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8月18日报道,必胜客在美国最大经销商NPC国际宣布破产重组,旗下300家美国必胜客宣布永久关店。据悉,NPC国际在美共运营1227家必胜客门店,除永久关闭的300家店外,其余927家店也将被打包出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上海必胜客8月起开始通过购买会员卡的形式让消费者“半价通吃30天”,难道国内的必胜客也要扛不住了?
百胜中国:必胜客国内展店计划不变
新冠疫情给美国餐饮业带来重创已是不争的事实。
CNN在8月18日报道称:“近1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负担,以及劳动力和食品成本的上涨,都预示着NPC的破产。永久关闭的这300多家必胜客门店业绩也都不亮眼,且以堂食为主,不适合发展外带和外送业务。必胜客表示,这300家美国分店将帮助员工在附近的必胜客找到工作餐厅。必胜客鼓励客户通过其网站或第三方订购提货服务。”
国内市场的必胜客会否受牵连?百胜中国于8月19日对《广州日报》回应:“必胜客在中国是由百胜中国独家运营的,今年上半年仍保持开新店,目前恢复良好,未来将按照开店计划持续发展。”
根据百胜中国二季度财报信息,必胜客上半年新开19家门店。
“百胜中国是国内必胜客独家授权经营商,除了每年缴纳3%的加盟费,两者并无关系。国内的必胜客有着独立的战略,比如很多中式菜品,在国外的必胜客是看不到的。”有餐饮业界人士这样分析。
资料显示,百胜中国前身是YUM!Brands(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YUM)中餐事业部,于2016年分拆,成为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独立公司,股票代码为YUMC。拆分后的百胜中国每年需向母公司支付特许经营餐厅销售额的3%作为许可费,续约期限为50年。
9月1日,百胜中国正式开始招股,预计将于9月10日正式以“9987”为证券代码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并成为2020年下半年首个完成回港二次上市的企业。
百胜中国在招股书中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全球最大的企业增长咨询公司)数据称,按2019年系统销售额计算,百胜中国是中国最大的餐饮企业。
百胜中国旗下品牌除了肯德基、必胜客之外,还有小肥羊、黄记煌、COFFii&JOY、东方既白、塔可贝尔及Lavazza等新兴品牌。截至2020年7月,百胜中国门店总数达到了近10000家。
针对上海必胜客会员打对折促销的情况,百胜中国方面以公司正在缄默期为由未有正面回应。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百胜中国二季报中有提到,后疫情时代,百胜中国希望做消费者互动来提增与熟客之间的强粘性,这是为了适应消费者行为变化,而采取的新的战略。
私域流量或许是必胜客的下一个突破口。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必胜客在中国500多个城市经营超过2200家餐厅。百胜中国共计有2.65亿数字会员,尽管整体销售有所下降,来自会员的销售额却获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占整体销售额的60%以上。第二季度,会员销售占到必胜客当季销售额的53%。
百胜中国二次上市能否化解必胜客“中年危机”?
比起必胜客,百胜中国旗下的肯德基在整个集团中的作用较为突出。百胜中国2019年营收中60.4亿元来自肯德基,占比为68.8%;20.54亿元来自必胜客,占比为23.4%。
记者注意到,必胜客一直在向“兄弟”肯德基“抄作业”。走本土化、多元化战略,通过推出小龙虾披萨、北京烤鸭披萨、小龙虾千层面等多元化产品提振业绩。百胜中国当年花了18个月才将必胜客的同店销售额扭亏为盈。
2019年,必胜客业绩得以提升。2019年全年,百胜中国总销售额同比增长9%,其中肯德基同比增长11%,必胜客同比增长3%;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3%,其中肯德基同比增长4%,但是必胜客同比增长仅1%。
国内餐饮赛道一直竞争激烈,百胜中国的 “带头大哥”肯德基正在“掉粉”中。据通联数据提供《中国经济周刊》的图表显示,今年7月肯德基APP活跃用户数为576.10万人,同比去年7月下滑27.8%。肯德基近期还因停止使用60多年历史的广告语“吮指美味”而被网友吐槽,有外媒评论这一举动其实就是营销策略。
百胜中国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度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6.56亿美元及1.94亿美元,同比下降17%及52%。今年第二季度,百胜中国总收入19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肯德基的销售额下降6%,必胜客的销售额下降12%。第二季度,公司的营业利润从2.04亿美元下降至1.28亿美元,同比下降38%;净利润1.32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净利为1.78亿美元,同比下降26%。
招股书中将业绩下滑的主因归结为:“交通和旅游景点的交通流量大幅减少、学校假期的推迟和缩短以及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重新‘抬头’对销售的影响。”
不过,虽然在疫情之下经营业绩下滑严重,但百胜中国仍保持盈利,且逆势扩张了169家门店。即使在美国必胜客关店潮涌来之时,百胜中国继续展店的计划未变。 据百胜中国招股书,此次香港上市集资所得款项将主要用于扩大及深化餐厅网络,餐厅数目未来有潜力发展至20000家或以上;投资于数字化及供应链、食品创新及值定位以及优质资产。
股东结构方面,景顺投资目前持有百胜中国10.8%的股份,黑石和春华资本分别持有7.2%和4.3%的股份。
此外,百胜中国的独立董事名单中还包括诸位大咖,如高榕资本投资合伙人、前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蚂蚁集团首席财务官韩歆毅;前蔚来汽车CFO谢东萤等。
押注开店、二次赴港上市的百胜中国是否可以成功化解必胜客的“中年危机”,我们拭目以待。
海首农公司,新京报记者今年6月摄。
新京报快讯(记者 赵毅波)传奇富豪兰华升掌舵的大生集团再现收缩迹象,其已悄然退出了与北京大型国企的合资企业。
7月5日,新京报记者自工商资料获悉,上海首农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变更,安徽年年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简称年年富农业)退出,公司股东变更为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
早在2013年10月,上市公司华星化工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安徽年年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与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拟在上海普陀区设立上海首农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年年富出资4900万元,首农集团出资5100万元。
华星化工当时称,本次对外投资在利用合作双方的优势资源同时,做大做强农资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和内贸业务,把握我国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机遇,扩大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地位。
其后,随着作为上市公司的华星化工被上海华信入主,年年富农业则划归深圳大生农业集团旗下。
据首农集团官网介绍,2017年11月,监事会领导专题调研上海首农公司时,充分肯定了首农与华信集团四年的合作成果,并建议强化客户和供应链管理,强化科学管理,严格风险管控,每年经营层应向董事会提交风险管控报告,认真分析把脉风险点,制定风险解决方案。上海首农公司董事长王钤表示,上海首农公司要认真积极落实监事会所提意见建议,经营层要向董事会提交具体解决方案,供董事会研判决策,以更有利于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今年6月,新京报记者曾来到上海市吴中路51号建工·汇豪商务广场的首农投资试图了解公司现状,多位工作人员表示拒绝沟通采访,“我们没法回复,不能给你提供信息,领导也不跟我们讲,他只让我们安心工作”。
大生集团由传奇富豪兰华升控制,成立于2005年,其实力庞大,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37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59位,广东省企业百强第27位。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2014年从华信系“独立门户”后,兰华升频频与地方政府/国企合作,根据大生集团官网,公司有包括南京基地、吉林白城基地以及宁夏供港蔬菜基地等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不少都是与当地国企合资成立的。
“集团以混合所有制模式与中农控股、北京首农集团、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南京江宁区政府、吉林白城市政府等实力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务实合作”,大生农业集团在官网上称。
今年3月至今,伴随着华信事件爆发,兰华升及其大生集团遭遇一系列风波,股票暴跌、债务违约、卖资产、股权转让,成为围绕在这一长期低调富豪身上的关键词。
大生农业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大生农业金融6月1日公告,2018年5月25日及31日,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大生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透过其全资附属公司香港大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别转让该公司8亿股H股及4.32亿股H股予Xinzhong Stable Investment Fund Limited,合共占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12.90%。大生农业集团已不再为该公司控股股东。
6月19日晚,大生农业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江泉实业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收购央企中国物流。通过此次交易,作为央企的中国物流将通过江泉实业实现借壳上市,而江泉实业背后的大生农业集团将丧失对这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据官网介绍,中国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物流”)是国务院国资委所属中国诚通集团的成员企业。中国物流是集团发展现代物流的旗舰,是汇聚公铁运输、多式联运、国际货代、仓储配送、生产销售、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产业集团。
大生集团遭遇的困境仍在持续。
最新一例是在6月底,大生农业金融公告,上海华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6月5日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出及提交针对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大生农化有限公司的起诉书,内容有关因拖欠本金额为人民币3亿元贷款及所有相关利息的还款而违反贷款协议。
大生农业金融称,由于送递起诉书时出现延误,本公司于六月二十八日方接获起诉书。
“鉴于华信法律诉讼处于初期阶段,董事会认为目前评估其对本公司之潜在影响并不实际。无论如何,华信法律诉讼不会影响本集团之正常运作。本公司正就华信法律诉讼寻求法律意见”,大生农业金融称。
<>备6年、建设9年的港珠澳大桥24日9点正式通车运营。在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中,全长6.7公里的海底隧道建设是工程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
< class="pgc-img">△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进行吊装对接
>这条隧道是由33节巨大的管道拼接起来的,由于要沉放到海底,所以叫做沉管。一个标准沉管长达180米,重约8万吨,并且安装精度要求极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在安放编号为E15的沉管时,三次出航,两次无功而返,几经波折终于完成安装。
戳视频↓独家揭秘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安装在即 海底淤泥回流到沉管位置
2014年10月,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施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即将开始安放编号为E15的沉管。因为有了之前几节沉管的经验,安装团队信心满满。庞大的工程船队按照计划,直奔施工现场。
就在安装工作就要开始之时,他们却得到了一个坏消息: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全部用巨大的预制沉管在海底安装拼接而成。为了保证安装质量,沉管底部必须是经过清理平整的海床。而潜水员现场勘查却发现,被清理开的海底淤泥又大量地回流到了E15沉管的安放位置。
< class="pgc-img">>沉管运输遭遇最恶劣海况
这并不是简单的回撤,因为巨大的沉管海上运输,同样要承担巨大的风险。E15沉管在运回的过程中,就遇到了所有沉管运输中最恶劣的海况。
< class="pgc-img">>有了这次的教训,大桥工程部门加强了对海底泥沙的监测,建设者们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清理海底淤泥。
海底淤泥再次回流 第二次安装取消
2015年2月23日,E15沉管再次起航,展开第二次吊装。
然而,这一次,船队还没有达到指定区域,现场再度传来了令人失望的消息。海底淤泥再次大量回流,现场已经不具备安装条件了。
< class="pgc-img">>最大的面积回淤厚度是50-60公分,手摸着一个胳膊插下去都摸不到底。
< class="pgc-img">>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我们这个船队,可能要回撤。
回撤,这个命令下得万分艰难。回撤,这个任务更是难以接受。然而,紧凑的工期并没有留给工程人员怨天尤人的时间。
< class="pgc-img">>擦去失望的眼泪,等待他们的是再一次向困难发起挑战......
这一个笑容,迟到了150多天
2015年3月25日,E15沉管开始第三次安装开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副总工王强报告,“现已顺利完成水底压接,测控系统显示,首尾段轴线皆满足设计要求”。
< class="pgc-img">△ E15管节第三次安装
>2015年3月26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编号为E15的沉管安装就位。建设者们露出了略带疲惫的笑脸上,对于他们来说,这个笑脸,迟来了150多天。
< class="pgc-img">>如今,港珠澳大桥6.7公里的海底隧道已经畅行无阻,E15号沉管只是33节沉管其中之一,当你开车驶过时,甚至分辨不出它的具体位置。但这却是所有建设者们无法忘怀的记忆。
< class="pgc-img">>150多天的煎熬,三次出航两次撤回,这是人类海底工程历史中艰难的一小步,考验的是技术和装备能力,更是建设者必胜的信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与耐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