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
来源|商业传奇
2011年,一个19岁的重庆小姑娘,在浙江台州温岭县大溪镇上一家新开没多久的奶茶店里打工。
由于父母已决定不再供妹妹上学,而她想帮妹妹继续学业,还打了两份工。但快开学了,学费还没有凑齐,小姑娘提出向老板提前预支4000元工资。
老板倒是很仗义,只有25岁,只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掏干净口袋才小姑娘帮渡过难关。
名为老板,可这老板当得也够“寒碜”的。
谁能想到,10多年后,正是这个“寒碜”的老板,将当年那家小奶茶店开遍了全国,如今保守估计,身家超过40亿元。
今年一开年,小老板和大名鼎鼎的蜜雪冰城同天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他的店的名字叫——
古茗。
当年那个“寒碜”的小老板,就是古茗的创始人王云安。
< class="pgc-img">>员工向他预支工资时,王云安可能确实挺紧张的。
2010年4月,他开了第一家店。他后来说,刚开始生意不好,第一个月,每天的营业额才400元左右,最惨的一天只有98元,和他一起合伙干的阮修迪,自己掏5块钱买了一杯,才让营业额勉强超过100元。扣掉房租、水电等,是亏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多。
所以,员工要预支工资时,他手里没钱也是正常的。
可能是他上过大学,所以很能理解员工帮妹妹凑学费的心情。
其实,王云安的家庭应该相当不错。
父母是生意人,早年到边境的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做小百货生意,1985年,他就出生在云南,而老家是台州温岭人。
后来,王云安考上浙江理工大学。
< class="pgc-img">>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王云安很有生意头脑,上大学时就和几个一起踢足球的同学做起了生意,在校园里卖过收音机、棉被等。而且,他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商业头脑。
学校新生入学要进行英语摸底考试,必须每人配备一台收音机。有一年,新生入校时,王云安想卖收音机,可是当时学校指定了“供货商”。
他想到,新生入学,第一件事是买脸盆、牙缸等日用品,于是,他和学校的小超市商量,借了人家一块小地方,卖起收音机,凭借“先下手为强”的优势,加上一顿忽悠,竟然卖得比指定供应商还多。
据说, 在学校里,他就赚了小几十万。
毕业后,王云安仅仅在4S店干了2个礼拜,就辞职了,和高中同学阮修迪一起创业。
< class="pgc-img">>最初生意不好,王云安意识到是奶茶的口味不够好,所以,有段时间,他天天喝奶茶,改配方,还支起一个流动摊,请邻居、路人来品尝他新配的奶茶。
后来,在中国的各奶茶品牌里,古茗以产品丰富、更新快而著称。
随着口味的改进,转过年的春节后,生意才逐渐有了起色,主动上门要求加盟的人多了起来。
< class="pgc-img">>从2011年放开加盟到2013年,王云安已经开了70多家店。
像中国的其他奶茶品牌一样,店面数量的快速增长是2018年前后的事。2015年,他们仅有300家店,2016年也仅为538家,但2017年就突破了1000家,2018年达到了1872家,2019年单年增长了近千家,达2765家,2020年突破4000家,到2023年底,突破了9000家,达9001家。
从店面数量上看,仅次于遥遥领先的蜜雪冰城的3.6万家,在中国高居第二位。全年卖出了约12亿杯,基本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买了一杯,是中国最大的大众现制茶饮店品牌。
< class="pgc-img">>不过,只有6家是直营店,其余都是加盟店。
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了55.71亿元,净利润超过了10亿元。
2024年开年第二天,1月2日,古茗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保荐人是大名鼎鼎的高盛和瑞银。
相比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等同行早早多次传出将上市的消息,古茗此次递交招股书,显得有些突然,之前其几乎没有计划上市的消息。
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
最近几年,新茶饮纷纷冲击上市,都是同一个原因,即资本的推动。前几年,新茶饮是热门赛道,吸引了众多资本的投资。投资机构的目的都非常直接,就是上市,好套现退出。
古茗在2020年和2021年,曾两次获得投资,投资机构包括红杉中国、美团龙珠、冲盈资本等知名巨头,2020年估值为50多亿元。而其公布的招股书,按优先股发行计算,IPO前的估值为119亿元。
按招股书披露的王云安持股43%计算,其所持股票的估值达四五十亿元。
< class="pgc-img">>谁能想到,10多年前,他预支员工的4000元工资时,还得掏空口袋。
当年那个19岁的店员,也不得了。
她叫杨怡,父母是重庆人,她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母到浙江打工。2013年,她又一次向王云安借钱,这次是为了在台州的另一个县黄岩开店,向王云安借了启动资金。店址也是王云安帮选的,刚开始月月亏损,也是王云安亲自传授“秘籍”,后来把生意越做越好。
< class="pgc-img">>如今,她已经开了13家古茗奶茶店,从当年的女员工变成了女老板。
奶茶在中国还真造就了不少传奇。
#台州头条#
乐圈“塌房”延续到了奶茶圈。
近日,茶饮行业的头部品牌之一古茗奶茶因偷逃税超2322万元,被罚1161万元。此消息迅速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意外之余,更多的是讨论:“还要不要喝古茗?”
古茗为什么会出现“偷逃税”的行为?有专家认为:“不排除企业为降低竞争成本而采取违法违规的方式。”此次事件对于各大加盟制奶茶企业需要敲响警钟,茶饮赛道或将迎来一波对税收的进一步检查。
古茗偷逃税款超2322万
据天眼查App显示,近期,古茗奶茶关联公司浙江古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检查“古茗”)被浙江省台州市税务局罚款1161万余元。具体事由为,该公司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在账簿上不列或少列收入,税务局对该公司处以少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2322万余元的50%罚款计1161万余元,对该公司少缴的印花税6360.30元处以50%罚款计3180.15元。
图片来源:天眼查
记者留意到,上述行政处罚通告发布的日期显示为2021年12月29日,也就是说,该事件(偷逃税)并非发生在近期,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为何突然被“曝出”?记者今日致电古茗,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正在核实,公司一直高度重视企业合规问题,会积极妥善处理此次事件。
曾因使用过期原料被曝光
说起古茗奶茶,也许有一些人并不熟悉。而实际上,自2010年,在台州的一个镇上开了第一家古茗奶茶店,到2021年古茗奶茶全国门店已突破6000家。
和蜜雪冰城的打法类似,在一众新茶饮明星品牌中,古茗奶茶关注下沉市场,以加盟制为主,稳步发展现已成为茶饮行业的头部品牌之一,质优价低的产品曾被誉为“平民喜茶”。此前曾传古茗考虑最快于2022年进行港股IPO,筹资3亿至5亿美元,但遭公司方面否认。
公司官网信息显示,古茗目前有自建水果基地,有超百人的研发团队和千万级实验室, 专业门管团队严格QSC管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其他加盟制的奶茶店一样,古茗奶茶也曾出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今年2月22日,古茗奶茶一门店被曝出存在篡改牛奶日期、到期茶汤换个容器继续售卖、芒果发黑切掉继续使用等问题。
2月23日,古茗奶茶回应称:“我们第一时间对该门店进行了关店、全面彻查,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全国门店食品安全工作全面检查,之后会加强技术手段提高电子巡查的频次和非通知型到店巡查。”
网友喊话:其他奶茶品牌好好交税!
“万万没想到,逃过了明星,逃过了老坛,逃过了乐事,我在古茗这里塌房了。”今日“古茗奶茶偷逃税被罚1611万”消息披露后,很快冲到了微博热搜第一。“还要不要继续喝古茗奶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微博评论截图
还有不少网友纷纷喊话:“茶百道、沪上阿姨、一点点、CoCo......一定要好好交税!”
微博评论截图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对古茗而言,“出现偷逃税款肯定有比较严重的影响。消费者也会受到舆论影响,对该公司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用脚投票。”
古茗为什么会出现“偷逃税”的行为?江瀚向记者解释:“加盟制的奶茶店本身可以通过小规模纳税人以及各地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来合法避税。”此次古茗因偷逃税款被罚,“对于各大加盟奶茶企业需要敲响警钟,必须明白税收安排是否合理合法,存在哪些问题和漏洞。”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则认为:“新茶饮偷逃税款如果不是有特殊的操作,可能就是针对饮料行业发票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排除是因为新茶饮行业的竞争压力大,导致企业为了降低竞争成本而采取违法违规的方式。这种财务竞争压力可能是行业普遍性的,未来或将导致行业出现洗牌、部分实力较弱的品牌会因为调整税务结构而退出市场。”
江瀚预测,“茶饮赛道会迎来一波对税收的进一步检查。对新式茶饮赛道的其他企业来说,需要考虑如何保证自身税收体系的稳定。”
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张洁莹
源:蓝鲸财经
7月12日,蓝鲸财经记者从天眼查获悉,隆回县古茗茶饮店近日因使用超过保质期的原料加工食品,被湖南省隆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9000元。
处罚事由显示,当事人从古茗茶总部采购生产日期为2021年12月1日的山核桃仁15包,作为制作奶茶的配料,进价60元/包,保质期180天,但执法人员于2022年6月30日检查时,当事人仍在使用。因当事人未履行销售记录制度,导致使用数量、违法所得等信息无法查证。
官网显示,古茗茶饮成立于2010年,隶属于浙江古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云安。次年,古茗第一家合作门店开业,随后开启连锁经营模式,开放加盟合作。
截至2021年,古茗门店数已突破5000家,成长为浙江加盟店数量最多的茶饮品牌。但快速扩张留下的,是食安问题上的一地鸡毛。
事实上,近年来,古茗门店被曝出使用过期原料、不合格原料的频率并不低,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忽视,也让该品牌多次在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突击检查中被“点名”。
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曾指出,诸如古茗在内的加盟品牌,其内部整个管理和质量内控体系都不够完善,加之很多加盟商为了节约成本、尽快盈利,在人员的管理培训和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都不会全力落实。基于此,即便快速扩张,但管理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对品牌建设也是有弊无利。(来源:蓝鲸财经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