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芜湖大江市集:有颜有智还有范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4
核心提示:源:【人民网】俯瞰大江市集长江之歌菜市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自从大江市集开业以来,今年68岁的汪宁,是雷打不动天天都要逛上

源:【人民网】

俯瞰大江市集长江之歌菜市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自从大江市集开业以来,今年68岁的汪宁,是雷打不动天天都要逛上一趟。在他眼里,不仅是因为“高大上”的环境、“接地气”的价格,更多的,是这里的市井新风貌。

“菜市、商超、餐饮样样俱全,从家走过来也就10来分钟,权当遛弯了。”汪宁打趣道,“一天一趟,已经成了习惯。”

汪宁天天打卡的市集,坐落于芜湖市弋江区,因与十里江湾仅数百米距离,故取名“大江市集”,这是一家在传统农贸市场基础上,+便民服务,+美食餐饮,+生活超市,+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五位于一体的生态集合店。

在这里逛菜市就好比逛商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虽然开业还不满一年,但说起大江市集,很多芜湖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里,买菜就好比逛商场,有手扶梯、有咖啡店、还有老字号。空间整洁明亮,买菜卖菜的日常交易也有科技加持,就像装了一颗“智慧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借助“一秤、一屏、一系统”,最具“烟火气”的菜市场搭上了数字化列车,守护着百姓的一日三餐,也守护着居民的美好生活。

大江市集总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市集有三层,共设大小摊位130多个,蔬菜、水果、肉类、水产、豆制品、粮油米面等主副食品一应俱全。

四方食事,不过一盏人间烟火。用大江市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彪的话来形容,就是集烟火气、数字化、高颜值和文艺范等于一体,也是芜湖市首家智慧化菜市场。

工作人员抽取蔬菜样品进行检测。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每日快检数据,显示蔬菜农残检测结果合格与否;实时交易数据,显示每单交易重量和金额;坐标表格图像,显示不同品类实时交易情况……市集菜市场当天的销售额、客流量、客单价、交易数等信息同样一目了然。

“一块大屏幕,包罗万象。”大江市集店店长王晟告诉记者,别小看这块大屏,市场均价是多少,哪些品种卖得好,清清楚楚,商户心里有底,顾客心里也有数,最关键的是,让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有了保障。

长江之歌智慧农贸市场智慧大屏。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世上无‘南’事,但是有南瓜。”“每一次秋波,都是食节的信使。”“人生在世,总有好事‘花’生”……走进市集,摊位前的网言网语,也是一大亮点。为了增加市集的文化感,还特地增设了农耕文化墙、铁艺文化区,“让出门买菜有点旅游的感觉,轻松、惬意。”陆彪如是说。

菜场变“高级”了,但服务和价格依旧贴心。

“在市集一楼专门设置了便民服务驿站,营业执照的换领、医保社保的查询、城市卡的充值都可以一站式完成,甚至有些行政服务大厅事项也可以办理。”陆彪介绍,为的就是让居民生活更省心。

“烟火”中长出更多“新业态”。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生活,一半至味清欢,一半烟火人间;菜场,一半城市缩影,一半生活写实。

天还没擦亮,家住弋江区漳河畔的胡彩英,便从床上爬了起来,简单洗漱后,骑上她那辆三轮车往地里赶。趁早市之前,把当天采收的新鲜蔬菜送到市集二楼的自产自销点。

“4点出门,6点就能到市集,百来斤的蔬菜,基本上午11点前就能卖个精光。”胡彩英一边张罗顾客一边说道,都是赶早在自家菜地收上来的新鲜菜,韭菜、芋头、胡萝卜,还有野生荠菜和腌制的酸豆角。

市民在大江市集选购蔬菜。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过去胡彩英也是一名菜农,家里一亩多地,自己种、自己卖。但自从大江市集开业后,专门辟出的自产自销临时销售点,让她卖菜再也不用风吹雨淋加日晒。“夏天热不着,冬天冷不到,环境好生意也不赖。”胡彩英感慨道。

为保供稳价、让利于民,增设的自产自销摊位尤为受市民欢迎。不仅如此,市集还引入“饿了么阳光菜场”线上销售,一键下单,配送到家,以线上线下互联扩大了市集的受众群体。

其实,要说起大江市集的不同,还有很多,比如设立“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助力近20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销售农特产品400多万;再比如搭建芜湖特色农产品展销展示中心,让市集成为百姓身边“永不落幕”的农展会。

大江市集特地布置的农耕文化墙。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陆彪告诉记者,如今的大江市集有颜值有智慧,还颇有几分文艺范儿,年轻人越来越爱逛菜市,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芜湖,大江市集被评为“最干净”文明菜市;在安徽,大江市集被评为“皖美消费新场景”。作为城市品质的缩影,在陆彪看来,大江市集既是家门口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也是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只有办好办实,才能让“菜篮子”兜起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责编:关飞、张磊)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瞰大江市集长江之歌菜市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自从大江市集开业以来,今年68岁的汪宁,是雷打不动天天都要逛上一趟。在他眼里,不仅是因为“高大上”的环境、“接地气”的价格,更多的,是这里的市井新风貌。

“菜市、商超、餐饮样样俱全,从家走过来也就10来分钟,权当遛弯了。”汪宁打趣道,“一天一趟,已经成了习惯。”

汪宁天天打卡的市集,坐落于芜湖市弋江区,因与十里江湾仅数百米距离,故取名“大江市集”,这是一家在传统农贸市场基础上,+便民服务,+美食餐饮,+生活超市,+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五位于一体的生态集合店。

在这里逛菜市就好比逛商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虽然开业还不满一年,但说起大江市集,很多芜湖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里,买菜就好比逛商场,有手扶梯、有咖啡店、还有老字号。空间整洁明亮,买菜卖菜的日常交易也有科技加持,就像装了一颗“智慧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借助“一秤、一屏、一系统”,最具“烟火气”的菜市场搭上了数字化列车,守护着百姓的一日三餐,也守护着居民的美好生活。

大江市集总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市集有三层,共设大小摊位130多个,蔬菜、水果、肉类、水产、豆制品、粮油米面等主副食品一应俱全。

四方食事,不过一盏人间烟火。用大江市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彪的话来形容,就是集烟火气、数字化、高颜值和文艺范等于一体,也是芜湖市首家智慧化菜市场。

工作人员抽取蔬菜样品进行检测。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每日快检数据,显示蔬菜农残检测结果合格与否;实时交易数据,显示每单交易重量和金额;坐标表格图像,显示不同品类实时交易情况……市集菜市场当天的销售额、客流量、客单价、交易数等信息同样一目了然。

“一块大屏幕,包罗万象。”大江市集店店长王晟告诉记者,别小看这块大屏,市场均价是多少,哪些品种卖得好,清清楚楚,商户心里有底,顾客心里也有数,最关键的是,让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有了保障。

长江之歌智慧农贸市场智慧大屏。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世上无‘南’事,但是有南瓜。”“每一次秋波,都是食节的信使。”“人生在世,总有好事‘花’生”……走进市集,摊位前的网言网语,也是一大亮点。为了增加市集的文化感,还特地增设了农耕文化墙、铁艺文化区,“让出门买菜有点旅游的感觉,轻松、惬意。”陆彪如是说。

菜场变“高级”了,但服务和价格依旧贴心。

“在市集一楼专门设置了便民服务驿站,营业执照的换领、医保社保的查询、城市卡的充值都可以一站式完成,甚至有些行政服务大厅事项也可以办理。”陆彪介绍,为的就是让居民生活更省心。

“烟火”中长出更多“新业态”。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生活,一半至味清欢,一半烟火人间;菜场,一半城市缩影,一半生活写实。

天还没擦亮,家住弋江区漳河畔的胡彩英,便从床上爬了起来,简单洗漱后,骑上她那辆三轮车往地里赶。趁早市之前,把当天采收的新鲜蔬菜送到市集二楼的自产自销点。

“4点出门,6点就能到市集,百来斤的蔬菜,基本上午11点前就能卖个精光。”胡彩英一边张罗顾客一边说道,都是赶早在自家菜地收上来的新鲜菜,韭菜、芋头、胡萝卜,还有野生荠菜和腌制的酸豆角。

市民在大江市集选购蔬菜。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过去胡彩英也是一名菜农,家里一亩多地,自己种、自己卖。但自从大江市集开业后,专门辟出的自产自销临时销售点,让她卖菜再也不用风吹雨淋加日晒。“夏天热不着,冬天冷不到,环境好生意也不赖。”胡彩英感慨道。

为保供稳价、让利于民,增设的自产自销摊位尤为受市民欢迎。不仅如此,市集还引入“饿了么阳光菜场”线上销售,一键下单,配送到家,以线上线下互联扩大了市集的受众群体。

其实,要说起大江市集的不同,还有很多,比如设立“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助力近20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销售农特产品400多万;再比如搭建芜湖特色农产品展销展示中心,让市集成为百姓身边“永不落幕”的农展会。

大江市集特地布置的农耕文化墙。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陆彪告诉记者,如今的大江市集有颜值有智慧,还颇有几分文艺范儿,年轻人越来越爱逛菜市,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芜湖,大江市集被评为“最干净”文明菜市;在安徽,大江市集被评为“皖美消费新场景”。作为城市品质的缩影,在陆彪看来,大江市集既是家门口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也是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只有办好办实,才能让“菜篮子”兜起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报设计:赵丹阳

新华社合肥7月21日电 题:安徽:科技进步添动力 创新发展谱新篇

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调研,参加全国人代会安徽代表团审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指引方向。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重要指示,安徽夯实创新基础,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发挥生态优势,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努力在新征程上实现更大作为。

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淡蓝色的画面上,只见万里长江奔流入海,淮河、钱塘江、太湖、巢湖如带如镜,一座座城市星罗棋布……这是7月12日“巢湖一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从太空传回的长三角区域高清画面。

今年2月,由安徽自主研发的“巢湖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我们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世界。”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安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盛磊说,得益于长三角研发协同、产业配套、人才资源等优势,安徽正构建从卫星制造到应用终端、运营服务的空天信息产业链,目标到“十四五”末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安徽创新馆,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组建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共建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同创”,目标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对标世界一流,坚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

“九章”“祖冲之号”问世让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国家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创造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世界纪录……十年来,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安徽诞生。

探索新机制破解高校“成果转化难”,创办科技大市场化解“成果定价难”,完善金融体系解决科创企业“融资担保难”……安徽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试验田”,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742家,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11368家。

以新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十年来,安徽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智能语音产业等加速发展,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1万亿元。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等多个产业联盟。沪苏浙2021年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167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长22.6%。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2021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1%。

过去十年间,安徽年生产总值从1.72万亿元增长至4.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实现由全国“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安徽夏粮总产量344.48亿斤,比上年增加4.5亿斤。

盛夏时节,小麦已经归仓,田间地头可见忙碌的身影:在皖南,早稻开镰收割;在皖北,玉米、大豆田间除草忙……

“今年不仅小麦产量比去年高,而且一斤还多卖3毛钱,效益上去了,咱们种粮人干劲足。”亳州市涡阳县种粮大户宋来宝说,通过科学种植,他的小麦连年增收,亩产已从2010年的约900斤,增加到今年的约1500斤。

作为全国第四大粮食生产省份,安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制定省级层面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两个清单,设立支持优质粮生产的专项资金,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

十年来,安徽在“多种粮、种好粮”上连迈新台阶。2021年,安徽粮食总产量817.52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超过15%,优质专用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比均超过六成。

粮食持续丰收,离不开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化。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发源地。2016年以来,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等推动下,小岗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已连续五年分红,累计分红超1000万元。“村里发展快了,分红金额多了,这是改革带来的实惠。”村民殷玉荣说。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安徽持续深化农村改革,2017年以来接续推出49项改革任务,持续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以“三变”改革为例,各地积极引导农民把资源(土地、水面等)、资金等要素入股经营主体,农民成为股东,参与利益分配,获得分红等收入。到2021年,全省实施“三变”改革的村占比提高到72%,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提高到12%,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和第5位。

“三农”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促脱贫、谋振兴。“靠精准扶贫好政策,我家从土房搬进楼房,一年能挣五六万元,日子越过越好!”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说。

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安徽,2014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3000个、贫困人口484万人。坚持精准扶贫,安徽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到2020年,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继续向着乡村振兴迈进。

保护好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盛夏傍晚,芜湖十里江湾公园清风徐来,滨江步道上游人如织。昔日布满小码头、小船厂、小堆场的“生产岸线”已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江风景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坐拥“三山三江二湖”的安徽着眼永续发展算大账、算长远账,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安徽沿长江划定三道生态防线,拆除非法码头,全面实施禁捕退捕,对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质基本实现监测。

不止长江,淮河11万余人从“水口袋”里搬至安全地区,在从人水争地到人退水进的过程中探索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巢湖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390亿元,努力打造合肥最美名片……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搬入新家,也“搬”走了压在赵莉心头许久的大石头:她家以前住在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的一处采煤塌陷区上,危险不说,还有漫天煤灰粉尘。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一家人住进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第一件事便是安装伸缩晾衣架,“周边环境好了,衣服晒出去也不会弄脏了。”

采煤塌陷区一度是皖北等地民生“痛点”。安徽近年来加快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步伐。截至目前,仅淮北就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安置搬迁群众20多万人。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年来,安徽坚持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事,滚动实施民生工程项目76个,累计安排民生领域相关支出4.9万亿元。今年,安徽推出老年助餐、安心托幼等10项暖民心行动,新增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食品安全“你点我检”等民生项目,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淮儿女奋勇争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记者刘菁、徐海涛、姜刚、陈诺)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