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收入构成-有数
>今天接着聊回加盟,昨天看到一组数据,是冲击IPO的杨国福和已经完成上市的巴比食品加上达美乐的整体收入情况:营收当中最大一部分是由加盟店购买原材料贡献,自己则隐藏在一家家的门店背后,做起了加盟门店的供应商。
< class="pgc-img">九宫火锅
>我们看杨国福的营收,接近90%的营收都是供应链收入,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杨国福把供应商处的鹌鹑蛋、粉条、方便面、麻酱、汤底等等适当的加入利润点后销售给了加盟商?与其说是麻辣烫品类的头部品牌,倒不如说是“供应商的搬运工”更贴切一些。
< class="pgc-img">天妇罗
>类似的品牌运营模式其实非常多,在各大行业或者赛道中都存在。例如“锅圈”“懒熊”“贤合庄”“蜀大侠”“百基拉”“五爷”等等,依靠供应商赚钱的连锁餐饮业绩,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其强大而又稳定的盈利能力。这稳定的盈利能力主要是由于该商业模式背后,独特的三大优势。
< class="pgc-img">冬阴功
>第一,风险转嫁。加盟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自己开店,不用自己租门面雇佣员工,这些费用的承担者都是加盟商。最近的疫情冲击上海的各大品类赛道,但是加盟品牌特别是加盟门店分布在其它省份较多的则冲击小的多。另外在原材料涨价的阶段,其一定程度可以通过涨价这一成本进行转嫁。
< class="pgc-img">牛排
>第二,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所谓后端供应链的最大功能性就是集采量大后有成本优势。在不考虑外部特殊情况影响下,肯定是量大价低。这就是规模优势,这就是餐饮品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什么都要孵化出供应链的原因。
< class="pgc-img">大盘鸡
>第三,较低的风险敞口。在这种模式下,其最大的成本来自原材料采购,这一变动成本。若经营环境发生变化,需求减弱,可减少原材料采购,来降低成本。而不用像经营门店那样,只要经营一天,其就需要承担较高的房租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 class="pgc-img">剁椒皮蛋
>加盟模式下,把“三高”转嫁,降低自身风险的同时还能享受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冒死突围转型的主要原因。
< class="pgc-img">>链物流业为加快产品流通、畅通经济大循环提供了强力支撑
记者 成燕 孙婷婷 文/图
初夏时节,不少市民喜欢回家打开冰箱吃上一盒冰凉可口的冰淇淋;到自助餐厅品尝美味的海鲜……你可曾想到,这些美好的生活体验都离不开冷链物流“保驾护航”。
冷链物流,一头链接着生产端,一头链接着消费端。优质的冷链物流,能持续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服务能力提升,进而促进区域消费升级,提振区域经济活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产业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大幅提升。近日,记者走访绿城多家企业,采访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触摸郑州冷链物流业发展的强劲脉动。
打通环节 助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农田是冷链食品产业链的起点。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上较强的加工转化能力,使得河南成为产业规模超万亿的食品产业大省,对冷链食品由原料向下游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也为河南省冷链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全国范围内冷冻食品相关企业共有115.3万家。河南冷冻食品企业共有4万余家,位列全国第12位。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但也存在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发展空间逐渐缩小、产品附加值偏低、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传统、产业发展集约集聚性偏低等问题制约着郑州冷链食品发展。”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冷链物流行业贯通一二三产业,是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为加快产品流通、畅通经济大循环提供了支撑。如何激活物流“最先一公里”这源头活水?
“我建议,通过产业科技、数字化科技与传统产业链融合,面向河南农产品生产、流通基地和现代食品集群,以新发展理念共同打造河南食品集群服务平台,促进产融结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助力链群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构建高质量产业集群服务生态。”谈起如何推动郑州冷链行业快速发展,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物流协会副会长王焰提出真知灼见。
郑州位居中原腹地,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在冷链食品生产、仓储、运输等方面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里催生了三全、思念、锅圈食汇、花花牛、好想你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研发基地和物流中心。
今年4月,相关部门发布的《2023郑州市冷链数据监控平台年度报告》显示,目前,郑州市冷链食品相关产业主要包括速冻米面制品、冷鲜肉制品和乳制品三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超30家,其中速冻米面制品规上企业超2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速冻食品行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
据了解,2024年,郑州市已明确在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方面发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县(市)建设或改造一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立集加工、运输、储存等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补齐农产品冷链“最初一公里”短板。
“链”上发力
增强冷链物流内生动力
生产助力供应,供应带动市场。“农产品供应链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承乡村振兴、农业发展,连着现代农业的‘最初一公里’,中端是食品产业集群和冷链物流体系,下接社会就业、内需消费,通达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市场主体众多。”王焰分析说。
“目前,万店品牌的主场主体有蜜雪冰城、瑞幸咖啡、肯德基;超大规模的有麦当劳、张亮麻辣烫、杨国福麻辣烫等;巨大规模的有杨铭宇黄焖鸡米饭、海底捞火锅、半天妖烤鱼等;较大规模的有米村拌饭、花小小新疆炒粉、百基拉、马路边边等;大规模的有胖哥俩、姐弟俩等。”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小吃小喝”,彰显出郑州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也有力激活了冷链物流运输业。
冷链物流到底对食品产业有多重要?“拿某知名烧烤连锁店来说,其冷链运输的食材占比2/3。” 据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和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目前餐饮门店对冷链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强。为了确保食材的新鲜度和口感,很多食材,特别是肉类、海鲜和速冻食品等,都需要通过冷链运输来保持其品质。”
一袋鲜牛奶,催生一条“锁鲜链”。为确保乳品新鲜度,花花牛乳业围绕加工基地布局牧场奶源,以郑州为中心150公里“新鲜半径”之内建设自有奶牛养殖场,原奶采集到工厂加工仅需2小时。目前拥有自有冷链车辆 300余台,省内配送线路120余条,日配直达省内各地级县级城市。此外,随着市场的拓展和消费需求的提升,花花牛以郑州为中心,自建7座中转冷库,终端投放冷柜约2万台,建立了从原奶采集(新鲜奶源)、生产(新鲜工艺)、贮存(新鲜储藏)到运输(新鲜配送)、销售(新鲜消费)等环节的全链条冷链无缝运营,保障乳制品“新鲜”每一天。
据了解,2024年,郑州市将在强化特色物流产业提升上发力。突出冷链物流培育,布局南部国际冷链物流基地、东部国家冷链物流基地(依托万邦农产品物流园和占杨铁路物流基地)、中部区域冷链物流基地(依托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西部大都市区冷链物流基地(依托广武农产品冷链物流园)4个冷链物流基地,培育四季水产物流港、陈寨双桥花卉、冠超食品等3个农副产品产销集配中心,华夏易通等4个第三方冷链产销集配中心。
顺势而为
推进冷链物流数智化发展
夏日炎炎,当你打开冰淇淋包装袋,发现产生形变、影响口感,想必不少市民经历过此种情景,这就是食品行业在冷链运输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之一。
“在一些小型餐饮门店或者传统餐饮企业中,由于成本、意识等原因,冷链运输可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冷链运输在餐饮行业中的普及度和应用程度还有待提高。”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对于供应端来说,目前很少可以解决送货上门的需求。多数操作都是到达当地市场,利用人员接货后统一进行市内配送,费时费力。此外,专业冷藏车面向全国数量较少,导致保鲜货越来越多,保鲜车辆无增长。同时,餐饮供应链的城区配送‘最后一公里’,受车辆限制影响,迫不得已用面包车依维柯改装后,加盖棉被。因为配送时间较长,有些食材会受影响。”
破解冷链食品行业的流通环节限制,郑州开出了“良方”——让冷链行业有专属的“标尺”。4月中旬,郑州市通过《冷链配送到店系统功能要求》《冷链物流温湿度监控平台建设指南》两项标准的审查。其中《冷链配送到店系统功能要求》,规定了食品冷链配送信息系统的构成和要求;《冷链物流温湿度监控平台建设指南》,规定了冷链物流温湿度监控平台建设的原则、基本要求、平台框架、技术要求、功能要求、接口要求和安全要求。标准的审查通过让郑州冷链物流标准化迈出新步伐,推动冷链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冷链食品安全监管、冷链食品安全和经济向好发展。
冷链物流正在深度拥抱数智化发展。《2023郑州市冷链数据监控平台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郑州市共有88.73万平方米大型冷库在平台上接受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同比增幅达36.36%。郑州市通过智慧化监管,实时监测冷藏车的运输状态、温度控制等关键信息,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从而提升整个冷链行业的运输水平。
“冷链物流行业需要提升科技含量。从业务模式、产品服务、经营理念、成本品控等方面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从上游的农副产品原料及初加工,到中游的精深加工,再到下游的渠道及终端,需要加强链式思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冷链物流重点学科带头人于晓胜认为。
“千淘万漉虽辛劳,吹尽狂沙始到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出台了《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支持现代物流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河南省加快实施物流拉动打造枢纽经济优势三年行动计划》等支持政策,提出培育专业物流新优势,积极发展冷链物流。2023年11月印发的《河南省培育壮大冷链食品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明确了河南冷链产业近阶段发展目标。
放眼世界,冷链物流正在为郑州“买全球 卖全球”注入全新的动能,推动郑州冷链物流行业行稳致远,阔步向前。
中原网
lly
0月1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法律强制要求。依据《条例》,个人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最高可处罚500元,单位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最高可处罚5000元。
面对这场垃圾分类“大考”,宁波的个人和单位做得如何呢?记者从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了解到,大榭5家商户被开了首批罚单,海曙城管则采取“以服代罚”的方式立案查处了首起个人垃圾未分类行为。
饮料瓶和塑料袋等混合投放,大榭这5家商户同时都被罚
每天上午9点30分至10点,属于大榭开发区海岸路定时定点收集垃圾的时间。
1日上午,大榭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执法队员跟随垃圾收集车一起,在海岸路上边收集边检查。在对川味人家饭店、沙县小吃店、兰州拉面店、缘城电器销售店、百基拉汉堡店的营业场所和厨房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时,执法队员都发现了“情况”。
这5家商户,要么存在厨余垃圾与塑料袋混合投放的现象,要么存在饮料瓶与塑料袋混合投放的现象,依照《条例》规定,大榭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员给商户们分别开出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执法队员介绍,这些商户昨天就上门教育了,要求认真分类,并告知《条例》实施后不分类将处罚,今天上午去检查还是不到位,于是开出了“罚单”,这次处罚采取了个人小额罚单的形式,每户50元,这样可适用简易程序,缩短执法流程。
看到“罚单”,上述违法行为人都表示,今后将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做到合法投放生活垃圾,并自愿申请参加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的社会服务,最终,执法人员依据《条例》对违法行为人不予处罚。
上午混投垃圾刚被教育劝导,下午再犯他选择“以服代罚”
1日上午,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江厦中队的执法队员则重点开展了对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情况的检查。
在巡查到小沙泥街38号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时,执法队员发现,厨余垃圾桶内被人投放了塑料袋等其他垃圾,根据垃圾袋上的二维码,这名混投垃圾的吴姓男子被找到了,执法队员上门对其进行了教育劝导,并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没想到的是,下午,该男子再次混投垃圾,被执法队员当场发现。根据《条例》,16点18分,江厦中队对其进行了立案查处。
“主要是我存在侥幸心理,没想到下午又碰到执法人员了。”该吴姓男子不好意思地说,“老的习惯养成了,垃圾分类意识比较淡薄,今后我会注意的。”
考虑到是《条例》实施第一天,当事人又提出了书面申请,自愿到社区参加垃圾分类义工服务,根据《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江厦中队作出不予处罚的决定。“处罚不是目的,还是希望广大市民提高垃圾分类意识,自觉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江厦中队副中队长毛伟吉说。
商户源头减量都做得不错,这个商圈交出了好成绩单
下午2点多,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郑一平带领综合执法和环卫部门负责人,对《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方案》实施首日的总体情况开展专项督导检查。
第一站是海曙区的天一广场,在华润万家天一店货物存放区,可以看到,这里靠近马路的区块被划分出了四块区域,分别是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并且,每块区域都开有专门的门,便于各类垃圾的分别清运。
华润万家天一店客户经理胡铁鹰介绍,店内垃圾投放安排了十几个点位,都有垃圾分类督导员进行监督,还准备了夹页向市民、员工进行宣传,督导员在员工和顾客投放时进行督导。
“对于店内产生的垃圾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比如当天的熟食等相关产品闭店前也会采取清仓的方式进行处理,减少垃圾的产生。”
在天一广场垃圾收集点,垃圾分类督导员刘六毛介绍,这个商圈有280多家商户,其中餐饮企业100多家,他和同事2个人,每天工作12小时,这里的垃圾桶有230多个,每天分三次有专门车辆来清运。
“《条例》实施第一天,情况挺好的,商户的垃圾分类意识已经强多了,只有极个别商户将可回收的可乐瓶投入了其他垃圾内,沟通后商家表示下次一定会注意。”刘六毛说。
在对天一商圈的商户进行垃圾分类情况的随机抽检后,督查组工作人员表示,这里的商户源头减量都做得不错。随后,督查组还检查了江北区来福士广场、鄞州区幸福苑小区等地,记者跟随发现整体情况良好。
出动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劝导3000余次、书面整改259起
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根据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市容环境管理处发布的数据,全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对260个社区的物业公司,48个机关事业单位,149家企业,1049家商家进行了执法检查。
其中,对个人进行劝导1209次,对单位进行劝导511次,对个人发出书面整改143次,对单位发出书面整改116次,开展宣传普及教育3000余次。
记者发现,《条例》实施首日,开出的罚单并不多,劝导和书面整改还有宣传教育比较多,对此,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强制分类起步伊始,处罚并不是最终目的,《条例》的实施也是希望整改前置,劝导为主,希望给市民或企业更多改正的机会,但是,对于坚决不配合、不整改的个人和企业,城管部门必将予以重罚。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