练的腊味制作技术。随后,他离开佛山,来到广州开店。为了纪念师恩,他把自己开设的门店称作“沧洲栈”,以示与佛山沧洲烧腊店师出一门。
“沧洲栈”之后,广州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腊味专卖店。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广州出现了两间颇有名气的腊味店:“八百载”和“东昌”。两家腊味店其实为两兄弟创办。先是哥哥谢柏的“八百载”挂牌经营,弟弟谢昌一看其兄腊味店红火,便在海珠南路“八百载”附近也自立门户专营腊味,取名“东昌”。为了招牌响亮,东昌易名为“东昌皇上皇腊味”,哥哥则把店名改成“八百载太上皇”。兄弟俩竞争激烈,各有招牌商品,也因此促成了广州两个腊味老字号。
因为广州天气炎热,以前的广式腊味只能经营半年,没办法维持,为此皇上皇经营者在夏季传统腊味制作无法进行时,将腊味铺辟为上世纪40年代颇为新潮的冰室。此举让腊味店能够全年经营,保证生意长年畅旺。
< class="pgc-img">>市民在菜市场挑选腊肠。
2022年:
广式腊味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
经过一代又一代广州人的努力,具有广州特色的腊味广为传播。广式腊味在上海、北京等地颇有市场,1936年的报刊记载了广式腊味在上海销售的兴旺景象:“上海的电车和公共汽车上,布满了广东香肠、香鸭的广告!”
改革开放之后,广式腊味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及包装广销全国各地,深得外地人士欢迎。
2022年,广式腊味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不仅仅是饭桌的美食,还是一个浓缩岭南历史文化的符号。
秋风起 做腊味
百家晒腊味 晒出百家味
阳光正好,秋风微燥
家家户户晒腊味
“秋风起,食腊味”的食俗,食的正是当年新鲜制作的腊味。实际上,食腊味的背后是“晒腊味”的民俗。为什么一年四季里,单单选择此时晒腊味呢?其实,“秋风起”这句谚语已道出至关重要的因素:环境气候。
每年秋风起时,广州就进入腊味制作和销售的旺季。此时阳光正好,秋风微燥——广州秋冬季温和少雨,受寒冷空气影响,天气干燥,是肉质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的时节,再加上光照充足,创造了自然风干腊味最好的气候条件。
从化温泉镇桃莲村坐落于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山脚。每到晒腊味的季节,走进这个岭南传统村落,就会见到几乎家家户户的顶楼、门前都挂着正在风干的腊味,常见的有腊肠、腊肉、腊鸭、腊鱼等,罕见的则有腊猪头肉、腊猪手、腊猪肝等。
是什么魅力让广州人每年对晒制腊味乐此不疲?“可能是我们喜爱大自然馈赠的秋冬美味吧。”正忙于翻晒腊肠的村民何柳珍笑着说,秋收冬藏,广州人的习俗是秋分至冬至这段时间做腊味,希望用美味来犒劳全家人一年的辛劳。而从化人最喜欢晒制高山腊味,山高风大,风里还带有从化松树的香味,晒出来的腊味晶莹剔透,还有松香味。
每年的秋天,广州人制作腊味的热情满满。何柳珍告诉记者,如今在广州周边乡村中,村民既传承习俗给自己晒腊味,又帮亲戚朋友晒。加上从化旅游景点多,每到冬天,很多人会冲着腊味来从化揾食,必点吕田高山腊味饭,村民也会向游人售卖腊味。
< class="pgc-img">>腊味在阳光下反射出鲜艳的光泽。谢丽梅 摄
广式腊味
在中国腊味中独树一帜
广式腊味在中国腊味版图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川麻、粤甜、湘辣……在众多以咸为主的腊味里,广式腊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香甜。
广式腊味香甜,和广东人喜清淡、讲究食材的原汁原味有关。广式腊味的制作,对肉非常讲究,但只选用食盐、酱油、糖等基础调味品。酱油要选优质的生抽或者老抽,酱油能赋予腊味豉香风味,糖则是用蔗糖。
不过,简单的调味往往难以盖住肉的腥味,这时,广式腊味的灵魂——酒,就出现了。在腊味里加上酒进行调味,不仅可以去除腥味,还可以让广式腊味拥有一抹醇厚的酒香,有人使用本地产高度白酒,讲究的用山西汾酒,还有人喜欢用玫瑰露酒带来的风味,现在更多人选用腊味专用酒。加入了酒的腊味,在阳光和风的催化下,经过时间的魔法成为了舌尖的美味。
广式腊味强调“生晒”,即自然风干。腊味师傅需要根据日照温度、空气湿度的不同选择腊味干晒时间的长短,时间决定了腊味的味道、色泽和口感。
百家腊味百家晒,晒出腊味百家味。从化区良口镇石岭村的冯泽锋扎根乡村20多年,晒了20多年腊味,摸索出广式腊味油脂甘香、肥肉爽香,肉香极其浓郁的奥秘。他认为,决定腊味好吃与否的重要条件,一是猪肉的品质,二是天气,三是工艺。
每年,冯泽锋都会买一头100多斤的猪,用蕃薯藤、花生藤、谷糠等喂养上一年,到了第二年入秋时,这头猪大约能长到280斤~300斤。300斤左右的一头猪,最终晒出的腊味约有100斤。
好天气持续数日
才能晒出好腊味
“唯有天气干爽,并且持续数日,才有可能晒出好腊味。每当广州刮起北风,人觉得皮肤有些干痒,就是晒腊味的时候了。”冯泽锋说,所谓“晒腊味”,其实不是靠猛烈的阳光晒干腊味,而是靠干燥的秋风。切不能将猪肉置于烈日下暴晒,这样反而会将肉里的脂肪油脂全部“逼”出,产生油腻怪味。
有一年,冯泽锋刚晒了一天腊味,第二天遇上雨天,一回潮,腊味“打水漂”,养足一年的猪,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在加酱油、加糖、加酒这个环节,也是有很多讲究。各家腊味风味不同,就因这个环节。冯泽锋说,从化的腊味讲究原味,一般只用盐和本地高度白酒腌制,喜欢咸的,盐重一些。有的人家爱吃辣,也有加辣椒、花椒一起腌的。
说起晒腊味,冯泽锋如数家珍。他说,通常,早上开始腌制猪肉,12个小时后,待夜间秋风起,就将腌好的肉挂起来风干;第二天继续在柔和的阳光下迎着风晾晒。估摸四五天后,红肉渐渐转变为灰白色,仿佛撒上一层盐霜,再用手一捏,足够“硬身”,就大功告成。依他多年经验,秋风通常会持续刮20多天到一个月,只要把握好这个时段,就能晒出好腊味。
当然,晒腊味还有很多讲究,不能太早挂出去,以免沾上雾水;也不能太晚收进家,免得沾上露水。在晒的时候,人们还会用专门的针板在表面戳孔,这样做出来的腊肠肉质紧密,软硬适中,蒸熟后酒香扑鼻,酱香含蓄。
< class="pgc-img">>家家户户晒腊味。谢丽梅 摄
是记忆 是乡愁
来煲热腾腾腊味煲仔饭
儿时的味道慰藉游子心
广式腊味是广府人舌尖上的美味,是根植千百年的饮食习惯,是成长的味觉记忆。很多广州人说,一到秋天,最期待的就是家中饭桌上的腊味美味。腊味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蒸食,也可配以蔬菜炒食,还可以供点心、月饼等作肉馅用。其中,广式腊味煲仔饭是最经典的搭配。
腊味煲仔饭受欢迎程度居众多煲仔饭之首
在石门国家森林公园门口,一家农家乐的腊味煲仔饭是摄影师大保的挚爱,每来必点。他说:“吃广州的腊味煲仔饭,除了讲究食材品质,还要趁热吃,才有最佳口感。煲仔饭从离开炉子,到被服务员上桌,15秒算是‘最佳时间’。揭开腊味煲仔饭的盖子,煲内发出阵阵诱人的‘啫啫’声,腊味香扑鼻而来。搅拌之后,腊味、豉汁、饭粒融为一体,一口下咽,分不清到底是哪里香,哪里甜,哪里咸,哪里滑,只知道满嘴都是享受,齿颊留香。”
虽然煲仔饭的由来众说纷纭,但很多人认同煲仔饭首先在广州街头出现,随后风靡全国的说法。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就有报刊介绍过广式腊味煲仔饭的美味。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部分广东腊味店已开出“小食部”,现场制作腊味饭,供人堂食。
腊味煲仔饭受欢迎程度是众多煲仔饭之首,为什么呢?加入了腊味的煲仔饭,在烧制的过程中,腊味的油盐就可以在炭火的温度下渗入至每颗米饭,达到晶莹剔透、油润回甘的效果。而且腊味还有一个优势便是,自身有高浓度的酒香、肉香、酱香,因此遇到米饭时可以更直接地与米粒形成互动,提早并且更深入地将米饭烘出味道,使得腊味和煲仔饭成为绝配。
广州人常说“宝物沉归底”。腊味煲仔饭锅底那层金黄色的饭焦更是一煲饭的灵魂所在,入口咸香焦脆,令人回味无穷。懂行的“吃货”往往先作出谦让之态,让别人先吃饭,留下饭焦独享。
< class="pgc-img">>热气腾腾的腊味煲仔饭 @视觉中国
腊味是海外游子割舍不掉的乡愁
最好吃的那一口永远是家乡味。清末民初,广东人开始把目光移向海外。他们踏出国门,也把家乡的习俗和文化传递到海外,腊味由此被带往世界各地。于生活在海外的广东人而言,腊味是割舍不掉的乡愁,它凝聚着家乡的阳光和秋风,敛藏着老家的独特风味与情怀。在每一个寂寥的黑夜里,轻轻抚触着漂洋过海的游子心中那此起彼伏的思乡情愫。
每当秋风起时,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伍伟平就格外思念家乡的腊味。刚到美国的第一个秋冬季节,他跑遍生活半径内的几家华人超市,寻找从中国进口的广式腊味。让他欣慰的是,可选择的腊味并不少,腊肠、腊肉、腊鸭腿都有。今年,他的第一餐腊味饭是在9月吃的。有一天夜里起了风,温度跌破20摄氏度,他便烹起了腊肠焗饭。
伍伟平最喜欢吃的是三七腊肠。洗干净腊肠,细细切成粒,铺撒在即将蒸熟的饭面上,迅速盖住。不一会儿工夫,饭香、腊肠香交融,满屋飘香。“好香!闻到都忍不住吞口水啊,即刻勾起我对广州美食的思念。异乡的食物始终不及家乡好味,好在腊味可以解乡愁。”伍伟平虽祖籍广东台山,但在广州成家立业,在羊城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广州早已成了他的故乡,广州美食更是他走遍千山万水也割舍不去的牵挂。每年秋冬,他都会买来一批腊味,腊肠用来切粒焗饭,腊肉用来炒菜花,腊鸭腿用来煲芥兰头。
来不及做饭时,伍伟平会到华人朋友开的餐馆里享用腊味煲仔饭。瓦煲煮饭,米香而腊味靓,略带饭焦,味道好得不得了。他还常与当地朋友讨论交流广式腊味的特色,仿若一名经验老到的厨师。
伍伟平说,当地购买腊味的以广东人居多。去年,他偶然间发现当地超市还卖腊肠衣,于是就自己做起了腊肠。腌制猪肉、灌肠、在自家后院风干晾晒。洛杉矶干爽的天气极利于风干腊肠腊肉,伍伟平一次性做了二三十斤腊味,一部分留给自己享用,一部分送给当地的朋友品鉴。
在异乡的秋夜里,切几片肥瘦均匀的腊肉,与当季蔬菜一起清炒,再邀上几位来自老家的朋友,小酌一杯,腊肉下酒。舌尖的乡愁千回百转,那一刻恍若回到故乡。
< class="pgc-img">>晒腊味(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摄
今日里 更出色
广式腊味融汇古今技法
至今让无数人为之钟情
每当秋风起,广州西关一带下九路上,老字号皇上皇店内就人头攒动,前来买腊味的人络绎不绝。一入店内,悬挂满屋的散装腊肠、火腿甚是壮观。最受市民欢迎的正是这些挂出来的散装腊肠,其中以偏肥的三七肠和六四肠最得市民喜爱。晨起,门店还没开,市民就排起了队,这已成为步行街的独特一景。节假日里,店内更是聚满了外地游客。对这些外地游客来说,广式腊味是到穗必买的手信。
据统计,广式腊味占了全国腊味市场的50%~60%。在广东,广式腊味的市场比例更高达80%左右。据估算,广式腊肠有近亿人口消费,年产值达100余亿元。
当下广式腊味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广州、东莞、中山、深圳、香港等地。每年秋风起时,这些地方就进入腊味制作和销售的旺季,因家家喜爱,众多的茶楼酒家也适时推出腊味食品,整个腊味行业一派兴盛。
腊味行业有句行话:“百日红,担灯笼。”意思是说腊味行业一年只有一百天的旺季。旧时腊味只能在干燥、寒冷的秋冬制作,是时令食品。如今广州人精益求精,在延续古法、坚守传统工艺之余,努力探索全年、全天候制作好腊味的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式腊味制作技艺传承人、广州皇上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永强说,以腊肠为例,“广式腊肠要靠原料肉自身的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的竞争作用完成其发酵过程,属于自然发酵。广东的气候、独特的微生物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风味。”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则让腊味全年供应不断。现代化加工技术让腊味的生产突破地理、气候的限制,提升了食用安全度。现代制作工艺采用真空灌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肉料中的氧含量,抑制微生物的滋生与脂肪的氧化。
在烘焙环节,现在以复合太阳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热泵技术创新烘焙工艺替代落后的直接外露生晒和烟熏火燎的炭焙工艺,能摆脱“看天吃饭”的困境,同时也让腊味更加卫生安全。
古老腊味在广州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中并未式微;相反,它以另一番面貌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比如,腊味自热饭就成了年轻人露营、加班等场景下的方便食品。皇上皇首创自热腊味煲仔饭,腊味的享味场景也随之不断拓展。随着现代消费群体对低盐、低糖的健康需求日益强化,减盐减糖腊肠也应运而生。
千年风云脚下过,今时今日,走在广州大街小巷,不论是装修精致的粤菜餐厅,还是深夜热气升腾的大排档,亦或是提供便捷快餐的街边小店,广式腊味都是受欢迎的舌尖美味。它伴随着一代代广州人的成长,也扎根在一批批游人的味蕾中,延续着绵绵不绝的城市记忆。
< class="pgc-img">>腊味饭 @视觉中国
广式腊肉制作
首先要挑选上好的五花肉,用沸水煮出血水后沥干水分,再将烧酒、酱油、糖、盐等调料均匀地抹在五花肉表面。
调好味后,再腌制三四个小时,然后串起来晾晒,天气好的话,晾晒四五天左右即可。
广式腊肠制作
腊肠的制作方法与腊肉有些类似,只是工艺稍微复杂一些:将瘦肉、肥肉分开切粒,拌在一起,再将高度白酒按比例放进肉中,与适量盐、糖、酱油一并搅拌均匀。接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步骤——灌肠。将搅拌均匀的材料通过漏斗灌进肠衣中,绑好粉肠口,再用竹签均匀地在腊肠表面刺出气孔,这样有助于水分的蒸发,随后用白醋清洗表面,就可以晾起来了。
用醋清洗腊肠表面,可以使得腊肠晾晒后不会显得那么油腻。
电饭锅也能煮出喷香煲仔饭
砂锅大火生滚的煲仔饭需要对火候精致的把握,稍有不慎容易变成砂锅粥或者烧糊。好在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饭锅,虽然做不出与大排档完全相同的煲仔饭,但还是能做出七八分相似的焖饭。
其做法简单又便捷,最常用腊肠、腊肉、腊鸭等原料。腊味比较肥,单吃腊味容易腻。而电饭锅能逼出腊肉油脂,使其融入干燥的米饭。腊肉和米饭充分融合之后,腊肉油脂的顺滑与米饭的干爽平衡得恰到好处,香气扑鼻。
原料:芋头、腊肉。
步骤:
1.芋头去皮,切成两厘米左右的小块,洗净待用。
2.腊肉洗净,切成小片,如怕腊肉太咸,可先用开水烫一下再切。
3.大米洗净后放入电饭煲,按照电饭煲刻度线加水,然后放入芋头块,再均匀地铺满一层腊肉片。铺放均匀,可以让腊肉的油脂均匀流出,以滋润米饭。所以,务必要铺放均匀后再启动电饭锅煲饭功能。
4.出锅前趁热加盐调味,然后搅拌均匀,使油脂和米饭充分混合。
霜刀削下黄水精,月斧斫出红松明。君家猪红腊前作,是时雪没吴山脚。 ——宋 杨万里
策划/读懂广州工作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幸、曾繁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除署名外)
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景一鸣
在朝阳区百环家园18号楼周边,密集的餐饮档口带来了噪音、油烟扰民等一系列问题。治理的最大难点是,各家餐饮企业的噪音、排放基本都达标,扰民是业态单一、高度集中的叠加效应带来的。相关部门的执法一时无法可依,居民的困扰又是真实存在的。
本端在2021年曾报道此事。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朝阳区有关噪音、油烟扰民的问题投诉约1500件,像百环家园18号楼这种情况占了投诉的绝大多数。新业态不断发展,达标却扰民的问题开始具有普遍性。为了解决接诉即办过程中的痛点,管理部门将共商共治引入达标扰民问题的治理,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近日,记者再访百环家园小区。
回顾
居民楼曾遭百家档口“围城”
百环家园18号楼东西两侧,各有一栋2层高的小楼,属性为商业性质。两栋小楼和居民楼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凸”字形,这样的形式在建筑结构上有个形象的称呼——“骑楼”。商户不断更迭,百环家园18号楼西侧的商务小楼里餐饮企业越来越多。至2020年,随着外卖业的蓬勃发展,餐饮档口成了这里的主要业态。
属地统计,该楼周边餐饮档口最旺盛时期有近百家。各起炉灶,密集的排烟管道像爬山虎一样爬满了小楼的墙面;楼顶也格外“热闹”,不同餐饮企业的排风机、冷却塔、空调室外机散乱排布……噪音、油烟问题屡遭居民投诉。
还有一类情况也让人无奈,例如售卖螺蛳粉、臭豆腐的餐饮企业,他们排放的气体很难闻,却和污染是两码事。看不见的问题更让居民担忧,商务小楼和居民楼共用下水管道,商户排污量大,下水管堵塞的难题也不时出现。
“执法人员来测油烟,为什么不到我家来测,明明我家才是最呛的。”居民对执法工作充满了不解。实际上,按照相关要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噪音、油烟的检测必须从源头测,在居民家测试即便数值超标也确定不了污染源头,从而无从治理。
经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检测发现,百环家园18号楼周边的餐饮档口中,绝大多数排放都符合标准,噪音大多也不超标,对居民的影响来自于业态高度集中产生的叠加效应。
达标意味着执法难有依据,但居民的困扰却真真实实存在。执法部门面临着居民的不理解、不满意;民商矛盾更让属地劲松街道左右为难。各方在接诉即办工作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启发
共商共治为解题提供思路
2021年底,本端对此事进行报道后不久,发生在隔壁辖区双井街道的一件事,为解决达标扰民难题带来了新的启发。
外企大厦底商因为设备噪音扰民,被周边居民频繁投诉,排风、排烟管道、压缩机、空调室外机“爬满”了底商的房屋,这些设备设施距离附近居民楼不足10米。经双井街道、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现场调查,问题主要涉及的企业共有8家,可经过检测发现,这些企业经营中产生的噪音符合《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要求。
为解决居民诉求,双井街道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噪音治理专家,共同对噪音疑难问题做了细致分析,并制定了治理方案——属地街道和企业共商共治来解决难题。
根据治理方案,外企大厦底商房屋增设了隔声罩及进、排风消声器,对风机设备和排烟风道周围增设了隔声板,由此减小了设备运行噪音向外界环境的传播。在设备设施改造过程中,双井街道出资49%,涉及的相关企业出资51%。有科学合理的方案在先,有资金支持在后,共商共治顺利推进,居民的难题也解决了。
“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模式复制到百环家园18号楼去?”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提出了这样的新思路,这个想法与劲松街道一拍即合。执法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双井街道的这个案例,他们意识到接诉即办工作想让百姓满意,要兼顾法、理、情。如果从法律层面解决不了,那么可以尝试通过共商共治去解决“达标不合理”的问题。
改变
更多同类难题迎刃而解
11月30日,记者来到百环家园18号楼,从居民楼向西俯瞰,商务小楼上杂乱的管道和设备排布已经有了明显改观。
过去伸向四面八方的管道现在井然有序,通过集聚,从一个大排风口统一向不影响居民生活的方向排放。以前的管道没有降噪处理,铁皮暴露在外,管道里有点动静,通过铁皮的传导整个楼顶都隆隆作响,现在的管道都包裹了橡塑隔音材料,改善了噪音扰民问题。
当日,记者随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及属地的工作人员来到西侧商务楼的楼顶,在这里几乎闻不到油烟味。站在楼顶上,不仅可以近观改造后的各类管道,更能直观地看到各类实时监测设备。贴着居民楼的一侧,有一个白色的盒子,这是监测噪音的,管道周边还有用来监测油烟浓度、设备运行状态的装置。通过这些设备,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可以实时了解百环家园18号楼的噪音、油烟控制情况,属地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人员的手机上也安装了相关App,居民再有相关问题诉求时,实时反馈数据会成为重要的依据。
“历时7个月终于完成了改造。”劲松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常务副队长何铁骊说,百环家园18号楼西侧的商务小楼里原有档口总计99家。今年,在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的技术支持下,商务小楼上的各类设备设施有了完善的改造方案。属地街道与房屋的各产权人及商户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共同出资促成了这次改造。各家餐饮企业产生的油烟经过净化装置处理后,汇聚到集成烟道中再统一排放。“在此次改造过程中,我们各方也关注到了下水管堵塞的问题,现在商户所用的下水管线已经和居民楼分离。”
“现在家里已经听不到噪音,也不会一开窗户就呛鼻子了。”改造工程后,可喜的变化居民看在眼里。居民刘女士告诉记者,最让她高兴的是,即便是改造工程已经结束了,后续执法部门还在关注着,住在这里心里踏实。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共商共治,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总结出了一套工作办法,大量达标扰民问题也迎刃而解。仍以劲松街道辖区为例,相同的办法还应用在了百环家园甲3号楼。这栋楼同样是“骑楼”,面临的难题与百环家园18号楼几乎相同。何铁骊说,甲3号楼目前已入驻11家单位,其中10家单位都涉及餐饮,该楼的11根管道排口已经整合为集成排口。“有了先例以后,共商共治中的各个环节也就推进得更为顺畅,楼顶设备设施的布局也会更加合理。”
记者手记
城市治理要下好“先手棋”
事实上,百环家园18号楼档口“围城”的难题早在2020年便显现出来了,之所以在2021年突然“爆发”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该楼东侧,同样有一座2层商务小楼,当时有多家餐饮企业正要进驻,多数餐馆的装修进程过半,企业的各项手续办得差不多了,只差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了。在这个节骨眼上,18号楼的居民坐立不安了,来自西边的噪音、油烟侵扰不断,眼看这样的结果又要“复制”到东边,居民受不了了。应广大居民要求,属地街道向市场监管部门提出慎重发证的建议,但这一正常履职行为却引起了商户的不满。一边是生活在噪音、油烟中的居民,一边是已经投入资金只差“拿证”的商户,属地街道一时间被双方夹在了中间。
复盘“达标扰民”现象,除了积极推进共商共治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源头治理才是杜绝这类问题的根本。执法人员说,执法部门的权责属于末端执法,影响已经出现却没有法条能约束的情况下,问题会变得相当棘手。记者了解到,现在商户申请营业执照时,填写的经营范围项目比较广泛,商户到底要开个什么买卖,属地及其他末端执法部门很难知道,甚至直到店铺开始装修,要开始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了,才得知这是一家餐馆。
如何推进源头治理,找到问题的最优解?首先,离不开市场监管部门对环境容量的评估,让餐饮企业在单位区域内合理布局,在百姓需求和环境影响之间找到平衡点。
商户洞察商机的眼光独到,同时餐饮等业态又有“抱团”的特性,容易形成行业集聚效应,可是一片区域究竟能承载多少家餐饮企业,由谁来评估?据了解,从2017年起,为了优化营商环境,餐饮企业申请营业所需的手续“门槛”降低了,企业的发展得到了扶持,但是业态单一、高度集中的问题逐渐出现。所以,市场监管部门评估环境容量的“先手棋”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商业配套设施的经营审批应更加科学。记者多方求证了解到,按照相关要求,居民楼的底商是不能开餐馆的。但在实地走访中,本市像百环家园18号楼这种情况的老楼不少。“骑楼”、连廊式的建筑结构,都会导致附属商业配套与居民楼本体相连,这些商务小楼均不算底商,餐饮企业可以入驻,但排烟、噪音、下水道堵塞等问题又会对居民生活产生直接影响。这些与居民楼“连体”的商务小楼在经营手续审批上是否应该有适度约束,值得相关部门进一步调研。
最后,建设配套设施要有前瞻性。同一栋建筑,各家餐馆各走各的管道,没有统一规划,既影响城市美观,也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也是“达标扰民”问题产生的因素之一,这样的现象究竟是怎么来的?记者与多家物业管理单位交流得知,其中大部分商务小楼都是依赖小区的配套设施。以前有的用作超市,有的是书店,但随着业态更迭,如今逐渐发展为了餐饮。但是这些建筑在兴建之初,是不具备餐饮经营基础的,所以才造成了满墙爬烟道的现状。因此,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时,应当充分考虑配套设施今后的发展变化问题,预留改造空间,避免商户后期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自行改造,带来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