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老年消费者应警惕“消费陷阱”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源:【商丘日报-商丘网】5月14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老年群体消费者及其家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要听信不

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5月14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老年群体消费者及其家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要听信不良商家的虚假宣传,不要贪图小便宜,避免盲目消费。

市消费者协会提醒,不要轻信电视、网络广告内的“专家”“教授”对产品夸大功效的宣传,涉及“中奖”等诱惑信息更要提高警惕,尽量考虑货到付款或第三方监控的付款方式进行支付。收到商品后,须仔细查验,再签收、付款。对会销活动、免费体检等活动要擦亮眼睛,如身体出现不适,应到正规医院就医。不要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概念,不可用保健食品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在购买保健食品前,征求医生建议,注意查看产品包装有无“小蓝帽”标志等。

老年人参团旅游一定要选择有经营资质旅行社,不要贪图便宜选择所谓的“低价团”或“免费团”,更不要被“买保健品送旅游”“买保险送旅游”等噱头所迷惑,一定要确认旅游活动是不是由经营资质旅行社组织,出游前要与旅行社签订好旅游合同,交纳费用应索要相应凭证并妥善保管,增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

市消费者协会提醒老年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时要清楚理财产品不等于储蓄存款,预期收益不一定就能成为实际收益。警惕利用高额回报为噱头的宣传,要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涉及大额投资理财、购买保险等项目,要多与家人沟通,多了解项目真实情况,切莫一时冲动购买。

老年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要及时向商家索要并妥善保管购物发票、小票、电子支付记录等消费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先与商家协商,若未能达成共识,可及时向消协组织或相关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

记者 李娅飞 通讯员 李志永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源:央视财经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保健品,为了卖出高价,一些厂商把保健品吹得神乎其神,这也让不少老年人深信保健品功效,甚至当药品购买。

20日上午,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明年起全国所有保健食品须醒目标明: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孙梅君:

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病。但有的推销人员常常“忽悠”消费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在标签上标注的提示信息不醒目,警示作用不强烈。

《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明确,从2020年1月1日起,所有保健食品都需要设置警示区,并且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语。警示区面积不少于其所在版面的20%,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让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看得更加清楚。

对于很多消费者反映的保健食品保质期找不到、看不清、难计算的情况,《指南》要求,在保健食品标签显著位置,以“保质期至某年某月某日”的方式清晰标注。

《指南》还提醒广大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也就是常说的小蓝帽标志,注意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标签说明书的要求和禁忌。一旦对所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有质疑,或遇到夸大保健食品功效、宣传疾病治疗功能的,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

新闻链接:

虚假宣传 非法添加

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

长期以来,不少保健品牌抓住老年人等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洗脑营销,以致不断有消费者深陷其中。2017年以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9部门查处保健品违法违规案件近6万件,案值30多亿元。“神药”“包治百病”几乎成了这些保健品的招牌幌子。

2019年5月,湖北警方公布的这种爱之康公司主营的丹活胶囊,在现场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位自称是某医学院的专家教授的男子表示,只要服用了这种胶囊,不但能够补钙,还可以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疑难杂症。

健康讲座现场:

身体有大病、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的没关系,它能够把大病给你控制好,让疾病不再继续恶化,让并发症晚来二三十年。

除了夸大保健食品功能、虚假宣传,更有部分违法者在保健食品中非法加入药物。2019年6月,浙江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这种仁和胰宝胶囊,对外宣称具有降血糖功效。

据不法分子交代,他们的产品之所以销量这么大,就是因为服用者感觉这些保健品的降血糖效果非常明显,因而多数都会回购。而事实上,这些效果都来自里面被非法添加的药物成分。

浙江省台州市市场监管局稽查支队队长 应建德:

1颗降糖类的类似保健食品里面,含有相当于8片的格列本脲成分,再加上4片的苯乙双胍成分,相当于1颗里面就是12颗的药品成分。如果有人对这种药品敏感,对他的身体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保健品市场中,还存在着免费礼品、假借公益、夸大承诺、“专家”讲座、现身说法、“亲情”服务、免费旅游等常见套路。下一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还将进一步严格保健食品准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保健品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媒体报道不断,相关部门也不乏整治措施,但从目前来看,保健品市场的问题要想连根去除很难。而给保健品标注警示用语,作为一种治理上的创新,值得尝试。

诚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保健食品的警示语一出,就能立竿见影地解决所有问题。要整治“保健”市场的虚假宣传乱象,需要企业自律、恪守底线,需要监管持续发力、保持高压,还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诈骗手段花样翻新不留证据难以执法

◆ 老人在意健康但缺少识别保健品能力

◆ 出快手下重拳同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 增大违法成本震慑潜在制售假违法者

“我老伴儿鬼迷心窍,买了许多保健品,说是能治病,可是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我和孩子劝她不要上当,她不但不听,还要跟我分割家产。”广东省佛山市的陈伯忧虑地说,这事让他们一家很闹心。

中国保健协会调查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销售额高达2000亿元,其中老年消费者占半数以上。巨大的市场让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采取虚假宣传、欺诈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严重时甚至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

如何加强保健品市场监管?从社会治理角度还应作出哪些努力?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坑老事件屡有发生

近年来,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聚焦民生等重点领域,不断强化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但保健品坑害老年消费者的案事件仍屡有发生。

某生物公司的“金能量”产品“大盐湖水”号称含有81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多种病症。8万余瓶“大盐湖水”卖了2300多万元,众多老年消费者上当。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久前发布的“3·15”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中的一例。

经查,江苏常州某生物公司在未取得食品药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以进口食品名义从美国购入大盐湖水成品及原料(氯化镁)自行勾兑灌装,通过制作宣传册、组织销售人员冒充专家授课等方式进行宣传和销售,导致众多老年消费者受骗,社会影响恶劣。经专家鉴定,该产品不具备其宣传的功效,长期或高浓度服用会导致电解质紊乱,造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甚至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安徽的何某、罗某成立合肥益天颐添商贸有限公司,采取免费让老人年体验红光治疗服务再推销保健品的方式经营。何某以某基金会总监身份担任年会讲师,低价采购保健品并将其包装成价格昂贵的“一号疫苗”,号称可以有效治疗高血糖、高血脂等多种老年人常见疾病,只要缴纳5000元诚意金就能免费领取两盒。在他们巧舌如簧的鼓吹下,56名老年人共计被骗62万余元。

部分老年人子女报警后,涉案人员相继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终审裁定,涉案人员受到法律的严惩。

不法分子有空可钻

是什么原因导致保健品坑老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多位专家和实务部门有关人士将问题的根源归于两个方面:骗子抓住老年人关注健康的心理,利用他们对产品认知能力有限的弱点,花样翻新虚假宣传诱其上钩;同时,他们与老年人点对点沟通,以口头方式诱惑,不留痕迹和证据,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执法。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看到身边不断有老友离世就会更加在意健康问题,但他们对保健品优劣识别能力不强,容易被坑。”燕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闫静怡分析说,不法分子抓住老年人这种心理,通过免费体检、“专家”义诊、赠送小礼品等方式吸引他们参与,逐步取得信任,再假借旅游名义组织老年人出游,以便远离其家人干涉,进一步博取信任后顺利推销保健品;有的不法分子在人员聚集场所或酒店、商用办公楼请“消费者”证明保健品疗效之好,请“知名”专家上升到理论高度打消老年人顾虑,反复洗脑诱骗老年人一步步踏入圈套;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专打感情牌,深入了解老人是否丧偶、子女在不在身边等情况,先“热心帮助”赢得信任,再推销保健品掏空老人钱财。

“一些犯罪嫌疑人供述,他们会给老年人买菜做饭、陪聊天,许多老年人因为人情难拒而妥协,买了他们推销的保健品。”多地一线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何忠伟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失去社会管理和家庭的呵护,不法分子往往乘虚而入。然而,司法机关办理此类案件时,如何合理合法地取证是一大难题。”

何忠伟的结论来自于湘阴县政协委员张淼一份有关保健品坑老问题的提案。湘阴县检察院曾专门组成专案组进行调查,经过大量走访后发现,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人非常警惕,阻止陌生人进入宣传现场,而且会用唱红歌、看视频等形式逃避检查;老年人被蛊惑后不愿配合调查取证,甚至还认可过期保健品的疗效和功能,造成专案组无法取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研究相关案件后认为,很多销售人员把保健的功效恶意夸大为疗效,甚至把保健品当成药品推销,他们通过“会销”模式或与老年人点对点沟通、口头方式进行宣传,很少留下在法律上有力的证据,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执法。

“口头宣传的东西很难定性,就算去现场他们也不会跟我们说对老年人说的那套话,也没有录音视频证据,查处真的很难。”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无奈地对记者说。

综合治理堵塞漏洞

如何避免保健品坑老的骗局发生?受访的法律专家和相关部门人士给出自己的建议。

刘俊海认为,首先应加强对虚假宣传的监管。保健品骗局中的更多问题由虚假宣传引发,要从根本上解决错综复杂的虚假宣传问题,就需要监管部门出快手、下重拳。

“其次应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让老年人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认识、理性选择保健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认准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小蓝帽’标志,不要选择未注册公司的产品。”刘俊海说。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提醒老年消费者,购买保健品之前要仔细查看生产企业及经营者经营资质、产品合格证等是否齐全,认真了解使用说明及保健功效、适宜人群等关键内容。如果商家存在误导消费者、夸大产品疗效等虚假宣传行为,要保留视听资料等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老年人缺乏温暖,子女若经常陪伴,打‘亲情牌’卖保健品就不易见效。”刘俊海说,子女应该更加关心老年人,从心理上进行疏导,提醒他们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轻信所谓的疗效。

老年人保健品诈骗案件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课题。

“保健品推销人员往往上门推销,而医疗机构却很难做到这一点。”闫静怡建议,如果家庭医生能够到老年人家中服务,非法保健品销售人员能钻的空子就会少很多。

刘俊海告诉记者,全国“一盘棋”的高压监管态势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但根除保健品乱象关键在于持续发力,打好“持久战”,防止问题死灰复燃。

“要探索推进食品药品领域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副厅长徐全兵认为,可以通过让违法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加大违法成本,从而震慑和警示潜在的制假售假违法者。(记者 赵婕)

来源:法治日报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