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苏轼:当欢有余乐,在戚亦颓然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文出处:《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作者:[美]艾朗诺,译者:赵惠俊,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4年8月虽劳苦却有味将

文出处:《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作者:[美]艾朗诺,译者:赵惠俊,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4年8月

虽劳苦却有味

将自我聚焦于世间万物永恒不变的变化之上,并且从明月清风之类的寻常事物当中找到自我的满足,是苏轼在《赤壁赋》里提出的消解贬谪苦闷的方式。然而贬谪给苏轼带来的苦闷与困惑实在太过特别,因此这种方式往往并不足以让他完全克服谪居期间的寂寞与悲伤,他依然会时不时地陷入抑郁消沉。比如第三次在黄州经历寒食节的时候,他便将自己比作厨火熄灭之后所剩的余灰,再也无法重新燃起生命的火焰。为了应对与此类似的情绪,苏轼也开始探索其他的表达方式,一种可以与无我的哲学思想相结合的,能够有效控制悲伤及自怜的表达方式。比如写作以躬耕居士为主题的诗歌便是其中的一种,苏轼在这些诗歌里主要描述的就是尽管自己被生计所迫而不得不亲自耕作,但这个此前从未干过的新工作却给他带来了诸多的快乐。

苏轼《寒食帖》(局部)

苏轼之所以会在诗歌当中描述起自己的躬耕生活,并非只是简单地因为他在黄州的第二年遭遇了不得不去亲自犁地种田的经济困境。就像他毫无疑问地会有意避免在诗歌里出现黄州时期的某些经历一样,苏轼同样也可以在诗中主动不表现这段生活。他一定是因为觉得将其在东坡之上的辛勤劳作书写下来,是一件非常适合现在的举措,所以才会动笔写出这些诗篇。实际上,苏轼通过这些诗向自己与他人证明,这项工作完全不是难以忍受之事,甚至还可以转化为对于自我的一种慰藉:“日夜恳辟,欲种麦,虽劳苦却有味。”苏轼想要在相关诗作里尝试捕捉的,正是这种“有味”。在这个话题下,最为优秀的作品当属那组由八首诗歌构成的组诗,它们被统一地冠以“东坡”这个诗题,诗前还附有一段序引,记述了马梦得是如何为他争取到这片废弃土地的。随后苏轼便在诗里相当详细地描述起自己将瓦砾遍地的废弃军营改造成适合农耕之地的艰辛过程。尽管这块地最终还是比较贫瘠,但也足以成为苏轼及其家庭的重要食物来源。下面引录的就是这组诗的前五首:

其一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其二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其三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自注:“蜀人贵芹芽脍,杀鸠肉为之。”)


其四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自注:“蜀人以细雨为雨毛,稻初生时,农夫相语稻针出矣。”)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自注:“蜀中稻熟时,蚱蜢群飞田间,如小蝗状,而不害稻。”)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其五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父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苏轼在这组诗的开篇描绘了这片废弃营地极度荒芜贫瘠的景象,以及他是如何渐渐地将其改造成勉强可供耕种之地的。而在这组诗余下的未被引录于此的诗篇里,苏轼提到了自己想要种植果树的念头,他认为这样可以为自己多年之后的未来人生积累起一定的经济基础;他还记录了自己与黄州的一些寂寂无名之人结下的友谊,以及他们的深情厚谊与长期陪伴给自己带来深切的精神满足。

这组诗歌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之所以会如此之大,很大程度上得归因于其间所有的未被明说出来的内容。或者更加确切地说,在这些诗的已说与未说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因为这组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写下的,所以没有一位中国读者不会在阅读这些诗作的过程当中强烈而持续地受到其背后所承载意蕴的冲击。这些诗歌的每一个句子都能让我们意识到,这位正在卑微地从事劳作的人是一位声名显赫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旧党领袖。于是我们同时还会惊叹于他居然还具备如此强大的自控能力。在这几首诗歌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的苦涩情绪,也几乎发现不了任何发生在东坡以外之事的痕迹,似乎诗人现在就只关心东坡之上的庄稼以及自己在这里的生活。正如我们在依次翻阅这组诗的时候所能感受到的那样,诗人就这样一首接一首地描述着自己的躬耕之事,而且还从中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满足感。苏轼在这组诗中只提起过一次自己过往的仕宦生涯,这便是第四首诗里所说的自己曾经吃的是官仓里腐烂的粮米(这其实是他的俸禄)。但是他之所以会提起自己过往生活的这方面经历,并不是要抱怨此事,而是为了强调他现在正热忱地期盼着可以通过自己种植的新鲜大米养活自己。看上去苏轼似乎已经极为成功地将所有的纷扰喧嚣全然抛诸脑后。

不断将自己和陶渊明联想在一起

论者总是喜欢在称赞苏轼《东坡》组诗的同时,顺便提起那位著名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这样的比较确实是符合实际的做法,因为苏轼在当时就是不断地将自己和陶渊明联想在一起,甚至还说过他是渊明转世这样的话。在两宋之际,陶渊明彻底地被认作是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能够安然于归田园居的诗人,而且也是由他开创了描绘归耕士人的诗歌传统。不过除了承继陶渊明所奠定的传统,苏轼还在如下两个方面做出了有别于陶渊明的拓展。首先,尽管陶渊明高度享有“田园”诗人的声望,但他从来没有写过像苏轼这样的细致描摹自我实际耕作内容的诗歌。农耕场景只是零星散见于陶诗当中,而且通常也只是一两行笼统模糊的句子而已(比如“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从本质上来看,陶渊明的诗歌始终是充满智识与哲思的,他是在利用躬耕这个事实,反思自己做出的那个从官场抽身而去的决定究竟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后果。他既没有详细描述过自己躬耕生活的具体细节,当然也不会像苏轼这样刻意地记录下自己对这项工作的熟练程度。其次,陶渊明担任过的最高官职不过是一县之令,但是苏轼却是一位享有全国性名望的人物,尤其是在他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因此相较于地位要低下得多的陶渊明,苏轼不得不去亲自种田这件事情,显然更加地出人意料,也更加地具有反讽意味。

明 沈周《紫桑招隐图》(局部)

苏轼对于渊明诗的仿效始于黄州,而要到贬谪岭南的时候他才变得对此近乎痴迷起来。他在那里开启了一个极为艰巨又令人敬畏的事业:他决心将陶渊明存世的120余首诗全都次韵一遍(也就是各写一首韵脚完全相同的新诗)。在北宋时代,朋友之间相互次韵酬唱是相当常见的事情。但是正如苏轼自己指出的那样,像他现在所从事的这种大规模地次韵几个世纪之前诗人的诗,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陶渊明对于苏轼的重要意义似乎也在他贬谪岭南期间得到了显著的加深。在苏轼看来,陶渊明不仅仅是一位躬耕士人或者“田园”诗人,更是一位因为不愿意让自我生命在这片污浊的世间里委曲求全,从而被迫过上寂寂无名生活的人。而且尽管如此,陶渊明在他寂寞的田园生活当中,从来没有流露过苦涩的情绪。苏轼曾特别留意过陶渊明写给其子的一篇短疏:“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并予以了这样的评论:“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随着苏轼对于陶渊明的钦佩与日俱增,他对陶渊明也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自我认同感,甚至他心目当中最为喜爱的诗人也在岭南期间由杜甫换成了陶渊明。然而即便如此,陶苏二人之间的人生经历差距同时也在变得越来越大。如果说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是半遮半掩地宣称自己是渊明后身的话,那么当其多年之后被朝廷进一步贬至海南岛的时候,则可谓堂而皇之地公然重复起了这个说法。但是苏轼的亲弟弟却在记录下他自比于陶渊明的同时,也指出了其间明显存在的不协之处:“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从整体上来看,苏轼创作的和陶诗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体系。其间的每一首诗几乎都如我们所愿,在苏轼所进行的跨越几百年的时空对话之中,建立起了对于陶渊明原唱的新诠释。这种通过和韵行为而发生的变化,值得我们予以深入的探究。在这里,笔者只想提醒大家关注苏轼对于陶渊明所作回应的某些重要方面。在苏轼的和陶诗当中,有一些诗作似乎与陶渊明原唱的情感及口吻非常地相似,或者说与我们心目当中的陶诗体貌极为接近。比如下面这首诗便是如此,其次韵的是陶渊明著名的组诗《归园田居》中的第二首: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江鸥渐驯集,蜑叟已还往。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苏轼此诗中的许多句子都能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的原作,比如第一联(陶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第三联(陶诗“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即是典型。这段论述所引用的其他陶渊明诗句的英译,亦见于海陶玮的译本。不过苏轼和诗的整体面貌还是明显不同于陶诗原作,读者可以在苏轼的和诗当中发现某种程度的对于新生活环境的坚定满足感,这是陶诗原作绝对不曾有过的内容。对于自己选择的这个归耕田园的人生新路,陶渊明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喜悦之情,同时也直率地流露出了深切的担忧。于是陶渊明会用这样的句子结束第二首《归田园居》(正是上引这首苏轼诗作的和韵对象):“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同时还在第三首的结尾如此写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正如陶渊明在许多诗歌里表现出来的那样,他在归耕岁月间并不仅仅是在担忧自己的庄稼,还会深沉地思考时间、历史以及自我的有限生命(“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但是在苏轼的和韵诗里,乡野生活的乐趣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陶诗原唱当中的那些其他的忧患情绪被苏轼在次韵的过程当中大量地消解掉了。

在其他的和陶诗里,苏轼也始终超越于他认为的陶渊明所能展现出的高洁德行之上。陶渊明曾经写过一组赞美贫士的诗,他试图通过在诗中吟咏这些享有崇高声誉的古代高节隐士来慰藉穷困潦倒的自己。这组诗歌能够让读者频繁地联想到陶渊明自己的穷困生活,同时其间还有不少能够反映出陶渊明的妻子儿女时常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的线索。陶渊明在吟咏这些古之贫士的时候,不仅会具体描述他们是如何在极度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依旧能够从恶劣的生活环境里找到自我满足感的,而且更会强调穷困潦倒其实是他们为了保持自我德行的完美无瑕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因此他们才会成为如此极为不同寻常之人。陶渊明还在这组诗里表达过其本人对贫困生活的沮丧与无奈之情: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但是苏轼对于这组诗的和韵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关注重点。他在那些提到陶渊明的诗句里,总是想着陶渊明在贫困状态下的自适自乐:

谁谓渊明贫,尚有一素琴。心闲手自适,寄此无穷音。

苏轼的确会在诗中提到自己的贫困潦倒,但他却总是如此地将其与陶渊明的生活状态相类比。在苏轼看来,陶渊明的平静内心从未因贫困而泛起过波澜。苏轼还在这组和诗的最后一首中更加直接地将自己的处境与四散他州的六位子侄的处境进行了对比,并强调他们的生活确实是非常艰苦的,但自己则“独遗以安”。

苏轼在一首与怨愤或苦涩这个至为重要的主题密切相关的和陶诗里,做出了非常明显的与上述相类的改动陶诗原作意旨之举。陶渊明曾写过一首“怨诗”,记录了他在人生当中遇到的一些艰难困苦(例如其生逢“世阻”、第一任妻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不幸去世、目睹了他的房子被大火烧毁、因断粮而挨饿)。在这首诗行将结束的时候,陶渊明认为上天并不应该对自己的艰辛人生负有什么责任,但他从来没有为其官场同僚或者整个人类社会说过类似这样的开脱之辞。实际上,陶渊明的这首诗毫无疑问就是在将自己异常艰苦的人生归咎于人类社会,从而他才会相应地在结句之中提到那位唯一能够充分理解伯牙琴意的完美朋友钟子期。

然而苏轼却将和韵诗写成了好像陶渊明在原作里完全没有提及怨愤似的(除了在标题中出现了“怨”字)。其开篇云:

当欢有余乐,在戚亦颓然。渊明得此理,安处故有年。

苏轼还在结句里提到,尽管他会为自己没有早悟此理而感到遗憾,但仍然觉得现在才推尊“渊明贤”并不算太迟。

在这些和韵诗里出现的对于陶诗原作意蕴的改变,其实是苏轼努力避免沉溺于悲伤与自怜情绪的一个结果。这番努力始于苏轼在黄州写下躬耕东坡之诗的时候,并在惠州与海南的和陶诗写作中达到高潮。苏轼在和陶诗里回应的陶渊明其实并不完全是那位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诗人陶渊明,而是一位比其更加符合苏轼自我目标与需求的陶渊明。

“自我满足感”是苏轼的刻意表现

除了这些深受陶渊明影响的诗歌,这样的人生态度还促成了苏轼不少其他的引人注目的文学表达。比如他会将自己谪居海南岛的经历称作“游”,也就是一段令人倍感愉悦的远行,并在北归大陆的途中将其总结为“兹游奇绝冠平生”。他也会在其他的诗作里声称自己本来就是海南乡民,而且还会更进一步地把惠州与海南形容成蓬莱仙境甚至是桃花源。

下面引录的这篇短文是又一个能够展现这番坚定的乐观主义的例子,其写于苏轼被迫渡海离开大陆后不久。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 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鲜有读者不会在读罢这篇短文后露出苏轼所云的一笑。苏轼在文中并没有把这片令人生厌之地形容成一个令其适意的避难之所,而是转而将其视作是一个极易逃离的地方,因为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南海全部蒸发掉而已。

苏轼具备的这种能够在艰难困苦当中发现足可慰藉甚至欢愉之处的能力,当然是其所获名望的核心组成要素。无论是他效法陶渊明所擅之平静安然的诗风,还是他将瘴毒横行的荒凉之地形容成仙境(抑或是将贬谪说成是一场至少对人无害的愉快远行),苏轼似乎从来不会让自己陷入灰心丧气的境地。这足以让我们明白,为何近千年间相继积累起了数不胜数的倾心仰慕于苏轼的读者。此外,中国文学中的谪臣早在唐宋之前就已经主要用孤独凄凉的心境与以君子自居的形象示人,故而在这相当成熟且牢固的书写传统映衬下,苏轼的这种能力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更加璀璨夺目。

然而我们还是得提醒自己注意,上述的这种乐观时刻只能代表苏轼对于贬谪经历的一种反应。正如下文将要具体论述的那样,在苏轼其他的围绕贬谪的反应当中,也存在着不少压抑内心之怨恨与反抗的时刻。除此之外,也正是因为苏轼的那种明显的自我满足感是他在贬谪期间刻意表现出来的,所以其本身就足以提示我们需要注意它的复杂性。就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那样,苏轼和陶渊明的人生其实大相径庭,他完全不是陶渊明那种即便是出仕为官也行迹甚为模糊不清的士人;他也没有像陶渊明那样主动从官场中转身离开,去往具有文化中心意义的庐山进行躬耕劳作。苏轼如果真的想要变成他在诗中所写的陶渊明、躬耕居士,或者不为人知的海南本地乡民,那么他一定得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正是在他那些表现自我安然适意之诗的背后,所潜藏的深层意蕴。尽管如此,安然与适意仍然是这些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轼的每一个看似只是简单地记录下自己新近发现的乡野之乐的诗句里,都深深回荡着这种对待贬谪的人生态度。

原文作者/艾朗诺

摘编/张进

编辑/张进

华社武汉7月9日电 题:湖北监利:产稻大县何以输出十多万面点师?

新华社记者邓楠

晨光熹微,早餐店主杨艳平开始和面,准备馅料,组合成形,上锅蒸制。朝露日升,顾客排起长队,杨艳平从蒸笼里端出小笼包、烧麦、馒头……这是在成都经营早餐门店的杨艳平过去近十年来的清晨忙碌场景。他和十多万名老家在湖北监利的面点师一样,依靠勤劳双手,制作面点,发家致富。

湖北省监利市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当地面点师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共有超过15万监利人在全国各地制作面点。然而,当地盛产水稻,很少种植小麦,面食也并非群众主食。水稻生产大县监利,何以输出这么多面点师?

“毗邻长江的监利,自古水运发达。”监利市面点师协会副会长冉幼武说,码头来往工人在此停留、就餐,早餐中尤以馒头、包子等面点容易携带,方便食用,因此,居民掌握了制作各类面点的手艺,代代相传。

监利毗邻长江,地处江汉平原。(徐祖林 摄)

年近70岁的杨君政是当地首批外出务工的面点师,曾辗转武汉、杭州等多地。他回忆说,监利虽然稻田多,产量高,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少,“抱着‘有手艺不怕吃不饱饭’的想法,大家陆续外出闯荡”。

能吃苦,善创新,是监利面点师的共同特点。“做面点,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备料、发面,工作环境‘热气腾腾’,不吃苦肯定干不下来。”杨君政说,同批外出做面点的同乡,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了不少“万元户”,得益于湖北饮食口味交融,监利面点师善于创新,“比如不断完善发酵方式,做出来的面点外皮松软,馅料丰富,大家走到哪儿都能挣到钱、扎下根”。

随着面点师群体不断扩大,当地政府部门开始组建协会,引导面点师相互协作,打造劳务品牌。2012年,监利毛市镇居民段超在面点师协会学成出师后,被推荐到广东一家面点企业工作,“得益于家乡的耳濡目染和各种支持,我考取中式面点高级技师证,岗位从门店转到公司市场部,技能和收入都在不断提升”。

输出面点师最集中的毛市镇,连续多年与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等机构联合举办面点师培训暨技能比武大赛、毛市佬面点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培育起“酷比”“爱尚理”“食得福”等一批特色餐饮品牌。毛市镇还获评“中国面点师之乡”称号。

2023年5月,监利毛市佬面点美食文化节上展出的各式面点。(徐美平 摄)

截至目前,监利共有15万多名面点从业人员,在全国各地开办包子店5万多家,品牌连锁店2万多家,带动全国近50万人就业,包子馒头等面点年均营业额可达300亿元。

近年来,当地鼓励能人返乡创业,引领面点产业升级。走进荆州市诸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制馅、和面、发酵、蒸制、速冻、包装,一套完整生产流程主要由机器操作完成,仅需少量人工辅助。

“一期5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今年3月投产后,我们开发出小笼包、烧麦、馒头、南瓜饼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3个多月销售额接近500万元。”荆州市诸神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双红说,智能化面点生产模式逐步代替传统手工制作,将促进面点产业做大做强,为百姓餐桌提供更多选择。

荆州市诸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辅助机器制作烧麦。新华社记者邓楠 摄

“一代代面点师用勤劳汗水和技艺创新,培育起监利‘面点师之乡’金字招牌。”监利市副市长刘俊军说,监利将持续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加强产业链培育,发挥面点产业优势,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

从过去的“稻田养鱼”到如今的“稻渔综合种养”,我国渔米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特点日趋鲜明。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近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布八大稻渔综合种养新型模式和典型案例,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稻小龙虾+”综合种养

将黄鳝、沙塘鳢等经济价值高,且和小龙虾在稻田养殖中可互利互惠的养殖对象引入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系统,实现“一田三用,一水三收”。如稻虾鳝、稻虾憨等综合种养模式,可集约利用稻田和水资源,提高稻田综合产出和效益,同时促进小龙虾养殖,减少病害,提高商品虾规格。

适宜推广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田。

典型案例: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镇千桥村、余脑村、范关村等地实施稻虾鳝综合种养,应用面积1万亩。以50亩为一个单位设置围沟,3月底4月初每亩放养4~6克/尾规格的小龙虾苗6000尾,按照常规稻小龙虾综合种养进行管理,5~6月收获小龙虾,6月中下旬水稻插秧,7月中上旬每亩放养50克/尾规格的黄鳝苗种5公斤左右,养殖期间以稻田内残存的小龙虾和其他天然饵料为食,不投喂饲料,翌年3月初捕捞一批黄鳝,5月捕捞小龙虾时顺带捕捞黄鳝,6月中旬小龙虾养殖结束后将黄鳝全部捕出。

寒地稻小龙虾综合种养“南北接力”模式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小龙虾苗种繁育,3~5月将抱仔苗(水花苗)运至东北、内蒙古、新疆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经中间培育后放养稻田实施稻小龙虾共作。该模式通过突破小龙虾抱仔苗中间培育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外地运输小龙虾苗存活率低、本地繁育小龙虾成本高等问题,为寒地稻田养殖小龙虾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适宜推广地区:三北地区。

典型案例: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八里乡渔儿园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3月底从江苏省泰州市空运小龙虾抱仔苗放入土池大棚进行一级培育,5月上旬转入室外土池进行二级培育,6月中旬每亩稻田放养平均规格6.5克/尾的小龙虾苗1500尾,投喂配合饲料,7月下旬开始捕获,8月中旬结束。

无沟无垄稻小龙虾综合种养

稻田不挖沟坑、不起垄,在3~4月养殖一茬小龙虾后,通过“停笼”留种、“停食”促进小龙虾红壳并打洞度夏和繁殖,以提高稻田田面载虾量和出苗量,并实现出“早苗”、养“早虾”。该模式不挖沟坑,不影响水稻种植面积,通过繁“早苗”,商品虾上市时间提前到12月,价格高、效益好。

适宜推广地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湖区和平原地区。

典型案例:在湖南省南县应用面积1000多亩,3~4月养殖一茬小龙虾,4月下旬“停笼”“停食”,5月上旬退水种稻,采取直播方式,水稻品种为抗倒伏、再生能力强的“黄华占”,田间管理和常规水稻单作相同,9月上旬机械收割,留高稻桩,9月中旬渐进式进水,再生稻成熟后人工收割,12月后小龙虾捕捞上市直至翌年4月。

“塘田接力”稻蟹综合种养

将泡塘或池塘暂养扣蟹和稻田养殖成蟹结合,扣蟹放养稻田前,先在泡塘或池塘暂养一段时间,以提高扣蟹规格和存活率,并与水稻种植茬口衔接。该模式解决了扣蟹上市和水稻种植茬口不衔接的问题,提高了放养稻田扣蟹的质量,降低扣蟹放养前期“牛奶病”发生率,通过科学设定扣蟹暂养放养密度,采取适宜的育肥方法和捕捞方式,可大幅提高稻田养殖成蟹的质量和上市规格,提高经济效益。

适宜推广地区:东北地区。

典型案例:在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岔路口镇应用面积稻田220亩、泡塘42亩。5月初在泡塘内投放180只/公斤规格的扣蟹1802公斤,6月下旬起捕分池,分池扣蟹规格70只/公斤~54只/公斤,每亩稻田放养800只,泡塘内剩余扣蟹粗放式养殖至10月上旬,起捕成蟹528公斤,稻田养殖至9月底,起捕成蟹6705.5公斤。

稻罗氏沼虾综合种养

利用冬闲田或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罗氏沼虾,包括轮作和共作两种模式。其中稻罗氏沼虾轮作可在部分地区有效替代稻小龙虾轮作,提高经济效益。稻罗氏沼虾共作可与稻小龙虾轮作有机结合,形成“一稻两虾”,与稻小龙虾轮作相比,提高了稻田综合利用率、稻田综合产出和效益,与稻小龙虾“轮作+共作”相比,小龙虾不耐高温,夏季稻田养殖效果不佳,罗氏沼虾生长快、养殖周期短、适宜夏季高温,有效替代了稻小龙虾共作部分。

适宜推广地区:我国南方稻田水温连续90天22℃以上的淡水或盐度在3‰以内的咸淡水地区的一季稻田。

典型案例:安徽省定远县曹永明家庭农场实施“一稻两虾(小龙虾、罗氏沼虾)”轮养共作,应用面积205亩。3月中上旬投放100~150只/斤规格的小龙虾苗4500只,4月中旬起捕,捕大留小,至“五一”假期结束,用菜粕等杀灭野杂鱼和剩余小龙虾后插秧,6月上旬前投放500~600尾/斤罗氏沼虾苗1000~1200尾,8月中下旬开始起捕,捕大留小,至9月底前。

稻蛙共作

通过对稻田实施分隔区块、搭建食台、建设防逃逸防敌害设施等工程化改造,构建稻蛙共作系统,“田中种稻、稻下养蛙”,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黑斑蛙、虎纹蛙、牛蛙等蛙类。该模式在采取合理控制蛙类养殖密度等技术措施下,能够大幅提升稻田经济效益,减肥减药,是一种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为减少蛙类养殖污染和疾病高发等风险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适宜推广地区:我国南方稻田水温适宜(20℃~30℃)、水稻种植期和蛙类养殖期重叠的地区。

典型案例:在江西省共青城市泽泉乡涂山村应用面积1000亩。水稻采取宽行稀植栽培技术,生长到一定阶段,放养摄食饲料驯化好的幼蛙,每亩放养10~15克/只规格的幼蛙1.5~2万只,9月后根据市场行情陆续捕捞上市直至翌年2~3月。

稻鳖共作“三段式”接力养殖

传统稻鳖共作根据生产计划在稻田放养不同规格鳖种或放养稚、幼鳖,当年或2~3年养成。该模式将传统稻鳖共作改为精养池塘或温室大棚培苗—越冬坑集中暂养—稻田共作“三段式”接力养殖,延长养殖年限,鳖龄可达4年以上,商品鳖与野生鳖品质接近,经济效益显著。

适宜推广地区:长江流域。

典型案例:在浙江省桐庐县百江村应用面积100亩,根据半山区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对稻田进行工程化改造,稻田进水渠下方设越冬坑、深浅水沟,坑沟相连。第一年7月精养池塘培苗,每平方米20~30只,规格3~5克,第二年11月分苗到越冬坑,每平方米5~8只,规格50~150克,养殖1年后,第三年母鳖捕捞上市,第四年7月通过加满越冬坑水位促使公鳖进入稻田,每亩放养50~70只,规格0.75~1公斤/只,水稻收割前断水,公鳖通过深浅沟自行进入越冬坑进行养殖,根据市场需要捕捞上市。

盐碱地异位或“同位+异位”稻渔综合种养

通过实施田间工程、池塘工程和田塘连接工程,构建塘(鱼虾)—渠(多级排盐)—田(水稻)复合种养降盐排碱系统,盐碱地稻田常规水稻种植或开展稻蟹综合种养,稻田洗盐排碱水收集至池塘用于养殖南美白对虾、大宗淡水鱼等适养品种。该模式可以有效改良土壤,充分利用洗盐排碱水,避免污染环境的同时促进水产品增产增效,为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适宜推广地区:北方水源丰富、地势平坦的盐碱地稻田,要求稻田集中连片、适度规模。

典型案例: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五农场应用面积稻田2300亩、池塘758亩。通过工程建设,稻田洗盐排碱水收集至池塘养殖鲤鱼,同时套养草鱼、鲫鱼、花白鲢等大宗淡水鱼,一个生产周期后,养殖用水再用于养殖南美白对虾。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