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奶茶消费盛行,牛奶成为当前茶饮产品的重要原料之一,但行业中依然存在使用植脂末替代真奶的现象。据中国消费者报《奶茶奶原料消费者认知调查》数据,73%的消费者希望商家明确告知奶茶产品中奶原料的使用情况,5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抗拒添加植脂末。为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商家应将奶茶产品原料使用情况进行告知,从而让消费者能够进行鉴别,避免有害健康成分的过多摄入。
来源: 新民周刊
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诗玥
近日,喜茶、奈雪的茶降价话题先后冲上了微博热搜。品牌奶茶降价了?记者探访发现,新茶饮行业竞争加剧,确实在纷纷降价,奶茶市场逐渐告别30元时代。
多个品牌下调价格
“奶茶降价是好事,我是很支持的,就是希望降价别减料。”王女士一边在奈雪的茶点单一边说,她最近了解到,有很多新茶饮品牌大幅降价,于是特意来尝试一下。
3月17日,奈雪的茶宣布大幅降价,推出9-19元的“轻松”系列,并承诺将每月至少上新一款20元以下产品。记者发现,经过此次调整,奈雪价格整体下移至9元起,14至25元成其主力价格区间。作为鲜果茶的首创者,这也是奈雪首次推出“1”字头鲜果茶。
而喜茶在今年2月也宣布了调价策略。2月24日,喜茶宣布完成今年1月以来开展的全面产品调价,今年内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饮品类新品。目前,喜茶主流门店的产品价格已全面低于30元,且售价在15元-25元产品占据喜茶全部产品的60%以上。
“在正常工作日而非周末或者特殊节假日时,购买我们的茶一般不需要等待太长时间。”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王路遥说,在宣布调价的当天,她在济南的商场内点单,发现派单量堆积到了70多单。喜茶相关负责人陈璐也表示,降价后多个门店消费者反映热烈,多次出现爆单。
根本原因在供应链
记者通过实际调查对比发现,这次降价后,喜茶和奈雪在产品方面也进行了部分的调整,以同类产品相比,喜茶的多肉葡萄(首创)和最新推出的多肉葡萄冻,价格分别为28元和18元,二者的差异包括杯子容量分别为650ml、500ml和有没有芝士奶盖。在奈雪的茶中,霸气葡萄和轻松葡萄分别为28元和19元,从外观看两者最直观的差异也是一个容量为650ml,一个容量为500ml。
提及价格下调的主要原因,两家企业都给出了与“供应链”息息相关的说法。
王路遥称,调价是供应链的完善和品牌的重塑。“之前奈雪的茶一直以奶盖茶和鲜果茶为主,而如今奈雪的茶的相关菜单取消了奶盖,推出了一系列新品,这是基于对消费者的洞察和供应链数字化的提升。”
“从2020年开始,奈雪的茶就在大力推动数字化发展了。”王路遥说,作为消费者大家只能看到简单的出餐,但其实在后台是有自动生产、自动排班的,每一杯饮料的配比、需要多少茶、多少小料,甜度应该是正常甜还是三分糖,都有精确的计算。无论从前端后端都大大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陈璐也称,喜茶此轮价格下调,得益于品牌势能、规模优势,以及在供应链的积累。“随着规模发展,喜茶具备了规模化采购实力,深度参与了上游茶园、果园的种植和生产环节,优化了采购成本。通过在供应链领域的数字化投入、建立高效冷链物流网络等方式,大幅度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包装看似是洗衣液,实则里面装着奶茶,这款“洗衣液奶茶”走红不久便遭下架。不过,记者近日发现,外包装看似是奶茶,实则内部装着洗衣液的“奶茶洗衣慕斯”仍在网上销售。
“这很容易混淆食品和日用品的界限,恶意利用了公众对食品外包装的信赖,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区分措施,一旦老人、儿童误食将造成不可预测的风险。”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李长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洗衣液奶茶外,具有误导性外包装的食品还有铅笔糖、肥皂巧克力、香烟糖、灯泡糖……
容易导致儿童或老人误食
“目前,市场上具有误导性外包装的商品主要有两类。”李长青表示,一种是被制成食品形状的日用品,比如草莓蛋糕精油皂、食品玩具等;另一种是被制成日用品形状或使用日用品外包装的食品,比如灯泡糖、香烟糖等。
把人绕晕的,不止有洗衣液奶茶。香皂多是用来洗手、洗澡的,但有商家却在售卖可以吃的“香皂”。命名为“叔肤佳”“舒呼佳”的香皂巧克力,出现在多家电商平台上。
除此之外,很多糖果也在混淆食品与非食品的边界。记者在北京某连锁便利店发现,零食货架上摆着石头糖、铅笔糖等。
吸烟有害健康,不过在某电商平台上,外形酷似香烟的香烟糖,竟被一些成人买来给小孩吃,有买家评价称“外包装和细杆真烟一样,孩子喜欢”。
还有种外形模仿2B铅笔的铅笔糖颇受欢迎,撕开其外层包装纸,里面是一粒粒的糖,商家称这是“上课可以偷吃的文具零食”。部分铅笔糖有9节,其中8节是硬糖,笔尖那一节为真实铅笔芯。
灯泡糖是一种棒棒糖,商家称其大小和电灯泡基本一样。在此糖的商品详情页中虽写有“请勿吞食”的字样,但仍有人将糖直接塞进嘴里后无法取出,只能求助于医生。
据了解,购买这类商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学生、年轻上班族。许多商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进行营销,让越来越多的人“跟风”购买。
“奶茶与洗衣液,一个可食用一个不可食用,存在根本性区别。”江南大学副教授刘志刚对记者表示,长期接触有误导性外包装的食品,容易导致儿童或老人误认为有这类外包装的商品就是食品,由此可能出现儿童或老人误食洗衣液、香皂、铅笔等事件,威胁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因商品外包装等存在误导性,而导致的误服、误食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令人心惊。今年1月,江苏苏州一女子购买了一款“网红”清洁剂,因该清洁剂从瓶身图案、液体颜色到气味都很像橙汁,导致其家里老人将橙色清洁剂误当橙汁给孩子喝下,后孩子被紧急送医洗胃。
“跨界”外包装系虚假宣传
一方面具有误导性外包装的食品暗藏风险,另一方面香烟糖、香皂巧克力等食品依然在售,现行法律能够有力遏制相关乱象吗?
“单就食品外包装,洗衣液奶茶生产者并没有直接违反现行法律规定,最多在包装外形设计上有不当之处。”李长青表示,目前我国对误导性外包装食品的处罚依据并不明确,也没有公开的直接针对误导性包装食品的处罚案例。
不仅是食品类法规,李长青介绍,我国食品包装标准也没有对包装外形提出具体、强制性的要求。相关法规主要聚焦于两个方向,一是针对食品“标识”,二是食品包装所使用材料的安全性。
“如果食品外包装仅在名称、形式上和烟酒相似,或仅在外观、造型、容器上做‘搞怪’创新,现行法律法规尚无法有效对其进行监管约束。”刘志刚表示,全球主要国家对食品包装的监管,都集中在包装材料的安全性上,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包装结构和形式的法律法规。
那么,面对屡禁不止的误导性包装食品,我们真就束手无策了吗?
“也不尽然。在一定程度上,现有法律规定也是可以约束相关行为的。”李长青指出,当商家利用误导性外包装在店铺展览处、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等场景进行广告宣传,形成大量传播、误导诸多消费者,甚至有悖社会公序良俗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中国消费者保护协会等都可依据有关法律对违规的商家、广告主等进行依法处理。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商品跨类营销是一种同时挑战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营销行为,产品外包装相当于宣传的一个部分,这种以假乱真的“跨界”外包装可被理解为是一种虚假宣传。
据悉,“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等相关规定,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广告法》中都有所体现。
记者了解到,2022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把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无底线营销”等列为打击重点,综合运用《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查办了一批涉及江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的“无底线营销”食品典型案件。
在李长青看来,目前我国对食品外包装的相关规定、国家强制性标准主要集中在所使用材料的安全性上,对于其外形并无明确要求,即使有一般性标准也不具有强制性,导致有商家钻了空子。因此,从立法完善的角度,可以考虑针对食品包装的外形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杜绝类似故意误导性外包装的出现。
以技术反制规避误导风险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闫怀志对记者表示,从技术手段上,电商平台将误导性产品甄别出来并屏蔽相关商品,是可以做到的。
具体来说,通过对上架商品进行图像识别、文字识别以及人工智能比对,电商平台能够发现商品的外包装形状与文字标识等不相匹配的情况,可以识别产品的“本来面目”、撕下误导性食品的“伪装”,使相关商品信息无法进入消费者视野,降低消费者被误导的风险。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香烟糖、灯泡糖,均显示“没有搜索结果”。不过,当以“创意食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仍可以发现部分具有误导性外包装的食品。
对此,闫怀志指出,在电商平台上,某些商家会玩“文字游戏”,用“烟糖”“烟型糖”“如烟口香糖”“香口糖”等内容来指代香烟糖,以此来规避关键字审核,导致电商平台上确实存在“漏网之鱼”。不过,如果电商平台通过“文字+图像识别”,并辅以人工判读,就可以让这种行为现出原形。
闫怀志表示,电商平台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误导性食品及相关供应商的“黑名单”,以进一步限制和威慑不良行为。他建议,电商平台应制定相关制度,加强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措施,认真审核上架商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在刘志刚看来,近年来网络销售异军突起,形形色色的“创新”营销方式层出不穷,但是创新是有底线的,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当前,针对法律暂时不能覆盖到的“盲区”,他建议赋予有关行业协会相关职能,由行业协会出台相关举措,遏制误导性食品外包装乱象。同时,电商平台也应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高效处理类似事件,共同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构筑坚固的“防火墙”。(记者 唐 芳)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