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CoCo都可上海一门店员工
工作时间被曝切西瓜时吃瓜心,
引发热议,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员工被曝切西瓜时吃掉瓜心
涉事门店回应:属实
7月2日,有网友发视频称,上海一家CoCo都可奶茶店员工在做果饮时,一边切西瓜,一边吃掉瓜心,随后将剩下的西瓜切块装入盒中,且该员工口罩佩戴并不规范,也没有佩戴手套。
7月6日,涉事门店店长回应称此事属实,已上报给公司,公司已对该员工做停职处理。店长还表示,公司规定,店员在后厨操作时要规范佩戴手套和口罩。
最新进展:
涉事员工已被停职,
待培训考核合格后再上岗
7月8日,记者跟随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浦江所执法人员突击检查涉事门店,值班店长熊彩鑫称,该员工已被停职,待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
△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浦江所
执法人员突击检查涉事门店
熊店长出示了一份公司守则,其中在“员工饮用饮品”条例中第一条为“门市员工在上班时间内,除了用牛奶类、乳酸菌类、酒类、新鲜水果制作饮品外,其他饮品皆可无限畅饮”,也就是说,员工在上班期间不允许偷吃水果。
△值班店长出示的公司守则
闵行区市监局浦江所副所长唐群烨告诉记者,经现场检查,该店内整体卫生情况较好,员工健康证件齐全,规范佩戴工作帽及口罩,索证索票齐全。现场发现,该店有公司总部统一制作的“日管控”表格,但内容较为简单,未能涵盖全部食品安全风险点,且食品安全管理员人员自查流于形式,检查记录均是“无问题”。针对此次问题,监管部门将敦促店方加强员工培训,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规范。
近年来,
员工因“偷吃”等行为
违反单位规定,
而受到处罚的事件屡见不鲜
↓↓↓
胖东来员工偷尝炸酱面
被调整岗位
2024年2月15日,胖东来员工被爆在营业期间试吃炸酱面。胖东来第一时间回应称,该员工未按照试吃标准进行试吃。2月16日,胖东来发布公告解除当事员工的劳动合同。后经民主决议,涉事员工调整岗位,继续留在胖东来工作。(更多详情,戳我了解→)
古茗奶茶员工偷吃西瓜心
2023年5月7日,一古茗奶茶店员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每次不忙的时候就偷偷吃西瓜最中间的部分,该网帖引发热议。5月8日,古茗奶茶回应称,涉事员工可能确实违反了相关规范,公司正在核查处理,核查清楚后会根据规定处理涉事员工及门店。
女子上班偷吃两颗葡萄被开除
2020年8月24日,某生鲜平台一女员工在打包分拣时,偷吃了两颗葡萄。这一行为被同组员工举报。当天中午,公司就将其辞退。公司表示,该员工行为违反了公司规定,属于诚信问题,且食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将其开除。
重要提醒
两颗葡萄、一块西瓜心、一口炸酱面,
它们的价值看似微不足道,
但这种“监守自盗”的行为
却触犯了企业规章制度的“红线”,
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每一位劳动者,
遵循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是基本底线,
勿以恶小而为之,
切莫因小失大!
综合整理自新京报贝壳财经、新浪微博、小强热线、长江日报、光明网、东方网等
本期编辑:茅轶婧
突发高烧,喉咙长泡泡!紧急提醒:此病进入高发季!传染性强(内有图片或引发不适)
日,一段关于上海一家CoCo奶茶店员工食品操作不当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显示,一名店员在制作果饮的过程中,徒手切割西瓜并偷吃其心部,而且没有规范佩戴口罩和手套,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商家管理的担忧。
< class="pgc-img">>首先,这一事件暴露了在餐饮服务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管理问题。无论是从食材的处理、储存到服务过程中的操作,都必须符合严格的卫生标准。特别是在像CoCo奶茶这样的知名连锁品牌,作为消费者信任的基石,食品全更是不可妥协的核心要素。
其次,视频中员工徒手处理食材并偷食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基本的卫生规定,更是对消费者健康和权益的一种忽视和伤害。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一家商家的责任,更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监督的对象。消费者的权益是不可侵犯的,任何可能威胁到消费者健康的行为都应该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处理。
< class="pgc-img">>再者,事件中店长及时作出回应并采取了停职处理的措施,显示了一定的责任担当和应对能力。然而,单一事件的处理并不能解决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更加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和外部监督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来确保食品安全的全面保障。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不容忽视。商家应当从管理制度到操作流程,都以确保消费者健康和安全为中心思想,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消费者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监督,以共同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 class="pgc-img">>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论的力量日益凸显,一段视频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品牌的声誉和市场形象。因此,作为自媒体博主,我们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更要关注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关注食品安全,促进行业自律和提升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消费环境,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放心享用每一口食物,为食品安全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北京头条记者6月8日了解到,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2021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第二批典型案例。其中包括21家奶茶店共19家经营主体侵犯“COCO及图”注册商标专用权案。
根据上海市场监管局通报,2021年4月,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对21家奶茶店共19家经营主体侵犯“COCO及图”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作出没收、销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的工具,罚款共计106.47余万元的行政处罚,形成系列案件。
<>>2021年初,普陀区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在外卖平台上买到了假冒“COCO都可”的奶茶产品。经初步调查,在外卖平台上销售所称假冒奶茶的是一家个体工商户,其通过在店招上和奶茶杯上突出使用“COCO”字样的方式,涉嫌侵犯了 COCO相关图形商标(注册证号第6075711号)、(注册证号第8250283号)的注册商标专用权。执法人员顺藤摸瓜,通过商标权利人及电商平台排摸,发现全市有21家奶茶店共19家经营主体存在类似行为。经查,该19家经营主体主要通过加盟形式获得“CoCo&Lucky”商标使用权(注册证号第40418936号),但在实际使用中并未规范使用该商标,却通过店招突出使用“COCO”字样、使用含有“COCO”字样的奶茶杯、吸管等方式,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产品与 “COCO都可”商标权利人存在特定联系。行动中共查获涉案侵权奶茶杯9万余个、封口膜79卷、吸管5万余支、手提袋6万余个。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该21家奶茶店共19家经营主体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普陀区市场监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
普陀区市场监管局不断加强与注册商标权利人和电商平台的协作,充分发挥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社会合力,重拳出击,既有力保护了注册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田野